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项羽的文章 / 项羽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收藏

文/汪磊

有信念才有成功,让我们把信念收藏起来,织成一张网,因为它会带我们走向成功。有信念,你就是Number one。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爱迪生不害怕挫折,1000次的实验,1000次的失败,然而,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他凭借自己的信念不放弃,最终,他的名字载于史册。他的留声机、电话等发明见证了信念的结果。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海瑞是个笨蛋,可正因为这个笨蛋在那个腐朽的王朝洗刷出一片清湾,朝中无人支持他,皇帝昏庸无能,而他凭借信念坚持,最终他成功了。因为他在那个腐朽的王朝里,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冲洗出一片清湾。也正因如此,他成了后人的榜样,他不也是依靠那份信念吗?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但若是有人等不及那雪化,又会如何,项羽霸王别姬,有的是豪情,有的是情义,可是堂堂七尺男儿,为何不能忍辱负重,面对挫折,重新来过,项羽最后落得四面楚歌,无颜而死。

由此观之,有信念的人才会成功,爱迪生、海瑞因为有信念,才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取得成功;而项羽因为心中没有信念,最后才会那样无颜而死。

我们要做一个有信念的人,信念可以助我们走向成功,让我们把信念收藏起来,为美好的明天奋斗。

鸿门堡

文/杜鹏霄

鸿门堡本是一个无名的关中小村,人口不及200,以户数计不过几十户,石榴柿子大西瓜,还有白醪酒,也鲜为人知。只是因为项刘共赴一场大宴的缘故,才使天下人人皆知。

故事的起因要上溯至项羽刘邦灭秦那个年代,可谓由来已久。刘项相约,先入秦都者王,由此,刘项军队从不同战场向秦都杀来。不幸的是项羽在河北战场,史称巨鹿之战,与秦军作战,无不艰苦卓绝,无不血流成河,最终冲破重重包围,屯军渭水南岸,戏水之西,迤逦几十里,与咸阳遥遥相见。哪知,刘邦靠了张良、萧何的智谋,从河南择小径入秦之武关,又以武关为阵营,夺了崤关,从蓝田直驱咸阳。刘军的神速进军,使项军始料未及。

不幸中的不幸,曹无伤又送来一个极坏的情报,刘邦军队入得咸阳城,秋毫无犯,还约法三章,还军灞上,美其名曰,恭候项军,鼙鼓声中列队入城。种种迹象表明,刘邦有王天下之心。项羽勃然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不灭了此君,何以称王称霸,万人敌的本领何以名扬天下。项羽立马下令明早起征,直驱灞上。以当下的兵力对比,项羽约四十万大军,刘邦仅仅十万之众,四十万大军灭十万人马,直如探囊取物一般,手到擒来。可是无巧不成书,项伯得知情报,趁夜暗,急驰四十里,阴使张良帐中,将那危急情形告知,劝其早做打算。张良却劝项伯在项羽面前多言沛公善举,千万别听了谗言,坏了我家主公的美名。我将带着金银财宝,前去项王帐下,冰释前嫌。刘邦张良等一干人马走进鸿门堡,一路问好请安,项王盛情难却,便设了宴,小聚一番。天下第一大宴就这样开始了,充满杀机。

谋士范增计在心上,刘邦不除,必成肘腋之患。便在宴会上伏了刀斧手,举杯为号,以绝后患。于是在鸿门堡的宴会上,上演了一部惊心动魄的活剧:酒过三巡,范增三次举杯,目视项羽,项羽却视而不见,无奈范增出了营帐急召项庄前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这一发千钧之际,项伯也举起剑来以助酒兴,两人舞得梨花满地,风卷帐篷;情急当中,张良召樊哙拥盾而入,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一派英武之气,敬上一杯酒,让他一口喝下,又将一块猪肉送给他,让他连吃带喝。樊哙将盾牌置于地上,用战斧将肉切了,送进嘴里,项王又送他一壶酒,问还能不能喝下?樊哙说,多强大的对手都没有怕过,这点酒算什么,总比那些阴险可恶的敌人差多了。举起酒杯来一饮而尽,引得帐中一片叫好。众人正乐得开怀,刘邦却向项羽悄声道:出去方便一下,痛快了,再来与大王把酒言欢。项羽也不在意,不就个沛公吗,在项军大营中,偏他跑了怎个?轻松一下也好,省得憋出个血屎糊辣不好看。

刘邦一溜烟跑了。从此,再未回到宴席中来。张良却做得冠冕堂皇,将一对白玉送与项羽,一只玉酒壶送与范增,以示友好。项王见那白灿灿的玉璧捧在眼前,心花怒放,拈须欢笑;不料范增却举起剑来,将玉酒壶劈为粉碎。并仰天长叹:不日,夺项王者必为此公。不久离项王而去,怏怏病死在归去的途中。刘邦从项王帐中逃出,从此刘项兵戎相见,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幕。

难以想像,在这样偏僻的村落中,竟上演过如此大的历史活剧。咀读那场充满血腥的宴会,多么令人惊悚,脑海时时浮现出刀光剑影,寒光闪烁的场景,引发无尽的深思。溽暑深秋,我们来到鸿门堡,寻找昔日森杀的宴会旧址。出得临潼城区,约二十多里,向南进入一片绿树掩映的村落,便是那威名远扬的鸿门堡村。鸿门堡平地突兀而起,似一只翘起的龙首,昂向湛蓝的天空,她南依骊山,北向渭水,白杨树上秋蝉长鸣,鸟雀跳跃,更有村民荷锄除草,悠闲神聊,一派宁静。走上高坡,便到了鸿门宴址。冲着正门,高高地竖着两面旗帜,一面上书项,一面上书刘,招摇着悠远的故事,从沉沉的远古走来,渗入我们的骨血之中。旗座下,宴会的主人相向排列,拱手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一侧是宴会陈列室。陈列室中,项羽面东,范增面南,刘邦面北而坐,项伯项庄剑舞席中,神态各异,各怀心思,实景蜡塑,栩栩如生。从中缓缓走过,许多感慨,许多情思从心中徐徐升起,一个欢宴的盛会,怎一个杀字了得。

别了宴会旧址,却见两面大鼓高悬宴会旧址之后,一面为霸王鼓,一面汉王鼓,两通鼓为四张牛皮制就,高1.5m,做工精细,鼓面洁净。一职工束腰扎带,手持鼓槌,足有五公分粗细,立于鼓前,见我们来临,挥起鼓槌,舞动而击。顿时,鸿门堡里响起沉重的鼓声。那是一通汉王检阅部队时的鼓声,鼓点中,一支雄壮的军队从硝烟弥漫的沙场走来,步履坚实,军容整肃,何等的威武雄壮。这征战的鼓声,号令汉军与项军彭城之战,垓下之战,最后奠定了汉王朝的辉煌历史,屹立于历史长河之中,与周秦唐朝一并被后人称颂。

活着

文/张馨丹

他在《报任安书》里承认,“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这说明:司马迁也会抑郁,也会自卑,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明白自己已经不能被称作常人了。

既然如此,为何他还要苟活在这世界上呢?

他劝任安说:“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而他自己,他真的有那么大的必要忍辱负重完成自己的作品吗?这似乎是一场赌博,赌注就是生命与尊严。谁也不能肯定地告诉司马迁,你的作品会流芳千古;谁也不会对司马迁说,你做的一切究竟价值多少;也不会有谁能给司马迁一个满意的答案。

也许,与其在他人轻蔑嘲笑的眼光里度过余生,还不如像个英雄一样潇洒死去——这或许也是司马迁爱项羽的原因,他钟爱项羽的洒脱,钟爱项羽的豪迈,钟爱项羽那在乌江自刎的气势如虹……可他自己却只是一个废人,在痛苦与绝望的现实夹缝中无助地生存。

他活着只是为了《史记》吗?我觉得不然,他其实也是有着一身贵气和傲骨。司马迁的父亲是朝廷官员,他自己的身上也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气质。司马迁在大庭广众之下指出别人的错误,却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拖入大牢,之后的宫刑人尽皆知,这些似乎都在对他的自尊进行鞭打,他成为了众人嗤笑的对象,这大概也是他笔下的“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的再现——只不过,等待他的不是称王的快意,而是无法阻绝的耻笑。他那贵族的自尊不会允许自己以这样一种耻辱的姿态活着,这种活命的方法只能是痛苦的,没有人能分得清楚司马迁究竟是在苦痛里麻痹还是在黑暗中疯狂。如果可以,我想问司马迁一句话:“真的值得吗?”

为了自己内心的正义感?为了一部书?这样活着,值得吗?

对他来说,活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幸运还是不幸,伟大还是绝望?

当我一遍一遍地沉浸在《报任安书》中,我也终于理解了司马迁,我也终于宽恕了他的“苟且”。他的词气慷慨,他的满腔热血,他的不顾一切,都在曲折的笔下越发清晰起来。他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他沉痛控诉了人间暴政对人性的扼杀和扭曲,他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最后宣泄爆发。他笔下的一切让人敬畏,笔下的每一个人物,让人折服,他用一支笔告诉了世界上的所有人——他还活着,他还屹立不倒地活着!这就是司马迁,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个人,如若活在这世间就不要用别人的眼睛来正视自己。

活着,并不是一个虚有的名词,它是一种状态,一种行为,一种态度。司马迁给活着的定义便是完成自己生而为人的目的,铸就傲然生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