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专家的文章 / 专家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别为养生累

文/汤园林

把握好一个度,千万不要为了养生而把自己弄得手忙脚乱、疲惫不堪。

办公室里的同事,有人爱喝白开水,有人爱喝茶叶水,但小米很不客气地批评:“低级!现在最流行啥?养生水!”小米喝的水确实和大家不一样,据称,是十几种食物性中药泡制而成。啥叫食物性中药?就是山楂、山药这些本来就可以当食物吃的东西,营养健康,增加抵抗力,还没副作用。小米一天到晚抱着杯子,没事就啜两口“养生水”,皱眉咧嘴的表情常常让大家疑惑不已。

邻居张阿姨也是个对养生颇有研究的人,每次买菜回来,在小区里碰到她,她总是热情地问:“买了什么菜呀?”当我拎着买的菜一一向她展示后,她总是皱着眉头连连摇头:“怎么买这么单一啊?你应该每种买一两,一次买个四五十种,这样一来,总量没变,但营养就丰富多了。”我哭笑不得,这样营养是多了,但炒菜的时间也要多上几倍吧?

就连闺密也变成了半个养生专家,一打电话就喋喋不休地说:“知道怎么选牛奶吗?我告诉你啊,要看它的成分表,蛋白质含量超过三克的才是真正的牛奶,否则就是水。”我按照她说的方法去超市买牛奶,发现符合标准的只有纯牛奶,女儿一向只喝果味的,纯牛奶一下肚就腹胀,怎么办?让我花牛奶的价钱买一箱水,实在不甘心,思来想去,最后我决定,不买了,咱改喝稀饭。

姐姐也经常打电话说:“要多吃粗粮,专家说了,多吃粗粮好!”老妈偶尔也在电话中告知:“昨天看电视,专家说,多吃藕,补水补血还通便!”……

身边的人,一个个俨然都成了“养生专家”。打开电视一看,各个电视台都争先恐后地做起了养生节目,各种类型的专家轮番上阵,谆谆教导观众,这个要多吃,那个营养丰富,感冒了不要吃药,不渴也要喝水,洗手要有五步骤,睡觉方向也有讲究……

老百姓忽然发现,要想健康长寿,要想美丽滋润,你得把以前的生活全部抛到脑后,你得学会一个又一个养生小秘方,你得三头六臂十八般武艺全用上。

全民养生时代就这样一路叫嚣着轰轰烈烈地来了。其实,养生是件很好的事,但我们应该记住,它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不要让我们的生活为它服务。养生也要找到最舒适的方式,把握好一个度,千万不要为了养生而把自己弄得手忙脚乱、疲惫不堪。

为善如流

文/兰卓

今年初夏,重庆市图书馆名人讲座第1000期,邀请到了80岁的王蒙先生来渝演讲。在阵阵掌声中,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改革开放之初,一个专家在某报上发表了一篇探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文章,涉及到国家路线方针问题,文章一发表即遭到有关领导和社科界的批评,时任文化部部长王蒙立即约请记者采访了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权威专家,站在国家层面的高度来阐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一问题,事情很快平息。王蒙说,毕竟只是学术探讨,他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那位专家。

关于“与人为善”这个话题,先生举了自己亲历亲为的好几个例子,笔者聆听讲座数月后只记住了这一个。“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其本意是汲取别人的优点,与他人同做善事。后来它的语意有了引申和发展,指的是以善意的态度对待和帮助他人。笔者理解“与人为善”有三层意思:宽容大度、常怀善意、乐施善举。

向善、为善看似是一种禅意,其实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用为善自律、自省,追求和谐的一种大境界。那就是多一点谅解、宽容和理解,少一点苛求与责难;多一点温暖,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旁观;多一点施与,少一点索取。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说要与人为善,其实是带有一些功利目的的,那就是期望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带着这样的目的,不敢得罪人、怕得罪人,力求做个老好人,这是“伪善”。

为善,更需要发自内心的付出,这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试想,王蒙先生如果不去为那位专家“善后”,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那位专家的处境和前途会是什么样呢?这种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的乐施善举,除了让身边的人天地更宽,更会享受到一种施惠与人的愉悦,在你困难的时候,你的善行才会衍生出另一个善行。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恶观,教化着一代代人。为善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对身边的人而言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是一股矫正世俗的春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溶万物而不争,为善者与水一样能溶解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水质透明,清澈见底,上善如水。为善者夜来省己,心如明镜。为善者能包容一切,气度恢宏,胸怀博大。激发为善,是追求心灵安宁的捷径,也是获得幸福感的一大路径。

请专家把脉

文/李青松

雾霾连天。有专家给雾霾把脉。调研,立项,拨款,论证,搞方案。原因找到了,是三北的树种得太多了,树多得把风给挡住了。于是,言之凿凿:治雾霾,先砍树。

兔子老是啃树,特别是那些幼树。有专家给遭啮齿的树把脉。调研,立项,拨款,搞方案。原因找到了,兔子太多了,多得闲着没事干,直磨牙,就啃树。治兔害,有何招儿?专家说:养狗。

某机关大院的树上鸟多,整天吵得令人心烦。怎样驱鸟?有专家把脉。调研,立项,拨款,论证,搞方案。折腾了三百六十五天,措施出台:放鞭炮。

南方某地松树常有枯死现象。还请专家把脉。调研,立项,拨款,论证,搞方案。弄清楚了——是一种小虫钻进了树体里。如何防治?复调研,复立项,复拨款,复搞方案。折腾了七百三十一天,获得了巨大发现:没有树,小虫就无处可钻了。于是干嘛?上山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