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苏轼的文章 / 苏轼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江边风情

文/谢凤姣

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我一直是种致命的诱惑,更何况,这个地方,还是一片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发展热土。她是一幅笔墨恬淡、意境疏朗的水墨画,又是一张色彩鲜明、动感十足的照片;她是一首悠远深长、饱含沧桑的歌,又是一支节奏明快、激情昂扬的交响曲。她,将古朴与现代、淡泊与繁华如此完美地结合起来;她,位于张家港市西郊,被称为保税区(金港镇)。

与她初识,还是十几年前的事,那时候,她还叫港区,还没有与后塍、德积及原晨阳镇的五个村合并。我去过双山与香山,爱上了那里的自然山水与传说,也因此爱上了港区。

如今的记忆中,她当时的容颜已不复清晰,因为,我在老去,而她却越来越年轻。可是,我对她的喜爱一直没有淡去。

近两年,每年都要去一次金港,参加金港镇的清明诗会。来去匆匆,只经过忙碌的街道,却无暇一睹今日的双山和香山新貌,心里隐约惦记着,就像惦记年轻时的一位故友。

一个周日,空山新雨后,我踏着明香湖畔的石阶,拾级而上。香山,时隔多年,我又来了!没有太阳,空气中微带湿意,满山的树木,因为雨的滋润而变得青翠欲滴。有山道可以驱车上山,就是走路也比爬这台阶轻松许多,可偏偏有很多游人愿意从这台阶上,一路爬得气喘吁吁,脸上却挂着舒心的笑容。同行的导游说,每天早晚都有人来爬山,这里是个天然氧吧,既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又能健身,何乐而不为?

一路走着,脑子里便禁不住浮想联翩。美丽的传说,总会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勾人遐思。

西施,是我喜爱的女子,倾国倾城之貌不可敬,可敬者乃忧国忧民之心。传说,吴王携美人入山采香,便是在这香山之中,西施亲举锄头、披荆斩棘,辟出一条采摘香茶与杜衡的小径,谓之“采香径”。香草美人,从《离骚》起,便成了忠贞贤良之士的代名词。香山,既沾染了香草的香气,也沾染了美人的灵气,所以,才有今日的钟灵毓秀之美吧?

走过聆风塔,梅花堂就在眼前了,这里,曾有苏轼小住,并为梅花堂题匾。一代词人,豪迈、磊落,虽屡经仕途坎坷,却愈发淡泊旷达。从最初嫉恶如仇、笔锋犀利,到后来词风温暖、亲切宽和。无论经历多少打压,他都能挺住脊梁。最可贵者,无论在何处为官,他都能把一腔爱心用在百姓身上,为百姓造福。

传说中,苏轼初来香山,是为向好友葛次仲借钱买地盖房子的。东坡先生当官当到这般田地,老来竟要向一介草民借钱,细想来,略有苦涩。可他偏又那么不羁,让人忍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葛老难得找到这么好的机会,便趁机讨了份“报酬”——向东坡要了一幅字,便是这“梅花堂”的题字。

后来,苏轼又多次来过香山,他迷上了这座山,迷上了山上的梅花。

梅花堂中另有“香山群玉”、“暗香浮动”的匾额,以及西施、苏轼与夫人、徐霞客的堂兄徐雷门、乾隆等的图画,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

苏轼题“梅花堂”、乾隆驾幸香山,留下圣清池遗迹、徐霞客三游桃花涧,还有姜子牙、孔子、秦始皇、张士诚……无数古人在此留下传说。

香山的月色,照了千年,香山寺的钟声,传了千年。如今,静卧在长江之畔的这颗明珠,又将为保税区(金港镇)再添风采:香山脚下将出现约70万立方米的香山湖;距今8000年历史的东山村遗址正在规划中;香山4A级景区正在创建。

在一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个年轻的城市。在这座城市的西边,有一个美丽的小镇。她像一位滨水而居的女子,宜嗔宜喜、宜浓宜淡、回眸一笑、风情万种。

文人“羊”事

文/孟祥海

宋人赵令畤笔记小说《侯鲭录》里记载一则轶事。有个名叫韩宗儒的人,喜吃羊肉且与苏轼交情较深。于是,他隔三差五给苏轼写信,苏轼回信后,他就拿苏轼手迹换钱,买羊肉吃。

后来黄庭坚知道了,就拿苏轼开玩笑:古有王羲之以字换鹅,今有老师以字换羊啦!苏轼听完哈哈大笑。

一天,苏轼公务繁忙,韩宗儒一日之内连写了几封信,还专门派了一个人站在门外等候回函,“立庭下督索甚急”。苏轼幽默地告诉来人:“回去告诉韩宗儒先生,本官今日断屠!”宋人有句谚语,“苏文熟,吃羊肉”,大概出于此处。

着名文史专家郑逸梅,生肖属羊,因擅长撰写文史掌故类文章而被誉为“补白大王”。有一次,他与几位朋友去清真饭馆吃面条,朋友们点了美味的羊肉供大家品尝。郑逸梅却只吃面条,不吃羊肉。朋友问他:“羊肉的味道很好呀,你为什么不吃呢?”郑逸梅回答说:“羊秉性温顺善良,我生肖属羊,怎忍心食之?”

苏轼“断屠”与郑逸梅“拒吃”,虽相隔千年之久,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有一颗慈悲的心!

民国漫画家丰子恺曾画过一幅《卖羊》的漫画: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悠闲地走着,看起来十分有趣。谁知道,一位农民看了却连连摇头发笑。丰先生觉得纳闷儿,上前虚心请教。那人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把头羊牵好就够了。”

原来,没有牧羊经验而去画羊,是会出错的。丰子恺连连向这位农民道谢,感谢他挑出了画中的谬误。

羊性格温顺,自古就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如今,羊年里读这几则与“羊”有关的轶事,也颇有意思。

沈括之瑕

文/曹正文

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沈括是个文理兼通的达人。他参与王安石“变法”,还写了一本《梦溪笔谈》。这本古代科学论着,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光学、历法、医学、数学、文史、考古各种记载。“石油”一词的发明者,即是沈括。但如果说到个人人品,沈括就不那么光彩四溢了。

沈括与苏轼是崇文院的同事。由于苏轼以才名显露于世,沈括表面上对其很尊重,但心中滋生嫉妒之念。王安石获宋神宗支持下“变法”,沈括虽不属主要干将,但暗中附会,屁股坐到“新法”的凳子上。苏轼则是温和的改革派,他主张改革吏治,尤其他出外考察民情后,两次上书批评“新法”欲速则不达。王安石听不得一点反对意见,他的手下开始诬告苏轼。宋神宗是十分赏识苏轼的,连皇帝的奶奶也是苏轼的“粉丝”。因此,王安石无法加罪于苏轼,便将苏轼赶出京城,贬到杭州当通判。

不久,沈括以“中央督察”的身份赴杭州视察水利,宋神宗特地对沈括叮嘱:“卿其善遇之。”要沈括关心苏轼,沈括当即允应。到了杭州,苏轼热情款待,视沈括为老同事、好朋友,沈括表面上也与苏轼谈笑风生,并问起苏轼新作,苏轼心无城府,马上把自己的诗作请沈括评判。沈括在喝彩之际,乘机把苏轼新作抄录一份。他一回到皇城,立即把他认为“反对改革”“诽谤皇帝”的诗句一一发现出来,并加“注释”,上报宋神宗。

由于沈括的“发明”,苏轼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龙,岂非讽刺皇上?于是,苏轼被捕入狱,其30多位亲友也受牵连。

由于御史台又名“乌台”,“乌台诗案”也成了北宋第一桩文字狱。

沈括父亲的墓志铭为王安石所写,两家是世交。沈括入崇文院,王安石对他有知遇之恩,但王安石一下野,沈括便开始反对“新法”的一些法令,王安石后又复出,痛斥沈括为“小人”。

沈括这么一个文理兼长的通人,死后却没有人给建碑,也无人为他写墓志铭。作为科学家他是成功的,但其为人却相当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