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七夕节的文章 / 七夕节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七月七 杀公鸡

文/常书侦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相传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也由此衍生出许多朴实、有趣、浪漫的民间习俗。杀公鸡就是其中之一。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其中,在河的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遥遥相对、隔河相望,它们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据说,只有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牛郎和织女才能够通过鹊桥相会。勤劳、善良的冀中百姓,为了延长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时间,就流行起七月七杀公鸡的习俗。没有雄鸡报晓,天就不会明,牛郎和织女就可以多团聚一会儿——说说知心话,道道离别的愁苦,也让织女多抱一会自己的儿女。

据说七月七清晨一直到中午,有些村子里就会断断续续传出公鸡的惨叫声。有的人家早晨从鸡窝里放鸡时,就特意在鸡窝口候着,只要打算杀的那只公鸡一露头,主人就毫不费劲地先把它逮住,然后用麻绳将公鸡的双腿捆住,待饭后开杀。有的人家放鸡时忽视了这个环节,待到杀鸡时,才到处寻找,好容易寻到了,公鸡却不会轻易就范,你追它跑,跑不过就飞,不是飞上墙,就是飞上房,甚至飞到树杈上。只要有几户人家这么抓鸡,全村就没有安宁——公鸡一边嘎嘎叫着,一边四处跑、到处飞,有时从坐在村头的老人头上飞过,有时将一泡屎拉到正在院子里洗衣裳的大嫂头上,于是笑骂声又起,真是鸡飞狗跳,把个七夕节搅得格外热闹。

七夕节宰杀的公鸡是人们前一年麦熟前就买下的。因为当年买的小公鸡喂到七夕节还不会打鸣,而宰杀不会叫鸣的半大公鸡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必须提前一年养上一两只小公鸡。待卖小鸡的师傅挑着担子进村后,婶子大娘大嫂们便围上去,主动要求卖小鸡的师傅帮助挑选小公鸡。师傅很有经验,其挑选公鸡的办法有好几种:在众多小鸡中,能够抬着头从其他小鸡身上爬来爬去的大多是公鸡;感觉骨头比较硬的肯定是公鸡;走路不怎么摇摆的大多是公鸡。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喂养,小公鸡就会变成八面威风的雄鸡。半夜以后到黎明时分,它的三遍鸣叫声高亢嘹亮而悠长,是七夕节宰杀的最佳对象。七夕节的晚餐最丰盛,傍晚时分,大街小巷就会飘出鸡肉的香味来。家家户户都会把煮熟的公鸡摆放在院子里的供桌上,燃起三炷香,让牛郎织女看到——公鸡已经被宰杀,你们可以放心地多一些时间相守;同时,也祝福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正是:七夕佳节杀公鸡,男女老少笑眯眯。祝福牛郎与织女,相会直到星儿稀。

七夕古风

文/林长华

七夕节是富有浓郁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国式情人节,在笔者家乡福建东山岛,则弥漫着独具情趣的保健遗风。

节日前夕,几乎家家户户都购买中药使君子和水果石榴。节日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海岛特产的螃蟹、海螺、小鱿鱼,或鸡蛋、瘦肉、猪小肠。吃罢晚饭,长辈会让小辈拿着石榴放在门扇与门槛之间压破,全家人分食。使君子和石榴都具有一定驱虫功能,因而备受欢迎。

记得童年时,祖母见笔者望药生畏,为了给笔者驱虫,她别出心裁用去壳的“使君子”放热锅炒熟,然后研末拌入鸡蛋蒸熟吃,那口感至今让笔者难以忘怀。

东山岛人许多民俗活动都要用上石榴花枝这种当地人心目中的吉祥物,大多数家庭喜欢在庭院种植石榴,既美观又实用。“石榴”可供入药,树皮、根皮、果肉、果皮对伤寒、痢疾、绿脓、结核杆菌和皮肤真菌有一定治疗作用,特别是石榴根皮碱有很好的驱虫作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海岛人生活与石榴密不可分。

说来有趣,东山岛人每年七夕节晚餐,习惯用糯米煮食红糖干饭,据说能对诱虫吃药起辅助作用。相传此俗为海峡两岸尊奉的北宋名医吴夲所提倡,宋景佑元年,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闽南名医吴夲(音滔)目睹家乡大人小孩面黄肌瘦,大都患有虫病,就先从驱虫入手,倡导乡人在七夕节购食使君子、石榴、槟榔,民众遵嘱去做,竟然起到意想不到的驱虫效果。治好虫疾,形成节俗,由此东山岛人也尊称吴夲为“先生公”,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建真君宫(俗称“先生公庙”)奉祀。

东山岛四面环海,是个重点渔区。七夕这天,渔家人总忘不了准备两样东西,一是前面所说的石榴,二是自家捕捞的小鱿鱼。小鱿鱼蒸熟后连同石榴放在盘碟,摆到床前,敬奉“床公床婆”。床,是哺育人们成长的摇篮。当地人用石榴敬奉“床公床婆”寓意多子多孙。

传统的七夕节俗是最具亲和力、人情味的大众文化。在热衷过新节、洋节的当今,有些传统节日被漠视,少了几分气氛,几分情味。然而,在东山岛七夕节不但古风未泯,而且过的有益有趣。

母亲的七夕节

文/李爱华

“金簪划银河,隔岸对相望。不忍两分离,喜鹊把忙帮。”小时候,当母亲不厌其烦地让我再次猜测这则谜语时,我知道,七夕节就要来了。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做巧果是母亲每年七夕节的“必修课”。这天一大早母亲就会去集市买回几斤上好的白糖,放入温热的锅中让其慢慢融化,直至化为糖浆。然后放入芝麻、面粉搅拌均匀,再从锅里拿出摊在案板上细细擀薄。等其慢慢变凉,就是心灵手巧的母亲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一个个用刀切的小方形面坯在母亲手里,不一会就成了或水果状或小动物状的巧果坯,真的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母亲把这些巧果坯放到油锅里炸至金黄,用勺子捞出即成巧果。

母亲做的巧果,尝一下,松脆香甜,让人满口生津。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那可是至高无上的美味。

除了做巧果,母亲还会准备瓜果花生等。自进入七月,瓜园里不多的瓜,哪怕馋得我和弟弟流口水,母亲也不会让我们多吃一个;树上的红枣,也是一颗颗晒干保存起来;田里的花生,母亲摘洗晒,忙得不亦乐乎。“七夕的晚上,陪着织女吃,管你们够!”母亲总这样说。七夕节,于我和弟弟,简直成了过年——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只有到了过年才有足够多的好吃的。

在母亲的精心准备下,七夕节终于到了。院里的老槐树下,父亲早早摆好方桌,母亲把巧果、西瓜、红枣、花生等一一端出来,放在桌上。我和弟弟早等不及了,眼巴巴地望着这些好吃的,直咽口水。母亲却不慌不忙,对着织女星,虔诚地念念有词。完毕,我们才可以大快朵颐。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样做,是在向织女表敬重之心,同时也祈盼自己的女儿聪慧灵巧,将来有一个好归宿。我是母亲唯一的女儿,想到此,我心里暖融融的。

可能是母亲的诚心感动了织女,长大后的我,果然聪慧,一路顺风顺水,从小学、中学直至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事业顺利,结婚生子,婚姻也非常美满。

母亲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咱们可别忘了织女的恩情哟。我当然知道,我真正的恩人不是织女,是母亲。母亲用她的希冀和期待推动了我,用温暖和疼爱滋养了我。这一生,我念念不忘和感恩的应该是我至亲至爱的母亲啊!

又是一年七夕到,我想我又该带着老公儿子回老家看望母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