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黄梅的文章 / 黄梅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行摄木桥边

文/曹锦军

当我再次来到黄梅县北部山区的木桥边,已距自己第一次来这里的时间相隔7个年头。

木桥,不是一座桥,是黄梅县五祖镇的一个行政村名。村子山水环绕,从黄梅县城出发,途经五祖镇镇区、阻马村、洪楼村、卢府村,绕垅坪水库缓缓而行,大约40分钟就可到达25公里外的木桥村。

黄梅人喜欢到木桥游玩,是因为这里是天下禅林的五祖寺“后花园”。置身山清水秀的木桥边,仿佛倘佯在“世外桃源”,闻闻花香、听听泉声、拍拍图片、写写诗歌、做做农活,有种让人返璞归真的感觉。

木桥村因是山区、库区,这里的村民大多搬到五祖镇或者县城区居住,所以老房子触目皆是。年轻人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都是些老年人,他们除了种种庄稼,就是到山上采采竹笋、草药什么的,偶尔也打打骨牌,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也舒坦。

站在村子的最高处,宛如明镜的垅坪水库映入眼帘。木桥村因在水库的上游,着名的墨庄书院和梅源寺遗址就在附近,深不可测的龙潭据说可通东海,要不然这里也不会成为黄梅上乡40多万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之一。

走在木桥的大小村落,多见清澈的山泉水恣意流淌,处处皆闻泉水潺潺声。许多来自外地的小朋友,看到如此明净的水,禁不住大人的再三劝告和拉扯,就扑通一下跳进齐膝深的水里,脚踩在大小不一、光滑的鹅卵石上,感受这份难得的清凉。

木桥村现在已经没有一座木桥了,只有五座形态各异的石拱桥把村组之间连接起来。村前有水,村后有山,也就是俗话说的“前有照,后有靠”。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连绘就一幅无须笔墨的天然山水画。

村里有很多青砖青瓦的老房子,一排排紧密相连。那斑斑驳驳的青砖墙上似乎记载着村子的兴衰,推开没有上锁的木门,房子明瓦透过的光射到地上,光束如同水汽般蒸腾,丝丝缕缕,夹杂着许多莫名飞舞的尘埃……

这次造访,是应谦益农业创办人李明攀之约,来这里感受一下木桥是否有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静和美感。

我多次采访过李明攀,这是个种田坚持“三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的“怪人”;秉持让“有缘人吃上放心食粮”的理念,他从IT精英蜕变为绿色生态的农场主。木桥远离喧嚣的城市,周边多山林、泉水,无污染,恰好符合他的绿色生态种植理念,今年他在这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将全部种植原生态、纯天然的放心粮。

山上、水边都是武汉来的游客。这个周末,200多名武汉市民慕名来体验木桥的生态游。这群人中,有坐大巴来的,有自驾游来的。他们在这里吃土菜、搭帐篷、搞篝火晚会,还计划到附近的四祖寺、五祖寺以及老祖寺等佛教圣地参禅。更有几名摄影爱好者带着摄影飞行器来这里航拍木桥的自然风光。

行摄木桥边,一步一处景。在这里游玩,不但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无私馈赠,还可以吃到当地人家的土猪肉、竹笋子、洋芋饼,雨花菜。走走看看,更能感受到山区的朴实之美。

且听黄梅忆乡情

文/李幸

月华如水,寒星凝霜,散落在漆黑的夜布上,点缀着淡淡的凄美。异地他乡,倚靠在寂静的窗台边,倾听着故乡的黄梅。不似古时的“父母在,不远游”,我虽千万般不舍,终究不远千里来到异乡学习。于是,我总是不自觉地靠在窗台边静静地听着徽州的黄梅戏,静静地倾听着故乡的声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每当听到婉转悠扬的戏曲声,我的思绪就飘回到青檐灰瓦、黛板白墙的徽州小镇,那里有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有着古色古香的檀木门,有着傲然林立的马头墙,有着碧波荡漾的绕城河,有着小贩卖力吆喝的声音,有着孩童嬉戏欢笑的声音。故乡一切的一切都随着那一曲黄梅戏浮现在我脑海中,久久萦绕,不曾散去。那一曲黄梅戏让我听到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听到了自己对生我养我那一方水土的热爱,听到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何必佳节,独在异乡的人,往往只要倾听一曲故乡的歌,便潸然泪下。听着耳边吟唱着的“夫妻双双把家还”,不由得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爸爸妈妈。从前,作为独生子女的我,在家中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爸妈无微不至的照料。可当我离开了他们,才发现爸爸妈妈的爱有多珍贵。妈妈帮我铺的每一次床,帮我洗的每一件衣服,做的每一顿可口饭菜,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珍贵。爸爸给我打的每一通电话,每一声亲切的嘱托,每一句轻声的安慰,都那么深地嵌刻在我心里,无法抹去。我倾听着萦绕在耳边的旋律,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奔涌而出。这是我内心最深处的声音:爸妈,我爱你们!等我回家!人生路太长,偶尔停下来听听灵魂深处的音韵,才会发现总有人爱你如生命!总有人的爱让你割舍不下!

倾听着一曲又一曲的黄梅戏,我仿佛也穿越到了戏曲中,体味着戏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人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在世,总免不了大喜大悲。总有人希望人生是一出折子戏,只有绚烂多彩的高潮,而没有万事艰辛的开头和曲终人散的结尾;只有众人钦羡的辉煌,而没有晦涩曲折的艰苦。可这样的人生不过自欺欺人、索然无味。人生还是如一曲黄梅戏的好,拥有那跌宕起伏的剧情,酸甜苦辣,都一一品尝;悲欢离合,都一一感知。倾听着黄梅戏,品尝着戏中的人生,心也不由得开阔了许多,不为尘世所惑,不为浮名所累,只追求心底的那份问心无愧。我倾听着自己的心,感悟到了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生,更找到了想要珍惜的人和事!

斜倚栏槛只身影,且听黄梅忆乡情。青山绿水,黛瓦白墙,那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心中永远的牵挂;鬓角霜白,嘴角含笑,那是视我为生命的父母,我心中永远的牵念;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那是等待我挥笔书写的人生,我心中永远的追求!人生在世不称意,倾听灵魂深处音,待到醍醐灌顶时,拾掇行囊再出发!愿尔倾听自己,感悟人生!

情是故乡浓

文/荆芥

佛家讲缘,能看到我国着名眼科专家、当代剧作家刘任涛先生纯属一次偶然。

记得那是1958年3月,一场潇潇春雨之后给大地带来了洗刷一新。我与同学们正在操场上散步,突然一个热闹的场面映入了我的眼帘,县卫生局几个领导簇拥着一个穿兰色中山服的中年人向县人民医院漫步。人群中有人指着皮肤黑黝黝,看上去颇有一种学者风度的人轻轻喊道:“同学们,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任涛先生!”顿时,我们躁动了,相互引颈争看,心里无比激动。事后我想起了小时候上学读书,就听说过刘任涛这个名字,是黄梅下乡刘畈人。传说他的两把“刀子”故事,一把是手术刀,为着名诗人胡风治疗过倒睫,为刘伯承将军安过假眼,为农村百姓治疗过不少眼疾,使许多盲人重见光明;另一把刀子是笔,写过不少文艺作品和电影剧本,如《和平鸽》、《南海渔歌》、《光明使者》等,讴歌生活,褒奖善美,抒发情感。

步入社会后,由于长时期在农村工作,耳闻目见刘老的故事就比较多,与刘老的距离就更近了。刘老人生轨迹,是一次次的爱的旅程,逃不出爱的回归和情的放飞。1958年和1964年先后两次他带着眼科器械回到故乡黄梅,举办三期“私塾式”眼科培训班,为基层培训40多名眼科医生,使黄梅全县防盲、治盲有了一支队伍。我听过当年参加培训的眼科医生周某描述:刘老一边培训,一边亲自为五万多人看过眼疾,其中为2300人做过砂眼性内翻倒睫,翼状胬肉、造瞳等眼科手术。鄂、皖、赣三省边界几个县的百姓说刘老治眼疾很灵验,纷纷慕名来到培训基地龙感湖农场找刘老看眼疾。那阵子,刘老日夜忙得不可开交,常常顾不上吃饭,就啃两个馒头,喝碗开水,又投入忙碌之中,他把追求为故土奉献而收获人生当做最大的快乐,他总是一脸的微笑,人们说他是一位人情味十足的热肠人。

人在广州,心系故土。1985年,精神矍铄的73岁刘老,离开珠江电影制片厂要回故乡黄梅。家人看他年高体弱,劝他保重身体要紧。他说,黄梅是我出生的地方,回到老家我就感到舒服,我回去看看当年培训的学生业务开展得怎样?家乡农村现在眼疾状况如何?牵挂和责任驱使着刘老执意要回黄梅农村作调查。他总是惦记着调查后家乡还有聋盲472人,发病率虽然在全省倒数第一,但这些聋哑人盲人还在痛苦之中。他建议县委办一所聋哑学校,推行防治、教用方针。他这一建议得到当时县委书记的采纳,并告诉刘老:县委确定,办好这所聋哑学校是县委今年要办的五件大事之一,并聘请刘老担任名誉校长,刘老乐呵呵地愉快接受了这个聘请。他的睿智总是与大爱同行。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刘任涛先生的真诚的反哺和故乡情结,家乡人民是难以忘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