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探索的文章 / 探索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木心的探索

文/朱晓剑

为何会喜欢木心?第一次读他的文章,真有些惊艳,常见的词语,在他的语言世界里,有不一样的风采。那是语言的精准表达。这与时下的流行汉语有所不同,在简单中有着复杂的意思。

作为一个古文爱好者,在他这里找到了古风,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连绵,起伏,又有灵动。读他的文章,技巧之类的似乎压根就不存在,犹如流水一般,自然地流淌。所以,每每读来,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在当下的汉语中,虽然经常会撞见一些好词好句,但也仅仅是这样,新奇,却未必与传统融合。我理解,所谓推陈出新,就是古与今的恰到好处。读木心,会有这样的意思。阿城当然也有这样的境界——在多数时候,这样的新是从传统走来。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如今的作家较少去谈文体创新的话题。这或许是陷入到现实语言的泥沼里,不能自拔,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的浮躁气息而波动——耐得住寂寞,似乎是很难做到的。木心的文学、艺术造诣绝非泛泛,从他结交的朋友来看,也都是各有风格。而正是这样的环境中,才有了沉淀。这从他的文章中大致都能看到。

木心的探索,我想它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文体,一是艺术。说到底,他是在追求一个极致,而不是空泛的抒情,或叙事。这或许只是旁观者的意见,却能够让我们看到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多面体。在木心的眼里,或许是没有那么多新奇的念头的,只是顺着自己的性情发挥出来,遣词造句,无不具有匠心,如此这般,自成风格。

这样的例子在他的诸多篇章中随手可拾。其所展现的是思考,是对世界的领悟,如:

生命的两大神秘:欲望和厌倦。每当欲望来时,人自会有一股贪、谗、倔、拗的怪异大力。既达既成既毕,接着来的是熟、烂、腻、烦,要抛开,非割绝不可,宁愿什么都没有。厌倦的前身即是欲望。若要超脱,除非死,或者除非是像死一般活着。(《琼美卡随想录》)

野果成全了果园,大河肥沃了大地,牛羊入栏,五粮丰登,然后群莺乱飞,而且幽阶一夜苔生——历史短促的国族,即使是由衷的欢哀,总嫌浮佻庸肤,毕竟没有经识过多少盛世凶年,多少钧天齐乐的庆典、薄海同悲的殇礼,尤其不是朝朝暮暮在无数细节上甘苦与共休戚相关,即使那里天有时地有利人也和合,而山川草木总嫌寡情乏灵,那里的人是人,自然是自然,彼此尚未涵融尚未钟毓……海外有春风、芳草,深宵的犬吠,秋的丹枫,随之绵衍到……(《哥伦比亚的倒影》)

当然,这种探索可能会因经历、境遇而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给我的印象是,木心对文化的理解可能更接近于古典,而不是对现代潮流的追随。所以,阅读他的文章要慢,而不是快读一过。若是快读,可能犹如在原野的树下,看天上的行云流水,反而会忽略掉文字的深意。这在今天我们消费文化的同时,也真该有对文化的尊重——在对待不同的文化语言时,多一点理解,而不是暴力地予以否定或赞美。这是文化的底线。

读一段木心,感觉有点“腻”了,那是源于文字意象的密度,不妨停下,过上几天,甚至几个月一年,再回头来看,或许能够发现它的妙趣,这种阅读经验如今也是极难遇到,事实上,我们对阅读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求知,而忽略掉了人与书的相遇、呼吸。

木心的探索,正如同我们对他的阅读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随着阅读的次数增加而变得细微、丰富。这也正是一个作家所赋予文字的魅力所在——一旦我们轻易从文字中读出那种细微,而无需深思,那就等同于丧失了文化魅力。在多数时候,文字的力量所呈现的即是一种探索,对知识对未来的可能性做更多的前瞻,它可能并不完美,却无妨它的仪态丰美。

博望魂

文/任祥

在城固县城以西约三公里处,就是丝绸之路纪念地之一——张骞墓。墓前有一副对联:探险促交融诸邦始列大宛传,凿空开丝路千秋高扬博望魂。这是对他的评价,很高,也很中肯。

博望,意为“博广瞻望”。这是汉武帝对张骞的褒奖,也表达了汉民族探索世界的渴望。毫无疑问,张骞无愧“博望”——两次探索历经17载,行程4万余公里,为大将卫青击败匈奴奠定了基础,对汉唐盛世和“茶马古道”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从此中国走向了世界”。这一壮举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辉煌背后,总是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翻开史书,两千多年前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顿时在眼前呈现:大漠戈壁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风餐露宿;随从或死或逃,不断减员;两次被俘,十余年囚徒生活又是何等的煎熬?

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坚持到底,是“一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的功名动机,还是“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的利益驱使,抑或是其他?

无意间读《史记》,“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令人恍然大悟。汉节,是汉朝皇帝所授予的符节,是国家的象征,是使命的代表。

联合外援,共击匈奴,一改汉朝在两国战略博弈中的劣势——这是国家利益,也是使命。责任在肩上,使命在心中,天堑变通途。有了国家利益至上的使命担当,“十余岁不失汉节”也就好理解了。

现在,每逢清明节,博望镇的百姓都会自发聚集到张骞墓前,拜谒祭祀他的英魂。在张骞故里,人们为他修建了祠堂,并用他的名字命名广场和街道。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离开张骞墓时,一句古诗忽然涌上心头:万里征尘行漠海,十年浴血牧关山。两千多年前古人尚知国家和使命,今人又该何当?

此岸 彼岸

文/邓曦阳

彼岸,充满了神秘与妙曼,令人神往,令人憧憬,我渴望渡过那条大江,抵达彼岸,去解开自己深蕴于心底的谜团,去诠释自己生命的意义……

——题记

憧憬彼岸

阵阵萧瑟的秋风卷过,梧桐树叶翩翩凋零,双眸深深凝视着清澈空明的天空。天空是那样的蓝、那样的无边无际,像我的心灵一样空灵、坦荡如野。我的人生方向在哪儿?我的追求是什么?我无法想象,人的一生,或动荡或平静,我选择的是什么样的人生呢?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难道就是我所想要的人生吗?站在茫茫江边,凝望河的对岸,河的对岸是什么?彼岸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我所向往的地方呢?是不是梦想与成功的重点呢?啊,彼岸,它是那样的令人神往,使人憧憬!

探索作舟

此岸与彼岸,之间有一条江河,我应该如何渡过河抵达彼岸呢?沉思许久后才恍然大悟,等待与幻想,而不付诸实际行动是不可能抵达彼岸的,等待机会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幸运的垂青的。既然不能等待机会,那么就要自己去创造机会。于是,我带着虔诚,满载期望,以探索作舟,开始了我的航程。只有勇于探索,才能不断前进,抵达成功的彼岸。

信念作桨

人生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闪电雷鸣,狂风暴雨,想拥有人生的绚烂,就必须拼搏。人生在世,能有几回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坚定信念,奋力划桨,信念产生了强大的动力,探索之舟颠簸在河浪之上。在风浪中奋力前行。我坚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一定能够驾驭着我的探索之舟,抵达成功的彼岸。

抵达彼岸

天空愈来愈蓝,彼岸渐渐清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与彼岸的距离慢慢缩短。蓦然回首,昔日那雨疏风骤的探索历程仍历历在目,这一路中,包含了多少沧桑,多少拼搏的汗水!

彼岸,当你站在此岸,要对着它时,会觉得有天涯之远,而当你临近它时,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彼岸不过是咫尺之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