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亲戚的文章 / 亲戚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乡下去买年

文/江旺明

腊月里,我喜欢到乡下去买年。

乡下的“潲水猪肉”很俏,通过亲戚朋友早早订购。到了“出”年猪这天(说“杀”不吉利),早早起床,不怕路途遥远,搭车风尘仆仆地赶去。主人家桌上摆的一块块年肉冒着袅袅的热气,厨房里飘出炼猪油、煮猪血的香味。主人笑盈盈招待客人。年肉摆在桌上,肥肥瘦瘦任凭挑选。挑选了肉,主人将其过了秤,按市场价付了钱。正当要拎着肉袋出门时,主人匆匆跑进厨房,抓出两块红如玫瑰的猪血,塞进我的肉袋里。我要付钱,主人笑着说:“送给你的,不要钱,这猪血纯正,比城里的好。”

到鱼池买年鱼,正赶上主人打鱼。水面上,渔网像弯月,渔人拉着网,犹如拉纤一般地前进。网渐渐地变成圆月,网中一条条鱼不停地腾跃。收网了,一条条鱼被捉上岸。草鱼、青鱼又长又大,身腰圆滚滚;花白鲢头大尾小,身上布着道道黑花纹;鲤鱼红嘴红鳍,肚胀如鼓;鲶鱼金光闪闪,浑身光滑如镜。鱼活蹦乱跳,任凭客人挑选。鱼价按市场最低的,不必讨价还价。

到乡下去打豆腐。先请亲戚在乡下买大豆,并请亲戚在打豆腐前一天将大豆浸泡。来到乡下,走进豆腐作坊,一幕幕场景如民俗画映入眼帘:桌上摆着一板板还未分割的豆腐,似一层层厚厚的积雪;篮里装着一块块已切割的豆腐,如一块块白色的瓷砖;竹竿上晾的、绳子上挂的豆皮,如一面面白色绸布。磨豆、滤浆、煮浆、点浆、压豆腐、做豆皮,体验一道道工序。点浆,是打豆腐最关键的环节,在豆腐师傅的指导下,体验这活儿,饶有兴味。豆浆煮开后,倒在缸里,用熟石膏水点浆。一手掇石膏盆,一手捏长把瓢,边倒石膏水,边用瓢把在浆中搅动。涓涓细流流入缸中,豆浆如开水沸腾不止。自己亲手打的豆腐、做的豆皮比城里市场买的迥然不同。那豆腐含水少,又干又硬,煎吃或煮吃,回味无穷。那豆皮,又薄又柔,吃起来鲜嫩可口。

还到乡下买糍粑、年糕、鱼面等。同时,不忘乡下蔬菜好。不用花钱买,只要愿意拿,亲戚朋友会带我到菜园里采摘。拔出一个个红如苹果的萝卜,掰下一根根紫如云霞的菜薹,扯取绿如翡翠青菜,摘取圆如球的包心菜,最后,还挖了一把大蒜。这些蔬菜夹带着泥土和乡情,装了满满一袋。扛着一包带有泥土和乡情的蔬菜回家,打心眼里高兴。

年从乡下来,家飘五谷香。吃的是放心菜,品的是乡土情,家庭更和谐,过年更吉祥。

随礼

文/张伟乐

前不久,有哥们对国礼送什么十分地感兴趣。国礼是礼仪和礼节的符号,到底送什么,自有国家有关部门去考虑。我辈小民,生活在滚滚红尘中,考虑更多的是人情往来,迎来送往。

小时候,亲戚朋友之中,谁家建房造屋,其他亲戚朋友要有力出力,无力出物。红白喜事,大都以实物相赠为准。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乡一直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不同的时间段走亲戚,拿什么礼是有讲究的,但吃礼要还礼。还礼的形式最主要则在于随礼。人到礼到,是最大的诚意。人不到礼到说明还是要来往的,人礼都不到,那摆明就是要绝交的。越是关系和血缘远,礼的数量和质量随的也越少。

人在江湖漂,难免要挨刀。《史记》中曾记载了萧何随礼的一段逸闻。当初,当亭长的刘邦要到秦帝国首都咸阳去出公差,一般朋友都送随3钱,惟有萧何随了5钱。当刘邦安定天下,封赏众臣之时,以萧何功劳为第一,而且封地也封得最多。这让很多开国元勋们不服,刘邦就私下讲:“你们别忘了,当时在沛县之时,只有人家萧何多送了我两钱。”令人吃惊的是,此言一出,就没有人再议论萧何了。但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萧何之所以能排行第一,主要是功劳和贡献,那两钱的事只不过是刘邦为其找的借口。即使没有两钱随礼的事,刘邦也可能会找其他的借口。

故事已经发生,视角和解读却各有不同。很多时候,萧何随礼的事被我们进行了另类的解读。有人感慨:看看人家萧何,这礼随得多有水平,多了两钱,几十年后就获得了千万倍的收益。因此,我们中的不少人都是怀着功利心去随礼的,都想通过随礼而取得像萧何那样的收益。

世故人情,非钱不行。一次,参加某朋友的婚礼,主持人当面数红包,像唱票一样地读着钞票的数目,数目很让人吃惊,最少的5800,最多的有18000。小伙伴们都坐不住了,都感觉快要崩溃了,自己那几百元的红包如果被点名,还不如找个地缝钻进去算了。

但经历过很多事的一老哥说:“大家放心,他们绝不会点咱们名字的。咱们是朋友,和他们的亲戚不一样,这其中远近是有别的。再说了,我们今天随得少。改天,他也就还得少。因为人情交往,有来必有往。”果然,酒席之上,真的没有点我们这些朋友包的数目。众皆叹服。

卑微的感恩

文/邢东东

五年之前,一个远方亲戚的儿子要在县城买房,托我看能不能找找人优惠点儿,最后只便宜了五千块钱。我心里十分过意不去,优惠的额度这么小,尽管已经尽力了,但远方亲戚表现得却跟省了五万块钱一样。

还记得,他来我家说这件事的时候,从乡下带来了大半化肥袋子的新鲜蔬菜,有豆角、茄子、西红柿等。他说,都是自己菜园子里种的,不值钱。事成之后,他又非要在一家还算有档次的饭店请我吃饭,被我婉言拒绝了,他似乎还很尴尬。

平时,远方亲戚以种菜卖菜为生,供孩子上完大学、找工作、买房子,生活并不富裕。在他眼里,求人办事是要花大钱的,而我的微薄之力也在他的“大事”范围之内。饭没吃成,就好像我这样的“大人物”有点儿瞧不起他这“穷农民”一样。

每次,他来城里还总是给我“顺便”捎带大半袋子的蔬菜,从没落过,并且每次的措辞都是“家里种的,不值钱,顺道送来”。每次,我都怕吃不了坏掉,分给邻居点儿。有一次,我对亲戚说:“大伯啊,不要大老远辛苦地往这送了,我们也吃不了多少,买点儿就够了。”这一句话,他似乎记在了心里,以后,再也没送过,我也就慢慢淡忘了。

回乡下看父母的时候,我顺道问起了那位远方亲戚。母亲说:“他儿子儿媳上班忙,没时间看孩子,他就去城里跟儿子住照顾孙子去了,已经走了两年了。”

我诧异地问:“什么?他去年还给我送菜呢,说是自己种的。”我又一想,他儿子所在的小区也算是高档小区了,不可能有自留地啊!

没多久,我就碰到了远方亲戚的儿子,问及此事,他支支吾吾地说:“我爸说买房的时候你帮了很大忙,没什么好回报的,送点没打药的蔬菜你肯定喜欢。自从来我这儿之后,他给你送去的那些蔬菜都是从早市批发来的,有一次,他跟我说你瞧不起这些蔬菜,就不好意思再送了。”

天啊!我的那点儿微薄之力是有愧于收下那些蔬菜的,更有愧于远方亲戚的一片心。我的婉言谢绝竟然遭到了曲解。他儿子说:“我也帮我爸分析过这个事儿,告诉他你没有瞧不起他的意思。”

多么淳朴善良的一个远方亲戚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感恩更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