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记事的文章 / 记事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乡村春节记事

文/郝天鹰

腊月过半,冬夜依旧漫长,静悄悄的黎明,一阵鞭炮声响起,被惊醒的我翻看手机上的日历,已经是农历腊月十六日。春节,近了。

姐姐打来电话,问我今年还能不能回家过年,老父和婆母都已驾鹤西去,老母还住在城里,回乡村过年的愿望也淡了许多,但前年回家的那些快乐犹在眼前,一直挥之不去。

按照民间风俗,只要老人健在,小辈们在除夕这一天都会聚集在父母身边,一起吃饺子,一起守岁,我们也不能免俗,除夕也急匆匆地回到了老家……

除夕夜里,家族里的几十口人们都聚在一起,男人们一起举杯庆贺团圆,喧闹声不绝于耳,女人们一边看晚会,一边包饺子。时光分分秒秒地流失,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鞭炮声震耳欲聋,人们欢欣鼓舞,送走旧岁迎来了新的一年。

一直到凌晨一点,喝酒的人们才渐渐散去,春节晚会还在继续进行着,络绎不绝的鞭炮声赶走了人的睡意,我和衣躺在床上,彻夜难眠,感叹时光如梭,又是一年,回顾旧年的点点滴滴,百感交集。

不知不觉到了凌晨四点,天还黑漆漆的,鞭炮声早已连成了一片,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火药味。这时,九旬的婆母已经醒来,我赶忙过去磕头请安,然后又去叔公家拜年。年年都是如此,晚辈们先给关系近的老人磕头,然后再约弟兄和妯娌们一起,走街串巷地去邻居家拜年,大家都互相提醒着,惟恐落下一个长辈。长辈们看到我们到来,也都很高兴,嘴上说:孩子们别磕了,来了就算了。院子里却早已铺好了油布、尼龙袋子或棉褥子,看到我们跪倒一大片,老人们心中早已乐开了花。

大概不得要领,磕了一个小时后,我的双膝就疼痛起来,精明的三弟媳看在眼里,偷偷地和我耳语道:五嫂你太实在,我都是嘴上喊着 ,一弯腰就过去了。我看看她没粘一点泥土的膝盖,仔细回想,恍然大悟,可不是吗,每次去邻居家,她都大声喊着:叔 、婶 给你们磕这里了,你老人家接好,长命百岁。惹得老人一阵欢喜,不禁佩服弟媳的聪慧,是啊,尊重老人不取决于这些形式,灵活运用,让老人们新年高兴才是最终目的。

由于村里没有下水道,年底洗刷用水量又大,大部分的门口都有一层厚厚的冰层。弟媳提醒我千万小心,谁知刚说完她却稍不留神脚下一滑,“咣当”一声摔倒在地,我心疼地一声惊呼:哎哟,我的儿来!我脱口而出的家乡土语使众人一阵爆笑,弟媳也不顾疼痛,笑得在地上直打滚,我才回过神来,想起刚才的那一声无意识的惊呼喊差了一辈,不禁也羞红了脸。

近年来,农村手写的春联也少见了,家家户户门上贴的都是买来的印刷品,虽美观耐看,却难免千篇一律。老黑叔六十多岁了,无儿无女,黑婶体弱多病,从前是村里的低保户。黑叔为了脱贫致富,在政府的扶持下养起了几十头奶牛,几年来也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赶年集时,黑叔买不到牛栏上的专用春联,只好买了一张红纸,请村里的老会计为他代写,黑叔特别叮嘱给牛屋写上一张:槽头兴旺。因为产牛奶多,家庭收入就会更高些,黑婶身体就会好些。老会计满口应承,认认真真地照办了。黑叔没有文化,只记得“槽头兴旺”是四个字。回家就挑出四个字的春联,贴在牛槽头上,没想到,会计还写了一张“抬头见喜”的春联,千嘱咐、万叮咛地告诉黑叔是贴在大门口的,黑叔回家后却掉了个,把“槽头兴旺”端端正正地贴在了门口,奶牛却“抬头见喜”了。

读着黑叔贴反了的春联,我正笑得前仰后合,冷不防背后被人抓住衣领,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二小叔。他故意往我身边凑了凑,大声说:五嫂,现在都吃香的喝辣的,我抱抱你,看你体重长了吗!我一边挣脱一边喊:都成老嫂子了,不能闹,您儿媳妇来了。二弟才嘻嘻呵呵地松开了手。在农村,叔嫂之间打打闹闹司空见惯,给新春和狂欢的人们又增加了许多喜庆和热闹……

回想这些在乡村过年趣事,彭丽媛的那首名曲,《父老乡亲》又响在我的耳边:我生在一个山乡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这时,老家的弟妹也打来电话,述说着乡村为迎接春节正排练节目,有豫剧、秧歌、扇子舞等,尽管漂泊在外,多少岁月流逝,多少物华改变,但父老乡亲是我最感亲切的一群人,老家过年的情景,也总是时光里最美最真的风景,它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历史杂感

文/王啸航

在纸上写下“史”字时,一定要格外虔诚,否则就是一种亵渎。

以前,看《说文解字》,就因这“史”而感动。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此字本意,指史官,其结构,下方,一个“又”字,象征一人之手,上方,一个“中”字,取意正大光明。

此手,刚劲有力,挥舞于书简之上,记天下不平之事。

此中,堂皇大气,高悬于印堂之前,禀本人高贵之心。

这个结构,是造字者对记事者最大的赞美,而记事者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世界他们没有愧对这个结构。

史官手中有笔,心存“中”之道。中者,正也,正乃正义之正。

孔子在竹简上刻下《春秋》,在举世不知忠义、礼乐崩坏的大周王朝,他要以这一部史书,这一部微言大义的史书,将丑恶展示给世人,把“仁,孝,忠,义”宣扬,一身凛然正气,与天下丑恶为敌。“史”中正气之力量,后世评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史官不惧屠刀,“中”更胜生命。中者,正也,正乃公正之正。

崔杼杀齐庄公,太史记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命其改掉,太史不从,于是崔杼杀之,新一任太史仍然如此记载,崔杼于是又杀之,之后的史官们仍然凛然不惧。更有史官恐真相被罪恶掩埋,从外地赶回都城,只为了在无人敢记真相之时,写下“崔杼弑其君”,之后被杀。用一死表达对至高无上真相的扞卫。最后崔杼无奈,只得由史官们记录下真相。史官对公正的秉持,已经超越了个人的生命,它令世间一切权力都低下了头,一个“中”字,立于天地之间,炫耀着诸神也要惧怕的信仰的力量。

这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的记事者,其实是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因为他们的“中”,我们能知晓并相信前人的故事。在五千年的文明之中,史官让丑恶无所遁形,让正气在世间传承。

抱着虔诚的心态看“史”字,我们可以领略到那记事者的灵魂是如何的高贵。

这个字,闪耀着正气,让人为之感慨唏嘘,为之击节赞叹。

这个字,是不是也宣扬着一种情怀,一种史官精神——公正,正义。

入党记事

文/姚林宝

往事如烟,有些事因时间太久已经不记得了,唯独入党之事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我的入党念头起源于在部队服役。参军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农村青年,还在家乡拜师学艺,没有远大的志向,亦没有信仰,受传统文化和父辈的影响,学好手艺,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平平淡淡过完一生。因此,我入伍前是乡里竹器厂一个未出师的竹篾匠。到了部队之后,觉得都不一样,大伙儿把政治进步视为青春价值的体现。沐浴军队的阳光雨露,受铁道兵文化的熏陶和老兵的直接影响,思想一天天在蜕变,有了入党念头和原始冲动。父母来信告诉我,要融入部队,好学上进,争取入党回家。身边的老兵告诉我,当一次兵不容易,机会难得,把组织解决好回去。父母的谆谆教诲,老兵的语重心长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不蒸馒头“蒸口气”,心中暗下决心给父母争脸给自己争气。政治进步是我思想品德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我的入党思想端正得益于党组织帮助。说实话,刚开始个人入党想法和动机并不纯,有功利色彩。因此,虎头蛇尾,做事不塌实,推延拖拉,推卸责任,把自己置身于事外。班长发现我的毛病之后,多次找我谈心,给予思想开导和耐心教育,并在训练和干活时把我带在身边,不断提醒我做事。每当有一点儿成绩时,班长就在班务会上表扬我。从此,我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工作热情极高,不放弃任何立功表扬的机会,譬如天不亮起床打扫庭院,担水拾煤烧水生炉子洗衣服,脏活累活抢着干,即使铁路施工肩上磨破了皮,手掌磨出了血泡,也无怨无悔。闲暇时以读书为乐,不仅学习铁道兵传统文化和“三荣”精神,还向老兵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从点滴小事做起,经常向党小组长汇报工作思想情况,并郑重其事地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自觉接受组织的考验。

一次山洪爆发抢险,让我对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有了全新认识。有一年夏季,部队在山西纷河水库下游山沟里修建古交铁路涵洞基础,天降大雨并迅速涨水,眼看在施工现场上百袋水泥浸没在水里,指导员一声令下,“大家跟我上!”战士放下手中的活,快速地朝着水泥地方跑去,搬的搬,扛的扛,众志成城,一会儿将水泥抢运到安全地方。在队伍当中冲在前面、最卖力的是连里党员,那种大无畏精神和模范作用深深地定格在我脑海里。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险关头能豁得出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是广大战士心目中的“一面旗帜”。部队党组织和党员做到了这一点。

我是1981年10月入党的,算来已有34年党龄。虽然经历人生艰辛、磨难和起浮,但是我把它看做一次锻炼和提高,坦然挑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我的成长和进步应该归功于党组织的谆谆教导,归功于铁道兵的深厚文化的熏陶,亦归功于曾经无私帮助指导我的各位首长和战友,是他们把我引进了党组织的大门,是他们提供五彩斑烂人生舞台,让我明白真正活在世上的全部意义、人生价值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要感激党,信赖党,拥护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