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风景这边独好的文章 / 风景这边独好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风景这边独好

文/李绍仑

家乡有座山,名叫佛踏山。山不高,风景却别致。山高约500米,于大别山一名不见经传的旁支小族而已。从东北向西南,山脉绵延几十里,至此突兀陡起,远眺若苍龙回首。西北频临一河,名滠水,穿不知多少县境,至汉水入长江,站在山巅眺望,此河如玉带轻飘,婀娜多姿,妩媚柔润,直达天际。

遥望此山,无游兴,其貌平常。然徐步渐近,慢慢靠拢她,欲登之情顿生。及至投入她的怀抱,其感觉便流连忘返了。

山的入口处,两棵五,六人方能合抱的古枫树如门卫般挺立在那里。树高数十丈,干枝分叉处,一棵显出不小的洞窟,上面桠枝有的枯死,足以证实着她们生命的久远。树下小憩,现成的石头为凳椅,斑驳树荫筛落身上,已深感山的温厚了。

山脚一小片修簧,分布在溪流两旁;漫山佳木葱茏,繁荫蔽日,主要有苍松翠柏,其次是山杉,榔树,红枫,栎树等。沿曲折羊肠小道穿行,不时被荆条刺蔓牵扯衣裤;不时见多年生藤树斜倚虬曲,攀依附着。古木参天,抬头不见天日,心里觉得清凉幽邃,异常超脱。往上走,近山顶,因是岩石结构,植被逐渐稀疏,除少量从破岩中长出的松树,矮而虬伸,型态各异外,大多为人工恳栽的果树,如桃、李、杏、梨、山茶、山枣等。东面一坡梯地,常年菽麦瓜菜,僧人自耕自给,平添了山上许多生机。

山景四季分明。这从花木的变化足以证明。山间野花遍地,春有映山红,夏有兰草,金银花;秋天野菊一丛丛,冬天涧梅开雪中。正所谓“野芳发而幽香”,比起那些人工栽种的,高楼阳台上浇灌的,天地为之阔矣。她们零星散漫,个头不大,却点缀得山之四季满目生辉。常青树不少,落叶木亦多,尤其是那红枫,春绿夏碧秋赤冬秃,把气候的转换表现得淋漓尽致,初秋微霜抹过,叶色浅红,如新娘初嫁,潮显芳容。浓霜浸后,叶赤如丹,使人联想到天边的晚霞,擎天的火炬。陈毅诗曰“霜重色愈浓”,昭示的是逆境出奇才,顺境见清白的人生。

山顶有一洞,用巨石凿成。佛飘云天,君临此山,脚踏之石是不是这颗,不得而知,无从考据。巨石高约5米,宽近3米;洞方形,9、10个平方大。洞的正北石台上放着各司神灵,底左右两排“石沙发”,中间一个烧纸圆坑。善男信女走进此洞,想必比到归元寺还要虔诚,因为这儿的菩萨是不设“积善箱”的。迷信不足取,信仰是自由的,而矛盾和挫折给人们带来的苦痛借助这石洞达到平衡,上山心事重重,下山一身轻松,不也有否定中的肯定吗?

更有山上石垒的围墙,那么叫人荡气回肠,那陡壁悬崖全赖祖先们用双手一石一头砌就。它就是本地的长城,记录着历史上的兵荒马乱,述说着朝代兴替的动荡。传说花木兰曾旅居此地,这儿弥漫过抗日的烽烟……望着石城墙下大大小小的枪眼和“猫耳洞”,不禁想到“金戈铁马”的年代。记得小学时,一位退休老红军跟我们讲当年他们与国民党军队在山上的一场鏖战,敌强我弱,子弹打光,以石掷敌,惨烈无比。那时脑海里立即浮现出狼牙山五壮士的壮烈图画。登临古城墙,犹如东坡居士凭吊赤壁古战场,抚摸着一块块浸润着汗水与鲜血的墙石,追怀先贤烈士,仰慕肃敬之情油然而生。

正顶一眼水井,其水清凉甘醇。口渴瓢取,饮之如甘露。用它酿酒,谪仙恐也沾唇辄醉,欧阳公怕要闻香即颓然乎山腰了。

我于公退之暇,常到此山登游,不时看看山景,与山上人家聊聊天,与守洞僧人悟悟禅,心中块垒释然。或于落日余晖里,端坐石上,极目远方,任思绪飞扬,悠然自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不亦乐乎。

风景这边独好,我爱家乡的佛踏山。

风景这边独好

文/李庶艳

题记:

美丽,是一道道风景。美丽,是一个个行动。美丽,在我眼中。美丽,在我心中。情景一阴雨绵绵情爱无限

下午放学,大雨倾盆,福泰小学校园内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桥”。你可别以为这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其实“彩虹桥”就是学校专门为孩子们用折叠雨伞架起的防雨通道,从楼梯口一直延伸到校门口,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非常壮观。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走在“彩虹桥”下,不用担心衣服被淋湿,不用担心书本被淋坏,不用担心鞋子进水。“彩虹桥”外,满地雨花四溅;“彩虹桥”下,一路欢歌笑语。孩子们从老师架起的“保护伞”下走出来,投进家长温暖的怀抱中,雨点敲打着“彩虹桥”犹如一阵阵掌声。“彩虹桥”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好奇地看着雨中这道美丽的风景,禁不住驻足欣赏。雨中的“彩虹”是老师的心中流淌着的爱意。雨中的“彩虹”让家长的心中充溢着暖意;让孩子们心中洋溢着幸福;让路人的心中盈溢着感动。

情景二文明交通安全无忧

如果你上学、放学时间走过福泰小学,你会不自觉地为你所见到的景象感到震撼:没有监控,没有交警,车辆、行人、学生川流不息却井然有序,没有你争我抢,没有你冲我撞。一架“移动红绿灯”静静地立在马路中央,指挥者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孩子们都戴着一顶颜色鲜明的小黄帽。上学时分,一顶顶“小黄帽”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在这儿汇成一条黄色的“小溪”,当“小溪”汇成“小河”,值班老师在“移动红绿灯”的信号指示下,引导着“小黄帽”流过马路,两侧的车辆、行人静静等待。红灯亮起,“小河”停止流动,车辆、行人缓缓而行。人流、车流秩序井然地交错而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移动红绿灯”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它见证着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它的心中深深地铭记着路人的文明行为,它写下了每一位值班老师的坚持与等待。无论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值班老师始终坚持在那里,直到最后一名学生到达,他们与学生手牵着手走进校门,融入“小黄帽”的海洋,这儿是欢乐的海洋。初升的朝阳下,望着从家长期待的眼神中走来的“小黄帽”,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未来,这一顶顶“小黄帽”是家庭的希望,是老师的骄傲,是祖国的未来。这儿是“小黄帽”们梦开始的地方,像这初升的朝阳,必将承载未来,托起中国复兴之梦!

情景三硕果累累幸福无边

在福泰小学,有一个老师、学生都向往的地方,那是一片纵横交错的菜地,是学校特别为孩子们开辟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我们送给他一个好听的名字“青芷园”。春天,师生一起在田间耕耘,播下希望的种子。夏天,孩子们在菜地里浇水、施肥、捉虫、培土,精心管理。他们惊奇地发现向日葵的叶子已经由昨天的三个变成了四个,玉米杆一天一天在长大,渐渐地要比自己高了。秋天,孩子们更是流连忘返。你看,西红柿瞪着好奇的大眼睛看着篮球场上的风云变幻;黄瓜顶着黄色的小伞向并肩走过的孩子扮着鬼脸;豆角探头探脑地偷听着孩子们的悄悄话;茄子打着紫色的小灯笼摇曳着与孩子们打招呼;辣椒努起红红的小嘴和孩子们一起欢笑……冬天,孩子们看着小麦努力地、坚强地挺立在风雪中,幸福地想象着“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丰收喜悦。

综合实践课上,孩子们在青芷园里劳作;课间,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徘徊、流连;快乐小厨房里,孩子们用自己种植的蔬菜做出可口的菜肴。在这里,孩子们见证了各种蔬菜的生长过程;在这里,孩子们享受着劳动的快乐;在这里,孩子们明白了有付出才有收获的人生道理。

福泰小学的风景是美丽的,美丽驻留在老师们用爱心架起的“彩虹桥”下;美丽流淌在小黄帽的溪流中;美丽飞扬在青芷园劳动的快乐中;美丽浸泽在瓜果散出的清香中;美丽充盈在校园的角角落落……

青神中岩:风景这边独好

文/陈柴

版图上寻觅不到,旅游名胜册里难见芳踪。她就是近些年才被人们所识的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中岩。

朝发蓉城,车入眉山,转道青神,沿起伏曲折的单行道疾进,“细雨毛驴逐大江”的缓慢行程因高速路的连接,两个多小时就到了这方被誉为“苏东坡初恋的地方”。

老朋友选择了这个“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之地与我合影。无车舟之苦,无风尘之劳。偷得浮生半日闲,得以撩开中岩的面纱。

驻地“望鹤楼”背依中岩山,紧连德云寺,直面岷江河。热情的主人执铜壶,沸水冲开“青神芽”,叶在淡绿茶汤中沉浮,盖碗茶具清脆的开合声中我居高临下极目远眺:桀骜不驯的岷江水在这里冲破窄道羁绊,得以舒筋松绑,显得平和多了。夕照江面为水波罩上一层粼粼金甲。隔江遥望,滩涂几重,江雾隐隐处就是苏东坡妻子王弗的故居。斯人斯地,这里发生了多少与苏东坡相关的故事。

公元1051年,少年苏轼别家负笈求学于中岩书院(今德云寺)王方门下,黄卷青灯,日复一日,小小少年刻苦求学,精神得到磨砺,深得众人赏识。一次,王方召集众学子在山脚的慈姥潭为潭命名。学子们冥思苦吟,有的出句“碧溪潭”,有的思索“山中泉”;此时,苏东坡临池细观,但见慈姥潭游鱼摆尾,上下翱翔,怡然自乐,遂得句“唤鱼池”。此言一出,不但师长称奇,众学友也赞。一个极富动感的“唤”昭示了苏轼独慎的思维,聪慧的天资;一个“唤”字为寂寥山林平添许多生气,一个“唤”字也掳获了少女王弗的芳心。

从此,古中岩与大文豪紧紧联在一起。“唤鱼联姻”成为后人美谈,也派生出许多故事流传。近代书法大家何绍基自然知晓这一经典,特题写了“苏东坡初恋的地方”,令这位书家想不到的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这句最牛的广告词产生了多么强烈的社会效果。

闻香知味,辨踪寻胜。在苏轼夫妇不知多少次踏过的“唤鱼池”畔,古壁上苔痕斑斑,岩石下山溪缓缓。和风轻拂吹皱层层碧波,游人击掌唤鱼,条条锦鲤果真闻声集结。鱼戏掌声东、鱼戏掌声西、鱼逐人声,一池碧波搅动,一片欢声笑语。“唤鱼池”右侧的苏氏夫妇造像仿佛与现代人同欢同乐;更有男女青年投抱合影,祈愿姻缘如斯。

怀物思古,凭吊先贤。与我们贴得最近的当算池壁上凿造的每字一米见方的行书“唤鱼池”,相传为苏轼亲题。一如“苏体”风貌,运笔恣纵,字体敦厚,隐隐中又透出几分稚气;壁上还有南宋名士邵伯温题“中岩”,明人虞怀中书“与造物游”等石刻,这既引发游人思绪,又供人观赏书家笔趣,难怪这里成为中岩游人聚焦热点。

山岚渐起,炊烟初上。学归的陶姓少年与我同行。刚上初二的他告诉我,学校近些年加大国学学习,把中岩文化融入课中,使山里娃知道他们祖辈居住之所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故星期天他也当起小导游……我们且爬山且闲谈。驻足“接引亭”侧,小陶脱口而出:“名山后绣玉泉流动终归海;古刹重光石笋撑持好补天”;“烟开万象波中游,云耸三峨天际浮”。一个初中生对楹联联意恐不甚解,但能辨读狂草已经不简单了。陶娃说,他要刻苦读书,将来考大学,学旅游,为家乡的深度开发贡献力量……

夜幕如幔渐渐合围,“平台伏虎”处我与陶娃分手,“叮咚叮咚”的山泉声中,我远眺巍巍石笋峰,中思千年卧佛窟,近嚼流觞“玉泉杯”,竟身不由已地融入了中岩自然环境之中,尽情玩味,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