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钱钟书的文章 / 钱钟书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书痴”钱钟书

文/古滕客

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先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痴”。他读书之多、之深、之痴,在当代学人中堪称翘楚。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钱钟书认为,读书首先要博学,读书若是像吃饭一样挑肥拣瘦,久而久之,会造成心胸偏狭,识见不广,而博览群书则是对治良方。所以,无论是诗歌、小说、戏曲,还是“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书、百科全书”,他都拿来读。1939年秋,钱钟书和邹文海等人一起同行到湖南安化的国立师范学院。途中,钱钟书手不释卷,怡然自得。邹文海好奇,方知钱钟书看的是英文词典。邹文海觉得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真是不可思议。钱钟书则告诉他:“字典是旅途的良伴。随翻随玩,遇到几个生冷的字,还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好玩的是,前人所着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之习俗,趣味之深,不足为外人道也。”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那里的图书概不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们去读书,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边读边记。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觉得一本书读第二遍,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夫人杨绛说:“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半个多世纪以来,钱钟书始终是胸怀热心肠,坐定冷板凳,对于声名利禄,总是息影谢事,退避三舍,犹恐不及;对于黄卷青灯,却总是一往情深,夙兴以求,夜寐以思。正是这生知的天分和勤笃的苦修,成就了钱钟书其人,也成就了他的一家之学。对于他高深的学问,他常说,一个人只要多读书,多比较,多思索,就能有自己的见解。钱钟书到底读过多少书,根本无法统计。但是,仅《管锥编》一书的引文已逾万种,杜少陵所谓“读书破万卷”,钱钟书是最好的实践者。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竟然把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是多么的不易!

钱钟书的书痴形象,堪称一代绝唱。他读书是最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其中许多只可称之为“读书的人”,而非将读书当作事业的读书人,如钱钟书这样把读书做到极致的读书人,更是少而又少,所以,钱钟书值得后世敬仰!

钱钟书的读书观

文/古滕客

钱钟书先生是中外驰名的大学者,其渊博的学问,睿智的思想,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他的巨大成就,与其高效能的读书方法是分不开的。

钱钟书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早年考入清华大学,但是他的入学却有不寻常的经过,时人称谓:“钱钟书考清华,数学得零分,因中英文特佳故被破格录取。”实情大致差不离,不过数学没有考零分,考了15分。当时的清华校长罗家伦特准钱钟书入学,真可谓开明大胆,事后也确实证明他独具慧眼。有人向钱钟书请教读书门径。他说:有些书,如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孟、老、庄、韩、列,如《左传》、《诗》、《骚》,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书》、《魏书》、《南齐书》,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等,都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基础书、必读书。

钱钟书认为读书首先要博学,读书若是像吃饭一样挑肥拣瘦,久而久之,会造成心胸偏狭,识见不广,而博览群书则是对治良方。所以,无论是诗歌、小说、戏曲,还是“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书、百科全书”,他都拿来读。1939年秋,钱钟书和邹文海等人一起同行到湖南安化的国立师范学院。途中,钱钟书手不释卷,怡然自得。邹文海好奇,方知钱钟书看的是英文词典。邹文海觉得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真是不可思议。钱钟书则告诉他:“字典是旅途的良伴。随翻随玩,遇到几个生冷的字,还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好玩的是,前人所着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之习俗,趣味之深,不足为外人道也。”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那里的图书概不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们去读书,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边读边记。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觉得一本书读第二遍,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夫人杨绛说:“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半个多世纪以来,钱钟书始终是胸怀热心肠,坐定冷板凳,对于声名利禄,总是息影谢事,退避三舍,犹恐不及;对于黄卷青灯,却总是一往情深,夙兴以求,夜寐以思。正是这生知的天分和勤笃的苦修,成就了钱钟书其人,也成就了他的一家之学。对于他高深的学问,他常说,一个人只要多读书,多比较,多思索,就能有自己的见解。钱钟书到底读过多少书,根本无法统计。但是,仅《管锥编》一书的引文已逾万种,杜少陵所谓“读书破万卷”,钱钟书是最好的实践者。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竟然把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是多么的不易!

钱钟书读书是最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其中许多只可称之为“读书的人”,而非将读书当作事业的读书人,如钱钟书这样把读书做到极致的读书人,更是少而又少,所以,钱钟书值得后世敬仰!

钱钟书春节闭门“吃书”

文/何旭

钱钟书因周岁“抓周”时抓的是一本书,故取名“锺书”。人如其名,钱钟书一生钟情于书,读书不倦、嗜书如命。

钱钟书幼时与弟弟钟韩跟随伯父读书。伯父每日早晨必上茶馆喝茶,而钱钟书总是紧跟其后。伯父以铜板一枚买一酥饼,再向书摊租一本小书给他。钱钟书吃完酥饼即开始看书,一直看到伯父领其回家为止。七八岁时,钱钟书开始读小说。上中学后,钱钟书读了很多文学刊物,还读了大量刚刚翻译成中文的外国长篇小说,读得非常入迷。

1929年,19岁的钱钟书考入清华外文系,一进校就立下志愿“横扫清华图书馆”,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到了英国牛津大学后,他更是把精力都花在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博德利图书馆历史悠久,藏书名列世界前茅,这引起钱钟书极大兴趣,自喻是一只东方蠹虫,要在此处畅饮饱餐。于是,钱钟书便戏称博德利图书馆为“饱蠹楼”。

有一年春节,有位知名人士前去钱家拜年,本以为会受到钱家人的热烈欢迎。他来到钱钟书先生的寓所前,看到房门紧闭便举手敲门。他先是敲得比较轻的,可敲了几下里面没有动静。“会不会主人不在家?莫非这趟白来了。”他心里有些失落,但有些不甘心,便敲得比较重了,这时里面听到有脚步声了,他心里便高兴起来。果然门拉开了一条缝,便一边抱拳说“钱先生新年好”,一边抬起脚准备跨进门去。然而,钱先生并没有将门再打开些,只是从门缝里探出半个头来,连连说:“谢谢你!谢谢你!我很忙!我很忙!”然后很快就把门又关上了。其实那位知名人士不知道,此刻钱钟书正在家中忙于"吃书",惜时如金的他对谁也不会全开门的。

钱钟书究竟读过多少书?有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问题。有一天,钱钟书和他的一位学生逛书店。他对身边的学生说:“你在这儿如果能找到一本我没读过的书,我就不算是你的老师。”学生出于好奇,便在店里专找那种从没有听说过的冷僻书籍问钱钟书看过没有?钱钟书立刻能说出此书是哪朝哪代何人所作,书中讲些什么内容。屡试不爽,从未出错,学生惊叹不已。

钱钟书先生春节闭门“吃书”的故事,不知是否对当今一些心态浮躁的人们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