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科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黄山的文章

2022/12/07好文章

描写黄山的文章(精选9篇)

爱拼才会赢

文/郭艺阳

徒步攀登黄山,风景真是优美,黄山之上,仙境一般,云遮雾绕,山峦相衬。

满眼都是云、石、松。说单调吧,是有一点。说不单调吧,可不是?虽说满山都是松树和岩石,可那岩石却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又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甚是美丽。松也一样。

松树,本不是新鲜的事物。我们城市里也有: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可这儿的不一样,每棵松树,虽都不高,或水平生长,或垂直向下,或生于岩缝,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树冠都弯曲着,尽量向上,树干挺拔,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线天那有棵倒挂松。这棵松树接近树根部的地方近乎向下垂直,可它的上半段向上弯曲了180度,硬是将向下生长的树冠扳到了上面。

我知道,这些松树弯曲的树干代表的是它们拼搏后留下的痕迹,它们,为生存而拼!为生命而拼!为自己而拼!

生活中,有许多人也为了自己拼过。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没有倒下,而是努力学习,与命运拼搏,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进入了哈佛大学;全身瘫痪、无法行动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没有退缩,而是继续思考、研究,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而拼搏,最终,成为了一代科学巨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身上,不正是体现了松树的这种拼的精神吗?

拼,是一个人成功的垫脚石,一个人,如果没有拼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成材,不会有所作为的。正如黄山奇松,它们拼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向上、向上、再向上……

爱拼才会赢!

恋上西兰香

文/梅玉荣

云雾缥缈的所在,必定得到天地的格外眷顾,接纳了更多自然灵气。黄山归来,满身的疲倦,却又是满心的喜悦。而从黄山脚下的“春茗茶庄”带回来的这罐茶叶,则让我的心神,得以长久地驻留在那个美丽的地方。

这茶叶,有个美丽的名字:西兰香。

一行二十多人,围坐一圈,边听茶艺师讲解,边小杯品茶。黄山毛峰,猴魁,毛尖……轻柔的音乐,缭绕的茶香,加上南方女孩柔美的笑脸,似乎每一道茶都有它别致的吸引力,诱惑着游客们的眼睛和口袋。

有人掏钱,买下几盒毛峰茶,说是送亲访友是佳品,自斟自饮也不错。有人看上了黄山毛尖的青葱秀色,说是喝上隔夜茶也不怕。有人买下猴魁,因为这东西虽是近年涌现的“新秀”,却已驰名中外……

独独,我选择了西兰香。

她貌不惊人,被制作成灰黑色的小团,上面还沾着少许的白色粉沫,没有纤秀的外形,没有动人的神采,实在难以入眼。

然而茶艺师介绍说,这茶就像某些其貌不扬却有着丰富内蕴的人一样,用心去品,才会感受她独到的神韵。她是结合我国传统中医食疗养生学的科学实践,经过反复甄选;以西洋参、乌龙茶、迈丹叶、吉祥草等多种植物拼配而成,具有神奇保健功效。不仅具有生津止渴,神清气爽,美容、养颜的功效;且对胃寒、胃胀气,慢性胃炎起养胃、补胃的作用。加入七八粒红枣炖来喝,对女性可补血,养颜,调节内分泌。

也许是这些介绍让我对她有了兴趣。茶艺师精湛的表演技巧,加上她自然流畅的讲述,又为这茶添了特别的风采。握杯在手,细细品之。茶色微红,烟气上浮之时,一缕清香直入肺腑。与众多茶叶不同的是,她不苦,她是甜的。但是这种甜又不是腻甜,而是真正的甘甜。品完茶后,满口留香,都是甘甜的回味,心怡神爽。

回味。茶味亦如人生。历经红尘变幻,多少沧海桑田。世事纷扰,人情零落。然而,正像张爱玲所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其实,回忆不也正像这茶香么?回忆会择取其中那些甜蜜而难忘的片断,任由时光的放影师,慢慢播放。

好茶配好壶。我用从江苏宜兴买回的紫砂壶,先用沸水淋洗茶壶,加入茶叶与红枣,然后冲入沸水。不一会,那淡淡的香气便弥散开来,仿佛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舒适感慢慢沁入心田,就像一段曾经的苦涩恋情,经过时间的过滤,只剩下温暖迷人的小小情节在心中萦回。茶还未品,心儿已醉三分……

从此,恋上西兰香,因为她诗意的名字,因为她独有的芬芳,因为她对女人有一份贴心贴意的呵护,因为她对人生有一种别样的提示与安慰。

歌从黄山来

文/牛旭斌

黄山村,深藏于秦岭西隅的成县王磨镇,是中国大地上极其普通的小山村。从峡谷往山顶看,穿山越岭的水泥路,盘绕得如一枚回形针,又像攀岩登山的绳索,拖拽着人们上山。两辆三轮车冒着烟奋力爬行,车上是砖头石子,这是山里人家为盖房备料。同行的扶贫队员对这里了如指掌:这座山是赵坝林场的,这条路是捐资修建的……

进到村里,保留最多的是马鞍式架构的土房子,它们依山就势而建,多坐北朝南,向阳而居,明媚的春光照彻一个个院落,温暖又明净,清新又淳美。

这山村十分寻常,寻常得与北方的每一座村庄没有多少差异。这山村又不寻常,只是匆匆一来,就在密林高冈间,发现了清光绪四年留存下来的宅院,以及不晚于同期的老橡树。

上了高冈,我惊讶于荒岭之上如此姿态的橡树,如伞的树冠,笔挺在荒原,这是一种美得不能形容、绿得又难以收场的葱茏。冈顶薄如刀背,橡树就生长在这土最薄的地方,裸露出遒劲伸展的根须,紧抓着山脊与这片高冈。山坡一旁,是连边都没有的药地与杂粮田,垄垄叠翠;山脊上,一棵橡树与另一棵橡树的根,紧密相挽。

驻村帮扶队到这里的第一天,坡上的荞麦正在收割,清晨寒霜初临高山。

我们来到一座土院。观瞻宅院旧门,由于风雨的剥蚀,岁月的推移,已经残破而变形,门墙的造型还算完整,但明显呈现出年代的久远。我心想,主人还是爱护它的,留着它看着它,或许就能追根溯源永远铭记和守护黄山人属于过去的全部念脉。

院子里,旧房已经拆除,一座已经盖成了砖房,一座刚刚拆完建修了地基,圈梁和立柱的钢筋已经绑好,码放整齐的红砖头,等着工匠们来砌筑。昔日的圈舍,长着满架的豆角黄瓜,院边的泥土里,花儿在金阳下盛放。我无法揣测这座院落当年完整的模样,无法想象它们有多宽的屋檐,但站在残存下来尚未完全倒塌的土门前,紧挨门楣上刻写的“耕读第”“安居乐业”匾额而立,倚于院门,我思忖良久。

斑驳的瓦片是记载着流年的,古树粗壮的树干是承载着年轮的。乡亲们被太阳晒黑被风雨洗礼的脸庞,仍旧呈现着麦粒色光泽的肌肤,一个个刚强而结实的身板,有足够的力量来对抗泥土的磨损,迎接庄稼的倒茬。

满山的桔梗开放着蓝紫色的灯花,远望药地,如一片蓝色的海洋。精准扶贫配发到户的牛羊,成群奋蹄在山坡上。收购山货的汽车,停在乡亲们的家门口。

黄山人相信:世界上只要有劳动的地方,就会有瓜熟麦香。黄山人多地,每家约有20亩左右,冬天种小麦,春天种玉米,夏天种黄豆,秋天种油菜,土地连着山,山脚以上都是林,随处可见红腹锦鸡,时有林麝、山鹿出没。有劳力的人家坚持耕种,退耕还林政策补贴着农户,据说每家每户的国家补贴存折里,每年都有近万元的收入进账,作为对养林造林保护青山的补偿。

与五棵橡树并排而站,我聆听林海的松涛,体察树木所经受的风寒。我看见村委会健康扶贫的黑板报上,写着身体如何抵抗寒冷的锻炼法。面风而立,极目山外有山,向远是层层叠叠的群岭,向下是褶皱的深沟。山冈没有名字,我们就叫它橡树梁吧。我默诵起舒婷《致橡树》中的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随意进入一个院落,热情的客人邀请我们进屋。饭桌上摆有盐焗花生米、蚕豆、葵花子,还有王水烧鸡、卤豆腐,有炖土鸡、炝葱花的酸菜面,这些盘盘碗碗,构成农家酒宴的绝配味道。灶膛里的火燃烧正旺,清茶飘香,黄酒煮沸,还有牛奶、果汁菜肴,如今都是黄山人日常生活不稀缺的标配。

帮扶干部对每家每户的房屋厨灶、稼穑禽养如数家珍,他们帮乡亲干农活,铲土背砂,和混凝土,一个个就像黄山里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担负着去帮留守在村的老弱病残脱贫的重任,担负着送孩童上学、在地里收种跑市场销售的职责。我看他们熟练地参与劳动,为乡亲们搭手干活,听他们与黄山人拉家常,盘点收成。在他们用肩膀帮乡亲们扛起粮食的一刻,我对他们肃然起敬。

仰视穹庐,黄山的星星格外明亮,而且是那种不染纤尘的明明亮亮。依依告别黄山,只听山那边又传来“樱桃熟了比蜜甜”的山歌声。我感受到了黄山人艰苦奋斗擦亮光阴的努力。

我的黄山,又泡汤了

今天说好的是去H家,可是最终定下来的时候也只是在昨天傍晚的时候了,要不是跟两个同事换的班儿,今天看来连个面也见不成了的。

早上出来的很晚,熟不知昨天晚上,确切点说是今天的凌晨,孩子的事情闹的好一个“不可开交”,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原因会是什么样儿的?哎,无解…

中午饭是小家伙做的,做好了也都快两点了。

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总是闷闷的,而看着宝跟大家在一起时谈笑的样子,似乎心里面会好受一些的。

说好了去黄山的,但是这次又去不成了,而且周三就又要走了,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这么的短暂,算了,别再去“央求”一些的了,其实这本是他的工作范围之内,我又何必去呢?总是想着能够多点时间在一起的,可是愿望和现实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知道怎么整的,总是觉得今年的事情特别的多,在一起的时间又是特别的少,不过宝还是转变了一些的。

黄山杂忆

文/戎真理

平生塞北江南,看过些许景致,细细回味,当推黄山最美。黄山之美,在其钟灵毓秀,与人心灵相契,无论顺逆欢忧,总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起。

初登黄山,于1983年深秋。由安徽绩溪登车,过午方至山脚,遂由后山之路前行。初涉南景,见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递次掩映于深绿浅绿间,生意盎然,遥想此时的故乡已是叶落草黄,萧瑟景象,不觉喟叹:换了人间。

途中一景,名“皮蓬”,系四围峻岭环绕中,于沟壑间突兀起一小丘,丘顶有亭,可坐观四方。时近黄昏,夕阳阻隔于岭后,唯余一抹金色,辉映于头顶,崇岭如剑,直刺天穹,将天地分割为二:仰望为碧空彤云,恰似落日熔金;俯视则百丈深涯,幽暗深邃,令人心悸。坐思己身,而立已过,一事无成且诸般不顺,心灰意懒之时,置身此景,能不感慨万端?思之久,终须行。渐知上苍之意,谓人生困顿,如皮蓬之于深崖,上,则霞光万道,虽有山壑阻断,终有崎路可寻;退,则谷暗山阴,何处安身立命?见暮云行将合壁,遂起而奋行,且行且呼:我来也!人称黄山奇观无数,我独念此皮蓬:未入流之人,赏未入流之景,相契呼应,不甘于四峰环伺中沉沦,唯有起而行,此皮蓬之功。至今念之,心存此景而为人不敢懈怠,乃黄山第一忆。

次登黄山,是1994年国庆。此前几番努力,事业略有小成,奈何不谙世事,锋芒毕露,为人所诬。虽无大错,却遭免职。遂拂袖而去,携妻出游。谒中山陵后复赴黄山,朝拜心灵之神。自后海出发,一路坦途,至天都峰,欲攀援须登石阶,路乃凿崖为级,辅以铁链,在近乎七十度的绝壁上做一天梯。梯仅一人宽窄,后人前额几近前人脚踵,既登即不能返,只得勉力上行。历数百米陡崖方得至顶,则豁然开朗,见群峰皆拜脚下,云海荡漾其间,上下天光,气象万千,顿觉胸中块垒悄然而散,心旷神怡,其喜洋洋。倚石而卧,回思登临之路,先坦途而后险径,无坚持则无美景。仿佛人间事,顺逆不由人,君子当自强。皇天不负有心人,即此谓也。

三登黄山,在1999年夏。时已复职数年,事业渐兴,诸事顺遂,遂于暑期引众同仁出行,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文人旧梦。途中绍介诸景致之逸闻,一路欢歌,不觉两日光阴即逝,已至下山路。忆及当年,初次登临,正值壮年,一路小跑下山,为众人羡,唯留腿疼数日,仍沾沾自喜。二次登临,已年近天命,不知收敛,疾步下行,至山脚几近虚脱,再无活虎生龙之气概。此次登临,知近耳顺之年,不敢再逞余勇,笑送诸生飞奔而下,自寻缆车归。人生如路,少时不惧坡陡,恃年少而狂奔,及至壮年,路远须缓行,至老,则避难就易,笑看后生辈奋力前行。

近三十年间,三赴黄山,知良辰美景已为前人尽述,纵妙笔生花,终为拙劣之文。唯余景与心境,睹山亦忧,涉水亦喜,方知游山之意不在景,在览物思情,与山水互通款曲耳。故记之,以“杂忆”为名。

没多远了

文/徐徐

前不久,带刚满10岁的儿子,第一次去登黄山。

第一天,儿子劲头十足,背着沉重的背包,拄着一根拐杖,兴致勃勃地一路走在我前面,观迎客松,爬百步云梯,登上海拔1700多米的鳌鱼峰、1800多米的光明顶,竟没说一句累,也极少说要歇一歇。

应该是黄山的美景,让他完全忘记了行路难与爬山累。尤其是傍晚,站在黄山第二高的光明顶上,看着对面的莲花峰、天都峰和鳌鱼峰,以及西山顶上的晚霞和脚下的西海大峡谷,儿子兴奋极了,说自己是在看一幅画,太美了!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高如此美的山峰、如此深邃的沟壑。

但到了第二天,儿子的兴奋劲儿一下降了很多。当我带着他向“群峰顶”和“飞来石”进发时,他明显表现出动力不足,说,脚有些疼,走不动了。在我的一再鼓励下,才勉强迈开腿,费劲地先后到达了那两个景点。

接下来的便是“猴子观海”,小学课本里提到过,也是儿子最想看到的景点之一。我查了下,走过去要50分钟左右。一路上,时而要上,时而又要下,把儿子累得够呛,当他时不时地问我还有多远时,我都会告诉他,没多远了,很快就到了。我知道,如果我说还有很远,他定会丧失信心,可能会赖在原地不动。

“猴子观海”终于到了,儿子一扫先前的低沉,高兴地说,真是鬼斧神工啊,比书上写的更好看。

从“猴子观海”下来后,接着便是去“妙笔生花”(又称“梦笔生花”)和始信峰,同样要走很久。据说,“妙笔生花”这个景点名,是李白登黄山时给取的。作为一名作家,我肯定是想要去看看的。始信峰,则更不容错过,素有“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之说。

这时,儿子差不多筋疲力尽了,嚷着要坐索道下山去。我便安慰他说,“妙笔生花”和始信峰跟云谷索道在同一方向,很近的,看过后,即可马上下山。

儿子信了,再次迈着沉重的步伐,继续跟着我,边走边歇,时而攀登陡峭的向上石阶云梯,时而又要小心翼翼地向下行。

爸爸,到底还有多远啊?一路上,每当儿子问我时,我都会回答:“没多远了,快了,马上就到了……”

途中,我们还看到不少其他景点,个个都很美。当爬到陡峭的始信峰上,站在峰顶之上,遥看对面一座一座巧夺天工的山峰,以及石柱、岩壁,俯瞰着山下的万丈沟壑时,儿子忘记了爬山的所有苦与累,脱口吟诵道:“黄山四千仞,三十六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这首诗是他很久以前就会背的,在那一刻,终于用上了。

下了始信峰,我们又走了40分钟的石阶路,才到达了云谷索道。奇怪的是,这一路上,儿子竟然没有说走不动了,他身上的疲惫劲儿,过去了。

回到山下后,抬头仰望黄山,儿子难以相信,自己竟然登上过好多座高峰。

在黄山近两天的游览中,我和儿子走了近万级台阶、十多公里的山路,总时长近10个小时。黄山上80%的知名景点,我们都到过了,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影像记录。

我想,正是我的那一句句“没多远了,快了,马上就能到了”,激励了10岁的儿子,让他有了咬牙继续走下去的勇气,最终看到了许多令自己叹为观止的景点,不枉千里迢迢来黄山一趟。

我又想,何止是登高山,在追求心中理想,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实现理想过于艰难,达到目标需要付出太多努力,恐怕我们还未开始就已经打退堂鼓了。

边走,边告诉自己“没多远了,走着走着就会到了”,然后便真的就到了。

人只有站到山顶之上,才会看到更好的风景。如果觉得山太高,上去太难,中途放弃,不去攀登,不想到达山顶,那么我们就永远也成为不了更好的自己。

相约黄山

文/笑天下

从四月份至今,我们计划“相约黄山”几达半年之久。黄山之旅没能成为我的毕业之旅,反倒成了工作第一个月的周末之旅。不管怎样,值得庆幸的是“相约黄山”的计划终究实现了。

我们约定在国庆前的一个周末去黄山,为的就是避开旅游高峰期。然而,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尽管不是节假日,但黄山上的宾馆早已被定空。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在山顶上扎帐篷了。

周五晚上我和G从上海火车站出发,G显得很疲惫。因为我们买的坐票,所以G急切希望能够补一张卧铺票,以便能够好好休息一晚上,但是排队快排到我们时,卧铺票已被售空,我们只好唉声叹气,将就凑合一晚上了。我和G面对面坐着,偶尔聊几句。他显得如此疲惫,可见他白天一定是在努力工作了,而我却显得很悠闲。当G问我工资多少时,我如实回答五千六千,然后我们俩就陷入沉默和无声中了。我心想他应该是觉得我的工资太低了,所以显得如此悠闲。我一看他的表情,也立马尴尬起来了。不过我心想,自己净收入有这么多,自己已经很满足。况且自己是在一个如此自由的环境里和一个十分不错的平台里,夫复何求呢!我和G认识也不是很久,不是很熟悉,所以偶尔聊几句后,我们就各自看自己的手机了。无聊的我,开始从包里拿出一本小书,以便消磨无味的时光。

第二天一早,我们和S和L汇聚在黄山市火车站。年初,我和L去过S家里,半年多不见,S瘦了一些,当然也显得帅气了许多。我们四人在车站附近坐了一辆私家车前往汤口镇,然后再由汤口镇前往山脚下。该去哪些景点,该怎么玩,大家的意见不是很一致。不过我和L都尽量听从S的安排,因为我们觉得他经验丰富。反正上午九点多从九龙瀑开始爬,等爬到山顶时已经快天黑了。除山顶上的景色美丽点外,这条路线的风景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不过唯一的一个好处是路好走,可以说是除坐缆车外,最佳的上山路线了。

有幸的是,我们爬上山后看到了日落,给疲惫的我们带来了一丝惊喜和慰藉。天黑得很快,我们急匆匆地找到了北海宾馆,然而该宾馆的房客早已满额,价格也贵得惊人。S迅速地去打听如何租帐篷,在S和G的努力下,终于租了两顶帐篷,180一顶,30元的场地费。天黑后,山上的寒意逼人,我们快速搭建好帐篷,迫不及待地要钻进去。

这是我第一次在山顶上过夜,第一次睡帐篷。由于高山难爬,疲惫的同行登山者迅速进入梦乡,鼾声与飕飕的寒风声充斥着整个山头。而我却毫无睡意,与L的卧谈开始了。年初,L来到我家,我们也是这样卧谈了半宿,半年多过后,我们再次相聚,仍然有许多话想相互诉说。L是一个很优秀、很执着的女孩子,自从我知晓她的故事后,我对她的敬意与日俱增。由于相互之间在感情问题上的共识与沟通,我在L面前毫无保留地道出了自己近几年来隐秘的情感史。所有的这些,我没有向第二个人聊起过。在别人看来,我就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女孩子,一个十分纯粹,没有爱情,不懂世俗的女孩子。话也没错,我就是这样孤注一掷地走过了自己的四年本科和三年研究生生活。这七年里,我就只有一个目标: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以至能够与自己认为优秀的人在一起。七年,我成长了。成长了,也就意味着我要敢于面对现实中的一切。当现实给我当头一棒时,我瞬间感觉到自己的脆落,感觉到自我高扬的“成长”也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L静静地听着我的诉说,时不时也给我一点开导,但她的一句话突然让我哑口无言:“这五六年,你哪里去了?”是呀,往昔中的我也许太一厢情愿了,只是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里,甚至连那个人也是臆想中的。有时候,成长意味着分离,有些东西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为了更加袒露自己以及希望L给我点建议,我甚至把近几年追求我的男生毫无保留地告诉了L。其实,所有的这些,我只不过是想告诉自己,让自己打开心扉,去接受别人,去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我和L的卧谈到很晚,迷迷糊糊没睡多久后,就听见有人叫起床了。大家都激动地等着看日出。我们抹黑走到了始信峰,占据了绝佳位置。可是S不想上来,最终L和S去了清凉台看日出。我对能否看到日出并不抱着太大的希望,但幸运的是日出居然出来了,而且是如此的壮观、漂亮。可是没有S在身边,不免一丝落寞。

看完日出后,我们去了西海大峡谷,几乎是我一个人边走边自拍;然后,我们又去看了迎客松,登了天都峰;最后,我们顺着悬崖峭壁下山。经过一天的折腾,我已经精疲力尽,主要是腿根本不听自己使唤了。我在快到半山寺的地方摔了一跤,腿没力,下台阶时扑了个空,幸好没有摔下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补充自己的体力,我花高价买了一瓶红牛。不过,此时我是多么希望有个人扶着我下山。

S为了赶车,飞快地下山了。他看到我精疲力尽走出来时,赶紧过来帮我背书包。尽管我心理有一丝怨恨,但是看到他那着急殷切的样子,叫人怎么也怨恨不起来了。

此次黄山之旅很开心。要是几年前,我能主动点,不要顾虑那么多,是不是有个更加美好的结局。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遇见未来呢?

与山居

文/厚圃

深圳有几十座山,都不高,海拔最高也就八九百米,有一回带外地来的朋友到我家,他望见车窗外的山惊讶地说:“原来你是住在山边啊。”我才意识到我对山已经熟视无睹了。站在家里的后阳台,每天都能看见山,有时云遮雾罩,有时明晰如洗。我搬到这里近十年,都没去打听那座山到底叫啥名字。

我的家乡樟林,也是近处有山远处有海,近处的山叫莲花山,草木丰茂五峰若莲,所以当地的三山国王庙,匾额上题着“山海雄镇”四个大字。深圳也有莲花山。莲花山公园很美,关山月美术馆也在那里,我常去看展,却很少爬上山去,我嫌爬山枯燥,又怕流汗,想看山景,倒不如坐在书房里翻翻画册。我少画山水,但爱看。宋代画家郭熙曾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画家将山间四时的变幻,留在了画里,而现代日本诗人高村光太郎,用七年的时光,将日本东北部岩手县的山之四季写成一部质朴而隽永的随笔集。

也不知什么道理,我并不喜欢石涛的画,它的奇肆总让我觉出那么一点炫技的味道,这就像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好看,还要更加着力去妆饰,而美的最高境界,往往在于无意识中的自然呈现,故清四僧中,以八大画格最高,自由,任性,而又有趣!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先入为主,对石涛这个旧王孙早抱成见。明清更迭,他既已遁入空门,还又是迎驾又是献画,给新朝大唱赞歌,以求得到入世出仕的机会,好在没能得逞,否则这世上多了个无名的官痞,却少了个绘画的大师。

不过话说回来,人品差并不意味着画品就低。石涛讲求师法自然,热爱写生,大概是被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所迷,屡游不倦。黄宾虹对黄山也是情有独钟,一生九上黄山,迭入烟云,搜尽奇峰,自谓为“黄山山中人”也。

不记得哪一年,我游黄山,其时年轻气盛,竟然信了“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这样的说法,非要会会它。天都峰以险峭雄奇名世,山体拔地摩天,石阶犹如天降,尤其爬到“鲫鱼背”,云涌石摇,两侧悬崖千仞,着实让人心惊。“五岳归来不看山”,我是天都归来不爬山,往后无论到华山还是钟山,都一律坐缆车。

说到画黄山,就得提及梅清,早期的“细笔石涛”就是受了他的影响。两位画家交谊甚笃,这在梅清为石涛写的长歌里可以得到印证:“我写泰山云,云向石涛飞;公写黄山云,去染瞿硎衣。白云满眼无时尽,云根冉冉归灵境。何时公向岱颠游,眉余已发黄山兴。”这首长歌还让我惊艳于梅清的想象力和文学功底,也难怪他能跟写出“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的石涛惺惺相惜。我曾在书店买过梅清的一本大画册,很低的折扣,因为跟石涛比,他的拥趸实在太少,但我却为他清俊高逸的画风所折服。

在近当代画家中,画山水的大有人在,优秀的有上面提到的黄宾虹,还有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等。白石老人早年曾给自己的书斋取名“借山吟馆”,别人问他何意?他说山不是自己的,只不过借来娱目而已。后来他还画了这一套《借山图册》,已经不落前人窠臼,显示出成熟的艺术魅力。广西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取名《人生如寄》。天地之大,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属于某个人的,你我皆过客,用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话叫“不存在什么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只有流转和无常才是生的明证”。因而画家们借山入画,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倾注于其中,既是为了求得物我交融传神写心,也寄希望用艺术创造来延长自己的“生命”。

借山入画是一种境界,而借山而居又是另一种境界。元代的清珙禅师素有归隐山林之愿,偶登妙西霞雾山,惊叹其胜景,便筑草庵隐居且乐在其中。在他的《石屋山居诗》里,不仅写下山景田园,也写出了生命的感觉、静修的禅悟:

茅屋青山绿水边,往来年久自相便;

数株红白李桃树,一片青黄菜麦田。

竹榻夜移听雨坐,纸窗晴启看云眠;

人生无似清闲好,得到清闲岂偶然。

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日本的良宽禅师似乎与清珙禅师的精神气脉相通,除外出弘法外,他平常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良宽禅师是高僧大德,也是诗人,有诗偈俳句传世并践行终生:

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

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

谁问迷悟迹,何知名利尘。

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

良宽禅师还是书法家,他最有名的作品不是别的,就是孩童放风筝苦于风不大请他题写的“天上大风”。笔触如山风的线条,纯净而自由地掠过精神的长空,给后人留下了津津乐道的故事。

登山纪事

文/郑荣来

年到八十,腿脚不灵,无力登山,因而不敢有此念想,连景山公园里的景山,我都无勇气攀登。而我家乡在丘陵山区,年轻时视登山如坦途,山不觉高,腿更无畏。回想当年,仍感骄傲。离开家乡后,更有登名山的追求。

神州大地,名山无数。《管子》上说,“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它所指的“天下”,想必就是神州。但神州“名山”有那么多吗?无从考据。宋代修撰的大书《太平御览》,则一一列出华夏名山430多座,座座有名有姓。今天的中国地图上,标明名字的山究竟有多少,没有统计,不知其详,但想必不会少于400座。

我登过的名山极少。掐指算来,从1986年首次登泰山以来,我实际登过的,也就八九座。然而,每登一山,都让我振奋不已。山各有貌,也各有韵。或巍峨,或雄奇,或妩媚,或妖娆,或肃穆,或神圣,投影到我心中,却是崇高、博大、圣洁乃至朦朦胧胧的神秘。无限的神韵,给我无限的留恋和想往。

登山的极致是登顶,它是一个终极目的,让你不留遗憾。我真正登临到顶的山又只有两座,一是东岳泰山,二是东北长白山。

33年前登泰山,最重要的一个感受,就是领略杜甫的名句的哲理意味。那天,立于玉皇顶日观峰眺望,视野中的山丘、田畴、屋舍,都成了矮小之物。口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如体味人生达到某种极致后,心中感到一种满足和惬意。当然,杜甫的感受有其局限性,因为泰山海拔1500余米,其实并不高,但诗圣说出来的,是一个相对的真理,登者也的确能够从中悟到:要想实现不凡抱负,必须竭力登临绝顶。

登长白山,目的是看天池的纯洁。那天万里无云,俯瞰天池,只见一个锅形的火山口湖面,清清澈澈,平静如镜,一片湛蓝,如同晴朗的天色。海拔2000多米,近10平方公里的湖面,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世界。它没有任何鱼类,印证了“水至清则无鱼”的哲言。

不曾到顶的遗憾,真是难以弥补。我每次登山,大都是爬到半截子。虽然,我到了张家界的黄石寨,看到了许多漂亮的风光,但它四周高峰无数,我所达到的境界只是小意思;虽然,我到了庐山的含鄱口,在“毛泽东同志在此照过相”的地方,留下了一张背景白茫茫的影像,并从望鄱亭里所遇的4位小生意人(卖蝴蝶标本、小石头、生肖吉祥物)那里,感受到一种极其平凡的人生,也从他们因做小生意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往事中,体味到历史的巨大变迁。因那天云雾茫茫,我未能看到鄱阳湖的阔大和对面五老峰的崇高,未能体验毛泽东当年在此眺望鄱阳湖的心绪。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出了一个方面的真理,但从实践的观点上说,却应该是“欲识庐山真面目,只有置身此山中”。不看美庐和会址,不触摸某些特殊印痕,不知庐山人文景观的历史意蕴,也就难对庐山有别样的形象感受。庐山,大有让人感到愉悦和心旷神怡的秀美,而喜好怀旧和追寻历史轨迹者如我,却从那山间小径中,从那些遗存的物事中,看到了历史的一种沧桑。

攀登井冈山,没有那么多的遗憾,因为著名的黄洋界,海拔1400多米,是车子可到的至高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的诗句,把那胜利的喜悦心情,洋溢于字里行间。那门从南昌带来的迫击炮,仍然昂扬着胜利者的英雄气概。当年留守山中的红军,兵力不足一营,仅一发炮弹,打在敌人休息处,敌军死伤惨重,湘赣两军因此丧胆,狼狈撤退。今日在这里瞭望,有气吞万里之感,在迫击炮前留影,更有勇者豪情存于眉宇间。登临国内诸山峰,或见妩媚,或见神奇,或见肃穆,或见巍峨,而见军事意义的英雄气概者,则是独此井冈山的黄洋界!

最遗憾的是登黄山。未登黄山之前,常听朋友赞美黄山,我向往得不行,企盼得不行。但待我真的去了黄山,却又遗憾得不行。

记得那年的秋天,我们在合肥开会。会后乘车到屯溪,已靠近黄山之门。又有朋友介绍黄山,极言黄山之壮美,还说天都峰之险峻:“上黄山的极致,就是登天都峰。”我雄心勃勃:“海拔才1810米,还没我登过的峨眉山高!”我在街上花了25元买了双轻便旅游鞋,准备登峰时穿。

那天早上,我们坐缆车上山。环顾四周,我已多少领略到黄山的雄奇与险峻。晚上住在北海宾馆,第二天早上看东方日出。据说不少人等了好几天,都难得好天气,我们却欣逢朗朗晴天,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东端极处的地平线上,突然升起的那个大火球!我们心中感到无比幸运。

遗憾发生在第二天。上午经玉屏楼至迎客松下不远处,便是勇者弱者的“分野岭”。我抬头看,天都峰此侧,好几百米高,石级小路,陡如云梯,恰似直上直下的天阶。再仰望那至险之景——鲫鱼背,上面正有三两黑点在移动,那是有人正在缓慢地进行着人生境界飞跃性的跨越——跃入勇者的行列!

我们几个已进“知天命”之年者,终于由踟蹰而驻足,目送着年轻的勇者,带着豪迈的欢笑,直上云天而去。我们经“一线天”、半山寺而下。将至山下,遇见登天都的凯旋者。他们笑谈登顶的愉悦,我却投去羡慕和敬佩的目光,由此也生发出几分遗憾的感叹——我的勇步,只达到天都峰的脚下;我的豪气,却远远留在了合肥和屯溪!

我的遗憾在于:多数人都无法登临的地方,我上不去也就心安理得;而现在是多数人都上去了,我却没敢去攀登!我想起那句话:“天都没敢攀,等于没有到黄山。”为此,我总有一种弱者的心理:不敢说黄山。

据说于山顶远眺,一览群山,千峰竞秀,如诗如画;又可见云凝碧汉,气象万千,烟云翻飞,浩瀚似海;到了那里,便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之感……但是对于我,天都不曾攀,难说识黄山!

古人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说得真好!登山让人提高境界,登山让人感悟人生。中华名山神韵多,险峰之上美无限。我由衷敬佩并羡慕勇往直前的登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