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僧人的文章 / 僧人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用知足抵挡内心的魔鬼

文/汤木

我们知道,欲望就是每个人内心的魔鬼。很多人锒铛入狱,就是因为抵挡不了内心的魔鬼而犯下了罪行!要想抵挡内心的魔鬼,就应该学会知足!

知足是一种心态,是洒脱,是用平常心去面对人生的波澜,是行云流水的境界。知足常乐又是一种智慧,是懂得生活。知足的人才不会有非分的追求。

我们大多都是普通人,不能超脱成为圣人,于是,便被欲望所驱使,不停地奔波。有的希望自己的钱再多一点,有的希望自己的事业更大些,有的希望自己的官做得更大些……总之,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欲望。但是,欲望是无底的深渊,一旦被欲望控制,就难免会为权所累,为名所累,为一切不顺心的事所纠缠。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对于不知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而且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还会变得愤世嫉俗、心烦气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成天生活在沮丧懊恼、苦闷抱怨之中。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欲望太大,不懂知足,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毁了自己的一生。

有个小国家,住着一位土财主。虽然他拥有一望无际的田园,却仍不知足,心里总认为自己再怎么富有也比不上国王,后来,竟然为此而生病。土财主的妻子看丈夫病得这么严重,日不能食、夜不能眠,心中非常着急,她找遍全国的名医,仍无法治好丈夫的病。

有一天,来了一位心理医生,表示能治好他的病,但他却说:“没用的,你治不好我的!”医生满怀自信地说:“我一定可以治好你的病。你是不是有很多心事呢?你把内心的话全都告诉我吧!只要你想要的,我一定能够让你得到。”土财主一听,半信半疑地问:“你真能让我如愿?我希望能够再得到更多的土地,能比国王富有。”医生说:“那还不简单!××地广人稀,有僧人宣称,只要有人愿意到西方净土,想要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一毛钱也不必花。”土财主听到这个消息,马上从床上跳起来,病也好了。

他随即吩咐妻子准备换洗衣物,动身前往××地。他到达了××地,也见到了这位僧人,并且顺利地提出要求。僧人很慈祥地答应他,并问:“你想要多少土地呢?”他心想:要求多的话,不好意思开口,要求少的话,又枉费跑这么远的路,真不知如何开口。

僧人见他不言不语,已经明白他的心意,就对他说:“明天天一亮,你就开始行走,日落之前,再回到这里。凡是你走过的土地,我都送给你。”他听了很高兴,天一破晓,就马上向东疾走。到了中午,已一口气越过了一座山头,他抬头往前看,看到前面的那座山比这座山更平坦、更美好,连水都来不及喝,又马上继续往前跑。等到抵达另一座山头时,太阳已快偏西了。他仍然告诉自己,再跑过一座山就好了,不断地鞭策自己往前跑。当他抬头看天时,太阳就快下山了。他心中非常着急,想到前面还有那么多美好的土地,可是在日落之前不回去又不行,只好赶紧掉头,往回急奔。

当他回到僧人的面前时,早已上气不接下气,脚一软就跪了下去。僧人问他:“你跑了多少土地呢?”他说:“还……不多!”就这么头一低,一口气接不上来,便死掉了。

僧人看到这个人如此贪心,临死还不知足,不禁摇摇头,对弟子说:“好好把他埋葬吧!任他再富有,一旦死了,也只不过得到黄土一抔罢了!”

一个人能否生活得幸福快乐,和物质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是人的内心。古人说:知足者常乐。一个人能否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要看他能否摆脱欲望的枷锁,抵挡得住内心的魔鬼。

知足者常乐,所以保持一种乐观、知足的心态,你离幸福就会更近了,你也就会快乐一辈子。

在成都喝茶

文/杨小云

在香烟缭绕的宝光寺南侧,无意间发现了一处不大的茶园。其时,暮色渐起,噪鸦归林,能摆四五十张桌子的茶园已茶客寥寥。我们便拣了一处茶座坐将下来。

上茶!

话音刚落,一僧人托一大盘,盘里置放四个三件套:茶船、茶杯、茶盖,徐徐走来。僧人将四个三件套分置四人面前,然后逐一打开茶盖。旋即,一把长嘴紫铜壶远远地将滚烫的沸水在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注入茶杯,竟滴毫不洒。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沸水一冲,那淡淡的茉莉花便香飘四溢了。

想起明朝人陆树声的“茶道”:饮茶最理想的地方是凉台、明窗、曲江、僧寮、道院……

又记起周作人的“喝茶”:喝茶当于纸窗瓦屋下,邀二三好友共饮,可抵十年风尘……

此时与几位老年朋友,品茗于宝光寺半露天回廊式茶园,茶虽是一般的茉莉花茶,却周身通泰。想必,那茶是蕴含了禅意的。也许,这正是陆树声先生之茶道的意境了。

川人喜欢茉莉花茶,是因其清香沁人、香味恒久,非六七杯不能泡白。所以,许久以来,它一直是大多川人的常饮。除此,重庆沱茶、峨眉毛尖,也很得川人喜爱。川人喝茶与我们陕人不大相同。陕人喝茶,一般是与熟人、朋友共饮,与生人是不搭界的。川人喝茶,只要共处一桌,皆可纵论天下,或滔滔宏论,或涓涓心语,都侃得非常投入。川人喝茶实是为了一叙衷怀的,所以,茶座茶馆茶园茶庄,在成都的数量是非常了得的。街角、公园、广场、寺院皆有“茶”,且都人声鼎沸、人满为患。茶馆里,聊天、说书、唱川剧的,修脚、掏耳、打瞌睡的,千姿百态,应有尽有。

说到底,川人的喝茶,是对生活的审美和享受。它精神上的高雅和形式上的大众化、平民化,使它得以长兴不衰。但若探及它的源头,恐怕还脱不开位于成都附近的都江堰。千百年来,都江堰不舍昼夜的湍湍激流,灌溉和滋润了广袤的成都平原。因是自流灌溉,农民们春天插秧,直到秋收,田间劳动仅需施肥除草,这就“培育”了大量“闲人”。加上川地自产的大量茶叶由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交通阻隔难以外运,于是,喝茶之风遂起。

喝了一壶茶,从僧人那里得了一通关于川茶的知识,是为幸事。

茶毕,结账。按西安的行情,应付一笔不菲的茶资。想不到僧人说:“只需8元。”听了这话,朋友笑了:“8元就请了一回客,沾光了。”

于是我悟:平常人喝平常茶得平常乐,是为川茶。

爱的分配法则

文/孙建勇

从前,战乱频仍,到处是难民。在长江中游北岸有一座安国禅寺,寺内仅剩一僧。一日,一落魄书生来到寺内,说自己带着妻儿老母流落到此,歇脚在附近青云佛塔之内,一家四口饥肠辘辘,实在无法,只得前来乞食。

听此言,僧人拿出一馒头递给书生。书生谢过僧人,紧紧捏着馒头,急步走了。一个时辰后,书生又来了。僧人给了书生两个馒头。书生再次谢过僧人,一手一个馒头,紧紧捏着,慢慢地走了。过了一个时辰,书生第三次来到安国禅寺。这回,僧人给了他三个馒头。书生深深谢过僧人,双手捧着馒头,蹒跚地走了。又过了一个时辰,书生第四次来到安国寺。僧人给了他四个馒头,并说:“对不起,施主,未曾想情况会如此糟糕,实在没有更多的了。”书生用长衫兜住馒头,朝僧人深鞠一躬,转身踉踉跄跄地走了。

半个时辰后,一个女子哭着来到安国禅寺,见到僧人,扑通跪下,说:“大师啊,您救救我的夫君吧!”这位女子正是书生的妻子,她说书生已经饿晕在地。

僧人疑惑地问:“我已给过他十个馒头,你家四口平均每人两个半,他何至于饿晕呢?”

书生的妻子哭着说:“大师有所不知,其实,我夫君一个馒头都没有吃啊。”原来,书生拿到一个馒头时,面对儿子、母亲和妻子,他把唯一的馒头给了儿子;拿到两个馒头时,他依次分给了儿子和母亲;拿到三个馒头时,他又依次分给了儿子、母亲和妻子;拿到四个馒头时,面对生命中最亲近的三个人,他把馒头依次分给了儿子、母亲和妻子,还剩一个,家人都说:“你吃了吧。”他却看看馒头,舍不得吃,递给了儿子,对大家说:“我已经吃过了。”结果,半个时辰不到,在亲人分享馒头的喜悦中,饿得太久的书生终于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地。

闻听此言,僧人心中不禁感慨道:“有一个馒头时,首先想到儿子,是舔犊之情,虽算慈父,却是脱不了本能的俗人;有两个馒头时,再想到长者,有尽孝之德,虽算孝子,也不过是常人之举;有三个馒头时,终于想到伴侣,顾全夫妻之义,可算是好夫,但仍属凡人一个;倒是这最后之举可圈可点,有了四个馒头,本该自己留一份,却未留,果真有好修为,真正的善人啊,当救!当救!”于是,僧人跟随书生妻子来到青云佛塔,用仅剩的一个馒头救活了书生,然后,念了一声“阿弥陀佛”,空着手回到寺内。

半个时辰后,正在打坐的僧人倒在蒲团上,其实,他已经两天未进斋食。如果说舍己为亲人者是善人,那么,为不相干的人而舍己者呢?应该是圣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