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良渚的文章 / 良渚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守望文明的考古人

文/贺嘉年

2014年7月15日,小雨。

午后的杭州,小雨连绵,微风轻拂,在这样舒爽的天气下造访良渚古城遗址,免去了骄阳暴晒之苦。遗憾的是,雨篷下的城墙遗址早已成为残垣断壁,空留给我无尽的想象,只有不远处的考古基地里,才寻找到关于良渚的些许记忆。

曲径通幽,所谓的考古基地就潜藏在这里。几幢低矮的小平房,看似不起眼,里面却装满了宝贝。一进大门,我就被地上成堆的瓷片阻塞得寸步难行,它们都是别人丢弃又被考古人收集起来的,静静等待被复原成完整的一块。砖陶色彩不一,黑皮陶、红色、灰色,上面勾勒着良渚先民的纹饰图案。拾起一片碎片,原以为十分轻盈,掂量之后才发现它的厚重,拂开土灰,那些精美的纹路让人惊叹。房后的展架上,有复原成功的,也有补修成型的陶器,它们大小形状不尽相同,但做工都堪称精美。

最令人震撼的是考古人的工作。发掘易,修复难。成千上万的碎片里,要成功修复拼接一件器物谈何容易。从碎片出土到修复,研究撰写报告,三五年是家常便饭,几十年的工程也屡见不鲜。用石膏修补残器,不仅是手工艺之考验,更是对毅力的检验。

不必说舒爽的环境,幽静的小屋,惊险的发掘,精美的文物,只用看看成堆的碎片,简陋的设施,蚊虫的叮咬,你就会明白考古人的日常生活何其艰苦。

突然想到早上北大老师讲给我们“何以北大”,曰:心系国运,吃苦、坚持。 正因为如此,良渚文化的一点一滴才浮现在眼前。

走出小屋,回望那景色,远处的大小莫角峰静静伫立,一屋无语立斜阳。我心里却更加向往那考古生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玉之美

文/严巍

“千年老玉变玫瑰”,这句话是就玉的沁色而言。我见过一方玉琮,碧色玉材经过数千年的土沁其色斑斓,紫红中间有苍绿和斑黄。纹饰为典型的良渚文化神像。典雅神秘,美轮美奂。

玉,对于国人有相当特殊的意义。远古先民以璧祭天,以琮礼地,玉器也就成了通上界神灵的礼器。降之春秋“君子比德于玉”,玉又成为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象征物,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之美体现于两方面,材质与雕工。有人说,七分工三分玉,也有人认为正好相反。我说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礼记》中就有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琮璧圭璜等四大器形,弦纹、谷纹、蒲纹、螭纹、兽面纹、花鸟纹等纹饰,哪一样不是精雕细琢的结果?

各朝各代的玉器自成风格,表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象。良渚、红山等原始文化的玉器浑厚简朴,透露出神秘的气息。夏商周老三代的玉器工艺水平大步发展,从殷商的妇妤墓出土器就可以窥见当时玉器文明的辉煌。春秋战国强调象征手法,玉器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秦汉玉器现实主义成分增强,特别是汉代玉器,温润的和田玉质加上精细的游丝工艺,天然美与人工美高度融合,叹为观止。而唐代玉器雍容华贵,丰腴饱满。大度开放的时代风尚使玉雕艺术多姿多彩,有的甚至出现波斯文化的异趣。到了宋代,玉雕向着立体的全景式方向发展,被称为“玉图画”。明清玉器则盛行仿古,由于乾隆的酷爱,清代玉雕技艺登峰造极。

白玉无言最可人。自古以来,人们在玉身上寄予了太多的内涵与憧憬,积淀了太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书法、瓷器一道展现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华彩篇章。然而,面对如此美玉,一个古老的毁玉故事却像白玉之瑕,令人难受。

在商代末年,发生了“武王伐纣”事件,而这场以周代商战役的结束,却与玉器有关。据史籍记载,商纣王兵败后决定自焚,他命人把宫中无数玉器层层叠叠地堆砌于自己的四周,然后点燃了火把。

丢了江山,猿惊鹤怨,可这位无道君王死到临头最舍不得的竟是美玉。玉之美成了玉之罪,它在某些人心里演化为“惑”,引动了“贪”,贪得无厌导致多失早亡。《道德经》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惑生之时,还需静心聆听圣贤之音。孔子说:“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行也。”也许这才是玉之美的真实本义啊。

玉之美

文/严巍

“千年老玉变玫瑰”,这句话是就玉的沁色而言。我见过一方玉琮,碧色玉材经过数千年的土沁其色斑斓,紫红中间有苍绿和斑黄。纹饰为典型的良渚文化神像。典雅神秘,美轮美奂。

玉,对于国人有相当特殊的意义。远古先民以璧祭天,以琮礼地,玉器也就成了通上界神灵的礼器。降之春秋“君子比德于玉”,玉又成为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象征物,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之美体现于两方面,材质与雕工。有人说,七分工三分玉,也有人认为正好相反。我说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礼记》中就有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琮璧圭璜等四大器形,弦纹、谷纹、蒲纹、螭纹、兽面纹、花鸟纹等纹饰,哪一样不是精雕细琢的结果?

各朝各代的玉器自成风格,表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象。良渚、红山等原始文化的玉器浑厚简朴,透露出神秘的气息。夏商周老三代的玉器工艺水平大步发展,从殷商的妇妤墓出土器就可以窥见当时玉器文明的辉煌。春秋战国强调象征手法,玉器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秦汉玉器现实主义成分增强,特别是汉代玉器,温润的和田玉质加上精细的游丝工艺,天然美与人工美高度融合,叹为观止。而唐代玉器雍容华贵,丰腴饱满。大度开放的时代风尚使玉雕艺术多姿多彩,有的甚至出现波斯文化的异趣。到了宋代,玉雕向着立体的全景式方向发展,被称为“玉图画”。明清玉器则盛行仿古,由于乾隆的酷爱,清代玉雕技艺登峰造极。

白玉无言最可人。自古以来,人们在玉身上寄予了太多的内涵与憧憬,积淀了太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书法、瓷器一道展现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华彩篇章。然而,面对如此美玉,一个古老的毁玉故事却像白玉之瑕,令人难受。

在商代末年,发生了“武王伐纣”事件,而这场以周代商战役的结束,却与玉器有关。据史籍记载,商纣王兵败后决定自焚,他命人把宫中无数玉器层层叠叠地堆砌于自己的四周,然后点燃了火把。

丢了江山,猿惊鹤怨,可这位无道君王死到临头最舍不得的竟是美玉。玉之美成了玉之罪,它在某些人心里演化为“惑”,引动了“贪”,贪得无厌导致多失早亡。《道德经》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惑生之时,还需静心聆听圣贤之音。孔子说:“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行也。”也许这才是玉之美的真实本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