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难得糊涂的文章 / 难得糊涂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难得糊涂

文/孔明

只要有人在我面前说“难得糊涂”,我就忍不住想笑。“糊涂”是啥宝贝,还“难得”?说此话者十之八九鹦鹉学舌,未必明白个中深意、真意、本意,更未必觉悟其出处才是值得玩味处。以郑板桥的“大智若愚”,何出此言呢?恐怕说来话长。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郑板桥是五十后步入仕途,官至县令,政声赫然,政绩卓然,百姓欣然,却十年间原地踏步。六十一岁时,因为潍县岁饥,他为民“请赈”,忤逆封疆大吏,不得不乞病归里。自题“难得糊涂”时,他已五十九岁,接近耳顺了。官场摸爬滚打,宦海波诡云谲,身为七品芝麻官,他焉能无动于衷?显规则,潜规则,官场各种游戏规则,他应该洞若观火。故尔,如果他说“难得明白”或者令人不难明白,说“难得糊涂”却不知令多少人越发糊涂!但凡有心人就不能不暗自寻思:郑板桥自题“难得糊涂”,是直抒胸臆,还是偶有所感?是警示自己,还是启迪后人?是另有所指,还是标新立异?“糊涂”的前提应该先得“明白”,然后才或者若有所悟,然后才有资格做出“糊涂”姿态而不被人真当作“糊涂虫”看待。这样的“糊涂”,当然“难得”了。就以郑板桥为例:身为官场中人,一些事肯定他不屑于去做,因为他有文人的傲骨;一些事或许他不忍去做,因为他有做人的底线;一些事他可能反对去做,因为他有孔孟之道的坚守。洁身自好的结果常常孤立无援,我行我素的结果多半不会是好果、甜果、累累硕果,而是苦果、酸果,甚至毒果。他的孤立、孤独、孤守是可以想象的;他的失望、无望、绝望是不言而喻的。不被上司待见,仕途必然黯淡;不被同僚接纳,仕途必然不妙;不被下属理解,仕途必然寂寞。当他“难得糊涂”的时候,其实为时已晚,恐怕只有急流勇退一途了。

“难得糊涂”对后世影响巨大,应该是因为郑板桥名气太大。官在仕途,未必人人认同“难得糊涂”,也未必时时处处都把“难得糊涂”贴在脑门子上。一个官员的办公室墙壁上如果悬挂“难得糊涂”条幅了,恐怕是仕途红灯高亮,进步无望,甚至不得不走下坡路了,至少是心灰意冷、不思进取了。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官员爱上“难得糊涂”了,应该是与郑板桥“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是否真通,姑且不论,但不能不有此一问:意义呢?恐怕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当今官场中人,能与郑板桥比肩者有几?有谁?郑板桥乃是文人出身,不按官场潜规则出牌是性情使然,未必有多高深的所指,也未必有多玄妙的哲理,不过是兴之所至,以笔墨抒发一点感想、感慨、感触而已,至于应有之义或者弦外之音,只有见仁见智了。

作为官场格言,“难得糊涂”早已穿越庙堂高墙而转为走街串巷一般的叫卖吆喝了。那些把“难得糊涂”吊在嘴上的人多半不以“糊涂”自居,而以“聪明”自诩,顶多把“难得糊涂”理解为“装糊涂”而已。人在江湖,人心难测,糊涂是可以装的,而且是蛮管用的。但“装糊涂”容易,说“难得糊涂”还真“难得”呢!试想,心里明得跟镜子似的,却要以浑然无知的面孔行走人世,那是怎样的一种别扭、无奈、折磨?时下自作聪明的人居多,装糊涂的人更多,而真糊涂的人也不会更少。一些话虽然反能说,正也能说,但说归说,谁最后埋单呢?大家都“难得糊涂”,等于都“装糊涂”,那结果呢?是大家受损失,不是吗?譬如吧,一些落马的贪官看上去精明得像猴子,实际上糊涂得像臭虫!对党纪国法视而不见,或者视同儿戏,“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与掩耳盗铃何其相似乃尔。此辈之所以官运亨通,多半也是“物以类聚”,苍蝇爱蚊子而已。葫芦僧办葫芦案,官官相护,糊涂蛋当然大行其道了。此辈之所以有恃无恐,也是因为国民都自作聪明而“难得糊涂”了。

“难得糊涂”,小焉者是明哲保身,大焉者是人格堕落。不担当,不负责,各顾各,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鼠过街当然大摇大摆了。大水冲了龙王庙,只要不淹自留地,多半人暗自庆幸。实际上呢?一言以蔽之:“难得糊涂”就是犯迷糊,就是大糊涂。

难得糊涂

文/崔杰

赵伯伯是我老家镇上的一位生意人。按理说生意人大多特别精明,可是乡亲们背后送给他的评价却是——“糊涂了大半辈子”。

赵伯伯最初是靠磨制豆腐发家致富的。当时市场上卖的豆腐里大多以石膏为添加剂,可赵伯伯却一直沿用传统工艺——用卤水点制豆腐。谁都知道,卤水点制的豆腐味道好,有营养,但出货率不高。而赵伯伯就是不懂得与时俱进,稀里糊涂地守着老法子。说来也怪,那些用石膏点制豆腐的店铺一个接着一个或关门,或转产,而赵伯伯的豆腐坊却一天比一天红火。慢慢地,赵伯伯的豆腐坊越开越大,最后办成了一家专门加工豆制品的工厂。

赵伯伯不忘带动大伙儿一同致富,招了不少村里人去厂里上班。村里有位以鼠肚鸡肠出名,被大家称为“老抠”的村民亦来报名。大家劝赵伯伯:“这个人对人一向斤斤计较,你招他进厂做工,肯定会吃亏的!”赵伯伯笑着摆摆手:“一个人过去怎么样我可管不着,我只要他以后干好了就成!”大家无法理解,说赵伯伯糊涂到了不明事理……结果那“老抠”到了赵伯伯的厂里,被安排在质检科工作,你别说,那“斤斤计较”的“特长”还真的派上了用场——他对每个生产环节严格把关,厂里的豆制品质量层楼更上,生意也更加红火了。

赵伯伯稀里糊涂地赚钱,稀里糊涂地用人,甚至还稀里糊涂地花钱。

前几年夏季天气干旱,村里收成不好,有些村民手头拮据。几位老乡商量着向赵伯伯借些钱以解燃眉之急。他们为难地向赵伯伯开口,未等他们说完,赵伯伯就从抽屉里取出一沓现金:“这些钱你们先拿回去用着,不够就吱一声!”几位老乡掏出纸笔要打借条,赵伯伯连忙摆手:“都是家里人还打什么借条?我难道还信不过大家?再说我能有今天还不都是仗着各位乡亲帮衬?”连“驱”带“赶”地送走了他们。乡亲一走,老伴冲着他直嘀咕:“怎么也不问问情况就借!连张借条都不打,到时候他们还不上咋办!”老爹摇着蒲扇道:“人家有难处才开口的,问多了不是为难人家嘛!再说了,我这钱赚的谁的?还不都是这帮乡亲?就是一个子儿不还,我这也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几句话把老伴说得服服贴贴。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去年年初赵伯伯和老伴在县医院体检,医生单独留下他老伴通报情况。看着老伴走出主任室后闪烁的眼神赵伯伯也不追问。回家后,赵伯伯将豆制品厂交给了儿子儿媳,自己除了配合医生治疗,整天乐呵呵地与村里那帮老人下棋、喝茶、跳舞,看起来神气活现!村民觉得他“病糊涂了”,连自己的病情都不过问,赵伯伯却给了这么个解释:“要知道那病干啥?徒增心理负担!还不如蒙头过,轻松自在地多活几年……”依旧精气神十足地满村遛弯儿。赵伯伯就这样在村里人不解的目光里稀里糊涂地安享着“余年”。

前几天赵伯伯又去县医院体检,检查结果是:他的“绝症”竟然神奇地痊愈了!我中秋节回老家探亲,看了趟赵伯伯,见他身子骨硬朗得还能挑担!我向赵伯伯讨教养生秘诀,赵伯伯乐呵呵地给了14个大字:“凡事不往深处想,留得糊涂天地宽!”

嗬!看来赵伯伯不仅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还是一位诗人和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