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石桥的文章 / 石桥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石桥

文/我心想事

码头的邻居就是一座桥,横在古巷的一边。

其实,那是一堆石头,或平或竖或斜或正地摆放出的一轮弯月。

桥,跨过了一条溪流,一条江河,畅通了路的连接,也畅通了人与人心的沟通。桥就是路,又不同于路,或者说,桥承担的是路的功能,却比路多出了智慧,多出了美丽。

石头垒成的石拱桥更是如此。

踩上石桥的台阶,我想,当年是怎样的一个建筑师建筑了这样一个漂亮而实用的石桥?一位过路的老人说,他是个石匠,一个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石匠。哦,一个终身与石头交朋友的人,还有谁比他更懂石头呢?

可以想见,蓝图早在他的心里。寒风里他忙碌地选料,烈日下他紧张地起运,也许在一个雨后的早晨,他支起桥的架构,再把石块一块块镶嵌在上面,支撑出一个绚丽的彩虹……

石头是上好的青石,大自然恩赐的产物,历经数百年也难以风化,只要挤压桥面的石头足够坚硬,桥就会足够坚实。在老石匠智慧的凝聚和汗水的搅拌下,无数块并不庞大的石头组成了一个整体,零碎的石块获得了新生。

总会在夕阳西下,放荡了很多余晖的时候,走过一个个父老乡亲和一头头劳作了一天的耕牛。斜斜光影中,也总会有挑一担柴火的农夫和担着一担蔬菜的农妇,扁担吱呀吱呀地从桥上走过,桥的那头有他们的家,等待的是孩子们目光的喜悦。

如今,我们站在桥上,不经意踏过一块青石,一个眺望,就会让脚步轻盈起来,脸颊盛开花朵。桥下河面上小船过处,不时飘零着一片一片花瓣、树叶,而我们心底的那温暖却是完整地和着晚风鸣响。

一座无名的石拱桥在这个古街巷,像是世间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为这个老巷奉献了无数个日月。

不负春意花石桥

文/唐厚成

在凤城,二三里地依稀人烟处,花海闹市中,花石桥真真切切等在那里。有花,有桥,有人家,单单这名字就让人心生好感。

春来某日,择一清晨,沐霞浴光,携友而至。

弯弯山道中,绕过圆通古寺,走过葱郁的松树丛林,就会有浓郁的花香来袭。最显眼的是梨花,一团团、一簇簇,如晶莹玉、如月下雪、如天外云。只见一树素锦傲然枝头,或稀或疏生长在路旁。走进其中,如走进了白雪世界,脚步小心翼翼,呼吸也变得轻盈。近距离观赏,便会看见白色的花骨朵探着嫩黄的脑袋,透着稚气;开得盛的仿若一袭白纱,花色耀眼清雅脱俗。一阵风吹过,远处的云水,萦绕的清香,脑海中就有了“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惬意。而当你沉浸其中,联想一连串唐诗宋词的刹那,有狗吠声传来,才发现自己早已醉在花海人家处了。顺眼望去,有油菜花、桃花、兰花……

看着看着,眼前一片花光跳跃。低下头,突然一抹淡淡的蓝闯入眼帘。我兴奋地走过去,原来路旁草丛里、荒弃的土地上开着大片紫云英。凑近细看,只见青嫩柔和的草籽花开得分外精神,一朵朵小花烂漫招展如缤纷的碎花裙。这些可爱迷人的小花攀着青青的嫩叶,在路旁开得如此热闹,如此安静。她们挤着挨着,一朵挨着一朵,一片连着一片,花瓣大簇大团如海、如雨、如云,迎着阳光欢快打闹。风来,漫天的碎花四散开去,花动、叶动、云动、水动、心动,心醉神迷间,恍若来到了多彩江南。

伫立桥头,随光而视,随声而闻,随景而思,处处皆花色,步步尽春景。这里虽毗邻闹市,却别有一派春光、一番春味。闹市中行人来去匆匆,却很少徐步陌上,偶尔路过也未曾停步细赏,这又辜负了多少春意啊!

念于此,意犹未尽,提笔歌之:

凤城有小山,名曰花石桥。城郭三里地,桥头有余烟。

花开云增色,花落水无颜。自问春来否,花指石桥边。

相依为命

文/莫小米

看到的人都说,这是一个奇迹。

一个小小的古镇,一条小小的河,一座小小的石桥,一株500年古樟。

石桥亦是长寿的,建于200年前还是300年前,不清楚了。反正它就造在古樟边,两条树根,犹如两根钢梁,一直架到河对岸。这桥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石木结构”,而究竟是先有桥,树根搭过了岸,还是树根先伸展到对岸,石桥顺势而建,也就不清楚了。

记忆中清楚的是,上世纪60年代,曾经有人要砍了树去劈木材烧火炼钢的,因为它与桥连成了一体,怕树砍了,桥也塌了,就逃过了一劫。

上世纪80年代,有人建古桥博物馆,出高价想把桥移走。动手时才发现,所有石头的缝隙都爬满了粗粗细细的树根,离开大树,这座桥就变成了堆毫无意义的石头,根本无法复原。就又逃过一劫。

小镇位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上世纪90年代,这一带的古镇,随着人们钱袋鼓胀,都旧貌换新颜。小镇也想大动干戈的,但心疼这祖宗传下来的桥和树,更怕轻举妄动坏了风水,想来想去定不好方案,期间还拒绝了一些投资者,一拖再拖,便赶上了古民居修复保护的黄金时代。

如今这里成了着名的风景点,500年古樟冠盖青葱,古桥沧桑而又生机勃勃,小镇上民居保存完好,最难得的是,民风淳朴、天然,不贪婪,其乐融融。

而这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先是桥保住了树,再是树保住了桥,最后是桥与树保住了古镇。要说究竟是人保住了环境,还是环境保住了人,又说不大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