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时空的文章 / 时空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穿越时空的问候

文/孙雅航

子瞻,今夜睡得可好?

很想穿越时空,追随你的脚步。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你,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他说,这最能概括你的一切。可我认为,这远远不够。

你是政治家,我们却很难看到你在官场上叱咤风云,我们只看到了,王安石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多如牛毛的税收压在百姓头上,民间经济停滞,农人在无力付强迫的青苗贷款和利息之下,卖妻儿而逃亡。神宗熙宁七年,一道圣旨让商业停顿,百姓失业。这时,你站了出来,请求政府归还没收的财产,宽免贫民的欠债。可惜,王安石掩饰惨状的功力大于你为百姓请命的能力,你独自面向落日,长叹息。你是百姓的朋友,有你的地方就有家,你留下了西湖的财富,温暖了农民的心。那一个个的水利工程与一次次的赈灾,早已深深印在黎民百姓的心中。子瞻,正如你所想,你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的后盾,你向你认为对的方向前进,永不后悔。

政治压迫下,你变为一介农夫,成为了一个隐士。在田园间修炼文学至炉火纯青,在山林间探胜寻幽,你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探索如何感悟内心的宁静。在赤壁下游玩的你,创造了羽化而登仙的意境,也体现了你的豁达乐观,正如林语堂所说,你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我心中,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统筹家,时时刻刻积淀着自己的文化,积淀着人生的精华,这恰恰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精神。

在被贬期间,你去爬山,爬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体力不支,心想:我为什么要爬上山顶呢?这座山我来过,观赏过这里的风景,这也就足够了。于是你便下山回家。子瞻,在现代的中国,很多人将其视为半途而废,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知足常乐的人生智慧,来爬山就是为了游览山上山下的风光,或许站在山顶,心胸更为开阔,眼界更加宽广,但品味过的风景,无论是哪里的,从哪个角度看的,都是一种体验,感谢大自然赋予的景观,知足常乐。

子瞻,你是否还记得这首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你贬谪期间,你能用这首小诗来自嘲我很佩服,你性格豪放乐观故能百折不挠。你是否还记得,那篇被国人奉为经典的《定风波》。那时的你,没有被“乌台诗案”打垮,在黄州为自己开垦了一块土地,取名为“东坡”,山坡向东,自然阳光和煦,正如你的为人,于此时,你留下了《定风波》。

面对雷雨,你淡然一笑:莫听!管它声势逼人,既然躲不开,不妨款步高歌。一条竹杖,一双草鞋,却是轻快胜马,穿梭于烟雨间,体会人生。终于雨过天霁,忽然一抬头,却见前方日光西斜,一抹暖色迎面而来,让人心胸一阔,蓦然回首,风雨萧瑟之处已过。回家途中,既无风雨,也无晴空,你已超然于宠辱之外。

一个人的遭遇,有时并非自己所能自主。但是,遭遇到事情的反应是可以自主的,你将经世致用儒家思想与道家佛家的超然旷达合二为一,不奇怪,每个中国人想到你,都会由衷地微笑,心里舒畅无比。

子瞻,我看到了你的悲天悯人,看到了你在政治的坚持己见,看到了月光下悠然漫步的你。尽管你没有机会一展抱负,只留下万卷诗文,但你依旧度过了完满的一生,在诗文领域登峰造极,你的光芒,始终照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子瞻,我愿继续追寻你的脚步,探访你的世界。

穿越时空的旅行

文/陈冰

西塘古镇的门票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来到古镇入口,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感:黛瓦白墙,墙体上斑驳的霉印,在江南天气滋润下显出特别的亮色的绿色植物,以及那仅能容得下两人并排行走的狭窄而幽长的弄堂……不期而遇的小雨滋润了古镇,为其平添了一份静谧与安闲。

弄堂两侧是名字千奇百怪的小旅馆,不过门一律是小小的、旧旧的,给人感觉很特别,仿佛推门进去便会别有洞天。

古镇里为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有许多的陈列馆,有的是关于古代的,如钮扣陈列馆、瓦当陈列馆……也有关于现代的,如张正根雕艺术馆……

钮扣馆中的两位师傅向我们展示了一枚贝壳钮扣的制作过程,从起初的从贝壳中取材,到打磨定型,再到打透扣眼,需要十分精细地操作与基准的力度。相对于游客们的惊呼赞叹,师傅们想必是对这场面已司空见惯,是一脸的淡然。

西塘进行人才引进,着名根雕艺术家张正定居于此,其根雕作品也被收藏在这座根雕艺术馆内。根雕艺术有“七分天然,三分人工”的说法,指的是一件好的作品,主要依照树根的天然形态进行创作,人工的成分植入越少越好。巨作“东方雄狮”,其原料被人废置了很长时间,而作者将其琢成狮子的头部与躯干,再嫁接上四肢与尾巴,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还有依两棵树根部交错,再填上两只喜鹊而成的“喜盈门”;将生长在悬崖边的树木的根部倒置而成的“树魂”,无不体现出艺术家卓越的才华和对艺术敏锐的感知。馆内的镇店之宝,借鉴了苏绣中的“双面绣”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双面雕”。一面是盘旋于云间的蛟龙,另一面则是108只活灵活现的猴子,一正一反,别有洞天。

在西塘古镇,历经千年默然不语的拱桥,两侧的黑白建筑,水中荡漾的小船,远处高高的戏台,以及传来的似有似无的曲声,这一切便满足了我们对江南的所有想象。

天气是典型的梅雨时节的天气,湿湿闷闷的,没有太阳,没有风。温度仿佛不太高,但每个人却是被生生逼出一身汗,粘粘的。很喜欢一家店的刺绣,老板也很健谈。原来她们整个村子家家都搞刺绣,老板的手艺还是其奶奶亲授。谈得兴起,老板便从中挑出了自己的一幅绣作。绣的是村口的古树,颇有年岁,枝繁叶茂,一牧童牵牛走过,意态安闲。针法细腻传神,看得出,这是老板的得意之作。绣自己的家乡,绣自己熟悉的草木与人物,又怎么会不用心呢?

“定然是中国人偏爱的,碧水流韵/摆渡,摆渡——摆入一湾深处,夕照微染/渡近,粉墙黛瓦,淳朴憨实的乡村民风/临水而居的悠悠岁月。”这是诗人江南狂雪有感于着名画家陈逸飞先生《双桥》而作的《周庄·双桥七韵》中的第一韵。但我想,西塘,也是配得上这样的赞美的。

穿越时空的门

文/宋杭之

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幅照片:画面上一群衣着光鲜、不同肤色的游人刚刚从一座古色古香的阁门里走出,背后是一片现代化的摩天高楼作背景,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乍一看照片,让人仿佛觉得穿越了这座门,便是穿越了时空交替的隧道。而这座阁门便是“鸢都”潍坊鼎鼎有名的奎文门,她经受了几百年历史风雨的洗礼,见证了斗转星移、时光岁月的变迁,更早已不折不扣地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经典地标性建筑。

奎文门是老潍县旧城门中目前仅存的的两座之一,比起通济门来,奎文门的名气显然要大许多。奎文门之名源于与其遥遥相望立在县城东南角的文昌阁。文昌帝君,民间称为魁星或奎星、文曲星,是道家供奉的人间主管功名利禄的星宿,潍县城墙东南角旧有文昌阁,与奎文门相互辉映,奎文门始建于明代,取赖文昌帝君文风护佑之意,故取名奎文门。清乾隆年间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组织重修了文昌阁,并常常登阁祈愿,保佑潍县后世多出人才。或许是郑板桥那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真诚打动了上苍,在他组织重修了文昌阁之后,原本在科举殿试中从未出过状元的潍县,却在那之后的清朝晚期接连出了两个状元——曹鸿勋和王寿彭,而且两人的家都出自老潍县城的同一条巷子,这就让后世的人们更加感念七载潍县令、“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了。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奎文门始终矗立在白浪河西岸,宠辱不惊,阅尽人间春色。由清末入民国,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见证了抗日战争中潍县人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和殷殷血火;还有那解放战争中的烽火硝烟,在她看来,而今都已是过眼云烟,不值得多说。现存的奎文门是1988年重建的,上书“鸢飞鱼跃”四字,恰如其分、一语中的地概括了“鸢都”潍坊自古而今独有的那道特色风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县级的奎文区应运而生,正式成立,区名也由奎文门而得名。由此,奎文门更有幸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春风,见证了潍坊国际风筝会吸引五大洲四大洋宾朋前来观光驻足,鲁台经贸洽谈会拉近两岸民众民族感情。泰华城、中百商厦、V1广场、大润发,一个个崭新的现代化繁华地标如雨后春笋般,在数年间接连出现,这丝毫没有改变奎文门那朴实无华的本色,她始终为白浪河两岸、为鸢都大地固守着一份祥和与宁静。

细细想来,奎文门正好似一位风姿绰约的窈窕淑女,从那诞生了让人浮想联翩的古典小说、商品经济甫才萌芽的明朝,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一路款款走来,成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时代的见证者,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都默默地向人们申张着朴素、大气方能长存的经世义理,始终传达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和谐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