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红石的文章 / 红石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红石板房

文/王金平

从邢台市出发,向西70公里,当翻过清沙坪的山页时,便能看到右边挨着公路的山沟里,一个绿树掩映着的小村庄,绿阴中透出一片片红红的石板房,一排排一队队,有的四合方正,有的错落有致。

这便是贾庄村,属于浆水镇的一个自然村落。

一直以来,这里的苹果、板栗等多种山货闻名于世,可我这个在这片热土上长大的贾庄人,留在记忆最深处的,不是柿饼的甘露,不是核桃的浓香,也不是山枣的酸甜,却是矗立在这片土地上的红石板房。每次回到老家,我总为它们的简陋和古朴而激动不已。

红石板,是用大山上的大块石头、用钢钎小锤叮叮当当打凿开来的。这些太行山脉中的大山,就由红石头构造而成。其实,看上去一块块巨大的石头,都有一般人没有观察到的纹路,石匠沿着纹路把巨石一层层剥离开,形成一指厚、两三尺高、五尺长的红石板。刚凿开的红石板,六面都泛着崭新的光芒,用小石块一敲,都会发出金属般清脆的声响。开凿石头也大致如此,只不过面积小一些,厚重一些。这些红石板和红石头,几经周折运回村里,便成了修盖房子的主要原料。

盖红石板房的过程,既简单又复杂。打好地基以后,挑那些大小相同的石头,由石匠把每一个石面敲凿得平平展展,把每一块石头支得牢牢实实,形成外墙,同时垒起来的,还有一层里墙,用的则是平时在山坡或河里捡回来的石头。这样,整个墙体就建造完成了,这样的墙也格外结实。垒好四面的墙,便开始上梁、上檩、上椽,整个房顶搭成一个人字型,之后上苫板或者苇箔之类的东西,再在上面摊一层泥。最后,就轮到上红石板了。现在,多用滑轮架子,而早先人们使用原始的办法,在墙上斜靠两根木杆,把沉重的红石板担在上面,下面的人朝上推,上面的人用绳拉。弄上去的红石板,从底层往上铺,两边都是斜面,只有顶端是平的,红石板之间连接的地方,再盖一块合缝。盖房的整个过程单调而劳累,特别是主家,要准备好各种用具,管好用工的一日三餐。

红石板房不惧雨雪冰封,更不惧风吹日晒。收获的季节,是各种瓜果和粮食最好的晾晒之地。每到秋天,村里的个个房顶上,垛满了玉茭穗子,摆满了红柿子,使这里构成了一幅红红黄黄、别具一格的色彩世界。

住在红石板房里的人,性格与红石板房一样纯朴和坚强,说话不会绕来绕去,心直却口慢,简单而自然。作为一个从贾庄走出来的人,对贾庄人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就像红石板房的墙一样,既厚道又朴实,既坚强又纯粹,无论岁月多么无奈,日子多么难熬,他们总是慢慢应对,总能默默承受。

在村里,我家的红石板房依然保存完好,那是父母留下来的一座漂亮的四合院,一座标准的太行民居。这房子是父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节衣缩食,分几次才修建而成。对红石板房情有独钟的父亲,退休后,把原有的洋灰房顶,彻底改换成红石板房,就连院子也都铺成了红石板。对扇木门,格子木窗,屋门和院门的台阶,都是整块的长石条。

浆水、冀家村、路罗、白岸……这里的老百姓依附于太行山,这些村村落落,都成为风格独特的太行民居。

其实,红石板房是最具环保的建筑,它完全来自于自然,一旦房屋被推倒,又全部还给了自然,对自然没有一点损害。可在有些人眼里,红石板房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建火柴盒一样的水泥房才具现代特色,因为它能装修得很豪华,并且能搬进看上去非常洋气的家具。所以,一些“时尚”人,开始在这些村庄建造和城市一样的水泥房,由此带来大量的污染和垃圾。还有一些人,打着建造新农村的招牌,把那些红石板房一座一座拆掉,换成水泥磨就的高楼大厦。

在这里,我要发出沉重地呼唤:请不要再侵害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了!

你看,那些在自然中取来的红石头、红石板以及泥土,保暖隔热效果极佳,房屋里冬暖夏凉,且具有防核辐射的功效,只要椽、檩、梁不被腐蚀,可保持千年不坏。况且,这些风格独特的太行民居,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太行文化,应该加以保留和保护。

四季飘满豆磨香

文/王金平

当你踏上福源桥,就闻到了从贾庄飘来的豆磨香味儿。

福源桥上两边,各有七个红石墩,担着一溜红石板做护栏。看上去混凝土面的小桥,其实是一座红石单孔桥。桥东桥西一溜拦河小坝,桥北路边整齐地站着一排高大的杨树。

贾庄村里、村边共有五座小桥,分别在村东、村中、村西北、村北、村东北,都是红石单孔桥,除了村东那座,其余都没有名字。村中和村西北两座离得不远,都在我家房前,一座在房前的南头,一座在房前的北头。只不过后来,村里人将这两座小桥中间圈了起来,原来的小河沟变成了一片开阔的场地。从小桥石头的老化程度上可以看出,村西北和村东北的两座小桥,历经年代久远。

贾庄是个小村庄,六七十户二百多口人,村中只有一条东西向的街。这唯一一条街,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去年建设美丽乡村,才起了个名字叫和谐街。滋出的几条路分别叫响沟路、柳沟路和西岭路,这些路也都是从前修建,通往村外山上的排子车道。

红石头、红石板房,是这个小村的本色建筑。农家人就地取材,从四周的山上采集石料。村西北不远,矗立着一座红岩高山,村里人习惯称它北坭。

街南街北几条红石巷,巷里红石头上钢钎的凿痕,早已被岁月风蚀,显得模糊不清。那些窄窄的小巷,都连着几处堡垒般的小四合院。

农家小院里靠着钁头、锹等一些农具。秋天的时候,院墙上会挂着几枝红柿。如果在冬天,挂一串红辣椒。在院里最干净的墙根下,几块石头上放一块厚厚的石板,高一尺多,石板上稳稳搁着一盘红小磨,磨盘的下边正好能接一口锅。

红小磨家家户户都有,这成了贾庄农家四季开不败的风景。每到早上或者傍晚,农家院里就会响起拐小磨的声音。院里大都有个低矮敞亮的小房,这就是城里人说的厨房,当地人叫它厦子。

到现在,村里许多人家仍盘着火炉子,上面坐着铁锅,还沿袭着烧柴禾的习惯。每当早午晚节点时分,村庄上空就会飘散着一朵朵炊烟,像云像雾,散散漫漫。铁锅里熬制的豆磨汤,醇香四溢,飘满小街小巷。而熬制豆磨汤的黄豆、小米、蔓菁、萝卜、山药、北瓜、豆角、莙荙等等,都是农家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那些碾盘、磨盘、碾磙、石磨以及排子车,散落在村中的某些旮旯,时不时地让人们回忆起那遥远的过去。

村庄周围,特别在河边低洼处,一块块小片地连成一片,瓜果蔬菜样数繁多。这里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茭、谷子、高粱、大豆、红山药、花生等,为了增加收入,近些年,农田里都种上了板栗树和苹果树。

这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四周的山坡上,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板栗树。每到五六月,栗花盛开,满山遍野都是浅黄色毛绒花穗,栗花浓浓的甜味,兴奋了整个山野。

站在山坡上,看到那些红石头、红石板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中,美丽至极,就像一位俊俏的山妮,朴实大方、沉静悠闲。

等到秋收时节,丰收都晾晒在了房顶上,蔓菁条、萝卜条、山药片,还有成垛金黄的玉茭。房顶上的红柿块并不多,村里人生活水平高了,红柿只是吃个稀罕。村外,一棵棵柿树上的红柿挂满枝头,却很少有人去摘。红灯笼一样的柿子,成了这个季节一道靓丽的景色。

村东还有河边那两口水井,不知什么时候被封盖住了,靠一根担杖担水吃的时代早已过去,农家小院里安装的自来水,是从山上小口井里引水而来,这水清凉甘甜,冬温夏凉。

这都是山泉水,黄豆经过浸泡,用小磨拐出的豆磨,烧柴熬制,鲜美可口,香气四溢,一生不厌。在外边工作的贾庄人,每每回到老家,当征求吃什么时,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喝豆磨饭!

红石沙

文/杜春成

清晨,王华军拿着打石头的工具,围着天山村后面的大山,转了三圈,终于找到红石。

王华军仔细观察,红石纹路清晰,石粒饱满,是难得一见的红石。他迅速拿出工具,开采红石。

天山村,位于大山中,离场镇三十多里路,不通公路。到场镇靠步行,翻山越岭,要四个多小时。

天山村原有二十多户人家。二十年来,人们陆续离开村子,到城里居住。五年前,王华军一家五口人,守着生活了几代人的村子。

半年前,镇上修建的高山移民家园竣工。一月前,王华军一家,搬进了移民家园新房。

前天,王华军按照父亲的吩咐,独自一人回到村子里,开采红石。开采红石,有什么用。父亲没有说,王华军也没有问。

王华军知道,红石碾碎成沙子,晒干,人们称作红石沙。炒玉米、胡豆时,加入红石沙伴炒,特别香脆。红石沙泡水喝,清热,是每户的必备物。

现在,离开农村,住进了城里。难道家里还用红石沙?王华军回到村子里,采取一块红石,背回镇上,准备碾碎,做成红石沙。

父亲看着红石,摇着头说:“一块不够。”

一块红石,十多斤重。做成红石沙,几十年都用不完。王华军望着父亲说:“不够,要多少。”

还要二十六块红石。父亲告诉说,村子的外迁户,一户一块。

二十六户人,有的在广州,上海,成都等城市。他对父亲说:“用什么方式送给他们。”

“快递给他们。”父亲有点生气,说王华军经常在网上买东西,都是快递方式。简单的一件事,还想不出办法来。

快递红石?王华军怀疑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他委婉地告诉父亲,去年,远在上海的张叔叔,打电话要红石。王华军问用来干什么,张叔叔用来收藏。红石沙有多大的收藏价值?张叔叔没有说。王华军也不好意思问,还是精选了一块上等红石,背着它到快递公司。快递员得知快递的物品是红石,他们拒绝收件,还冷嘲热讽:快递石头,脑子进水了。

父亲听了王华军的话,闷了一阵,对王华军说:“做成红石沙。快递公司应该要快递。”

王华军“嗯”了一声。父亲的固执,他以前领教过。他虽然不明白父亲的用意,但采取红石,做成红石沙,必须照办。

王华军第二次回村子采取红石。村里红石虽然多,但很多有杂质。正宗红石,隐藏在大山里。于是,王华军吃住在村里,每天早上,到大山里四处寻找正宗的红石。

开采出第一块红石,王华军兴奋,摸出随身带的一个本子,在本子上写一个名字。

三天后,王华军的本子记录着二十六人的名字,二十六块红石,整齐摆放在地坝里。他把每块红石做成红石沙,在地坝里晒干,分别装在布口袋里。

二十六袋红石沙,足有一百斤。十天后,王华军挑着红石沙,回到镇上的家里。父亲见了,笑起来,眼睛成了一根线。他对王华军说:“明天把红石沙快递出去。”

王华军去快递公司,父亲坚持一起去。王华军说一人就行。父亲说,多一个人,互相提醒,才不会出错。

王华军挑着红石沙在前,父亲在后,来到快递公司。

快递员要求填物品名称。王华军吸取上次教训,不能照实说是红石沙。他又想不出更好的名称,用眼睛示意父亲取名字。

“药。”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

“什么药?”快递员问。

“相思药。”父亲回答说,治疗远离家乡的相思之病。

“价值多少?”

“无价之宝。”父亲说话的声音充满自豪。

从快递公司出来,回家路上,王华军把父亲的回答,在心里用线连起来,红石沙,相思药,无价之宝。他明白了父亲和张叔叔他们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