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微博的文章 / 微博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落花有意,流水有情

文/嫣梓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以"一二三四"开头写的诗句,灵机一动,吾也尝试接着写一句:五悲桃花流水鳜鱼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于是,借用吾写诗句中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为主题,写下此篇日志。

风也萧萧,雨也萧,夜半打桃林,桃花独自飘零,静静地飘落于水面,泛起涟漪,此景如洛神出水一样,在花瓣的陪衬下,如仙女下凡。

桃花孤独凋零,诗人驾一叶扁舟,穿梭于桃林,桃花纷纷飘落,点缀小舟,轻吻诗人,芳香扑鼻,诗人静坐舟上,静听那涓涓流水,那清风伴着落花飞舞,且听且吟。

诗人有意,落花无情,只因心中只有流水。

桃花流水鳜鱼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正所谓鱼与桃花不可兼得,面对二选一的难题,流水沉思良久,终做出选择:鱼离不开水,舍去桃花。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遇上流水,一见钟情,誓言要与之为伴,陪伴,就是不管你需不需要,落花一直都在,纵使飞娥扑火却依然义无反顾。然而,目睹此景:流水做出抉择之后,流水与鱼双双流入大海,与大海相拥,开始新的生活,鱼龙潜跃水成纹,鸳鸯戏水,过上幸福的生活。落花终得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流水逝。桃花被迫凋落,轻吻流水,随水而流,虽然落花有意随流水,但是流水无心恋落花。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纵使有不舍,也只能掩埋心里,作为留念。错过的就错过了,何必勉强呢。只要你幸福就行。从此,落花归入尘埃。

蔚蓝的湖水倒映着昨日的种种,落花心里默念:若你安好,便是晴天。只要你过得幸福就行。

蹬鼻子上脸

文/董春华

前天,有个人得寸进尺的做法,让我心里很不痛快。晚上回到家,越想越窝火,于是临睡觉前发了一条微博以示愤慨:“蹬鼻子上脸,真是过分!”然后就关机睡觉了。

第二天一上班,我就打开电脑浏览微博。看到显示有一条评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是哪位好友看到我发的微博,来安慰我的。想到自己深更半夜发的微博还有人关注,心里不禁一阵感动。

急忙打开一看,却傻了眼,竟然是一个陌生人发来的小广告:“去除鼻子黑头,提亮脸部肤色,某某护肤品让您一整天都光彩照人!”我晕,这也太无厘头了吧!

正失望呢,死党小钱过来找我。于是我指着微博页面向她吐槽。她皱着眉头看了一会儿,突然笑着问我:“知道人家为什么给你发广告吗?”“为什么?”我一脸茫然。“谁让你的微博里又是‘鼻子’又是‘脸’的,肯定被广告软件当成皮肤问题的关键词给检索到了,所以才发来了如此贴心的产品推荐……”

在感恩中阅读

文/叶广芩

我常常想,我这一辈子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在落雪的夜晚,躺在被窝里,昏黄的灯光下,静静地读一本让我心仪的书,神静心和,物我两忘,那份舒展,那份自得,那份海阔天空、那份荡气回肠,是一种超乎现实的感受。这种惬意,想必许多人都身有同感。

读书其实是一件很寂寞的事,可也是乐事、常事。古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们的隐居读书,贞守苦操,他们的内敛、慎思、博学、明辨,被喻为有古人风。时代在发展,古人们走得远了,凸现出了今天繁华热闹、目不暇接的社会生活,速度越来越快,人人都很忙,人人都很躁,人人的压力都很大,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静静地读书几乎成了一种奢侈。在一切都变“微”的时代,大概还有一部分傻文人在坚守着自己的写作阵地,写出了作品,却可能读者甚为有限,这一行为便显得悲壮。我们在坚守的同时也涉足了“微”的范畴,在我认识的作家圈里,几乎大部分人都有了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彼此的交流由书信到电话、到信息、到网络,越来越快。我们在任何一处都知道几年不见的朋友在干什么,在说什么,都可以直接撂过去几句调侃,接过来几句让人忍俊不禁的揶揄。比如,我在微博上说,我的小说《青木川》被改编电视剧,人名、地名大换血,草莽土匪变成了出国留学生,改得让我不认识了。微博一发,立刻得到湖北作家方方的回应,她说:“俺也听说俺的小说《万箭穿心》改成电视剧之后叫《亲爱的》。名字多么南辕北辙。其结果俺推测跟你的也差不上下。一块好布料,你以为会被拿去做件漂亮外套,结果却被纳了鞋底,硬让你看不出你的布在哪里。布卖给了人家,他做成啥你就认了吧!”。简单、快速、犀利、生动,这就是微读的魅力,这样的阅读写作,一旦尝到了甜头,怕是再难舍弃了。我为古人遗憾,南朝名士陆凯,曾经从江南托驿使给长安的朋友捎去一首诗和一支梅,说“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漫长的道路演绎了驿道传梅佳话,那支梅花辗转传到西安不知变成了何等模样。倘若有今日顺风快递和微博的方便,陆凯此举便变得稀松平常,绝没有进入“佳话”的资格。今天的我们,什么话都可以在网上说,带视频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快递,距离的阻隔在今天已经破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今更不是难事,在座诸位,哪个没读过万卷,哪个没行过万里呢?但是在“微”的便利下,细细思考,我们是不是少了点什么?沉静的心态、文化的韵味、人格的操守、德行的追求,被淡化,被忽略,更多的是快读、通读、选读、简读……我们健壮,我们快活,我们简单,我们实际,我们大口地喝酒,我们一扫而光地消灭汉堡,我们将诸多书籍装入电脑……老祖先那种“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的洒脱和见识在电脑里是调不出来的?一个民族是否有文化是个复杂的问题,民族文化需要积累,它不是一个时代所能完成的,它的主要部分永远深埋在历史中,藏匿在书籍里。发掘、传承、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我亲爱的朋友们,在“微”的时代,咱们还是抽一点时间读点书吧,书是唯一不老的东西,是中外历代圣贤留给我们的恩典。书犹药也,可以治愚。不读书就不知感恩,不知敬畏,让我们保留一个睡前阅读的习惯,哪怕是短暂的半小时。以此增添我们生活的乐趣,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