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阅读短文文章

2022/12/08好文章

阅读短文文章(精选12篇)

收藏阳光

收藏阳光,收藏春季欣欣向荣的景象,收藏夏季绿草如茵的美景,收藏秋高气爽的氛围,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

人生如四季,也有阴晴月缺,生活上的种种轮不到自己去主宰,有些东西你再努力地付出。到头来也只是徒劳一场,因此,很多生活上不必刻意的情节,无论我们用何种微笑和哭泣去对待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这种付出却伴着一种叫做肝肠寸断的心情。也是一种付出的遗憾。

阅读辉煌的黎明,阅读静幽的夕月,阅读奇妙的童话,阅读壮丽的人生。那如花的春季,如水的心境,如雪的灵魂,如梦的岁月。都在编织着成长的故事。编成一首宴玄的歌,歌到情处泪双流,流入心田变成心路,这道路远远落后于生命的延伸。在狭窄的地面上旋转,如同拉着碾子的驴,艰难而沉重地转了一辈子,而又始终未曾突破那圆周的半径。

或许生命总要通过这样一个区段:渴望进取却怯于进取,追求乐观却得到苦闷。神圣的偶像骤然坍塌,精神在无边的荒原上流浪消沉颓废却又不甘堕落,企望解脱却又陷入重重缚。

一派呓语却找不到听众,灵魂的独白带来寂寞和更多的不安。往事像落日映照在河面,我们都应该拣闪光的珍藏在心间,收藏着这阳光,温暖整个黑暗的心灵。

欲说还休

文/赵国勤

午饭后,天还在下雨。

这是2015年初冬的一个中午,我在家乡赵河初中教学楼的三楼朝南的窗户边的办公桌前。

最近一直阴雨连绵,从在外的亲友反馈的消息,很多地方天气都大同小异,老总在苏州电话说下雨,二妹在合肥也这么说。前一段时间感冒,一直未痊愈,适逢阴雨天,心情总无法阳光,尽管不属于那么不爽。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周围屋顶上滴水的声音远远近近的传来,不十分清晰,有如梦中发现隔壁在喝酒,距离很近感觉依然是那么朦朦胧胧的遥远。

昨天晚上一口气把《边城》再看了一遍,老沈的《边城》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之一,尤其是有阅读欲望,或者心情需要阅读促进改变的时候,我总习惯阅读它,也许是里面描写的恬静安逸的生活状态是我的向往,也许里面艺术化的人物形象能增加个人美的享受,开卷有益,此言不虚。

上午看看莫言的《红树林》,只看了一会就来了客人,莫言的作品我觉得看的过瘾。阅读当代文学,我喜欢贾平凹,余秋雨,路遥,孙犁,外国文学我喜欢阅读歌德的作品,近、古代文学就是《红楼梦》了。是我有幸遇到了他们还是他们有缘碰到我,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不错的机缘。

前不久在合肥,和在安徽电视台当制片人的作家于继勇聊了一个下午,老于说我最近几年没写什么,鼓励我继续写下去。这几年,尤其是孩子们大学毕业后,我的写作反而终止了,就是阅读也没往日勤快,我当然不会内疚,因为出现这种情况也是预料之中。我在四年前,就打算静下来调整一下自己,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特长的写作模式,借机会给自己充充电,进一步了解和熟悉看起来很熟悉其实依然陌生的生活,对自己生活历程做一些反思,顺便把孩子的一些人生大事办理妥帖,也好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加上前几十年家庭建设欠下的事情需要补课,也就是说,完善生活过程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是我这些年一直没有写作的原因之一,加上迟迟没找到突破口,以至于一事无成,所以这些都在情理之中,我没有后悔过,也没自责过,人嘛,离开了真正的生活,再怎么追求都是徒劳。

蜗居,喜欢清静,很少参加外界活动,成了我这几年的常态,以至于不少熟人觉得我变了,也有人说我消极了,这些都没有影响我的习惯,我觉得每天在家陪陪父母吃吃小菜饭,每天沿着村里的公路走走,遇到熟人打打招呼,聊聊,的确是一种超级享受。

再也不留恋大碗喝酒的场面,早就远离了鲜花和掌声,走自己边缘化自己的小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无怨无悔,尽管付出的不少,得到的回报不多。

人只有自己想办法静下来之后才能看清过去看不清的人和事,才能想通一直无法释怀的纠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每个人都要退出的,一个人在家庭中在亲友中是不能缺席的,感谢体制造就我无权无势,让我的身体没有被酒精伤害,让我还能闻到泥土的香味。

雨天能有感想,说明我还没麻木。阅读,是崇尚简单生活的人的不二选择,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高级的精神享受过程,与自己敬仰的作家对话,倾听他们的诉说,自然会进入忘我之境。

信息时代,漫谈读书

文/有匪

朋友说,让我写一篇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泛滥成灾的年代,如何静下心来读书的文章。我欣然答应,觉得这也是一个让我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的过程。

但是等到要写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惭愧,因为对我来说,在现阶段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底气不足的。虽说已读到博士,每天都在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写各类论文或文章,周一到周日,可谓是日日无休,天天阅读。然而,我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有很久没有静下心来,用一种非功利性的平静的心态去读书了。

所以,我想写这篇文章,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用一种非常真诚的态度,认真地剖析自己在阅读中的心路历程和真实体验,并试图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心浮气躁的时代,不断去调试自己的状态,在静心阅读的片刻宁静里,给自己一个安放心灵的空间。

因为父母的有意培养,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那时候,作为乡村小学老师的母亲,争取到了兼职做学校图书管理员的机会,于是我们姐弟三人的童年时代,真的就是在图书室泡大的,每天中午吃过饭,三个孩子就坐在书桌前,一人捧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书包里随时装着几本课外书,童话故事,寓言神话,文学经典、优秀作文……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书来,开始阅读。上小学的时候,学业压力还没有现在的孩子那么大,不需要做很多的作业,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就差不多可以玩完成作业,于是课余的大部分时间就可以用来愉快地读书了。

小学六年,我几乎读遍了整个图书室大大小小的各种书,有的还读过好几遍,因为无聊,我们姐弟几个经常会自己想一些小游戏,比如诗词接龙,说出含有月、春、雨等字的诗句,谁说得多谁就获胜。姐姐从小读的书多,又很有想法,经常拉着我玩,设计一些故事情节,用纸剪一些小人来表演,我还记得她给小人们起的名字都是《红楼梦》里人物的名字,什么袭人、鸳鸯、金钏、探春等。大一些的时候,姐姐开始写小说,写文章,然后我和弟弟就会学着姐姐的样子,发挥想象,天马行空地写一些童话故事之类的,现在想来,不仅是非常愉快的经历,还是很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兴趣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转到了文学经典作品上来,开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冰逊漂流记》《茶花女》《莫泊桑小说集》《围城》等一系列文学作品。初中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让我们读书笔记,然后我就扎扎实实地每天写一篇读书心得,整整坚持了一年。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每天晚上十点,我和姐姐坐在小小的书桌前,我写阅读笔记,姐姐做中考题,在安静的小小空间里,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划过的声音,这寂静的声音构成了两个女孩青春里最美的伴奏曲。

初中和高中阶段,我和姐姐会把每个月不多的生活费挤出一部分,用来买书或文学杂志。每次买新书的时候,是最开心的,因为那是最好的下饭佳肴,边吃饭边阅读喜欢的书籍,是最享受最放松的时刻,也是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心灵的一次远行。那时对书籍的态度真是如饥似渴,一本新书,差不多一两天就可以读完,有时候读到尽兴之处,真是可以通宵达旦,如痴如醉。高中的时候,学校每学期都会对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进行一些奖励,除了有证书,还有一笔对于学生来说数目不小的奖金,于是下午开表彰大会,我和姐姐中午就会去逛书店,然后各自买一本喜欢的书,然后在会场的时候,享受阅读的快乐。

这种纯粹的、简单的阅读的快乐,是我单调枯燥的学生时代唯一持久的快乐和绚丽的点缀。

上了大学之后,学校图书馆有着非常丰富的书籍资源,由相对匮乏一下子进入丰富的状态,总是会让人欣喜若狂又不知所措。望着那一层层、一排排望不到头的书籍,我内心总会涌现一种莫名的渺小感,这大概就是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我每次去图书馆,内心都会有一种既崇敬向往又怅然若失的复杂感情,我喜欢用手指轻轻拂过一排排的书架,深深地感受着这些人类从古至今所创造的浩如烟海的伟大财富,它们是如此厚重而又深沉,而我终其一生所得,不过是沧海一粟。对于一个如饥似渴追求知识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永远求而不得的痛苦和绝望。

随着资源的逐渐丰富和各种信息渠道的涌入,人很容易迷失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里,正如经历过物质匮乏的老一辈人喜欢囤各种各样物品一样,我也喜欢囤各种书,借很多书、买很多书,还有下载收藏各种电子书籍。这个时代的人们很轻易地就拥有了很多书籍资源,但是因为太多,反而不知从哪一本开始翻起。于是,我发现我的阅读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一边是案头越来越高堆积如小山的书,每一本都在大声疾呼:“我很重要,请阅读我”,这让我眼花缭乱心浮气躁,而另一边日渐增多的杂务琐事,同样让我心力憔悴疲于奔命。

这样的状态过了很久,我逐渐感觉到自己的迷失。幸运的是,这时我有幸听了一次周国平老师关于阅读与精神生活的讲座,这让我在迷茫之中找到了方向。周老师是视阅读如生命的人,当年在北大求学的时候,每晚坐在灯下苦读,到宿舍熄灯,不能再继续阅读时,便觉得格外痛苦。周国平老师说,时间,生命太有限了,要抓紧时间读书,要读好书!老师读书,推崇“三不主义”:不务正业、不走弯路、不求甚解。

所谓不务正业,讲的是为什么读的事情。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读书带给人的乐趣,是那些为了实用主义而啃书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有人读书,纯粹为了实用,读专业书籍,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归根到底,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终究无法超脱而享受阅读的快乐,因而周先生不认为这是阅读。

不走弯路,说的是怎么读的问题,即我们应该要读什么样的书。最好的办法就是直奔大师,读最经典的好书。这世界上纷繁复杂,各种事物层出不穷,在21世纪的今天,更是知识大爆炸,各种书籍满目琳琅,推陈出新。然而,真正的好书,大浪淘沙经受住时间检验闪着光芒的好书,也就那么为数不多的几本。而时间,是最好的验金石。

不求甚解,是一种只为自己喜欢而阅读的状态。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人之为人的特点,在于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通过读书,来愉悦身心,启迪灵魂,提升境界,就是最好的读书效果了。

于是我便渐渐明白,最真诚的阅读,是一种听从内心需求的阅读,不能赶时髦,哗众取宠追求潮流,也不能装腔作势故作深沉,而是听从你内心的需要,在阅读中,找到那个可以和自己心灵产生共鸣和对话的声音。怎么去找到这样的声音呢?我想起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为什么这样短短的一首诗,千百年来能够打动人,就在于其中蕴含的巨大的孤独和荒凉,如何与孤独相处,如何找到自我,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功课。而阅读,开启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古往今来,四野八荒,一切过往和现存的人和事,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可以和你产生深深共鸣的,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高度的契合,通过阅读的方式,达成了某种神交。如果说,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单薄而有限的,那么,通过阅读,一个人可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更丰富和多元的体验。

于是,我开始沉下心来,不再贪多,不再徘徊,而是踏踏实实地,去阅读一些经典的同时又能获得心灵上共鸣体验的作品。通过阅读来体验情感,感悟生活,不断追问和寻找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是我大学阶段最难忘的体验。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对此,我深有感悟。如果说,学生时代的阅读和情感抒发,都不可避免建立在一种不识愁滋味的理想主义和矫情之上的话。那么,成人世界的阅读,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抵御生活腐蚀侵食、生命不可避免走向平庸的武器和堡垒。

提到阅读的力量,我总是不走自主地想到法国哲学教授、作家妙莉叶·芭贝的小说《刺猬的优雅》。“她外表乏味、粗俗、浑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但你不知道,每一个尖锐的硬壳下,都有一颗柔软优雅的心。”当我拿起这本书时,就被封面上这段文字所击中了。

小说中的主人公勒妮是巴黎一栋高级住宅区的一位普普通通的门房,看上去和所有门房一样,年老、丑陋、肥胖、邋遢、无知,每天只知道在自己的小房间看着低俗的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吃着油腻腻的食物,然后呼呼大睡。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门房,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扮演着社会对于一个门房所应该有的标签化的形象之下,勒妮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花园,那是一个摆满书籍的干净整洁优雅的小屋,在那里,她卸下所有伪装,如饥似渴地阅读司汤达、托尔斯泰,欣赏音乐,享受精致的点心和茶饮。在穷困潦倒的生活和炎凉的世态里,阅读救了她,让她在坚硬的外壳下,保留了诗意清澈的情怀和心境

作者这样描述勒妮:“她浑身是刺,是一座如假包换的堡垒。内心却如刺猬般细致,优雅得无以复加”。生活的真相大抵如此,单调、乏味、粗鄙,冷酷,而一个拥有阅读生活的人,在内心筑建了一个柔软优雅的避难所,用于安放我们纷乱疲惫的灵魂,以求获得片刻的宁静。

阅读,也让我看到了人性更多样的可能,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我欣赏那些叛逆乖张、叛逆孤独甚至被世俗伦理所唾弃的人物;但回到现实,尽管我还是会有自己的小叛逆,更多的却是柔和中庸。因为在文学的世界中,这种情绪得到释放,灵魂也就得到了些许自由。正是有了各种各样精神上的丰富体验,精神世界越丰富,物质世界的需要可能就会越简单,一个人也就会慢慢回归到一种质朴本真的状态。

在这个纷繁喧闹,知识信息泛滥成灾的年代里,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个现代人每年接受的信息量可能要比古人一生接受到的东西还多。然而,身处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之中,我却时常感到内心的匮乏和空虚。智能化的信息推送,精准而直击人们的痛点和需求,对此,技术的乐观主义者大声疾呼,一路高歌猛进宣扬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机器可能比你更懂你自己,个性化的精准推送,看似更人性化,更高效,但我们也要警惕很多随之而来的问题。

碎片化的知识和泛滥成灾的信息,带来的是深度思考能力的匮乏和一种因为被各种信息过渡刺激和消费之后带来的麻木和空虚。我们不需要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并阅读书籍,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手机划一划,就有无数的信息和资讯自动进入眼帘,每个人都像上瘾一样,控制不住地打开手机,让大脑被各种信息塞满。而此时,阅读不再是神圣和充满仪式感的行为,它像是一种看球赛吃的薯片,喝酒时吃的花生米,你无意义地不停地吃,它让你有一种很廉价的,又不能说是多美好的快感,这是一种让你起情绪反应的东西,是一种精神鸦片,让人欲罢不能。

在反乌托邦文学作品里,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每个人生活在无所不在的监控之中,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娱乐至死》里面说,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时代,缺乏反思和质疑的训练,我们的大脑也如同久卧在床的病人慢慢丧失肌肉活力一样,大脑慢慢丧失了思考能力。有人说,互联网的记忆只有7秒,我深感为然。就像脑子用久了多多少少会出点毛病一样,互联网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忘——有些东西反复出现,有些东西却像针丢进了海洋,想捞也捞不上来了。媒体频繁报道的种种恶性事件,诸如虐童、报复社会、网络暴力、性骚扰、自杀、家暴等等,当我们看到了更多世界的阴暗面,我们为之惊叹、愤怒、谴责、同情、鼓励,但是,接下来呢?更多时候,我们看完,食指一划,又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下一秒的娱乐中,我们瞬间遗忘了,上一秒的我们是如何义愤填膺。就像祥林嫂的痛苦被讲述了一千遍以后,听到的人们早已变得麻木不仁了。而在这个时代,不管我如何积极地想要努力关心粮食,热爱生命,我还是感受到自己在不可避免地走向麻木和冷漠,走进一个不断自我封闭的堡垒之中。

这是一个智能时代,你今天买了一个包,明天满屏推送的都是满目琳琅的包;你今天听了一首摇滚音乐,明天给你推送的全是各路摇滚歌曲;你今天看了一篇历史故事,明天会收到无数的野史秘闻……而我们越是接受这种现状,越强化了机器的算法,越不断地被推送同质的信息,于是,我们便渐渐被强化和塑造成了一个单一维度的人,一个只能看到或听到某一种声音的被智能所改造的麻木空虚的单向度的人。

在被各种信息裹挟着不断向前的时代,我希望,每天,有那么几分钟,可以关掉手机和网络,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一杯茶,一本书,用手翻翻纸质书温润的触感,静下心来,读几段文字,享受最质朴本真阅读状态,不为任何人和事,只为自己。

一个人不可避免地被要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这向前。人在风中,不管是逆风还是顺风,其实都无可挽回地要被风向所推动着改变最初的轨迹。而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境界:“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世间万物都是有局限,因为有局限,所以“有待”,也就是需要借助某些工具来达到目的。阅读是一种很好地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塑造人格的方式。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讲的就是读书对人的影响。但是,单纯的阅读并不是目的,阅读的根本在于要让我们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管众生如何喧哗,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走的路,知道如何去调整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能够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那么,这样的人就是有独立思想,自由人格的。阅读和思考,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世界与自我,遵从自己的本心,不受制于周围的人和事,就可以像大鹏鸟一样,超越一种非此即彼的单一选择,从而拥有更加丰盈和开阔的人生境界。

不管时代的声音如何变幻莫测,认同或否定,都会让我们卷入被动状态,此时,何不静下心来,关掉一切外在的声音,打开一本书,进入自己无限丰盈的内心世界,或许,你会看到,在那宇宙洪荒之间,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声音,在那里,有一只大鹏鸟,绝云气,负青天,扶摇而上九万里,在广袤的时空之中,自由翱翔。

安德烈·纪德在《人间食粮》里说:“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随便哪种未来”。我想,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中摇摆不定的我们,或者可以选择在某个清晨或午后,随意打开一本书,开启一段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

午夜遇见或者阅读

文/青柳含烟

在午夜的文字里,你总会遇见些什么。从太阳燃烧成遍地的碎金,到月亮破碎成漫山的白霜,日子又翻过了一页,对于过往,不提沧桑与痛,只说一只被锁上的铁盒,怎么也长不出锈迹,因为它的里面装满了你珍贵的珠宝。

在未眠的午夜,继续打开黑的发光体,你会发现那一颗比梭罗的瓦尔登湖还要澄明还要深邃的心,同样有着它的丰饶与繁华。狐狸,猫头鹰,蛇,梭鱼,鲈鱼,风雪……和春天的花朵构成一个和孤独无关的世界。一个内心种过风暴的人是不该说孤独的。

总会有一些这样的文字,既带着感性的魔法温婉你那还不够明朗的内心,也让理性之鞭点拨你的沉迷,通透你的执拗。让你真正明白这世间,有些东西正在慢慢变凉,比如暗夜里这杯在茶几上沉默的绿茶,比如天空中绚烂过的烟花……

一字一句地读,仿佛细致地数着你曾抱痛诞下过的珍珠,它们带着光,带着余温,穿越风霜严厉的旷野,回到了充满期待的春天。因此我一直相信,一场雨敲打屋檐下的芭蕉叶是值得信赖的,一条街带来的经历是值得信赖的,指尖触摸到的一段距离是值得信赖的,那些蛇一样盘踞在体内的记忆更是值得信赖的。

这样的文字构筑成的不仅仅是一座引诱你想要靠近它的湖泊,有着跳动着的火苗,有着群山环绕的静水深流,也有着微澜平复后的冷艳。它也是千军万马驰骋过的辽阔疆域,被神的福光照耀,而真和善就是它的福祉。

在行走中阅读

文/张辉祥

一路行走,一路都有好书可以阅读,这样的旅途人生,接近完美。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诚然,真的做到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人生的行走与阅读是伴随着生命的一个不间断的历程。关键是行走与阅读的目的,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喜欢读书,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消遣娱乐而已。虽然在旅游与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却只是过眼云烟,一旦这个过程结束了,留下的就只有一些片段的回忆了。另外一些人喜欢在行走和阅读中不断的思考,他们经常把自己的感受形成文字,久而久之,记得多了,就成为一种流传的文字。

读书是一种奇妙的旅程,其实可以看作是抽象意义上的行走。读书是获得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带着自己的思索去阅读,当你读议论性的文章时,或接受、或批判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当你读小说时,或喜悦、或悲伤、或感动;当你读散文时,心境会随着作者的笔触而起伏。读书是一个人走向睿智的必然途径,同时又是构成深厚知识背景的必然要素,倘若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相结合的话,我想,你一定会对事物有独到甚至精辟的见解。若说行走是获取空间上的知识的话,那么读书不但可以获取空间上,而且更多的可以从纵向的时间上来汲取营养。当下的我们是不可能回到过去的,那么通过什么来了解以往发生的事情,我以为读书便是最好的途径。

我在不断的行走中,不断深化阅读对我生命活力的注入。我常常四处去奔波,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手捧一本书,一个人孤独地读着书。这么多年来,我在书中没有寻到黄金屋,只能寻到孤独背影后面的充实。有时候,我又觉得自己很无助,只能在文字里寻求虚幻的借口,没有入世的积极,也没有出世的洒脱。我常常在放下书的那一刻充满了疑惑,但我还将继续阅读下去,让那些细细的文字经眼而流进血液,不断随身体运行。

在行走中去阅读,即使不能成为卓越的人,必然也会为人生带来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并且将使你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

让阅读永远不打烊

文/兰草ygl

午夜的台北,星空灿烂,静谧妖娆。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步入闻名遐迩的诚品书店,不知为什么,猛然间想起了古人那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励志名言。应该说,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行万里路算不上是励志了,如此次乘飞机从长春往返台湾就可以完成万里路的行程,但读万卷书不仅需要时间、兴致,还需要理解、品味。我知道一个人爱书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品质,但真的要使其成为生活中不能替代高雅文明的一种精神享受,还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早就听说,诚品书店是台湾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一处极为重要的文化地标。身临其境,果然名不虚传。

书店取名于诚品,据说是植基于推广阅读、激发创意、深耕文化、提升心灵的理念,代表着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实践。既然如此,我想:诚,一定是一份诚恳的心意,一份执着的关怀;品,则是一份专业的素养,一份严谨的选择。

万余平方米的诚品书店,书香四溢,海纳百川。举目四望,明亮、开阔的空间,对称而有层次,连贯中有区隔。“店中店”的设计与管理方式,使每一个独立区域,都象一个专业图书馆,有点欧洲图书馆的味道,让人一进入书店,就象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

各类图书井然有序地置放在书架上,旅游、政治、文化、经济等图书应有尽有,徜徉其间,如同走进宇宙所有微小的角落。繁体馆、简体馆、日文馆、亚洲品种最齐全的杂志区,每本书不施粉黛地显露诱惑功夫。一反传统书店“汗牛充栋”的沉闷与规格化,以沉稳、优雅、温馨的色系,作为其装潢特色。背景音乐听起来十分悠扬而舒缓,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给人一种充满人文艺术气质的享受。

书种的组合是诚品书店的经营特色。书籍排行榜,让近一段时间的畅销读物赫然在目。读者各取所需,方寸之间仿佛就能把握时代脉动。店内设有多台电脑,可以查询每本书的大体方位,而每个区域的书架上,几乎都贴有作者姓氏的小标签,以姓氏笔画的多少按序排列。在这里再难找的书,都会让它无处藏身。

让“好书不再寂寞”是诚品的经销理念。坚持推销他们认为的好书,不受市场畅销排行榜的影响,有些书即使在书架上躺了三、四个月,无人问津,也决不下架。

诚品书店与社会的脉动紧密结合。在硬件的空间规划,软件的中外文书种、艺术文化活动的推广,以及复合式的经营手法上,努力创造出既具本地特色又具国际视野的文化景观。持续邀请文化创意界与学术界人士参与讲堂、展览、座谈、出版等各项文化活动,更积极与国际策展团队、艺术家、出版界交流合作,长期如此,催生了一种文化新象,包括着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一种恬适、优雅的阅读文化。可以说,诚品书店不仅是融书籍推广功能、阅读激发功能、文化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交流场所,更发挥了一部分社会教化、文化繁荣、文化交流、促进教育的作用。

说起诚品书店的诚信服务特色,我想起一篇篇关于诚品书店的专题报道。有个故事情节至今还让我感动。说的是有位购书者在台北诚品书店查询一种医疗专业书,高雄分店仅存一本。约定到高雄书店取书时,正赶上“海棠”台风,当时所有店铺都停止营业了,而高雄书店竟在狂风暴雨中专门为此留人等购书者去取书。我知道,生意场讲诚信,但当今社会,这种诚信已属少见。

诚品书店是可以悠然流连的书香世界。24小时昼夜营业,让阅读永远不打烊,让嗜好读书的夜猫族,习惯有事没事来诚品书店转转。人们口口相传,形成氛围,络绎不绝的浏览人群,成了诚品书店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不拒绝囊中羞涩的人,即使只看书,不买书的人,绝不会有人来催促或干扰你。看书的比买书的人还多,这里与其说是书店,倒不如说是“都市里的书房”更名副其实。这便是诚品的迷人之处。

诚品书店以书为原点,适度密集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这里邂逅、对望、擦肩而过,将素日匆匆的脚步放慢,让一直紧绷的神经松弛。书架上的书伸手可及,或站或坐,随你高兴。这种优雅、睿智的气氛,这种平静中制造的精彩,无疑是诚品书店吸引人的一个理由。环顾四周,你可以看到,有的人正忙着挑选心仪的新书,有的人随意翻阅可买可不买的杂志,有的人席地而坐细心品读经典,有的人甚至靠着书架竟然睡着了。我不知他们是否在梦境享受着文化精神的饕餮大餐。

书店对于读书爱书的人,是一个学习休闲的场所,可以在那里消费时尚、消费乡愁、消费清静,放慢脚步、放轻声音,安静的浏览、轻轻的读书、悄悄的埋单。到来、留下或者离开,与书的种种情愫,都可以在这里释放,就像那黄昏时刻的点点灯光,带给人温馨美好的感觉。

台湾全岛有诚品书店50余家链锁店,每年来这里的观光客有上千万人次,书店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实属少见。听说诚品书店的发展壮大也并非一帆风顺。成立之初,虽然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购书环境,但由于书籍过于偏向进口书及外文杂志,以当时台湾的消费水平,未免曲高和寡,在经营初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后来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先由品牌奠定成功基础,再带动商场、书店与零售的“复合式经营”,很快就在市场上树立起广泛的知名度。

诚品书店散发着“阅读与生活博物馆”的书香味道。诚品书店自定义为多元的、动态的文化事业,更加注重人文色彩与生活风格,力图营造阅读空间与阅读心情,迥异于那些千人一面的“卖书”的书店,打造撩人的是“非书”空间。

诚品书店最大的卖点是文化。当你乘着电动扶梯踏进二楼,一股浓郁的咖啡香味,便从书店临窗附设的雅座飘逸而出。累了可以要一杯咖啡,时间就会悄无声息地溜走。浓浓咖啡香伴随着书香,两种香气在空气中奇妙结合,散发出迷人的气息。诚品书店的文化是多元化的,因为它不只是在辟出点地方卖咖啡、茶、笔记本,而是要亲近文化,力求把自己的特色做到极致,与城市的文化气质浑然一体,让它成为都市人的文化生活空间,相对独立的精神场所,让他们在这里有归属感,就像过去的茶馆,愿意在在这里说事聊天,愿意待下去。确切地说,真正吸引人的是这里的一种文化氛围。

一座城市有一家好的书店,如同点亮一盏灯,让寂寞的人有个寻求慰藉的去处。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不断更新的今天,书店萎缩、衰落是全球共同现象,但并不意味着书业衰落,更不意味着文化衰落。换句话说,书店不景气了,书还在,爱书的人还在,只不过是人和书之间的交流方式改变了而已。诚品用书店攻占人心,让阅读不打烊,放眼全球,这种独特的散播丰富阅读文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除了诚品书店,似乎无出其右。

有人形容“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谈话”。有人说过“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诚品以书为媒,让世界感知台湾,感知中国,不经意间,一举多得,收到了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形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安抚被安放在文字中的灵魂

文/左马右各

在这个时代坚持做一个理想主义者是否就是在坚持梦的权利呢?有时我会在短暂的非非之想后,回过头来认真地打量自己,我想在他的内心里看到真相。在我看来所有与梦相像的事物无疑都是活着的见证和奇迹。如果我还能写下一点带有温暖的文字,一定都和一个梦有关——寻找自我世界灯一样闪耀的精神光芒。这个世界有两条路,一条是预知的,从我脚下向前延展到达死亡的路;另一条是未知的,从不知道终点的远方延伸到我脚下的阅读之路。一条路是不能选择的,另一条路是被选择的结果。作为生命,我能够做的就是接受。

我很少悖逆命运,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有所反叛。我几乎是在无知的状态下慢慢走进一本书的世界,现在我有理由说,我要感谢这样的盲目。它直接地结果就是:阅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对一个人的一切。

我似乎已经在开始表达这种感受了。

短暂的晨读总是在鸟鸣声的相伴里。有那么一刻,我天真地认为这就可以称为幸福了。我确实这样想了,并且很认真地在内心里对这样一个想法是否诚实做出过判断。我证明了自己的诚实。那一刻,我在确认中感到了幸福的真实。虽然这在别人看来有那么一点虚渺或者是矫情,但一个有趣的想法,我用适当的方式和真实的感受把它表达出来有什么错吗?这是不需要答案的。

半小时或者四十分钟的晨读,身子倚在被卷上,阳光从玻璃窗照进来,打在书页上,似乎让人在一个瞬间窥见文字内部也有这样一种世界的明亮。好像一本书是光芒打开的,而一个人,得到引领从一扇神秘的门扉进入,带着现实世界的敞亮去会面一个神秘世界的同质异趣。这一带有妙趣的行为,给人的精神提供了一个既可以自由出入又留下无限惆怅的空间。

一个人用心灵缔造了一本书里的精神帝国,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与之相遇,并在这样的相遇中享受一种秘密交换角色的快乐。

如果神就在我们的心里,他一定分享了这份快乐。

这是属于一个人的秘趣,还是大家共有的乐知呢?我不想去纠结这样的一个问题。但就在这样一段短暂的时光里,我体会到幸福无时不在又像秘密一样存在的本性。它从没有远离过我们,一直都没有,只是被我们淹没在尘世里的心忽略掉,失去了对它应有的敏知与感触。阅读不是目光简单经过文字的一个行为,而是心灵被引导到熟悉或陌生的世界去,在那里得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认知的簇新看法。我一直认为阅读就是在带来,是在不断带来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今天是这样的,也许明天就发生了变化,这是一本书的灵魂,也是一本书的神魅之处。

其实就在这样的时刻,奇迹一直在发生着。阅读把人带到了一片文字的林地里,那里既有一个曾经在现实世界里存在过的树林,但它同时又是一个被心灵精心修葺重又回到现实里的林子,就在这样的交叉里,一个阅读者一时间便混淆了他此刻的现实和一本书里的过去与现在的现实。这就是我时常在阅读中经历的一个秘境。那一刻,我不知道窗外的鸟鸣真实,还是一本书里一再被记忆唤起并被精细描述出来的鸟鸣真实。它们同样响彻了人的心灵世界。也许它们一样真实。只不过它们以不同在场的方式出现,并在人的思维中巧妙地交换了空间位置,而不为人知,让人在经验世界的特殊时刻突然对一切失去了判断。

这样的交叉场景会出现在人生的很多时刻,只不过在一本书被阅读的时刻更容易让人产生混淆和交错。

有时阅读接近了尾声,也许就是在即将停止掩上书卷的一瞬,一个人突然被一种空幻感攫住,他似乎还在一本书的世界里,也许它还正在经历着一个书中人物的内心,但现实是阅读已经停止,而他却并没有从阅读的终止中解脱出来,似乎他还在被一个神秘的心灵指引,仍在沿着一条秘密的路途继续一种冒险和追寻。我清楚记得这样的时刻,不止一次,它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出现,让我对阅读充满莫明的敬畏与不安,有时甚至担心自己会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迷失,再也回不到一个现实世界的温暖和芬芳里。

人的被吸引有时是一种既让人感到欢欣又感到一点恐惧的神秘乐趣。它带来的快欲是无争的,但过后那种瞬间的真空感也是足以让人窒息的。一个心灵敏锐的人,总是能够不间断地捕捉到这种变化的纤细和微痛。

在一阵简短的幸福眩晕感过后,我会想这是不是一种心灵行为的轻佻与浅薄。这样的时候我就会长时间地盯着窗外的一个点看,像是自己整个人都搬出了房间,落在了那个点上,其实心思并不在那里,即便是在那里收容的也只是一个没有思想的躯体空壳和它的影子。这样的凝睇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直到我自己感到了疲惫和倦怠。一本书和一本书里的世界就在那样的一个时刻远离了我,我也在这样的一个瞬间向现实世界回归。这时我就轻易地获得否定掉那个想法的力量和信心。

我似乎又找到了我,并在一个我的身上安下了心魂。我们又在一起了。这多么奇妙,但却是一个事实。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故意模糊掉一本书和一本书之间的差异,即便是它们之间有着最本质或者是敌意地对峙,但我还是愿意去把这一切都模糊掉。我会去认同一个这样的经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书都是一本书,每一本写出来的新书(有价值的书)都是对这个世界的一次崭新加入,而那些已经有过的书都是人不可磨灭的一个记忆。而阅读让这一切在继续中有了向无限延展和深入的可能。

一个属于精神世界的幸福时刻,它短暂而匆忽,但人还是一次次准确地捕捉到它。而在窗外,现实世界里的鸟鸣还在继续,那声音似乎穿透了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之间的所有阻碍,它和人的心灵一同到达了一个快欲的秘境。

被冷落的借书卡

文/青衫

书桌抽屉的里端,有一张薄薄的卡片,是小城图书馆的借阅卡。看到它,脑海里浮现出图书馆大楼静穆的模样。

有多久没去图书馆了?至少是三年了吧!那么这三年里,我没看书吗?可是我明明天天在阅读啊!

只是我的阅读,离纸媒越来越远了,每天把住手机不放,阅读各种电子书籍,有无数个微信文章等我打开看,还有那么多收藏的公众号。除了必要的工作时间,我几乎是“机不离手”般的在阅读。

时间倒回十年前,儿子刚刚十三四岁,我给自己和儿子同时办理了借书证,儿子的是少儿部的。每两个星期我都领着他去图书馆,先阅览期刊杂志,再借回喜欢的书籍,每天晚上临睡前的半小时,是我俩一起阅读的时间,雷打不动,这一坚持就是好多年,直到儿子上了高中后,迫于学习的压力才停止。

儿子回忆起这段难忘的阅读时光,说正是因为这些,他的文学素养比同班人高出不少,文笔亦不错。他说看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后,每天都盼望着阅读时间快点到来,读到高兴处与我分享,而我又能与他一起感书中的喜怒哀乐受时,时光真是美妙极了。

人的一生里有太多的美妙时光,而在多年以后依然能清晰记起的,都在精神世界里。阅读,是最美的“佐料”,它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曾几何时,我的座右铭是“至乐莫如读书”,一张小小的借书卡带我窥探世界的神秘,带我领略人间大美,精神世界丰富得无以复加。还记得那年图书馆街对面新开了一家咖啡厅,这在小城绝对是新鲜事物。我的工资不高,囊中羞涩,但也尽力而为,每月都要去一次,不为喝什么难以下咽都苦咖啡,而是带着心爱的书籍,坐在一隅,单纯的就是喜欢这个充满小资情调的地方,而书籍,是最好的陪伴。

而今因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兴起,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那一篇篇诱惑人的题目,令人不由自主地打开看看,结果是碎片化、快餐化的浅阅读,对每一篇文章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特别怀念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看书、发呆的时光,对翻开书页那股飘散而来熟悉的纸张味道仍旧让我迷恋到不可自拔。我总是对地铁里低头专注阅读书籍的人心生好感,他们在一群低头玩手机的人群里是那么与众不同。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手里有一张图书馆的借阅证,有多少人还在常常使用它。

“当一本书没有人读的时候,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他会枯萎。”常常自诩爱读书,为什么却让那么多的书籍陷入孤独?我也应该把尘封已久的借书卡重新启动了。

在阅读中静待花开

文/钟蝶

儿子近视了!我看着医生傻眼了,才四岁啊,怎么就近视了呢?“是不是经常看电视?”医生问我,我顿时后悔不已,是我的错。

曾经觉着让儿子看电视,他也学了东西,也解放了我,一举两得。可是现在才发现,爱看电视不仅仅让儿子眼睛近视,性格还极为内向,不爱和人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亲密。可是,儿子已经对电视有了依赖,我们讲道理行不通,打骂也没有用。

直到那天,我看到一句话“让一片长满杂草的地不再长草,最好的办法不是去除草,而是在这片地上种满庄稼。”我恍然大悟,我一直忙着改掉儿子的坏习惯,却没想到用好习惯替掉坏习惯。

玩玩具?去郊游?都是可以的,但我最看重的却是阅读,因为读书可以是随时随地,不受环境限制。

我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只是以前我总是等儿子睡下后,或早晨儿子还没醒时看书。现在,我将阅读的时间安排在了和儿子相处的时间。儿子很好奇,跑过来问我书里在讲什么。于是我便将自己脑海里早就准备好的故事讲给他听,渐渐地,儿子一看到我在看书,便跑过来要我讲故事。

“宝宝,你和妈妈一起看书好不好?”我问儿子,他却摇头:“妈妈,我不识字啊。”我则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绘图本,不用我开口,儿子便被吸引了。再后来,我加入了当地的绘本读书群,时不时带儿子去听别人讲绘本故事,也和他练习一起讲给别人听。我给儿子买了单独的书柜,让他用阅读把书柜填满。儿子很喜欢这个有挑战的阅读游戏。并且,我们还给儿子搭建了一个专属于他的阅读小屋,他想读书的时候,便可以坐在那儿看,也可以邀请爸爸妈妈给他讲。不仅如此,我还教他背诵一些国学经典,让他可以师从贤德……

儿子一点一点爱上阅读。渐渐地,我发现儿子比以前懂事多了,也不再老吵着看电视了。有时,我主动提出要不要看会儿电视,正在看绘本的儿子摇摇头:“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听了这句话,我非常欣慰,虽然他不一定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我相信如果孩子是一片土地,阅读一定是美丽的花种,种子种下了,慢慢灌溉,静静等待,总有一天会开出美丽的花来。

花儿或许不会那么快开放,但我一点也不着急,毕竟儿子才四岁,不是吗?

巧用碎片阅读

文/张叶

为了不让电子产品跟传统阅读争宠,我很晚才使用微信。在去单位的班车上,我是众多手机低头族里唯一抱着书本看的,被同事们笑称“古墓派”。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才开通了微信,随之也了解到微信朋友圈及公众号的功能,我觉得不必把微信、微博等“碎片阅读”视作洪水猛兽,网络虽具备诱惑、容易上瘾,但关键看人怎么把握。

我最开始添加的是《人民文学》、《萌芽》等几家知名刊物的微信公众号,隔一两天我就浏览一下公众号上的刊物动态,如果有让我欲罢不能的文章,我便跑去书店购买该刊物。我一般不会用手机阅读名著电子书,我对纸质书本的阅读怀有一种庄重感,喜欢静下来认真读、随手做笔记。碎片阅读环境一般不会很清净,如在银行排队时、在候车室候车等,人的精力也难以专注,在这种思维容易跳跃的环境中,可以读一些短的典故和零散知识,如“《夕阳箫鼓》的创作背景”、“中国外交轶事”、“社交礼仪”等等。碎片阅读也可以是一件很高雅的事,读得对,也能从中受益。

开通微信伊始,我不会使用朋友圈,很是寂静了一阵子。后来,越来越多的同事、同学、朋友添加我的微信,我无意中看到朋友圈上面的红点提示,才知道它的功能。打开朋友圈,一看吓一跳,有的做微商的朋友能连续刷屏十几条,你翻一页是她,下一页还是她。要找一条信息必须要“路过”所有刷屏者的动态,不可避免地被动吸收了不喜欢的东西。

如果说读名著是饕餮盛宴,在网络上进行的碎片阅读仅能充当“零食”。我还是喜欢在书桌前或者枕头边打开一本纸质书,旁边随时备一支笔,用以攫取精粹、提炼灵感。用心阅读纸质书本犹如铁马冰河入梦,而网络上的碎片阅读则如同朵朵飞跃的浪花。两者若能完美结合,大概是最为相得益彰的阅读了吧。

书橱上的我

把我打包成礼物送给你吧,湛蓝的底色,上面一朵粉红的蝴蝶结。

把我放在你的书橱上,和你眼睛平行的地方,你一伸手便够得到的地方。

当你掌灯阅读时,一抬头,便看到我了,你会轻微地一笑,然后低下头,继续阅读。

当你累得什么也不想做时,你闭上双眼,静静地,像是睡着了。忽然你又睁开眼,我就那样呈现在你眼前,我虽无语,可是我就在那儿,在你面前。

如果你终于有一天,想到要把我捧在手里,你会惊讶于我的轻巧,我的光滑,还有我的温度,那种丝般的,细凉的温度。

如果,你竟然情不自已,把我就那样抱在怀中,像抱着个宝贝似的,我,会偷偷地打开盖子,伸出头,悄悄地,吻一下你的手背。你感觉到了吗,那痒痒的触觉,是我的唇,带着我的温度,那种丝般的,细凉的温度。

大手牵小手

吸引我走进这间小店的是玻璃门里摆放的一架一架的书。走进去,才知道是一家有关幼儿阅读的培训班。我知道,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多如牛毛,有关学龄前孩子的也不在少数,书法、美术、音乐、舞蹈、识字、计算、英语、体育等方方面面的,唯有这种教孩子阅读的培训班,孤陋寡闻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门边的桌子后站着个小个子年轻女孩,瞟了我一眼,说了声你好,不等我说话,她低头去看电脑了。有三四个年轻人坐在当屋摆放的桌子边,手里呢,无一例外地抓着手机在专注地看。

店实在太小了,走不了几步,就是一圈。仔细看去,环墙而立的三面书架,上上下下的多层隔架上,挨挨挤挤的书虽然不少,类别却极其单一,大多是幼儿绘本、童话和漫画书。当我站在门边女孩的桌前时,看见桌边有个小小的显示屏,正在播放几个孩子围在一个大人身边做游戏的画面。我跟女孩聊起来。原来显示屏里播放的是隔壁里间培训老师正在给孩子上阅读课的视频。女孩说,你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去看看。说完,她的脸葵花般又转向电脑。我没进去,孩子们正在上课,一个陌生人突然进来,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当我问起课程安排和收费情况时,“葵花”倏地离开电脑,从桌子后走了出来,满脸笑意地转向我,一项一项介绍得耐心细致。我看了一眼玩手机的人,问女孩那几个人都是家长?女孩点点头。我指着视频问她,家长可以参加游戏吗?女孩说,当然可以,任何一节课家长都可以参与。那他们为何不进去呢?女孩笑着摇头,没说话。

走出小店的时候,里间的课还没结束,视频里,老师还在跟孩子做游戏。而等着接孩子的家长呢,也还在低头看他们的手机。似乎是上课,只是孩子和老师的事,跟他们没有关系。孩子在这样的阅读游戏课上,高兴还是不高兴,兴致盎然还是索然无味,只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们的任务就是花钱报班、接送孩子。其实呢,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提升欣赏美和理解美的能力,还要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写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因为存在个体的爱好和认知水平的不同,这些活动呢,很多时候需要家长为孩子创造,帮助孩子完成。

若是家长每天与孩子有一会儿共同的阅读时间,或者是一周甚至是一个月也好,挑选一本适合孩子且孩子喜欢的书,大手牵着小手,跟孩子成为读友,共同享受阅读时光。读完鼓励孩子讲述故事情节,即使他的讲述有偏差,家长要做的也不是干预,而是认认真真地“袖手旁观”和有耐心地倾听。只有当孩子提出问题,有了求助的信号,家长才应该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和回答,使阅读得以延续,继而拓展、拓宽。故事的重点情节、有趣部分,家长有意地逗留、重复,示意孩子试着去感受,帮助孩子加深对读本的理解。不管如何,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比从阅读中得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日子久了,孩子自然会把阅读当作一件快乐的有意思的事情,也自然会爱上阅读。

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迈入孩子的感知世界,尝试以孩子的角度和理解能力,感受他们或单纯或复杂的思想,体味他们或欢喜或伤悲的情绪,让自己和孩子成为快乐的阅读伙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孩子最显著的特征是充满了情绪色彩,他们的行为极易受成人的感染和身边环境的影响,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家长情绪的代入、好恶的判断、对故事里人物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乃至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的建立。

若是家长给孩子跟前塞一本书,不管不问地只管自顾埋头看手机,孩子能否安静阅读、阅读习惯能否养成,还真的让人担心。而这种仅仅依赖一年两年的阅读培训班,孩子能否养成翻开纸质书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习惯,同样让人生疑。

走了一段,回头看那家小店,灯还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