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蜘蛛的文章 / 蜘蛛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大自然的智慧

文/赵大年

蜘蛛天生就会结网捕食。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然后躲于暗处,一旦有自投罗网者,信息立刻由蛛丝颤动传递给蜘蛛,它也迅速赶到,咬住俘虏,将自制的麻药通过牙齿输入俘虏体内,使其丧失抵抗或逃跑的能力,再放心地把俘虏吃掉。若有多个俘虏撞网,一时吃不完,则用蛛丝捆绑起来,下顿儿再吃。要问这些本领和计谋是谁教它的?生物学家也无法仔细解答,只好笼统地说是蜘蛛的本能。其实,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奥秘知之甚少。聪明人不妨先学习大自然的智慧——我看编织鱼网就是从蜘蛛那里学来的。网,真是个改变人生的巨大发明呀!人类自从学会了张网捕鱼,至今已经衍生出多少有形和无形的网啊,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法网,关系网,通信网,互联网——天罗地网!只是忘了感谢蜘蛛。

亚马孙森林大蜘蛛的网可以缠住鸟雀,它使劲扑棱也挣不断这神秘的蛛丝。经测定,蛛丝的韧性强于钢丝,而且重量轻得多。已经有人在分析蛛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之类的有机物,若能人工合成,可能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新材料。

出于同样的想法,人们发现多种昆虫的外皮又薄又轻又有韧性,譬如蝗虫的“外骨骼”,既能保护内脏和肌肉,又支撑全身,可轻盈地弹跳、飞翔,这种外皮也是很好的材料呀。最近美国科学家研制的“昆虫皮肤”,就是分析了昆虫外皮的成分,取得甲壳素和若干蛋白质的配方,相当容易地进行了人工合成。甲壳素也很容易获取,大量的虾壳、蟹壳、鱼鳞都能变废为宝。这种新材料的强度与铝相当,却轻得多,成本也低得多。加水多少即可决定其柔软度,可制成任何形状,替代塑料,可自然降解,保护环境。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在医学上用途广泛。

荷花莲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早就为人所知,我国文人以此比喻君子的品格。德国科学家则仔细审视莲叶的表皮,在显微镜下,这层表皮上有无数乳凸状的颗粒,连水珠都不沾。把炭粉撒在莲叶上,用水一冲,洁净如初。他们按照莲叶表皮的形状制作出一种具有“自洁性能”的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物表面,一场雨或一阵风就可以清除浮尘,节省了许多人工。

为防野兽伤害,有巢氏教部族学习鸟儿“结木为巢,编堇而寝”,住在树上。燕窝、蜂房的结构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现代化的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取名鸟巢,也是人们向鸟儿学习的一种纪念吧?粗略地想想,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事例多矣。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战车,大概是学习甲壳动物自我保护之法,譬如乌龟、穿山甲。鱼体内有鳔,充气则浮,排气则沉,潜艇也学了这一招。军人的迷彩服,一如动物保护色。运动员阻力最小的游泳衣,仿鲨鱼皮。蝶翅美丽的图案移植到花布上,巧夺天工。乌贼也许是施放烟幕的祖师爷。跳蚤肯定是跳高的绝对冠军,它的纪录是自身高度的600倍,已经有人在研究跳蚤的膝关节了。

我写过一篇散文《羡慕蜗牛》,说的是住房困难时突发奇想,蜗牛怎么知道生下来就应该背着一间房呢?今天看来,学习蜗牛者大有人在。部队行军带帐篷。成吉思汗远征军的马队带着蒙古包。美国兵带着睡袋,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钻进睡袋也冻不着,可惜他们聪明过了头,既学蜗牛又学蚕——作茧自缚,我们志愿军只需在睡袋外面帮他们拉上拉锁就足够了,抓个俘虏,举手之劳。

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随风飘去,播种四方。胡杨树给它的种子设计了辐射型的细毛,随风滚转到水土适宜处再扎根生长。蒺藜有点儿霸道,让它的孩子浑身长满倒钩刺,钩住动物的腿脚或人的裤腿,可免费旅行,待到你把它摘下,怕扎嘴又不敢吃,扔到地上则“正中下怀”、就地发芽。美哉蒲公英、胡杨、蒺藜,它们共同的智慧,就是不让孩子挤在自己的“福荫”下生活,不要子女跟自己争夺身边这点儿水分、养料、阳光。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它们的生存理念,偏要拥在闹市的雾霾下买高价房和天天堵车呢?世界大得很,好男儿志在四方,虚心学习大自然的智慧吧,这是一门既古老又时髦的学问——仿生学。

蝉蜕

文/柴卓君

生存岛的户外拓展活动,能给人们许多收获和感悟,像“团结的重要性”、“克服恐惧、战胜自己” 诸如此类的道理。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除此之外”的收获。

休息时,我发现脚下竟有一只毛毛虫,正奋力地爬着。我蹲下来看着它,它爬得很快,可惜它太渺小,很久才爬了一小段距离。不知道它要爬多久才能到达目的地呢!我心中默默地为它加油:“不用急,这样爬,总会爬到的。”

一个男生的发现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蝉蜕吗?”他轻轻从树上摘下了一个虫形的黄色外壳。这是一个蝉的形状,每一条腿、身上的纹路,还有眼睛都分外清晰。我从不害怕昆虫,反而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抬头寻找,树上竟共有三个蝉蜕,但其余两个在较高的枝头。在同学的帮助下,我得到了这三个蝉蜕。

我头一次真正将蝉蜕捧在手中观察,它是那么薄,又那么脆,似乎随时会碎成粉尘,消失在草丛中,被世间淡忘。而我却发现了它们。想找个容器来装我这三个“宝贝”,恰好地上正躺着一个空的矿泉水瓶,我撕掉标签,将蝉蜕塞入瓶中,放进了书包。回程的途中,我又一次端详蝉蜕时,突然发现其中两个竟悬在了空中,仔细看,竟有两只蜘蛛在瓶中织起了网!原来这瓶子本是用来“关押”蜘蛛的,却被我拾到,装入了蝉蜕。

今天的收获,真的是“除此之外”啊!在拓展之外,看到了“励志”的毛毛虫,还有瓶中的蝉蜕,它一直在树梢,可惜没有人留意,我放入瓶中,连带着蜘蛛一起,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初三,是一段要爬行很久的艰辛的路,但我们要做的,不光是抵达终点,更要抬起头,享受路边的风景。

父亲读书给我听

文/李佳

一天,天上飘着小雨。顶着细雨,我从小城赶到乡下,来到女外甥家做客。

父母亲早就到了,客来客去,热闹嘈杂。父亲坐在墙边,戴着眼镜,正在看着《贺龙传》,母亲陪着三个妇女正在打花牌。

与父母打了一声招呼,我就搬了一把木椅子,掰着手机浏览网上新闻。父亲把椅子向我这边挪了挪,从衣兜时掏出一本黄褐色封面的杂志《旧闻新知》:杂志页面陈旧,页边卷曲,封面上沾着几滴茶水浸洇的痕迹。

父亲翻开杂志第一页卷首语,“这个写得很好,你看看!”父亲手指点着书页说道。枯瘦粗糙的手指,青筋鼓突的手背,横在我的眼前,犹如一截苍老的树杈,触目惊心。

父亲年轻时不喝酒,不打牌,酷爱看书。

农闲时,父亲拜中洲村一老先生为师,学唱评书、渔鼓道情和莲花闹。人年轻,记性好,背读过《三国演义》、《风神榜》、《三侠五义》、《七侠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评书,烂熟一心,可以包本,不炒现饭。

农村“双抢”稍稍停歇,夏日的夜晚,明月皎皎,清扫一方干净的晒场,稻谷散发丝丝缕缕的清香。

一方桌子,一把木椅,一个瓷杯,一块惊堂木,桌后立着淡定的父亲。本村邻村一家老小如赶集一般,搬椅拖凳,围坐在晒场周围,老老小小兴奋的双眼齐齐地盯一指见方、黑得发亮的惊堂木,只待惊堂木“啪”地一响,一段评书就成了村民夏夜的精神食粮,小孩子们听着动人的故事进入梦乡。

父亲喜欢书,勤于读,遇有好书,也推荐我读一读。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我。

……

“佛祖问蜘蛛,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蜘蛛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父亲小声轻读,打断了我绵绵思绪,把我的注意力拉回了现实,拉到了书面。

父亲旁若无人,边读边讲解:这篇文章最精彩的是第三段。你看,佛祖与蜘蛛的三次对话,前两次,蜘蛛未入尘世前,佛祖问蜘蛛:人生最重要、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三千年后,蜘蛛化作“蛛儿”在尘世间亲身走了一趟。此后,佛祖再问蜘蛛:人生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顿悟: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已失去”和“得不到”,而是“惜眼前”。

为什么蜘蛛第三次答话与前两次不同,就在于蜘蛛亲身经历了尘世间的波折,一方面,醒悟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重要的是蜘蛛悟了“道”:惜眼前。

父亲知道我爱读书。他不计路远,随身带着这本旧杂志;不计嘈杂,我为解读这篇文章,就是要提醒我:要珍惜眼前。

要珍惜眼前,这是七十岁、爱读书的父亲,用好文一起欣赏、交流的方式,给跨进中年的我上了一堂人生课。

我收下了父亲送的这本《旧闻新知》,收藏了这篇哲理文章,我记在脑里,装在心里,以此作为做人处世的起点:珍惜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