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杨绛的文章 / 杨绛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不争

文/孔明

人瑞杨绛喜欢诗人蓝德的一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说来容易,做来就难了。杨绛之所以是杨绛,她把一句话落实在了行动上,或者说,这一句话正是她一生的写照。她爱钱锺书,首先就表现在“不争”上。钱是教授,她也是教授,但她甘为丈夫的绿叶,一生恪守妻子的本分。夫妻之间,爱容易,不争难乎其难,尤其是知识分子圈。杨绛随夫君留学剑桥,一次钱锺书开门,钥匙坏在了锁孔里,钱急得团团转,杨回来,一边安慰夫君,一边修好了门锁。在家里,钱锺书近似顽童,杨绛近似妈妈,夫妻之趣不足与外人道也。有此境界,杨绛的“不争”不但不矫情,反而逼近真我,受人尊敬。钱锺书婶婶说杨绛:“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由此可见,杨绛的不争,有性情内力支撑。

人世间,不争者鲜矣,争者比比皆是。古往今来,大焉者争国、争位,你死我活;中焉者争权夺利,没完没了;小焉者争风吃醋、争强好胜、争多论少、争高论低,为鸡毛蒜皮儿事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坐公交,争座位;买东西,争先后;逢聚会,争风头。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让被推崇,争抢却常态,所到之处,不争就怪了。可以说,人的一生,是在争中度过的。上幼儿园,争红花;上小学、中学,争第一,争名次;上大学,争优秀,争奖学金。走上工作岗位,争职称,争职位。没官的争实惠,有官的争实权。明争暗斗,貌合神离。回到家,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磕碰而争,能免者几?婆媳争,妯娌争,兄弟姐妹争,夫妻之间也争。“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争。譬如现代夫妻,谁做饭?谁洗衣?谁打扫卫生?争干的少,争不干的多。看电视,争频道;开电脑,争上网。虽说也就争而已,许多家庭却因争而出现了缝隙。

为什么争?《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个欲字,真相大白。欲是个壑,是个漏斗,源源不断地注入,源源不断地流失,就如同吃喝拉撒睡,周而复始,直到和人生拜拜。活一辈子,争一辈子。争输赢是争,争一口气也是争,死要面子活受罪更是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多少人把这话吊在嘴上,但该争还是争,能争多就不嫌弃少。古往今来,一些人把人世间巧取豪夺的带进了坟墓,结果呢?他自己化成了一堆白骨,那带进去的成了出土文物,供世间人展开新一轮的巧取豪夺。

安徽桐城市有个六尺巷,其来历颇可垂范世人。说是清康熙朝大学士张英接到一封家书,诉说邻居建房,占了自家的土地,争讼到县,也没个结果,请求张英干预。张英挥笔书写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便让出了三尺,邻居大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百米长的六尺巷,至今还在走人。张家有此门风,怪不得出了个名相张廷玉。考张廷玉履历,为官五十年,高寿八十三,“不争”应该是他的做人法门。试想,张廷玉而前,多少高官因争而掉了脑袋?张廷玉而后,多少高官因争而送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开卷有一篇甄士隐的妙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红楼梦》畅销不衰,有几人把这一段文字倒背如流,奉为镜鉴?真辜负了曹雪芹,他是苦心孤诣借助甄士隐之口警示当下、身后人:不争为好。红楼如梦,梦如红楼,从古而今,还是争个不休!

不争,意味着某些利益的放弃,也就意味着可能的“清贫”。回到杨绛。她活到102岁了,清誉、名位不是争来的,是水到渠成、名至实归。她收入颇丰,却将近800万版税稿费累积捐献给清华大学做“好读书”基金,以资助贫困生。以她的身份、资望,住省部级房子理直气壮,她却拒绝搬家,至今蜗居老房子,简装修,水泥地面。她的高寿与不争,能无关系么?

老了的“绛”

文/王亚

1

红颜色里,大约朱比殷老,赤比朱老,绛比它们都老。绛里必是注入了年华与坚忍,便红也红得倔强了,旌旗一样梗着脖子迎朔风。

“绛,大赤也。”《说文》这样解释“绛”。我理解的“大赤”是比红更红,红得有些老辣了,可经霜气。

由“绛”不免想起杨绛先生。105年前,北京城一个胡同里,同盟会会员杨荫杭的第四个女儿出生了,他给她取名季康。小季康爱笑,家里人给她喂冰淇淋,她甜得很开心,小嘴却冻成“绛”紫色。不过她的名字倒源于“季康”被兄弟姐妹们嘴懒叫得吞了音,压缩成了“绛”,从此她便叫“杨绛,字季康”,这得算无意捡得的名字吧,天意为之。

大概“绛”里果真注入了年华与坚忍,先生经了105年的人世跌宕,迁徙、贫寒、战争、侵略、文革、离殇……一个多世纪的苦都让她尝尽了,她依旧淡淡的,无阴无晴。你甚至会觉得她的平明贞静里有些冷,就是这些岑静内敛里,有着不蔓不枝的优雅。这是105年的光阴赋予先生的从容,经了人世间的狂风暴雨,犹能将阴晴隐于心,是“绛”的真正老辣。

钱钟书先生称杨绛先生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因为她一直是站在他身后的那个女子,做他的“灶下婢”、“女秘书”、“挡箭牌”、“清障妇”。他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右脚。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她说:“不要紧,我会洗。”他把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她说:“不要紧,我会修。”他颧骨上生了个疔,她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她像圣母一样护着他,替他抄书稿,替他挡人客,为他做一切他不擅长的事情。安顿的时候,他们便各据一书桌,各自一杯茶一本书,各自得了好字好句趣章节再来凑兴把玩。互不相扰,也是清好。

他们也曾效仿清照明诚的赌书泼茶,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钱先生的《槐聚诗存》便写了:“翻书赌茗相随老,安稳坚牢祝此身。”他们算是相随老了,女儿圆圆去后,钱先生也在八十多高龄时走了。他们终究失散了。他走前,对她说:“绛,好好里(即‘好生过’)。”她便好生过着,惟做着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先生是有些倔强的,浑然长成了一棵树,一个人也梗着脖子寻觅归途。

2

传说中有一种名唤“绛”的树。相传黄帝行宫开量门的南面就有一棵巨大的绛树,绛树自会歌唱,且有旋律有和声,仿佛一人分饰两角,便常有仙人在树下坐听。杨绛先生也是有了绛树神力吗?可承担起“妻子、情人、朋友”三项角色。

只是绛树从仙家落入凡间后,少了异兽的守护,身世也变得跌宕了,古诗词里成了歌女的指代。“碧玉宫伎自翩妍,绛树新声最可怜。”这是南朝徐陵的《杂曲》,如西施、韩娥、张璪、绿珠、陈圆圆……红颜薄命最可怜。

仙家还有一株绛珠草,亦是可怜之物。绛珠草长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也修成个女儿身。后来侍者下凡,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这便是林黛玉的前世。绛珠草偿的是绛色血泪,直将生命也偿尽了。据说北方果真有绛珠草,植株最是娇柔,往往于深秋最红艳时一经寒霜生命便戛然而止。这只能是林黛玉,不会是杨绛。

绛色虽是老红,总仍旧不失炽艳,如“点绛唇”。大约因了这名字里的美人之姿,“点绛唇”词作多纤弱,别有一股香风细细,李易安便是一例。连老苏也会“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你几曾见他这般伤春伤别?京剧唱腔里的“点绛唇”倒别有气势,用于元帅升帐、豪客排山种种,称“点将”,终究将“点绛唇”的孱弱扔远了。

山西运城有绛县,县邑之人便称“绛人”,想必有晋人的倔强坚韧。

“绛”必然是有些倔强的,如老了的杨绛。

3

丙申年四月十九,公历五月廿五日,杨绛先生去了。她寻着她的归途了,他们仨终于团聚了。

不忘相思

文/王月亭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当我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泪水涌了上来。杨绛先生这一句朴实的话语,诉说的却是自己潺潺如流水般的思念,像是漂泊在湖里的一叶小舟,低低吟唱着归家的歌;又像是历经春秋飘扬的落叶,向着人生百态轻轻地应和。

杨绛先生的这本《我们仨》用浅显的文字记录了她和丈夫钱钟书、女儿阿圆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的伴侣相继离世,这对于年近耄耋的老人而言,是多么大的伤痛。看着女儿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最后却泛着泪花微笑着说:“我要回自己家里去了。”听着钟书说:“绛,好好过。”

晨光熹微,垂暮之时,她孤身一人屹在那里,需要多大的勇气来完成这一个万里长梦。

字字心头,滴滴泣血。最后一句“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心在哪里,你们在哪里,家便在哪里。不加修饰,娓娓道来,不诉思念,却直戳人心。让我们感同身受,不禁泪如雨下。

一位朋友说起这本书的时候,好奇地问到是什么支撑着杨绛先生完成了这本着作。我想,除了那淡然豁达的人生态度之外,是无尽的思念和爱。书的第三部分,讲述着他们走过的半个地球,经历过战火、疾病、运动和生离死别,相聚相守。杨绛先生在九十二岁高龄时回忆:“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义,因为有我们仨。也可以说:我们仨也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有我们仨。”这是一种怎样的朴实与淡然——穿过世间繁华,留下最真的守望。

时光流转,也许你在抱怨父母的记性越来越差,也许你还在抱怨他们念不完数不尽的唠叨,也许你还在想着闯出一片大事业的同时他们羁绊了你的脚步。此刻,回头看看,这些平凡的话语,是否也在熠熠生辉。你看到了朱自清《背影》里那个想拼命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的父亲的背影了吗?你明白了龙应台《目送》里的那句“不必追”吗?你读懂了杨绛先生所说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吗?

白居易有一首诗里写到“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我想最深刻的感情大概如此吧。守住平淡、守住生命的花开花落,留出一份时间给父母和家人,莫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去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我们是不是应该用和爱人一起的美好,去刻画,去抒写,留下心中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