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战胜的文章 / 战胜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生活中最难的是战胜自己

文/章四娥

佩奇·皮特是美国马塞尔大学传播学系的教授。

5岁时皮特便失去了97%的视力。虽然将近失明,但他拒绝进入残疾人学校,并争取到了公立学校的就读机会。他参加垒球队时,担任第一垒,凭着垒球在草上呼啸的声音设法捕捉低球;他踢美式足球时,担任二线拦截;他就读大学和研究院时,经常请同学念书给他听;当他成为大学教授后,又赢得了优秀教授的美誉。

一天,一名冒失的学生问皮特教授,什么是最糟糕的伤残:失明还是失聪?缺手还是缺腿?抑或其他?当时,场中立时弥漫着一片凝滞且不祥的肃穆。之后,皮特严肃地说:“这些都不是。了无生气、不负责任、欠缺渴求,才是真正的伤残。”

有一个澳大利亚老人在数千英亩的草原上,养了2000多只羊。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马匹和四轮车。为了不让羊群遭受损失,每次得知暴风雨要来时,他只好徒步跑到草原上聚拢羊群。

在广袤的大草原上,要想把如此庞大的羊群聚拢起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聚拢一次羊群往往需要两三天。累了就休息一下,就这样跑跑停停,反正他每次都能成功地把羊群聚拢到一起。

后来,他听说本国每年都要举行一场从悉尼到墨尔本的长跑,全程875公里,是世界上赛程最长、耗时最多的马拉松比赛。通常,参加这种比赛的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世界顶尖级选手,年龄一般不会超过30岁。

1983年,时年61岁的他获悉了比赛时间,便报了名。当人们得知他已年过花甲时,为了防止发生意外,都劝他还是不要参加比赛了。但老人无论如何也要去试试身手。

比赛开始后,身着工装裤,脚蹬胶鞋的他迈着小碎步,与150名世界级顶尖选手展开了角逐。不用说,他很快便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尽管如此,他仍然夜以继日,不紧不慢地奔跑着。

累得实在受不了了,他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又继续赶路。就这样,他与第一集团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到了最后一晚,他超越了所有竞争对手,成了“领头羊”。

最终,他以5天15小时04分的成绩取得了冠军,比此前的世界记录整整提前了7个小时。这个老人就是后来被载入《吉尼斯名人大全》的克里夫·杨迈。

一生中,无数外在因素的存在总是让我们感觉困难重重,继而产生畏难情绪,里足不前。其实,最大的阻碍是你自己。只要增强自信心,你就会不怕困难,只有挑战自我,你才能战胜自己。

在挫折中成长

文/常露芸

挫折是人的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也是必须面对的。考试失败了,那是一种挫折: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那也是一种挫折:商场上生意失败了那也是一种挫折。面对挫折有的人选择浑浑噩噩而有的人却选择从头再来。前者这么过了一辈子什么也没获得,而后者可能不会很富有但是每一天一定很快乐。因此每个人都应在搓折中成长做一个成功的后者。

挫折是挡住你通往成功道路的一块巨石。一位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女孩到底凭借着什么获得了高学位,写出了着名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位患有脑疾病的女孩又是凭借什么获得了高学位且成为医生帮人们看病的。没错,他们就是海伦凯勒和张海迪。他们的这些伤是他们一辈子的挫折,他们也曾抱怨,也曾难过,也曾绝望并且哭泣,可是后来的他们都成为了鼎鼎有名的人。这靠的不仅仅只是毅力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有战胜挫折的决心。倘若他们在受到病魔的折磨时并没有想过战胜挫折,而是浑浑噩噩的活着,那么现在的他们不会值得我们记住,我们也不可能看到如此精彩的书。

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曾战胜了挫折。现在的我们在温室里待了太久,无法看清外面的世界,因此无法经历小的挫折。我们应该像他们学习,虽有抱怨,但是同时想着如何去解决如何让自己做的更好。

挫折是成功道路上的指路灯,指引你走的更高,更远。乔布斯是苹果的创始人,可是在他才把苹果公司做大时他被公司董事会赶出了公司。原因是他太过于年轻,狂妄自大。一开始被赶出时他是非常不情愿的,他满脸都是对这里人的不解与仇恨。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后来他发现那时的自己的确过于狂妄自大,因此他放下了仇恨,静心的检讨自己,发现世间美好的东西。过了几年他又回到了公司,并且把公司管理的更好。乔布斯因为自己年少轻狂所以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对他而言这就是一个挫折,可是他并没浑浑噩噩而是检讨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乔布斯,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在遇挫折后努力的反省自己的不是,不要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利用挫折而不是被挫折利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挫折中成长,向成功迈步。

蜘蛛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结网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他在每一次丝断之后战胜失败再次结网。对他而言丝断便是一种挫折而他在战胜它。

其实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应该战胜挫折,在挫折中成长。然后敲响成功的大门。

自省心

文/陈广胜

人生的最大对手是自己。即使要战胜别人,第一步需战胜的,也是自己的软肋。反躬自省,正是与自身的惰性、惯性、劣根性较劲。只有克服它们,才能撞开挡在头顶上的“天花板”。

《圣经·新约》有一则记载,一群人捉住一名女子,问耶酥:“她犯了罪,按律法应用石头砸死她,你说该怎么办?”

耶酥答道:“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砸她。”

那些人全愣了,不久一个个都走开了。耶酥的话剑走偏锋,出乎所料又直指人心。谴责、惩罚别人容易,但首先应反躬自省,看自己是否够格。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怀自省心,就是经常权衡、度量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好比一面镜子,从中照出容貌、形体,也实实在在地呈现诸多的欠缺。向耶酥提问的那些人,一经反思,头脑便多了一分清醒,对他人也多了一分宽恕。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我们活在世上,要认识真实的自己很难。由于视角不同,多数人会放大自身优点,却忽略存在的不足。当发生矛盾,往往一古脑儿指责对方;纵然明知理亏,也习惯于避重就轻,为自己开脱。可以说,人们对自己最为熟悉,又最为陌生。谁都能轻易找出别人的毛病,可对自己则存着盲点,潜意识里有选择性“失明”的倾向。

可人总是不完善的,无论你多么优秀,终究带着缺陷。自省即自醒,具有给自己挑刺的勇气。特别是位高权重者,通常被溢美之辞包围,更难以自我剖析。但差错必定伴随所有真实存在的人,假如不去挑刺,刺终究搁在那里,绝不会自动消失。

自省心让人知过,可知过不是目的,知过的意义在改过。倘若找出一堆问题,却听之任之,这并非自省,反倒是自我纵容。自省贵在对症下药,从自身的不足中找到超越的空间。因为人生的最大对手,其实是自己。即使要战胜别人,第一步需战胜的,也是自己的软肋。反躬自省,正是为弥补那些短处、陋处,与自身的惰性、惯性、劣根性较劲。只有克服它们,我们才能撞开挡在头顶上的“天花板”,实现对自己的突破。

自省不光需自我批评,更是在反思中提炼智慧。人不管再聪明,都会跌跟斗,要紧的是不重复跌类似的跟斗。心存自省,可以总结教训,在过去的跟斗中体悟,使跌打滚爬成为人生的学费。同样,面对成功也应自省,高歌猛进不等于无需改进,何况顺风顺水也容易让人忘乎所以。总之,自省既是逆境中的吃堑长智,又是顺境时的防微杜渐,它使人举一反三,更好地把住命运的主动权。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一个人能否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参照系。遇有德有才之人,若能在对比中感知差距,并弥补不足,那将离贤者越近。而对别人的错误,假如从中引起足够的警觉,也能有效防止在自己的身上复制。基于别人的教训自省,视别人的伤口为自己的苦痛,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开窍。

身体需要保养,心灵需要自省,同样都离不开日常的检修与维护。根据医学理论,人群分健康未病态、欲病未病态、已病未传态等类型,“治未病”被视作最高明之举。唐代孙思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一流的医家富有远见,他们对未病者劝导养生,对欲病者提前预防,对已病者尽早治疗,可谓化病邪于波澜不惊。自省恰似上医之术,通过自警、自砺能及时改过,就仿佛消除了身上的亚健康,防止隐患变显患、小患成大患,无疑是做人的长久之道。

自省是否过于劳心?像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似乎活得太累。需要指出,自省发自本意,并非外来的强迫,若成为习惯,就同平日起居洗漱那般自然。从更深的层次看,自省着眼于修身,不是功利驱使下的无奈选择。它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体现了内求于心的进取方向。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无尽的矿藏,但最终能开发多少,关键看自己。如果说贪图外物终有尽头,内涵提升却无止境。自省心反求诸己,正是同自己对话,仿佛在不懈挖掘自身的矿藏,并由此带来精神的充实与快乐。

行文至此,不妨让我们回望千年,细细品味《六祖坛经》中的一个经典场景:

禅宗五祖弘忍送慧能过江,上船后亲自摇橹。慧能说:“师父请坐,让弟子来摇。”

弘忍说:“我是师父,应该由我度你。”

“迷的时候由师父度,悟了就要自己度自己。”慧能答道。

自省心也可视作是一颗自度心。人海茫茫,宦海、商海、学海无不波涛汹涌。在人生的航行中,没有谁将度我们一辈子。或者说,真正度我们到彼岸的,只能是自己。心存自省,犹如自己不停地摇橹,既留意船头的方位,又随时矫正用劲的手法和节奏。在这里,留意、矫正都是为了整个航程,它让我们不在风浪中迷失,并努力朝着追寻的方向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