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买书的文章 / 买书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圆梦

文/姚林宝

人因梦想而伟大。我的文学梦终于圆了,湖州作家协会批准我的申请请求。亲戚朋友和同事向我道喜,我心里乐开了花。

看书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从农村来到部队,除了正常训练和参加劳动外,空闲时间基本上以书为伴。当时年轻精力旺盛,空闲下来没有事做觉得很无聊,看书是打发时间的最好办法。因此,每天有好几个小时啃书时间,战友说我是“书痴”,对此我一笑了之。书痴名字倒文雅,我乐于接受。连队没多少书报可看,没有书就上街去买。部队每个月有6~7元的津贴,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一笔小小的财富,我除了买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须品之外,几乎用了买书。所以津贴费基本用完,不像其他战友几年下来有一笔小积蓄。

看书的兴趣爱好一半出于是理想信念。在我记忆里买书看书依个人兴致而定,看什么书没有明确的界线,觉得通俗、雅俗共赏能看得懂就行。买书也如此,口袋里一旦有钱就买。至于买书是否适用?一般不太去考虑,反正父母不在身边,吃饭穿衣不用发愁,没有人告诉我合适与不合适,在结婚之前我花钱是混沌的。惟一区别的是觉得文化基础差,必须恶补知识维生素,强烈的求知欲占据了我每一个神经。

阅读是为了拓宽视野和增加知识面。在漫长的阅读生涯里,小说是我的最爱。尤其是现代小说,百看不厌,觉得里面隐藏着丰富的知识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甚至三十多年前看的小说还有印象。遇到好句好词认真摘录下来,一有时间拿出来看看,增加记忆,加深印象。这种习惯今天仍然保持着。其次是读报。铁道兵报、战士报、中国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报刊非常愿意看,从读报到博览,储备知识的能量,丰富内心世界,腹有诗书气自华。除了爱看报外,还有剪报的习惯。书和报纸看多了,自己觉得有了写东西的底气,创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在服役时我曾经创作一篇小说,题目叫《工程师和他的儿女们》,初稿完成后,留下第一感觉是:故事情节太简单,没有悬念,语言表达不丰富,像一枚青橄榄,又苦又涩。后来写小说这事让其他的战友知道了,他们讥笑我是“半桶水”,令我非常难堪。从此,写小说的欲望被一盆冷水浇灭了,感叹一时冲动想得简单,光有创作激情没有文学功底是不行,还需要在知识海洋里勤学苦练,厚积薄发。撰写新闻报道是在部队开始的。“豆腐干”式东西也偶然在铁道兵报和湘潭日报及人民广播发表过,曾经有一位姓姜的老新闻工作者写信于我,他的肯定和勉励,令我深受鼓励与感动。我非常珍惜发表的作品,将多年的“劳动成果”从报纸剪辑下来小心翼翼粘贴在杂志上,由于后来工作调动,这本心爱之物亦弄丢了,现在想起来觉得怪可惜的。

走上文学之路应该是归功于自己好学。军人成长要一个蜕变过程,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文学创作亦如此,是一个漫长地实践历练过程。

买书兴味长

文/樊佃福

年少时因家贫无钱买书而处于读书饥饿期,一直是我心中之痛。那时候,也没什么鸿鹄大志,惟愿成为一名书店营业员或图书管理员,日日坐拥书城,“也无风雨也无晴”地读书足矣。许是上苍宠眷吧,年甫二十,我师范毕业,拥有了一份固定收入,自此再无虞买不起书矣。

1981年初冬,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教书。惜乎校无藏书,着实令人无奈。好在我的工资我做主,订阅书刊端的是豪气干云,记得有《十月》、《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近十种。犹嫌不足,还经常邮购、逛书店。当时,工资五六十元,买书支出不菲,还要孝养年迈且多病的父母,生活委实窘迫。衣着上虽不至于“鞋儿破、帽儿破”,但一身行头时显寒碜,以至于与妻子谈恋爱第一次拜见准岳父母时,硬生生让妻弟拒之于门外。这个懵懂小子看我穿着太过朴素,竟一口咬定我乃假冒的公办教师。这等趣闻,还不都付笑谈中?

韶光弹指,工作五年后,我考入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专科班,脱产进修。回首这两年,一俟周末,我习惯性地喜欢“斋”到书店里,流连于琳琅满目的书架前,切切实实过一把览书目、品书味、嗅书香之瘾。尔后,择其一本、二本,惬意归校,轻轻摩挲,又是一个“三更有梦书当枕”的诗意之夜。

1989年,我又考入河北教育学院,函授本科学业。在省会函授的三年时间里,我几乎没有渉足过这个“厦”、那个“城”,倒是学院周遭及其他书店,踏遍门槛人未厌,并屡屡买得一批罕觏之书。譬如《中国历代文论选》,我多年寻寻觅觅,最后竟在一家偏远的小书店买到了它,正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省会僻静处。

由是,我很怀恋这岁月静好的五年大学时光。每次放假回家,我别无他物,总是左手一包书,右手一袋刊,“其喜洋洋者得矣”。其实呢,当时我才调回县城,过着食无肉、出无车、租房为秋风所破歌的清苦日子。因而,每当我提着沉甸甸的书刊喜滋滋地回到家时,知吾者的妻子总爱打趣我;“又置回家产了。”虽为戏谑,但细斟确也不谬。过去,多少耕读之家“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盖书亦家产矣。余有如此丰厚家产,夫复何求。

这么多年来,我买房子、车子、床子、鞋子……确乎都心疼过钱,但唯独在买书上不曾有过吝惜。即使近年来书价飙升,我买书情结不渝。书之于我,虽不能夸张到如身之臂,如骖之靳,但它已然在我生活中不可或缺。况书非自买不能拥有也,吾何惜钱哉!

数十年不为所累地买书,我的书橱书架早已满满当当,写字台自不必说了,床头、枕下、墙角、阳台……满室书香,不闻铜臭。中国人自古就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快乐之说,窃以为,藏书盈满室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乐么?

嗟夫!当今世界汲汲营营,众生心目参差。何谓幸福?因人迥异耳!对于吾辈以买书为乐者,幸福再简单不过:置身于墨香氤氲的家室里,无论是春晨秋暮,还是花朝月夕,泛览品鉴着岁岁年年与己相依相伴的心爱之书,余甘不尽,何等快意!问世间幸福为何物?只教人买书读书陶然忘忧。

买书去。诗云:“之死矢糜慝。”

第一次买书

文/靳亚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村子东头的靳家小学就读,课间之余读的书都是从其他同学那里借来的。

我想有本属于自己的课外读本。一个星期六晚上,我对母亲说我喜欢看课外书,也想买一本。在我的央求下,母亲给了我几十元的零钱。我拿着钱别提多高兴了,心想着得赶快去书店。第二天来不及与其他小伙伴商议,一大早我就一个人跑到村子东面的县级公路上,坐临潼到阎良的班车进城买书。第一次一个人坐公交进城,上了车难免有点恐惧、紧张,害怕在城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可又一想,马上可以买到新书了,喜悦和兴奋已经明显地压倒了心中的不安,并暗暗给自己鼓励,买了书就原路返回,不去其他的地方闲逛,况且我都小学五年级了,认了那么多的汉字,还能回不了家?

当时汽车站还在城中心,我在终点站下了公交,沿街问了几个路人,才知道新华书店在胜利路上。

热热闹闹的吆喝和讲价声不绝于耳,我一个12岁的农村女孩,局促不安地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也许是目不暇接,也许是内心惶恐,找了半天竟然找不到新华书店在哪儿。快到街道的尽头有个书摊,规模还比较大,书的种类也较多,有文学、社科、工具、辅导等类,可就是没有我平时看的那种小人书。

我在书摊前站了好长时间,不知道该买哪一本书。女摊主好似觉察出来我的心理,她说:“同学买书啊?我给你推荐一本吧。”她说着,就从书摊中拿出一本递给我。那本书银灰色的封皮上印着一个中年男子的头像,下面写着《平凡的世界》。她说这本书不错,销量也可以,你买回去看看。我付了钱,将书装在随身携带的袋子里,未道一声谢谢就匆匆离去,按来时的路线走回车站,坐上了返家的公交,心中才舒了一口气。

在以后的求学和工作生涯中,买书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不过,第一次一个人买书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