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媒人的文章 / 媒人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漫说媒婆

文/姚孝平

在古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合法性是不被认可的。所以,媒人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了一种职业。

媒人的起源很早,《诗经》中就有“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说明早在周代,媒人就已成为婚姻的要件了。后代的礼制和法律中,都明确规定,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比如《唐律》中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按照古代的礼制,标准的婚姻要经过六个环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基本上每个环节都需媒人穿针引线。

因媒人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故称媒婆。媒婆在中国的婚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使人们的劳动、教育、娱乐都局限在家庭里,“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之间很陌生,使家长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家里有些什么人。封建的世俗造成人们在求偶问题上的保守心态,因此,有个媒人从中介绍撮合再合适不过了。

媒人在古代又叫红娘、月老、保山等,受到人们尊敬。如唐代元稹作的《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丫头红娘帮助两人最终成为夫妻,“红娘”从此成为媒人的别称。

在封建社会,职业媒婆被称为“官媒”,领国家俸禄,管理百姓婚姻。官媒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出现,职责包括记录新生婴儿出生年月和姓名、通令成年男子按时结婚、主管婚姻诉讼案等。到了元、明时期,官媒则是指在衙门中登记认可的媒婆,其身份同衙役一样。所以,古代官媒的职责远比现在人们印象中的“介绍人”干的活多。《红楼梦》中多次提到官媒,荣国府里的丫头到了一定年龄,府里就要找官媒做媒嫁给车夫马夫等社会人员。官媒除办理官府交办的事务外,还能接私活,因此收入也较高,成为三百六十行中重要一行。

我们在影视剧或小说中看到的,多半是非职业的媒婆,像《水浒传》中开茶馆的王婆,西门庆称呼王干娘,即是一位非职业媒婆,以开茶馆为主业,兼顾保媒拉纤的活。明代爱情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薛婆也是一位非职业媒婆。这类形象在明代通俗小说中出现特别多。

现在,官媒已经没有了,但民间的媒婆依然存在。民间媒婆也分为职业和非职业,职业的有婚介所,非职业的指民间的介绍人。浙江桐乡人把媒人称为“介绍人”,在桐乡农村地区,这几年涌现出一支介绍人大军,大多是中老年妇女,也不乏中老年男子,劳作之余热衷于介绍对象,甚至出现了半职业化倾向。我认识的一个中年男子,白天做木工,晚上安排男女相亲,还印了名片。一个开饭店的阿姨,食客寥寥,院子里找她说媒的倒每天一大群。但毕竟做媒赚的钱不足以养活自己,所以也不能做全职媒人。

按桐乡当地风俗,做媒成功,主人家要支付1000元左右的谢媒钱,如果媒人有3个,就要3000元,还要请媒人全家喝喜酒。当地有句话叫“媒人家猫狗畜生都轮得到吃”,可见媒人的尊贵,对没啥收入的中老年妇女来说,这也是桩好买卖。桐乡农村举行婚礼,一般都要媒人出席婚礼仪式,若是自己谈的对象,也必须提前凑两个媒人出来。

因为有利可图,媒人就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平时与人白谈时了解到某村有未婚或离异男女,再搜搜本村同样的男女,两人一拍即合,回头便上门去说媒,把双方夸一遍,预言将来一定幸福,然后约时间安排见面或把对方电话报给男女双方让其自己联系。但如此介绍成功率一般不高,因为乡村媒人往往不会对男女双方有太多了解,也不会考虑双方条件身份经济收入的差异,很多情况下连对方什么职业、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加上媒人太多,造成信息多有不实。但不管怎么说,现在这个剩男剩女时代,加上离异的又特别多,在城市有婚介所、各种交友网站、相亲大会,但在农村,媒人依旧是男女婚姻问题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我身边不少同学朋友就是通过媒人介绍结婚的,其中不乏名牌大学本科生。

媒人全靠一张嘴,男女方的很多信息是通过媒人传达的。因此,媒人素质的好坏也一定程度上决定婚姻的质量。

媒人做的是成人之美的善事,应存善心,实事求是,不能只为成功而隐瞒事实、强拉硬配、夸大其词,以免造成他人婚姻不幸,也好让媒人这一古老行业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看屋里,下聘礼

文/白来勤

我的家乡灞桥区新筑镇一带,过去男女青年订婚之前的重要程序就是“看屋里”和“下聘礼”,这也是当时的乡俗之一吧。

青年男女经媒人穿针引线初次相会后若互无意见,便告知媒人,回报家长。媒人喜滋滋穿梭往来,解释双方互提质疑之处,方商成婚前后嫁妆等细节事宜,择日“看屋里”,再审定是否缔结婚约。由于媒人总是想把两家的婚事说成,无形中很可能美化男女双方的实际情况,出于对女儿一生幸福的慎重考虑,这“看屋里”主要是女方家长对媒人介绍的未来亲家家庭状况是否真实进行实地考察。

“看屋里”这天,女方请来姑娘的姑舅姨婶等至亲要朋数人,有的女方父母也亲自参与,组成精干的权威考察团,带上女儿,由媒人引路,前往男方家。男方家庭,收拾干净,整洁一新,主要成员虽笑脸相迎,而心情不安,宴席备而不设,视“考察团”举动方定论。为了应付“考察团”,过去一些日子过得艰难的人家,也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弄虚作假”——借来邻居的桌椅板凳箩柜热水瓶甚至牵来大牲口等等为自己装门面壮行色,其目的实为促成这门亲事。

“考察团”到男方家后,按商定意图,观前院,看后院,进厨房,入居室,询问男方大小成员,一一过目,觉得媒人介绍属实,男方一家人勤劳俭朴,干净卫生,待人热情,诚实厚道,通情达理,致富有方,会过日子,经过酝酿协商,感到称心如意,便告诉媒人:“行。这门亲订了。”

此时男方一家老小,心石落地,笑逐颜开,即摆宴席,招待客人。双方大人,围桌而坐,烟酒互敬,客气相让,交谈畅叙。一对恋人,如释重负,同坐一室,倾心交谈,互诉衷肠,叙往昔,话未来,情绵绵,意切切,只恨相识太晚,又喜苍天有眼,许心愿,发盟誓,订终身,互赠礼品。知心话儿有多少?谈得没完没了。这青年男女已是二次见面,不再拘束、无需腼腆,开怀交谈互赠礼,俗称“正式见面”。礼品为男子给钱,女子给物。

两家能成亲家,儿女结成鸳鸯,是媒人的功劳,依礼当谢。这东家理所当然是男方,因为男方娶媳妇添人占了便宜,女方嫁女少人吃了亏。吃亏女方不高兴,养女十八年,含辛茹苦好艰难,难道白送人不成?为了情感平衡,男方要给女方家作一定的经济补偿——“送财礼”,后嫌“送财礼”难听,改称“送彩礼”,文明的说法叫“下聘礼”。何时下聘礼?一般在订婚之日(俗称“扯布”,即给女方购买订婚的布料)。男方慷慨,“订婚夸不尽富贵”,大宴宾朋,亲朋好友也有现金布料的礼品相随。当晚,媒人及男方以“送布”为名送来聘礼,这聘礼一收,婚约即成,无需签字画押双方认可君子协定,男女双方交往不再受人猜忌和非议,因为其结婚只是迟早的事了。这婚约虽不受法律保护但受民间公序良俗认可,从此姑娘就算有了婆家,小伙就算有了丈人家,其他媒人一律不得再来提媒。

改革开放前,彩礼一般是订婚时男方给女方家240元,也有稍高或稍低的,主要看男方家境而定,也有提前与媒人及女方家商议好的,女方家象征性地退回几十元,表示婚姻并不看重钱,而是看上对方人品好。时价彩礼价格飙升,动辄数万元,这一方面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好,人们有钱了,另一方也说明人情淡了,钱不值钱了。所以说,“财礼”也罢,“彩礼”也罢,不管叫啥名称,实质是男方家给女方家送票子。

乡村里的媒人

文/马科平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请媒人提亲,往往曰:“是媒不是媒,也得两三回”。媒婆心里有杆秤,无谱不动口,平时东村遛西村逛,方圆十里,适龄男女资料掌握充分,谁家锅门朝哪一清二楚。她觉得这家女儿与那家小伙合适,条件般配,才肯正式提亲说合。

媒人迈进门槛,入坐先不论正题,尽扯鸡毛蒜皮,粮食收成,东长西短,逸闻趣事,生动欢畅,感人肺腑。末了贴近主妇耳根:你家女子多大了?这是明知故问。女人与女人容易沟通,倘若尚未许配,主妇故意说:“女子这么丑,有谁要哟?”媒人这才抛出目的:“菊村有个小伙不错。”主妇再笑,媒人一锤定音。主妇不语,媒人便把男方优点夸大数倍,缺点忽略不提。

征求过主妇意见,媒人便与这家女子见面。若父母有意女子不愿,媒人让父母做说客。若女子有意父母不许,媒人晓以大义,诸如婚姻自由旁人参考之类。若皆借口年龄尚小,媒人比较知趣,找个借口告别,拍拍衣服起身走人。

女方如果没有意见,媒人马不停蹄直奔男方。媒人在男方如法炮制。很多小伙子家人,早在媒人跟前央求过,如今好事登门,当然满口应承。吃过招待饭,媒人唾沫四溅,手舞足蹈,约定男女双方“背见”。

“背见”是由媒人约定日子地点,双方第一次见面,叫背见,即私下(不为人知)见面。过去背见,只是见个面,连话都不说。现在,即使自由恋爱,还得履行背见程序,实际是让双方父母见见而已。

背见后若双方感觉良好,仍不能草率行事,还有“打听”的过程。在亲戚、邻里间查访,通过熟人了解对方家风人品,家族病史,通过双方就读过的学校、工作单位了解情况。既要打听男女双方的个人情况,还要了解双方父母甚至祖辈的情况。经过双方打听,无异议,方可进行下一步交往。

这期间,媒人磨破嘴皮,耐心解说,尽力撮合,方才“打婚单”。打婚单,就是媒人要来男女生辰八字,写在黄表纸上,互换交给双方,压在各家灶爷香炉下,请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的灶爷定夺。半月内双方家庭、亲戚大小人平安无事,可继续交往。如有灾难、挫折则给媒人回话,此事作罢。

打过婚单,媒人便陪男方“送繎棉花”。繎花就是将中意的花(女子)繎住,男方提五到十斤不等的棉花,到女方家,观察其家情况,对女方进一步了解,窥一斑而见全豹。女方也对男方进一步了解,以免“走马观花”看错眼。

经过上述程序,双方选择吉日“照贴”(订婚)。女方去男方家“看屋”,双方亲属代表作陪,同时对对方再审视审查。亲属代表见多识广,媒人该摊的牌要摊,该瞒的事要瞒,既不留“尾巴”扯皮,又不和盘托出。媒人像出色的外交官,含蓄明朗,活泼机警。吃毕饭,经媒人之手,男方给女方“下彩礼”(现金),还要给女方衣物、布料。媒人领女方四处巡视,看房屋,看家什,看周围的景观。逢女方挑剔,还要打打掩护,好言相劝。

照贴意味亲事确定下来,双方家庭有喜、有病,互相也就往来。盖房上梁放炮,生病提礼探望。逢年过节,相互走动。农忙季节,男女互相帮忙,以显孝道。媳妇未过门,可以在婆家小住,男的则不行。

最忙碌的是双方选定日子“下货”,媒人往来奔走,一面把最新要求及时通知对方,一面暗暗监督执行情况。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媒人担心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下货一般在六月六或者七月七,男方给女方送结婚用的东西,如衣物、首饰、被子。下了货,标志当年结婚,女方开始准备嫁妆,男方筹办结婚事宜,收拾新房,置买家具。

结婚那天,媒人天不亮从男方出发迎亲,跟随二十多条汉子,服装整洁,到女方家门前燃起鞭炮,检查好嫁妆,执行完规矩,带领新娘新郎和娶亲队伍返家拜堂。大功告成,媒人选重要位置坐下,慢慢享用宴席,接受财礼。有时喝个大醉,边踉踉跄跄回家,盘算下一门婚事。

现在乡村媒人愈来愈少,自由恋爱盛行让其失去用武之地。两情相悦的男女连找媒人说合一番、走走形式也一概免除。只不过在媒妁之言的那个年代,家庭婚姻关系固若金汤。而媒人退场爱情至上的当代,离婚散伙,却简单随便到如同丢掉一件不喜欢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