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儿童的文章 / 儿童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儿童教育

文/周国平

把儿童看做“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认为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不过,什么是好父母,人们的观念截然不同。我自认为是一个好父亲,理由仅仅在于,当女儿幼小时,我是她的一个好玩伴,随着她逐渐长大,我在争取成为她的一个好朋友。至于在我们之间,谁是老师,谁是学生,还真分不清楚,我只能说,我从她那儿学到的,决不比她从我这儿学到的少。

人的智力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和思考能力。随着理性能力的觉醒,幼儿对于周围的世界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欲望,在我看来,重视、鼓励孩子的发问和思考,和孩子进行平等的讨论,是父母在孩子的智力教育方面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

让孩子真正喜欢上智力生活,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能产生显着的作用。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己的素质。

最珍贵的东西

文/汪亭

空闲时,我曾帮助一家心理机构做过问卷调查。问卷上只有一个问题: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在小区里,我遇见一位退休的老妇人。她这样写道:我的人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所有美好的东西,如容貌、健康,都已渐渐失去。再回首,最珍贵的便是逝去的青春年华了。她颤巍巍地写完后,整个人都沉浸在回忆里,脸上流露出无限的惋惜与伤感,让人不禁心酸难过。

另一位被调查者,是一名刚毕业不久正走在下班途中的大学生。他边写边叹气:此生我最珍贵的东西便是一座豪华的大别墅,我可以安逸快乐地在里面生活着。但我清楚,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已。随后,他垂头丧气地骑上单车,消失在人流中。

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手上的遥控赛车了,因为那是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他一直小心翼翼地爱护着。每天与小伙伴们一同赛车,是他最快乐的事。

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将近80%的人都认为,最珍贵的是那些已经失去或不能得到的东西。只有20%的人觉得,正在拥有的东西才最珍贵。而在这少数人当中,又以儿童居多。由此,心理机构得出结论:儿童离幸福的距离最近,是幸福感最强的人群。因为儿童的心很纯洁,没有被太多的世事所干扰,也没有过高的欲望。

其实,世间最珍贵的,并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当下所能把握住的幸福。如果,想与幸福靠得近些,那就放下生命中的“得不到”和“已失去”,珍惜拥有,过好当下吧!

四岁儿童的诗歌

文/王凯利

“诗言志,歌咏怀”。诗歌历来是人们抒发胸臆,表达情感的一种文体。多少年来,失意者以诗感叹,得志者用歌兴奋,雄才大略者指点江山,才子佳人们情意缠绵。在我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千古佳句,为后人久久传唱。

现实生活中,四五岁的幼童有没有诗歌呢?那种天籁之声传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我的外孙女翘翘,满三岁以来就常常自吟自唱,颇为得意。去年“五一”傍晚,正是行星伴月的好天象。我领她外出散步,她抬头望月,大声朗读:“月亮月亮跟我走,我俩做个好朋友……”这份睹物生情,斗胆说,不是与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有同感吗?可以猜测,她要抒发的是独生子女对玩伴的渴求,对朋友的呼唤。

一天,随姥姥、妈妈游历过桃花盛开的花海之后,翘翘兴奋地朗诵:“桃花谁最美,大地生是谁,谁最小桃花,桃花浇水回。”这首“童体诗”虽词句牵强,似文理不通,但她却充分注意了音节韵律,牢牢把握了主题立意。

又一天,在姥姥给她讲完故事,准备入睡时,她朗声吟道:“小鸟小鸟飞不高,蜜蜂来了把它抱,轻轻放在鸟巢里,小鸟小鸟睡着了。”这是孩子将要入睡时的一种环境感受,她把自己喻作小鸟,抒发了彼情彼景中的想象和情思。而触景生情不正是诗歌创作的灵感之源吗?

诸如此类的“童体诗”,翘翘“创作”了十余首。我想,孩子有如此的诗情和兴趣,源自她对唐诗宋词的朗读背诵。孩子自两岁多至今,在家人的辅导下,能熟练地背诵唐诗和毛主席诗词多首。诗歌的优美韵律对幼童的影响是深远的。

由此,我联想到,随着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大量应用,阅读纸质书籍的人少了,刷微博、玩微信的“低头族”多了,“片段性阅读”和“浅阅读”已渐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当前,国家提倡“建设书香社会”,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四岁儿童的诗歌,启示我们在建设书香社会中,更要加强对少年儿童读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这是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