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见闻的文章 / 见闻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故乡见闻

文/任军波

在终南山北麓、渭河南岸,有一片绿色园林,伫立渭河桥头,潺潺河水从脚底奔流,举目观望蓝天、白云、河水交相辉映,景色美如画。

园林深处,就是我梦萦多年的故乡——周至青化乡。

故乡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是个常年饱受渭河泛滥之害的贫穷村庄。那时随处可见成片荒凉的芦苇荡,低矮潮湿的茅草屋,衣衫褴褛的众乡亲,还有那些面黄肌瘦一同玩耍的伙伴。

时间一晃,我离家从戎守边疆已24个年头了。虽然多年来很少回家,但心里一直有一种梦回故里的感觉。多次暗想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后的家乡,到底有什么变化呢?

汽车驶入的路段依然十分熟悉,只是当年那狭窄、坑坑洼洼的黄土沙路,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园林深处的那个村庄越来越近。路边的绿树花丛在眼前不断闪过,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涌入心田,沁人心脾。

进入村庄,联排双层的楼房,村民家门前的景观花树,穿梭而过的小轿车,穿着时尚、面带微笑的乡亲们,一幅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展现于眼前。

村中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篮球架、网球架、乒乓球案子和单双杠等健身器材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乡亲们三三两两地在那儿活动身体。四周绿树成荫,花草争相竞放,引来蝴蝶蜜蜂群舞,令人十分陶醉。

新建二层楼是村委会办公楼,会议室、党建室、图书室、电教室等布局整齐,设施完备,各项制度健全,村务统计资料完善;一楼电教室,乡亲们通过电视教学手段,全神贯注地收看苗木花卉栽培技术;村里新开放的法律咨询、业务洽谈、村务办理等业务工作室均实行了“一条龙”服务。眼前的情形,与儿时所见有天壤之别。在村委会王主任的陪同下,来到一户乡亲家中。看着不锈钢做成的栏杆和大门,房中摆放的宽屏液晶电视、电冰箱、饮水机和高档沙发等电器、家具,墙上挂着多幅字画,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之家。

得知我回到了村上,初中时的一位同学兴冲冲地从杨凌赶了回来。见面后真不敢相认,以前那个面黄肌瘦、头发稀少、穿着补丁摞补丁衣服的昔日伙伴,如今已是体形富态、穿着时尚、开着小车的公司老板。他告诉我,这几年,村干部通过引导大家种植苗木花卉,率先成为了全县的致富村。他注册开了一家苗木花卉公司,承包了上百亩地的苗木花卉栽植,生意搞得还算红火,一年下来纯收入就达百万元。

村干部告诉我,村上的万亩苗木花卉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已注册园艺公司11家,成立了50多家绿化工程公司,实行了苗木花卉产销“一条龙”服务,并远销全国16个省、市,村上的年收入上千万元,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率先在该地区成为了富裕村。

这几年,村上又投入300多万元,集资110多万元,全部用在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达到道路硬化亮化,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整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2007年被市上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同年底又被陕西省表彰为“省级文明村”,从2009年连续三年被陕西省推荐为全国表彰的“全国级文明村”。

王亚南故里见闻

文/方裕洲

几天的雨,把初夏的原野浇得一片葱绿,出水的芙蓉迎风摇曳,偶有几滴水珠在荷叶中滚动,让荷花更显楚楚动人。呼吸着原野清新的空气,我们一行来到举水河边的王家坊。这是团风县文联组织赠书采风活动,我有幸与作家们同行。上个世纪初,着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就诞生在王家坊,使这个村庄声名远播。县文联将团风作家作品赠送给王家坊村,接受捐赠的是王亚南的嫡亲孙子、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启同志。广场后面是王氏宗祠,宽敞明亮。村支书把我们一行引进祠堂,我当时疑惑不解,我们是向村“农家书屋”赠书的,为何进王家祠堂?进得祠堂才发觉“农家书屋”就设在祠堂里。

出得祠堂发现在村广场左侧一楼房旁边,有一棵四米多高的柿子树,树身并不粗壮,墨绿的柿叶掩映着沉甸甸的柿子,似乎不让柿子露脸,柿子不甘寂寞跳出来挡住柿叶,露出圆嘟嘟肚皮,叶儿掩盖柿子,柿子又跳到叶前,层层叠叠,直向树顶,而在柿子树梢生出几枝淡绿色的枝条像利剑直指苍穹。挂满了果的树身竟然冒出新枝。它使我联想到王家坊这块土地,它是那样厚重而富有传奇。

抗战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黄冈中心县委所在地,给部队调集钱粮,补充兵源,输送干部和医护、修理人员,派地下工作者和武工队赴汉采购运回军需品,成为前线各路部门的后方基地。王家坊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和敌顽分子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解放后王家坊人民,挥舞银锄根治血吸虫,把萧疏僻壤建成了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王家坊人民勤劳致富,鳞次栉比的新楼替代了昔日低矮的土砖平房。王家坊人民正像那柿子树上勃发的新枝,用聪明才智创造美好明天。

王亚南更是王家坊人民中的佼佼者,他少有大志,立志勤学。为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他将木板床的一条腿锯短3寸。睡觉时床向短脚的方向倾斜,他惊醒便立即下床,伏案夜读。1928年,他到日本求学,研读了大量的马克思经济学着作。1933年,王亚南乘船去欧洲求学。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王亚南竟让服务员把自己绑在柱子上,继续读书。他在杭州求学时,结识了有志青年郭大力,两位有共同抱负年轻人为寻求救国的真理,历经10年的艰苦努力共同翻译了马克思的巨着《资本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王亚南毕生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留下40多部着作和340多篇学术论文,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家坊村支书王文启引导我们一行来到王亚南故居。王亚南故居现在只有两块碑立在那里,一块是团风县人民政府立的;另一块是团风县成立前,黄冈县人民政府立的。但王亚南故居却不见踪影,让我们一行人大失所望。

王文启介绍,王亚南故居原来是一进两重的青砖鼓皮屋,墙是青砖做的,外面还订了木板,过去叫鼓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想象到,当时王亚南家还是较为殷实。过去能读书且甚至出国深造的,一般都是殷实之家的子弟。他们当中大部分都很有抱负,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拯救国家于倒悬。王亚南就是这富有抱负千万学子中的一员。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王亚南的后人为维修王亚南故居,找了不少单位,跑了不少路花费了六七千元,但无果。王亚南后人可能认为其故居是后人的祖业,便将故居拆了,重新做了楼房,让人十分叹息。

王亚南故居外就是举水河,河水碧绿得像墨玉,她静静地流淌,带来了人们的希望,也带走无限的遗憾。我站在王亚南故居旧址旁,一种莫名的惆怅袭上心头。

病房见闻

文/陈瑞生

人老病多,我住了二十多天医院。医院里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人间剧目,期间不乏温馨、感动,但有一幕却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三床的一位六十余岁老人前列腺手术已第七天了,仍然尿血,尚卧床未起;穿红着绿、身魁力壮的儿媳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玩弄手机;瘦小干瘪的老妻忙着照料孙子。

突然,老人喊老妻:“快,我要起来大便。”瘦小干瘪的老妻连忙放下孙子,拿起一把椅子送进厕所,又急忙掉转头,跑到老人床前,扶起老人坐起来。老人一手扶着老妻的肩,一手提着尿袋。老妻一手抱着老人,一手小心翼翼地把老人的腿一点一点地移动,终于让老人双脚着地。老人上身伏在瘦小干瘪的老妻身上,咬紧牙关,将身子一点一点地往上撑,好不容易站立起来了。陡然,老人叫道:“头晕!头晕!!”老人的上身全压在老妻身上。老妻不堪重负,看着摇摇欲坠……

在这危急时刻,其他三个卧在病床的病人见此情形,都捏了一把冷汗,都想伸出援手,但因自己也是重病号,心想救人却无能为力呵,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位病友冲着坐在一旁的身魁力壮的老人的儿媳吼道:“快!你这妹子快起来帮你婆婆扶扶你公公!”这口气似乎就是下命令,果断而坚决,但是,这位身魁力壮的儿媳却充耳不闻,没事人儿似的,稳坐在椅子上,岿然不动,泰然处之。

病房里的三个病友个个瞠目结舌。最后,老人头晕大概稍好些,倚着瘦小干瘪的老妻,坚强地、蹒跚地、一步一挪地挪向厕所。病房一片沉寂。

这沉寂最后终于被这身魁力壮的儿媳逗她孩子的嘻笑声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