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砖瓦的文章 / 砖瓦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砖瓦窑

文/丁明烨

儿歌曰:小三搬砖,一搬搬到磨道里,一变变成个大叫驴。小三搬砖,一搬搬到鸡窝里,给他媳妇裹脚哩。小三搬砖,一搬搬到草棵哩,草棵里,有蚂蚱,蚂蚱蹦了,小三病啦,蚂蚱来了,小三埋啦。

过去平原地区的房屋,大都是泥墙土房,不耐风雨。随着经济条件好转,乡亲们建房,也是青砖到顶的砖瓦房了。随着砖瓦需求量增大,也为了节省开支,乡亲们便自己动手建窑烧造,烧砖瓦的窑有老式土窑,也有新式砖窑,冒着青烟的砖瓦窑便随处可见,成为乡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烧制砖瓦的流程并不复杂,湮土,和泥,制坯,凉晒,装窑,烧制,浇水,出窑。六十年代以前,中原地区烧造的都是老式青砖青瓦,建造的房屋也显得质朴厚重。

在没使用煤碳的年代,烧窑普遍用柴草,每一座土窑的旁边都堆着小山一样的柴垛,由此以来,一砖一瓦都来之不易,在老百姓的心中都显得十分贵重。用柴草烧制,窑内温度不够高,砖瓦往往硬度不够,后来人们才改用煤炭烧制。

挖泥、制坯,装窑、出窑都是极重的体力活,又脏又累,费时费力。小时候,我见过生产队洇窑的窑工,一队队担着水,盘旋着登上窑顶,把水浇上,这样烧制出来的砖瓦才是青砖青瓦。

常常在想,普普通通的土坯,见水即粉化脱落,还极容易破损,经过烧制后,就有了硬度,有了质地,就能经受住风风雨雨的摧残,看来经历烈火的煅烧是何等的必要啊。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只有经过一次次磨难考验的人,才有质感,有耐受力,才是社会的堪用之才。

瓦窑

文/史星文

我们将窑场称作瓦窑。其实瓦窑不只做瓦,也做砖,也许叫砖瓦窑更合适,但人们为了省事就只是叫瓦窑。

那时农村瓦窑特别多,原因是那时农村盖房子都是砖瓦土木结构。那种黄土墙青砖瓦盖的房子非常好看特别入画。我们村就有瓦窑,我们村的瓦窑是三孔罐罐窑,从远远看去就像地上生长的三个大蘑菇。

那时我们特别爱去的地方就是瓦窑。我们去了瓦窑就将裤腿一挽,帮师傅们踩泥或搬生砖瓦坯子。做砖瓦的师傅多是河南人和安徽人,天晴的时候他们忙着做砖瓦,下雨天闲着没事他们就来村上和大家闲聊,所以村上大人小孩都和他们熟悉。那时我非常羡慕做瓦的王师傅。我们那里人将师傅叫上手,王师傅是上手。他做瓦是在一个堆满了泥坯的房子里,天再热王师傅却不热。王师傅将泥坯切成饼围在转盘上,两手持一对木挡板,随着“当啷”一声,挡板在拍打中瓦筒便成形了。我觉得非常神奇。我想我长大了就当一个“王师傅”。人怀一技就能吃遍天下。王师傅不干活的时候那转盘就成了我们玩的游戏,只是泥坯总做不好瓦筒,我们就越发羡慕王师傅了。

窑场烧窑点火是窑场的节日。一窑砖瓦就看几天几夜那一炉火了。随后是渗窑,渗窑同样重要,弄不好一窑砖瓦就成了大花脸。烧窑渗窑时大人们绝不让孩子们去窑场,因为那阵儿窑场充满了危险;只有等出了窑,大人们才会全然不管。那会儿我们钻进瓦窑的肚子里,望着头顶斜刺下来的阳光,一说话声音一下子放大了许多倍,我们被愣住,越发感到瓦窑处处充满了神奇与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