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消费的文章 / 消费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连锁消费

文/孙凡利

昨天上午,我想带儿子去理发,老婆把我拦住,说什么要自己带着去。快中午时,岳母突然造访,我给老婆打电话,让她赶紧回家。老婆说已经理完,正在回家的路上。胡同口一拐弯就有家理发店,也就三分钟的路程。我给岳母倒了杯茶,让她稍等。

都十分钟了,老婆还没有到。我只好再打去电话,老婆说了句“到了”,就挂了电话。好家伙,又等了五六分钟,她才到家。

我有些不明白,问老婆:“从胡同口走到咱家,不用这么久吧?”老婆呵呵一笑:“我领着儿子去了和平街,在哪里剪的。”和平街!那可是小城有名的商业街,理发没有二十元可下不来,我忍不住又问老婆:“胡同口那家,五元就能解决,你傻了?”

老婆“哼”了一声:“胡同口五元哪儿够,还有连锁消费呢。”胡同口理发店的老板很正直,从不鼓动顾客乱花钱的,我对老婆说:“你误会胡同口的理发店老板了。”

岳母把茶杯一放,也对老婆说:“我也觉着你脑子进水了。”老婆指着儿子说:“和平街虽然理发贵,但旁边没有儿童商店,所以理完我们就可以直接回家;而胡同口理发店旁边有家玩具店,理发虽然便宜,但每次儿子都闹着买玩具,那可不是二十元的问题了。”

我家的春节消费史

文/余平

春节是举家团圆的节日,又是居民购物、旅游、娱乐等消费集中的传统佳节,家里人这个时候花钱都很大方。

从前物质匮乏,家里人手头紧,往往是攒了一年的钱都留着春节花,美其名曰钱花在刀刃上,现在想来那样的节日突击消费不太理性,还带着“显摆”的成分。

上世纪70年代我家住在县城,二舅在省城招工中被录用了,二舅别提多神气。二舅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探亲,有一年春节他花了120元买了一块上海产的手表,这在当时绝对是奢侈品,你想想那时二舅一个月的工资才32元啊!那年春节我们一大家子吃完年饭后二舅便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的上海表给我们欣赏,大家都看得目不转睛,父亲手痒,忍不住把表带上过了过瘾,没想到二舅把脸一沉,冲父亲嚷道:“你也配戴手表?”父亲讪讪地赔着笑,知趣地把表摘了下来。在二舅眼里,能戴手表的大凡都是有点身份的人,比如说国家干部,最差的也是像他这样的,我们也只有看看的份。那次春节探亲二舅还特意到照相馆照了相,他照相的时候有意把左边的袖子向上挽起了一截,正好把他那块手表露在外边。照片洗出来不知怎么回事,手表却似露非露,二舅急了,非缠着照相馆的师傅给他重拍一张,这次手表露得恰到好处,二舅说回省城后要把这张相片交给媒人。凭这块上海手表二舅妈不到一年就过门了。

80年代父亲在省城也谋得了一个差事,没过几年父亲便当上了科长,这只是个芝麻官,但在老家人眼里父亲已经是省城有头有脸的人了。有一年春节父亲打算寄张自己的相片回老家,那时我家有一部相机,父亲坐在家里的书桌后摆好姿势却迟迟不让我拍照。后来父亲拿出省吃俭用积攒了一年的钱托关系买了一部电话机(那时只有高级干部家才能装电话),于是父亲坐在书桌后,一手握着话筒作打电话状的经典照片被我拍了下来。那年春节这张照片在老家的亲戚中广为传播,亲戚们对父亲羡慕不已,以至于后来有亲戚给父亲写信,开头便称父亲为“首长”,父亲别提多得意了。

到了90年代初出国成了炙手可热的事,只要出过一次国,回来后人仿佛就镀了一层金。三姨一家有一年春节去了趟美国旧金山,据说是办的旅游签证,三姨为这次春节出国搭上了血本,花费不少。从美国回来后正好是正月十五,三姨把亲戚全请到了餐馆,三姨神气地说:“我们是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登的机,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下的飞机,那机场可真豪华,检票大厅像酒店一样,不会说美国话也不要紧,见了美国人就说HELLO”饭后三姨父拿出巧克力、饼干给大家尝鲜。“你们瞧,真正美国的东西,一个中国字都没有。”三姨不停地提醒我们注意食品包装纸,最后她还拿出一张绿票子说:“这就是美元,比人民币值钱多了,这张票子可以买一百个烧饼。”

春节消费要与时俱进,从买手表、买电话机到出国旅游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我特意选在春节这个消费旺季买私家车,单位发年终奖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春节前后饭局多。我开着私家车赶饭局,一场不落,有时我还故意晚些到,到后第一件事就是道歉:“对不起各位了,路上堵得很,咱开车手又生,给大家添麻烦了。”道歉不是目的,自己也要显摆一下——咱也买车了。

引导爸妈新消费

文/刘卫

“气死我啦!愣是跟罗大婶聊不到一块儿,说我啥都不会。还有前楼的王大爷,取笑你爸微信玩不转,连个地铁都不敢坐。卫子,你说这叫什么事?”那天我一下班,老妈喋喋不休地抱怨道,老爸尴尬地搓着手,一脸的苦笑和无奈。

老两口退休后的确是“深居简出”,除了每天例行买菜,散步,活动一下筋骨,这以后就“宅”在家里。老爸练书法、看书,有时看电视打发时间。老妈则养花草、编织各种饰品和衣物,再就是精心烹制三餐。偶尔出双入对去社区 “老年角”,当别人眉飞色舞地高谈阔论时,因为没有对新事物的经历和感受,只能当当听众。难怪他们遭人“奚落”。

对此,我心一动。老年人在一起时也喜欢攀比呀!即便带点吹牛,但把自己独特的新消费的经历晒出来,是与他人分享那份幸福和快乐。受了刺激,老两口肯定有一种想学习的心理在萌动,只不过不好意思说出来。我对他们说:“爸,妈,他们吹的这些个我都会。我小时候你们教我做这做那,还强迫我学习。现在到了‘反哺’的时候,也算我尽尽孝。你们的脑子也不笨,只要肯学,保证你们的‘本事’比他们多。”两老笑着点头应允。

从那以后,只要有空,我就带老两口在外面见世面,扩大眼界。原来只听说坐地铁舒适快捷,因为是新玩意,两老怕下地道找不到北。我亲自带他们体验了一把。从投币取票,入闸门到选乘方向等一一跟他们做示范。那次老爸到市郊看老战友,坐地铁只需半个小时就到了。以前他去要换乘三趟公交车。老战友重逢相聚,也就是“分分钟的事”,坐地铁头还不晕。只要有新建的地铁线路开通,老两口兴致勃勃地就去“尝鲜”。去大学城看上大三的孙子,逛“皮革城”,条条线路熟稔得很。原来取笑他的王大爷出门,反过来还请教老爸呢!

初尝甜头,老两口兴致上来了,让我教他们如何用手机刷微博、玩游戏。我给老爸的手机定制流量,免得他上瘾。老爸把他的圈子建了起来,对着手机讲话,语音瞬间转换成文字,比发短信更便宜更方便。老爸再辅导老妈,在网上QQ群里向“织友”晒她最新作品,交流心得和技艺,忙得不亦乐乎。老爸还学会了在网上“淘宝”,隔三差五地有快件包裹到。老妈手机电池爆了,她到实体店问过,一个要八十元。老爸主动请缨,问清了型号,在网上找专业店,只花了二十元。老妈感叹,老头子,你真行!老爸谦虚地说:“不是我行,是你儿子行,他把我们引上了路,修炼在个人。”老爸还在网上入了三个老年群。一有活动,根据自己的财力、身体状况和兴趣,欣然报名。至今,他们共参加了一次境外游、三次外省游,市内“一日游”不下十五次。接触外面的世界和新消费,老两口感觉自己成了“饱学之士”,物有所值,愉悦身心,生活处处充满阳光,晚年的内容也由此变得丰盈起来。

再与那帮老朋友聚在一起时,老两口充满自信,“谈资”丰富。老爸主吹,老妈帮衬,添盐加醋,引得老头老太们刮目相看。“老年角”里,时常能听到老爸老妈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