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家庭的文章

2022/12/09好文章

关于家庭的文章(精选12篇)

家与中堂

文/吴克敬

家是什么?中堂是什么?这个不是话题的话题,在今天还是需要说一说的。

我们今天把家都当成计划生育后的三口之家了。这没有错,的确是我们今天普遍所有的家。这样的家似乎少了些不可少的东西,譬如中堂,我们今天的家,就很少有了。不过,我倒是想要先说一说家教、家道和家风,不把这三个东西说明白,就不能说清楚中堂。

我们知道家教,指的是家庭内部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家长通过自己实际行动来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礼节。传统意义上的家教,不仅要教育子女们懂礼节,更重要的还在于道和德,是人生所要重视的内修。那么家道呢?正如俗话所说,“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女性性情应柔美如水,这样才会旺夫贵己,钱财运气自然随之而来。而男性则必须志在四方,扬名宇内,事功千秋,这可不就是外修么!还有家风,简单地说虽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但其影响是巨大的。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存在于家庭生活的日常之中,表现在大家处理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中,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着,让人们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这是一种潜在而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是一种无言的交流、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勾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家庭。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风起自家庭立足于家庭,其作用可以对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升华、民族的凝聚、文明的拓展,都产生巨大而深刻影响的。所以说,家风是一个人内外兼修从而成人的根本。

中堂之于家的作用就在这里,可以最明朗、最清晰、最直接的融通家教、家道、家风之核心,以书画的方式,悬挂在家庭之中,让家庭成员,随时都能够获得教益。

中堂成为风气,有说起于宋,也有说起于唐。唐、宋置政事堂于中书省内,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中堂之说,最初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慢慢的散入民间,深入进寻常百姓家里,中堂便以书画的形式,占有了非常显要的位置,并且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家居的布局,厅堂是最为讲究、最为用心的地方。以厅堂的中轴线为基准,首先是家具的陈列,板壁前放长条案,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方桌,左右两边配扶手椅或太师椅,家具整体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摆放,体现出庄重、高贵的气派。依照传统习惯,扶手椅或太师椅的座序以左宾或左为上、右为下排序,无论长辈还是僚幕皆宜“序”入座,这叫坐有坐“相”,这个相,既是形式,又是内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家族中位尊的主人,不行仪式之时,平时也只在右边落座,一是表示谦恭,二是虚位以待,因此,中堂的座椅不经常同时使用。当堂屋兼做佛堂时,则翘头案正中有设佛龛,或设置福禄寿三星,或供奉已故亲人牌位,案上配置香炉、蜡扦、花筒等五供,用于祈福和感念。

厅堂里家具是要以“礼器”来对待的,正中央最显眼的位置,悬挂中堂,或书法或图画,再配上“对联”,寓意吉祥安康、富裕高贵,把外在的规范和内心的真诚,含蓄而深刻地诠释出来,执守家庭人等,都要藉以血亲良心。

给儿子的一封信

吾儿新可:

斗转星移,转眼间,你我父子共同携手,已经走过了十九个春秋,这期间个中的艰辛,你我了然于心!

作为父亲,我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你说,但又不知从什么地方说起。我想,就你的性格,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展开吧!你的性格刚性不足,有些懦弱,这与你生长在我们这样一个残缺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你面前,在社会上,作为父亲的我都表现得好强,乃至野蛮,这是因为我想让你果敢刚强些,你虽然现在学的是法律专业,但我们这个社会,并不是法律所能左右一切的,它还有太多法律之外的社会关系、人情事故、亲情友情等等,不一而足。社会就是这样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做人的原则。家父我作为“绍”字辈的长子,你是“兴”字辈之排头兵,我们这个小家庭的天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共同撑起。说到家庭,我们的家庭是不圆满的,至少对于你,是一种欠缺,这个责任,我担。

记得小时候,也就你读小学一、二、三年级时,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三名。但自从***我俩离婚后,你的成绩一降再降,我手足无措,急在心里,却毫无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挤时间,多陪你。你应该还记得,无论有什么应酬,我都必须在十点钟前回家。而且,每天一个鸡蛋一个苹果一杯牛奶,是你的必修课,并一直从小学坚持到初中毕业。在小学有段时间,你迷上了网吧,我把你从网吧拉出来,叫你跪在门坎上,一分钟、两分钟……直至半个小时,你说:“爸爸,我错了,以后不敢了!”我才让你站起来,你不知道,你痛的是膝盖,爸爸痛的是心。初中有段时间,你沉迷于跳街舞,我悄悄跟踪你,偷窥你的一举一动,还跟你的街舞老师作了交流,劝说你把重点放在学习上,后来你又早恋等等。这些都是成长中的一些过程,是少年空虚寂寞的表现,“谁人年少不轻狂”不足为奇,但任何一样东西,都应该有一个“度”,一旦过了就叫“过度”,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是恶果。后来,你终于“改邪归正”。虽然你的高考成绩不尽人意,但爸爸不怪你,你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能有这样的成绩,我知足了!

说到家庭,我没有给你一个完整的家,从心里感到非常地愧对于你,希望你能理解。那时,“家”虽然“破”了,但为了你,我在心里一直惦记着把这个家重新建起来,我发誓用三年时间来等你母亲回心转意,可事实并不如人意。

说到家庭,你的后妈吴嬢嬢,是一个苦命的人,她父亲去世早,从小失去父爱,母亲改嫁,是她爷爷奶奶把她养大,也许是这样,她后来巧遇上了我,除了其它成分,可能还有一点父爱,一点依靠,她才不肯离开我俩,我们又组成了一个“新家”,现在你和吴娘娘处得非常好,这给我心里减轻了许多再婚局促,给我带来安慰,我们的家现在非常温暖。

可儿,你长大了,羽翼渐丰,长大了,你就是要学会面对,面对亲情,面对青春,面对友情,面对爱情!你爷爷,你外公外婆,她们都老了,你要经常关心他们,关心他们就是多陪陪、多问候,那怕一个电话,让他们多开心就行。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19岁就是一朵开始绽放的蓓蕾,大学四年消纵即逝,如果青春就是放纵,可能带来你余生的卑微。不学习就没有积淀,社会本来就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进入社会就很难适应,我经常提醒你,在大学就是集聚能量的时候,要多泡图书馆,博览群书,还有爸爸要求你每天练一篇字的问题,我到假期要进行考核的,希望你做到。说到友情,交朋友一定慎重,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一旦交友不慎,就会走弯路走邪路,造成恶果。对于爱情,一定要擦亮眼晴,作为一个为父认为还算不错的年轻人,你身边肯定有许多优秀的女孩,你一定慎之又慎,我的想法,还是门当户对的好。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和无奈,都要我们正确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当挫拆、失败来临时,是一味地默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甚至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充满感恩,跌倒了爬起来?有一个作家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逆境厉炼心志,苦难教会我们体味真诚,让我们心存感恩,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父子共同携手、风雨兼程。

父:熊绍彪

我们的大家

文/李珍

家,对于我们而言就像大海,融进了太多的宽容和理解;家像船舶所能依靠的岸,在我们疲惫不堪时总能停下休憩;家也像陈老的树根,无论叶子如何随风飘摇,总有一天也渴望落叶归根。

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这个大家有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姐姐和姐夫,还有我的小家。“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婆婆作为《弟子规》的第十代传人,也用同样的家训时刻要求后代。家庭之间关系和睦,幼尊长、长爱幼,我们朴素平凡却明事理、有担当。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受长辈们的熏陶,我们大家庭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我们认为,只要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就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家中二哥二嫂平时在外地打拼工作,家里的一切事情无暇顾及,为了不让他们被家中事务分心,大哥、大嫂主动承担了整个大家庭从日常到节日等很多事情,家里家外操持得有条不紊。而我们其他兄妹,更是尽己所能,与父母分忧、与长兄共担家中事务。在我的这个家庭里,虽然各自的性格、文化、志趣有所差异,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大家能互相体谅,宽容谦让,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对于岗位的责任与担当,不仅有父母树立的榜样,平辈的兄弟姐妹以及当下日渐成长的下一代都继承着言必行、行必果的好习惯。让我引以为豪的是,家中的成员上到大哥、二哥,下到侄子和外甥女,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勤奋,兢兢业业。不但在为自己的小家打拼,创造美好的生活,也为我们大家付出着爱与辛劳。我们在敬爱中互相学习、关怀中携手进步。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我及时学习和了解与工作相关的一些知识,努力学习各种本领和专业知识;在当下的岗位里,我也能主动适应环境、改进方法、遵守制度。跟同事们在一起,也会像在家中跟兄弟姐们一样相互促进。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从弟子规开始,家训中总会提及诚以待人的邻里相处之道。真心待人是我们全家的处事态度,我们一家人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们都热心帮助。我们一家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创造美丽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以贫富区别待人,不以片面之词妄加评论。

同时家里成员积极义务献血,至今累计献血1900CC。家中一直传承着将公益心融入家庭教育的传统。守家礼、守行规、守国法、守道德公益。事虽小,勿擅为,家中常说恶小仍需戒,自己坚持了底线,家中便坚守了幸福。家礼之于我们小家如此,公益之于社会大家如斯。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我们的家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大嫂是我们生活能手的榜样,经常能变废为宝,一直以来勤俭持家,把我们大家的事情规划、处理的井井有条,从不铺张浪费。过节我们总是聚在一起,一大家人,吃着大嫂包的饺子、包子还有各种好吃的。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提高生活品质并不是肆意浪费、挥霍,这样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还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中,帮助下一代学会辨别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需要的事物我们在合适的时机去满足,想要的事物我们先辨别再决定。就像《弟子规》中写道:“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弟子规》本是童蒙养正宝典,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总体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弟子规》中的很多内容是契合的。而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经典古籍,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先贤哲思,更加深了我们对国家的崇敬与热爱。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家长是孩子的标尺,家长只有喜欢学习、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树立并延伸这标尺的长度,才能给孩子丈量出更多向上成长的空间和可能。时代的进步是不可逆的,分科治学虽是这个社会传承大量知识文化的现行方法,但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新知。不仅为了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更是家庭文化持续进步、保持活力的重要环节。古人说:“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境界可能不及此,但依然位卑不怠,通过不断地自身迭代,使自己对于这个家庭、对于我的单位、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能持续贡献。我的家庭能够形成这样的氛围,不仅是我们的幸运,更是能够继续影响后代子孙的长期工程。

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美丽和谐。这就是我们的大家:平凡但不卑不亢,普通但幸福安康,朴素但温馨和睦。

家是情怀

文/赵昌林

家是一种文化;家是一段时光;家是一种情怀。

夫妻好比两条腿,要站稳,要走路,谁也离不开谁,为何一条腿对另一条腿总是抱怨不休。有夫妻说结婚数十年无矛盾无分歧,可以断言,他们至少有一个人对家庭毫不负责,对对方毫不关心。婚姻是舒服着的烦恼。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之道“难得糊涂。”倘若两个人谁都不愿糊涂,这个家庭永无宁日。托尔斯泰说: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

最佳的婚姻配署不等于最佳的婚姻状态,没有对男人的仰视,没有对女人的欣赏,爱情将无从发生。婚姻将无从缠绵,爱在于“迷”,过分的清醒,盘算和比较,这不是爱情。美满的婚姻,爱情加良心就是一切,婚姻是纯洁的“自私”,爱情是神圣的“贪婪”,一旦对你不在自私了,说明你对她已不在重要了。

谈古论今说家风

文/杨占国

家风像春风秋风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可以让人感知的。

家风是隐藏在一门一户、一粥一饭、一砖一瓦、一书一画背后,家庭成员的集体灵魂。这种灵魂体现在一封封的家书中,体现在一条条的家训里。要想感知某家灵魂的美丑,感受某个家庭的集体荣光,去看一看古今中外的名人故居,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去过美国的人,不妨去看看约翰·缪尔的故居。在那里,你会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他为什么会被称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去过天津的人,不妨去看看梁启超先生的故居“饮冰室”。在那里,你会真真正正地理解他为什么能写出《少年中国说》,为什么会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并与老师康有为先生并称“康梁”。

家风是家庭成员对工作、生活、学习、成长的态度。它包含着家庭成员对柴米油盐的态度,对金银珠宝的态度,对琴棋书画的态度,对顺境逆境的态度。在这诸多的态度中,有对做人底线的坚守,有对道德上线的追求。家风是家德的外现,家德是家风的内核。

良好的家风是家庭的财富,更是社会的财富。一个个家庭的家风构成了世风民风。“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回信成就了六尺巷,也让人们记住了大清名臣张英,更让人们钦佩的是他对家庭的严格约束和对权力的敬畏。

家风关系学风文风。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把勤于学习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常态。“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告诉我们圣贤由学而成,才能由学而得。常言道“学以增智,学以立身”。同样,一个家庭会因学习而不断进步和发展,这样的家庭,其家运也才会昌盛。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是一开始从家庭的熏陶、而后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长期培育而成的。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治家,把个人的修身立业与培养良好学习家风联系在一起。从小就养成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才能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气质风范,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的困境。正所谓“黑发不知勤学早,转头已是白头翁”。

比较著名且流传久远的家训当数《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我们大家熟知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出自《朱子家训》。知名的家书有《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钢琴家傅聪就是在家书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而曾氏满门才俊也是在家书的滋润中成长、成才、成仁、成家的。

我们常说:母亲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而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历史上许多民族大义的传承、家国情怀的培养都是由母亲亲手完成的。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故事,可以说没有孟母就没有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严圣孟子;我们也同样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可以说没有岳母就没有民族英雄岳飞。让我们想一想“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天降大任思想,思一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迈与担当精神,自然会明白家风家教的内涵与方向。

家风的培树过程一定是全家人(特别是家长)躬行实践的过程。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都要旗帜鲜明。曾文正公说:“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出于家教”,此言极是。

家风家教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只要家庭没有消亡,家风家教就永远无法回避。让我们做家长的积极行动起来,跑好属于自己这一代的家风接力棒。

羡慕的没有必要

今天,偶然有时间翻看同学的空间相册,看见唯独没有设密码的同学父母的照片,职业范很强的公务员的爸爸,穿着华丽衣服坐在笔记本前的妈妈。如果不是特别亲密的朋友,看到这副照片,俨然他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干部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正规的教育,每次放学回家有母亲的作业辅导,在人生困境时有伟大的父亲来到他面前给他开导……我们可以想象出太多美好的画面。但其实,熟不知……理想和现实的距离真的差别很大。

我突然发现我们每个人用各种方法去掩饰我们的不快乐,也许所谓的模范家庭,浪漫满屋都只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可我们为什么要如此证明自己呢?是因为面子?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是因为我们心存向往吧。我们总是向往能生活在那样的家庭,那样的美满。

如此说来我们大可不必向往他人,因为他人的幸福也不过是他人的自诩,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家庭最好的相处模式

文/洞见Allergy

经营家庭,不但要有心,更需要智慧。

遇事“三七分”,就是与家人相处的智慧。

三分沟通,七分包容。

好的感情,既要有相互沟通的耐心,又要有彼此包容的智慧。

再亲密的人也未必完全了解对方,我们需要的是沟通,为懂得彼此创造条件。沟通和说服不一样,沟通是平等的,是心平气和的。也许彼此之间的观点不同,但愿意用爱去包容对方。

有人说,一个家,包容越多,越兴旺。

真正好的家庭关系,是家人之间都学会“三分沟通,七分包容”。

凡事多包容,矛盾不过夜,再大的冲突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图片

三分清醒,七分糊涂。

曾有人问:“幸福家庭的终极秘诀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只有简单的四个字:“不争对错。”

年岁渐长才懂得,不是每件事都要分个对错输赢。

人生,三分清醒,七分糊涂。

哪个家庭,不存在一些磕磕碰碰?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如果总是斤斤计较,互相责备,只会让矛盾愈演愈烈。

幸福家庭的所谓不争对错,并不是一家人没有正确的准则,而是彼此的包容,因为他们明白,家人的幸福远胜过所谓的对错,人与人之间本就不可能所有观点都一致、所有口味都相同,即便一家人,也有不同的个性。

生活里的大风大浪毕竟是少数,那些融在柴米油盐的暖才最令人动容。

大事清醒些,小事糊涂些,才是一个家庭幸福的秘诀。

三分建议,七分尊重。

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倾听而不唯命是从;和我们所爱的人唇齿相依,紧密而不混淆;和我们的孩子亦师亦友,慈爱而不包办。”

好的家庭关系,都自带分寸感。彼此关爱,互不干涉;彼此独立,保持尊重。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改变对方,而是彼此尊重。

三分爱己,七分付出。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贝勃定律”。

意思是说:当人们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家人之间,三分爱己,七分爱人,才是刚刚好。

情付七分,留下三分爱自己,是最好的体面与自尊。

有位哲学家说:“一个人能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懂得真正决定生活质量的,其实是家庭。

和家人相处,相互包容,适当付出,永远尊重,才能久处不厌,幸福美满。

我的第一块手表

文/施光华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几乎无荤不餐,其中猪肉需求量占了很大比例。这不禁使我想起小时候家乡养猪情形,但那时养猪可不是为吃猪肉,而是为给家庭增加一些经济收入。

小集镇一个生产大队下辖10个生产小队,数百名社员,在六七十年代兴起一股养猪热潮,绝大多数家庭都有“天蓬元帅”的身影。这“天蓬元帅”除了“衣服”自理外,吃住行都有老乡们周到安排。因为大伙儿都知道,亏了它,它长得慢或不长,甚至生病,吃亏的是自己。它吃的范围很广:米糠、豆腐渣、山芋、剩饭剩菜、猪草等;住得也挺好,有的睡猪圈,有的睡厢房,有的干脆躺在堂屋中。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以“蠢猪”讽刺某个人愚蠢,这我不敢苟同。这猪肉多身懒是不假,但懒而不蠢,甚至有时候很聪明,我却亲眼所见。我十几岁时,家里有事等钱用,向食品站卖了一头猪。这食品站在街中间大市场设了一个收购点,卖猪那天还是逢集,赶集人很多,而且这个收购点与我家居住的地方相隔半站路公交车距离,并且还不是一条街,收购点是上街,我家是下街。可就在我母亲卖完猪返回家关上大门数钱时,只听见门外猪急切的“哼哼”声,我们都很诧异,打开门一看,卖出去的这头猪竟然又跑了回来。过了不久,食品站两名工作人员上门找猪来了,一个拎着猪耳朵,一个拿着棍子敲打猪的屁股,抓壮丁似的,将这头猪“抓”走了。心里酸酸的同时又纳闷:这“天蓬元帅”从未光顾过的地方,咋会找到回家的路呢?

“天蓬元帅”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还满足了我的虚荣心。1970年我进厂当学员,月工资18元。当时社会上流行戴手表,可一块手表120元,我根本买不起,只得向家里求援。家里将一只大肥猪卖了,给我买了一块“北京”牌手表,甭提有多高兴了。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乡亲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谁还愿意去伺候“天蓬元帅”呢?然而,作为权宜之计,农民家庭养猪事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失为明智之举,创收之路。

家庭和睦是幸福

文/木木

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个着名的系列报道叫“你幸福吗”,记者随机采访各地市民有关他们对幸福的感受和对幸福的定义,虽然“幸福”是个内涵丰富的词语,但很多受采访的人都不约而同的认为家庭和睦是让人感到幸福的事。古语亦云:家和万事兴。无论是古人智慧还是今人见解,和睦的家庭关系都被认为是人生幸福的基础,是干事创业成功必要条件,与家人一同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有助我们得到更美好的人生体验,使人生变得更加充实。

人来源于家庭也最终回归家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与家人产生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家庭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当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关系。家人间的关系一般存在于“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但毫无疑问每个人都在追求与家人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为好的家庭关系对人的成长成才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反过来说如果家人之间关系不好存在隔阂,那么那些负面情绪就会带到生活和工作当中,无论对工作还是学习都会形成阻碍。

几乎每个人对家庭的重要性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和家人形成良好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需要技巧,而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则更像是一种艺术。形成和睦的家庭关系需要全体家庭成员彼此爱护、彼此体谅以及彼此真诚的付出。简单地说,就是家庭成员彼此之间要有爱心和耐心,要在生活当中关心和鼓励彼此,也要包容彼此的弱点和错误。

在生活当中我们总是喜欢把别人家的幸福放大并且喜欢在物质上进行比较,总是认为“别人家”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聪明懂事。拿自家人与外人进行比较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这种习惯很容易在家人之间产生隔阂与误解,尤其对孩子成长不利,是不值得提倡的一种陋习。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困难,单纯地比较物质生活条件是不科学的。

其实,幸福不是在别人的眼里,也不是在别人的身上。幸福非无源之水,幸福掌握在每一人的手里。我们可以依靠劳动、依靠知识、依靠创新去创造我们想要的幸福。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很重视家风的传承,这也是传承和创造幸福的做法。所谓传金传银不如传给子孙好家风,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形成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有着很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对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大有裨益。有着好家风的家庭,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而融洽,整个家庭往往充满着正能量,任何的困难都能够克服,拥有幸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做一桌好饭

文/王珣

幼时的记忆里,父母总是很忙碌的,让我们吃得好一点,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母亲总是清晨去买菜,她说:“那个时候的菜最新鲜,带着泥土和露水的味道。”父亲是家里的厨师,他说:“做一桌好饭,看到你们吃得欢喜,是我最大的幸福。”

幼时,父母因为工作原因辗转各地,但每到一处,他们都会为我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为我们张罗一桌好饭,这两件事,他们从不凑合。父母将这种爱的方式坚持了很多年,用一桌子好饭告诉我们,爱都在小事里。

父亲是家族中孩子们最喜欢的人。记忆里,他休假回老家,总会带着男孩女孩们去买吃的和做吃的,样样精致,件件美味。父母尽心为长辈们养老,又尽力抚育子女。他们用几十年不变的习惯与付出,让我们了解了人格的魅力。父亲说:“过好自己的日子,也是对父母尽孝道,也才会有帮助别人的能力。”

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让我知道,家要有家的样子,孩子要带得干净整洁和身体健康,耳濡目染的东西渗透到我的骨子里,我的家也收拾得一尘不染,给孩子洗澡做饭我都亲力亲为,甚至看书学习,成了半个儿童营养学家和儿科医生。看似没有人教我这些,可这都曾经是父母为我一一做过的事情啊。

我们从小长大的家庭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父母用他们或是传承或是创造的文化,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我们也许不能都有幸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里,也许我们的家庭有着这样那样的缺失,不要让不好的事情持续下去,但要将好的经验传承下去,因为这也将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未来家庭的幸福。

父亲已经去了天堂,但他的儿女们如今都在传承着他的生活信条,每家都在尽心尽力地做一桌好饭,然后用这种传承下来的生活信条告诉我们的孩子,唯有付出,唯有爱,才能岁月静好。

心灵的轻松

文/renmei

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让自己的心灵背负沉重的压力,有时候都有喘不过气的感觉。很压抑,却难释放!

终于明白如果有些事情睁只眼、闭只眼,结局将大有不同,于是我尝试着让自己放松!

情人节的夜里,老公给我送上美丽曼妙的DOVE,我细细品出久违的爱的味道。原来远离阴霾,爱情是如此美好!我和老公为父母准备了“爱相随”的始于1896年的“伯爵工坊”品牌蛋糕,父母很意外,但是一家人吃着甜甜的蛋糕,竟然有了久违的和谐和温馨!分明也看到了父母之间交错于爱情和亲情之间的情愫在软糯的蛋糕中流淌。看着我们美丽的爱情,他们也找到了理解的出口!

其实,人的一生很短暂,有人说过,“不管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会相见”!看的我心疼的字句,是否应该让父母看到,看到后,他们能理解吗?今夜的和谐,我明白了,他们也许能在我们的相爱依旧中知道这句话的厚重和感动!

儿子是大家的最爱,不管是谁,都超级喜欢这个纯洁天真的小伙子!呀呀学语,竟然能给父母、祖辈带来无尽的欢喜!所有的不和谐、所有的误会、所有的不愿意,在小家伙憨态可掬的动作中化为乌有,我们在忍俊不禁中尝试原谅对方、再次相亲相爱,是孩童将“真、善、美”的真谛倾情演绎!

感情本是无头帐,没有谁对谁错。不知是哪位哲人曾经说过,“家庭里没有谁对谁错”,何况我们这种两代人的家庭呢?聪明如我们的博士硕士家庭,竟然在社会学这么课程中输的很惨,经常在手足无措中表现的很愚笨。于是阴霾经常笼罩在我们中,善良的农民父母经常给我们最沉重的打击,而心底纯良的我们却也总是不屑去解释我们的一片丹心。于是迁怒总是出现,父母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互相埋怨,我们找不到出口互相责难……,痛苦的生活时常出现!经常呼唤,赐予我智慧吧!岂不知,睿智的菩提植根于我们内心的深处,我们却不曾唤醒它!是时候了,在最可爱的宝贝面前,我们都敞开心扉,发现,父母是最善良的父母,儿女是最优秀的儿女!原来我们都不曾变过,只有懵懂中的孩子是最聪明的,一直认为大人都是最好的庇佑者!那么我们除了对待孩子外,互相是否也能将对方看成是最好的守护者呢?是时候了,让我们相亲相爱吧!

我们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昨夜一切美好,以后也将要继续!

心灵好久没有这么轻松,与人为善,自己轻松,不只是我们相互告诫对方的话,不只是我们对待外人的原则,首先我们要自己对自己说,对自己的亲人做到!

爱是一个博大的字,让我们每个人都将这种情怀长驻于心!挫折时、悲愤时、被误解时;高兴时、荣誉时、……,想想我们每个人都被很多人爱着,想着我也爱很多人,那么我们的情绪就会被管理好,我的言行就会一致,家庭就会和谐,一切也会和谐!

今天我的心情很轻松!

家庭教育的三个阶段:陪伴、教练、尊重

文/超妈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人生,孩子未来的成功,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打底。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盲目听从谁说的话,不是盲目借鉴成功者的经验,而是懂得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成长路上,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

强烈依赖阶段,能力形成阶段,自我意识阶段。

根据孩子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父母也要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第一阶段:好的教育,离不开用心陪伴。

幼年时期,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黄金有效期。

在这期间,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无所不能的,可以信赖、可以依靠、可以托付一切。

孩子6岁前,也是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直接的,这个时候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孩子会无条件地接受,并且能很快得到反馈。

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阶段。

每个人从孩提时代起,最需要的两个礼物,就是安全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简而言之,就是被爱和爱的需求。

有位心理学家说:“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幸福快乐的人,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会一直都被自卑包围着。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在于挣了多少钱,给孩子买了多少东西,只在于孩子生命初期陪伴的多少。

我们陪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个瞬间里,都藏着他的未来。

第二阶段:好的教育,都懂得成就孩子。

青少年时期,是父母培养孩子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时期。

父母对教育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家长的认知高度,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认知,也几乎决定了他人生的下半场。

教育不是放任,更不是包办一切,而是如同教练一般,引导孩子自己掌握能力,鼓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孩子精神和心灵上的领路人。

这个时期的父母,最不能怕麻烦,怕一次,孩子的学习机会就少了一次,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去培养孩子。

从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去养成孩子的好习惯,用包容的态度允许孩子试错,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在叛逆期来临之前给孩子种下规矩的种子。

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明白,独立,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技艺。

最好的父母从来不是让孩子离不开自己,而是在孩子离开自己之前,让孩子掌握足够的能力,让孩子有充足的底气,去踏上未来属于自己的旅程。

第三阶段:好的教育,都能够尊重孩子。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也是孩子开始推翻父母教导,渴望挣脱一切束缚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强烈的领地意识,迫切地希望能和父母保持距离,以此证明自己已经长大。

父母的管教和过多的建议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发亲子矛盾。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的是像任何一个成年人一样被尊重,被当成“一个大人”看,而不是“小孩子”。

所谓尊重孩子,不是说不打骂就是尊重了,而是在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发生冲突时,父母能认真地体悟、理解孩子的感觉及需求。

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父母都要尽可能地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你知道这个选择会让孩子走上一条更曲折的道路。

你要做的不是阻止,而是提醒,是守候,是兜底,因为成长路上,孩子总要走点弯路,碰碰南墙,才会真正成长。

好的家庭教育,既能在孩子小时候给他无微不至的爱和安全感,在成长过程耐心培养孩子,又能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及时撒手,让孩子自己走。

孩子在成长,父母也要成长,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只会成为孩子的束缚,顺应孩子成长的教育,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