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短篇散文

2022/12/11好文章

短篇散文(精选12篇)

散文人生

文/俞东升

人生百态,各有其帅,用文学体裁来譬喻,很真切:有些人的经历如小说,跌宕起伏;有些人的生命如诗歌,激情四射;有些人的生活如戏剧,高潮迭起;有些人的状态如散文,绵延悠长……

我的生命处于何种状态,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我的人生不是小说。因为,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的人生注定不会出现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会有痴男怨女的纠葛,更没有爱恨情仇的困扰,当然也就没有大喜大悲的结局——缺少了这些小说要素,我的人生写不成一篇小说,即使是微型小说也写不了。

我的生活也不是诗歌。因为职业的缘故,每天与乡下朴实憨厚的孩子们在一起,没有月落乌啼的惆怅情感,没有唐风宋韵的浅吟低唱,没有起舞弄影的优美典雅,有的只是朝九晚五的刻板生活,批阅不完的琐细作业,绞尽脑汁的课前准备,还有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流水一般的学生……乡村教师既要当知识导师,又要做生活保姆,而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与诗情画意有些“不搭界”。

当然,我的生活更不可能成为戏剧,缺少舞台上的华美灯光,也没有豪华乐队的伴奏,更没有观众的喝彩与尖叫。我的人生脚本只能写得平平淡淡,庸庸碌碌,没有一丝涟漪,没有一处波澜,当然也就没有震撼人心、一鸣惊人的舞美效果。

想来想去,我只能说,我的生命是一篇散文,而且是一篇小散文,更像是自己常写爱写的一些随笔式的小散文,内容平实,格调纯朴。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的确,我的生命状态非常“散”,每天的工作时间就如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的内在精神却是“聚”的,精神丰满,内心凝聚。对于工作,我凝心聚力,尽心竭力。

散文人生如同一杯茶,一杯浓淡相宜的茶。散文人生,有点散漫但并不浪漫,喜欢随心却并不随便,有些诗意却并不诗歌。吴秀波说:搞笑,我们是认真的。狗尾续貂一句:教书,我们是认真的。不论是教哪一门学科,无论是对待哪一位学生,我都会认真负责,不负我心。这是我的散文人生的一条主线,也是散文的中心,一百年不动摇。而业余时间我的爱好却是散漫的,读书,写字,上网,种菜。虽不是很“雅”,却也不俗。我常常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看山花烂漫,看小桥流水,看云卷云舒。散文人生里,我时而匆匆行走,时而驻足欣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曾经的埋怨激愤,变成了现在的心平气和;我从当年的苛责纠结,变成了如今的心怀感恩……

散文人生,既是春华秋实的美艳和丰满,也是夏荷冬松的馨香与从容。

【心文】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抒情散文)

文/桂西庞霄云

(一)

啊,“……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真的,激荡人心旋律,就这样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地上激情绽放,让每个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感激祖国风采,让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力量与激情,伴随着那鼓舞人心的音符激荡豪迈在祖国的千山万水中,所有的酸甜苦辣涩都融化在那面鲜艳飘荡的旗帜里。

为此,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她的成熟,依靠在她男性一般坚实的臂膀,体验到了她母性般温柔的胸怀温度,我和你与他都没有别的选择、没有那些拖泥带水的心思,最终只能深情地向她敬礼鞠躬,奉上一片爱国赤子的深情,叙说心的感念。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豪壮之声在晴空回荡时,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

弹指瞬间、沧桑巨变,记忆清晰,70年前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鲜艳的国旗高高升起,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大梦想。

——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每一个人都和我一样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让这一艘伟大的历史航船在大海上汽笛航行。

——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永远给予你和我一个美好和谐幸福的大家园。

(二)

——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祖国就是你和我的家,凝聚着血肉相连的关系,维系着国家的荣辱与兴旺,永远着家的温暖与豪迈,变成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最真实表达,成就了多少海内外儿女的最终愿望——毫无选择地投身与回归到祖国这一个大家庭的怀抱当中,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献出来。科学家钱学森就这样在60多年前留学期间就坚定选择了报效国家的心愿,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的阻挡,并受到美国移民局的迫害,失去了五年的自由。依然没有停止对祖国的热爱。经过多年的努力抗争,终于跨过大海洋乘船于1955年9月回到祖国。钱学森下船后,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权权了多少赤子之心,只有回到家才是人生最美好的。——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是啊,“回家的感觉真好!”这是一位从海外归来的商人在飞机场说的第一句话。这位商人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8岁那年父母将他接到美国,从此定居洛杉矶。70年过去了,即使身在异乡,但他却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在他的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处摆放着一面硕大的中国国旗,旁边还有一幅题字——“吃水不忘挖井人”。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期间,万众欢欣,正如一位海外华人所说:“祖国的荣誉在心中是高于一切的。”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呐喊: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2008年8月18日,百年圆梦。我们再一次用实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在嘹亮昂扬的国歌声中,壮大了中国人民的气势与威力。祖国的富强永远是每一位儿女的最终心愿。

(三)

——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我们的四季充满着温暖,我们有过解放的愉快,有过开拓的艰辛;有两弹一星成功的自豪,有收复港澳回归的快慰;有三峡工程竣工的壮观,有神舟号飞船升天的壮举;有家园统一不可分割的决心;有开发西部壮歌的气概旋律;有精准扶贫共同富裕的承诺;有和谐共赢一带一路发展的意念;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规划……感天动地,诗情画意,前所未有;冰雪洪荒阻不住我们勇往直前的步伐,地震天灾撼不动我们众志成城的意志,封锁霸道不能阻拦我们前进的航船。我们沿着几位巨人铺下的路基,驾驶着科学发展的快车,一次又一次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上新的高潮。当新世纪的春风又一次吹奏文明的序曲,一个个宏伟计划交替闪烁在电脑屏幕上,一扇扇窗口争先恐后向大海开放,一条条高速公路马不停蹄追逐着车轮的速度。我们豪情点赞。

——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光耀全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片姹紫嫣红,气象万千;全国人民朝气蓬勃,精神振奋,到处充满着青春活力,洋溢着发展创新的豪情。全国人民正以昂扬的斗志和辛勤的劳动,阔步前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发明、中国创造,中国形象,中国产品,中国伟大,中国工匠,中国精神……每一个词语都在雕琢与闪烁着中国的智慧中国的强大与心地无私……

(四)

——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我只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分享着海的忧愁,分享着海的欢乐。”心的赞歌激荡人心,一曲颂歌为何?一片痴情为何?真实兑现了曾经那段被枪林弹雨异国铁蹄蹂躏过的记忆已被历史深深收藏,真实告慰那走过屈辱走过苦难鞠躬尽瘁的先辈们,用千年如一的信念凝聚成一面鲜红的旗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铁锤锻铸精魂,用镰刀收获成果。沸腾的黄河水咆哮着,激情澎湃,浪花翻滚,汇入海洋,一阵高过一阵,驮载着祖国走过波折,走过屈辱,走向成熟,走进辉煌,走向成功。这个悠久灿烂的民族啊,我把我,放在你的心上,你把我抱在怀里,赋予了最真实的梦想,你的过去,就是我的过去,你的未来,点满我的希望。每一个华夏生日都在颂扬着属于我们的美好心愿,丰碑壮美,感召天地。

——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春江水暖鸭先知,颔首冬天的最后一朵绒绒的雪花,飘落在这个春天第一株抽穗萌芽的嫩叶上,真实地滋润了华夏大地、九州神韵,赋予了我们战胜困难,建设家园的蓬勃力量和画境。在广阔的未来,在红色的中国,在激情飞扬的雄浑乐章里,旗帜在山颠飘扬,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里,冷冽的寒风,已是抵挡不了春天的脚步了!悄悄地,草绿了,花开了,雪水融化,纯澈无暇。春的脚步,踏着欢快的曲调,温暖了所有的人。十三亿人,在这一刻,抬起头来,凝视未来;十三亿人,在这一刻,双手合十,默默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让我们都在秋天的时光里,去共同分享辛劳的硕果。

(五)

——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中国,她就像一个明眸皓齿的姑娘,纯净多情,美丽温柔,春光笼罩着美丽的2019,唱响了她飞扬高昂的新乐章。中国,他像一个体魄雄健的壮年,在伤痛与寒冷之后,愈加地坚韧挺拔,愈加地奋发不屈,他在春天的晓日里启程了。千年走一回。我从秦关汉月,龙城飞花,走向唐诗宋词,元曲明书,康乾盛世;我从天朝国威里走进硝烟弥漫的曾经屈辱中奋起;我从泪眼里的抹去了一条条不平等条约痕影中走出,在革命的枪炮声中,在前赴后继的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地向冉冉升起五星红旗敬礼。历史创伤和痕旅就是前进发展的动力,就是我们祖国身躯上永远记忆雕痕的生命之花。

——祖国,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古今奇观,波澜壮阔,迅猛发展七十年的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然后走向了强大的今天,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神州巨变,数字化、多元化、科技化的新中国,早已破冰扬帆,灵动美丽起来了。新时代发展的春天,又是一个美好的春天!让无数个崭新的春天,连缀着这个古老民族一天一天的希望,一天一天的强盛,鲜活着他的青春和梦想,他的未来与光荣。深圳速度,中国速度!汶川震动,中国震动!奥运之声,中国之声!飞天梦想,中国梦想!这个历经沧桑的民族啊!终于在这个金色的秋天里昂首阔步新起点上,让我们共同去回顾二零一九,畅想二零二九……仿佛抚摸到了民族的斑斑烙印、条条痕印,感受到了民族的繁荣昌盛,无上荣耀,巨大力量……

四声之外的水果

文/于贵锋

或许,我应该像习习读卢梭那样去读她的散文。看一段,放下;过几年再读,再体会;也应该像她那样,在心有所动的地方画上横线,最好,再写一两句自己的感受;甚至,去读书中书,去认识她见到的植物,去走她走过的地方。这样的话,我也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去对这些文字的品性做个判断:是否诚实,是否有自己的心在这些文字里?

但似乎也不用这么费事、费时。想了解一个人,一篇文章就足够,一本集子当然更好。实话,习习的散文我零星读过许多,结成集子的《流徙》也还是读的电子稿。但这足以让我喜欢上她的散文,并对她的文字质量暗自欣羡。不错,当她用语言之手轻抚过去的时候,她所描述的那些事物苏醒了过来,她的生命气息已在字里行间流布,在写作上,我想这比什么都重要。

认识习习的时间不算短,至少10年吧。文弱这个词描述她最恰当。她瘦小,安静,但坚定,说话的时候,时不时夹带一些兰州土语,有点儿拖腔,也是在某个简短句子中间某个字的拖,为了强调而已,仿佛马上那调子要升上去,但又落了下来。当然,习习也有不经意间流露的匪气,比如她想喝酒而别人不喝时,她会一仰而尽,空杯子加上笑嘻嘻的眼睛对着你,让你堂堂男儿不好意思示弱。这里面是一份干脆、干净,而不是故作懵懂的死缠烂打:像酒一样,你不喝她实际上并不介意的;就像这篇文章,我答应好久了却没有写,她并没有再问。由于感觉与她比较熟悉,似乎不太在意她的女性身份,和她闲聊,也就没有了拘谨,很是愉快。但由于几乎每次都是在闹哄哄的场面,对艺术本身,深谈的机会并不多。由于她编辑刊物,我们对一些朋友的作品偶尔交换过一些零星的看法;但对于她的散文,几乎没有涉及。只有一次,大约是去岁冬季,我们针对散文本身聊了几句,不甚了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习习的散文,断不是那种高腔高调,也不是小女人式的拿腔拿调。她是一个有生活的作家。

“俗世的生活就是这么热热闹闹,有钱人、没钱人、镇里的人、过路的人、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比邻而居。柴米油盐、吃喝拉撒、婚丧嫁娶,一个几百年的古镇,这些日常的生活,不知更改了多少?”

以这《小镇》为例,变迁是样式上的,而生活的质地,或对那份质地的追求是不变的。什么样的人,他不生活呢?热热闹闹,一个词,生活的所有温度都在里面了。所有切近人心的艺术,恰与生活密切相关,自古如此。而生活,才是大艺术。

也正因为如此,习习语言的干净中,多了一份生活带来的诚心。

诚恳,就是生命的渗透。生活,应该是活的,但由于程式化或者事物从时间中的抽离,生活会变成一种僵死的记忆。当下的生活,是要诚恳地去过的;而过去的生活,要用生命去唤醒。但无论如何,都得有一颗充满爱的、善意的、理解的心,都得找到生活的纹理与触角。习习的文章,有忧伤而无怨戾。生命易逝的忧伤,美的逝去的忧伤等等。但这忧伤并不是空泛的慨叹,而是在经历人生的困厄之后,一种本真的情感。有几次打电话,习习好像都正处在某种令人揪心的事里,但再次见面,说到高兴的事,她还是笑得很欢。她并没有被生活击倒,而是从生活中汲取了面对生活的力量,从中去发现那些美好的事物。她的生命没有被掏空,而是被充实了,反过来,这生命也试图通过文字,唤醒那些散落在灰尘与死水中的生活。也因此,习习对生活的切入,不是照搬或罗列,而是借助与自己的生活、生命相关的事与物。她并不是要复活,并不是让过去的某种生活方式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而是让生活四散的气味聚拢,给我们一份人间的温暖。

那些被忽略的、细小的事物才是最重要的,我一直相信。就事物本身来说,由于忽略而被遗弃在角落,才有可能比较原味地保留某个时空的味道。就写作来说,比如习习的散文,对小的关注就是一种持久的捡拾与爱抚。因此呢,在表象上,她的散文可能多是一些随笔的片段,是一些手札、场景记录等。这些文字,或许是基于她对散文这种文体自身的理解,抽掉了那些散漫的枝节,而将最想给读者说的话简洁地写了下来,那或者是一种味道,或者是一种有趣的、珍爱的事物。“小但完满”,这是习习描写《古镇》的句子,它当然不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意思。完满,即内在意蕴和自足性。她的散文具备了。

但我要说的,是一个大而无当、万物被淹没的时代,她对小的关注,自有其令人称道之价值。最近读了她的一篇散文,叫《血牡丹:另一种镌刻》。文章分分岔岔,时空回闪,蛛丝现场,细致梳理,围绕发生在兰州的一段历史,试图对一块碑“立碑”,试图辨认一团血、一朵牡丹、牡丹背后的一个人以及和一个人相关的一群人。也许就事实上的结果而言,显然一篇文章很难改变人们习惯并熟知的历史;但就文章体现出的对小人物关注的意识,以及倾注的心理而言,这种努力是值得的。读罢,我们至少知道了那一团血气的存在,那血气中隐藏的一个生命曾经的存在。不错,在这儿,作者不是站在所谓宏阔的历史中去衡量这些小人物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等,而是“找出”生命本身。生命的存在感,这就是我读到的文章核心。习习用这么多的文字,为一种曾经的生命存在而镌刻,可见其用心之深,对生命本身之尊重与真爱。

可以说,这种“小”意识,才是一种更深邃的、大的意识。

这篇《血牡丹》,与散文集《流徙》中的一些文章,比如《木器厂》等,像是大制作。但细细读来,还是习习那种片段式、随笔式的结构方式,靠的是内部气息的关联。那种随笔式的结构方式,我不知道它与现在的各类散文之间孰优孰劣,但我很是喜欢,因为少禁锢、少规矩框框。但就讲究谋篇布局的散文传统而言,无论如何,相比短随笔,习习的结构意识在逐步增强。即便注重结构了,她也没有让那结构变得匠气,如同板着一张脸,令人生畏。习习避免了由于注重结构带来的经营痕迹,保持了结构的自由度,在回环缠绵中文脉贯通,文随心势,透气,敞亮。

相比《血牡丹》,《北京册页》又是另一种结构,逐渐展开,互有映照。对,这当然就像一幅幅小画那般打开,可浏览,可细读,但每一幅被其所附着的册页本身牵连在一起,有“北京”这个册页本固有的底色。同时,还被另一种氛围所浸染,即习习描述中所展现出来的耐心与简洁,如同画家,她笔触清晰,勾勒准确,所绘花鸟、树木等,生动,本真,与生命融汇。

“成熟的柿子,汁液饱满甜美,吸尽了,就剩了软软的小舌头,小舌头不说话,只和人的唇齿发出声响”,但这又是纯粹的工笔吗?有小情趣、小故事、小舌头,有细节、有意会、有质感,意蕴具足。

《老地方》也是如此,老而不老,老而有根。

习习周围有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她写小说、散文,但不写诗。实际上她在写散文的时候写诗。比如这样的散文题目:《北京册页》《老地方》《游走帖》《有塔的院子》《春日祭》《青青豌豆尖》等,令人遐想,诗意勃兴。

实际上,习习的散文中,有我最喜欢的一类诗歌的几个主要质素:语言精练,叙述准确,语感好,有生命感,眼里有小事物,有细节,有安静与热情,还有诸如结构过程中的自由与回环荡漾,有弥漫的生活气息,有滋味,有风情。

作为多年涂鸦分行文字的人,我厌倦了那些用理论术语唬人的文章。我更在乎一个人在写诗作文的时候,他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否真诚,他思维的方式是否令人产生兴趣,他内心所想所思能否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来,能直接的时候不绕弯子,需氤氲的时候事物和文字能散发。

习习的散文,读来亲切、轻松、合心、安心。枝条扶疏,光影婆娑,乃妙境。

这样一个作家,对植物喜欢是天然的。这是大自然给她的初心。在她的散文集《流徙》最后一辑,就写到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植物。还有借助关于植物的八封通信(《卢梭这个老头儿讲给我的》),普及植物知识,发议论,谈人性,求索生命奥秘,令人担心这个喜欢生活的作家像女权主义者一样严肃起来。当然担心是多余的。

“野生草莓,我们家乡叫‘piao儿’,这个‘piao’也不知怎样写。”

在读到《原来有这么庞大的一个故事》中的这一句时,我笑了。去年到现在,我写作中一个主要的部分,就是我的乡村“植物志”。很巧,其中有一首关于“piao”这种植物的《piao,藨》:

Piao

我听见了风

Piao

我跑过麦茬地

Piao

我看见了两块田之间的埂塄

Piao

有一大块荒坡

Piao

不是草莓,不是刺莓

Piao

有人喊她pao

Piao

有人叫她白草莓,菠萝莓

Piao

我的四声之外的水果

Piao

我的唇音,我的口音

Piao

我野生的甜点

Piao

一次次引我飞

藨(piao)是“我四声之外的水果”,习习的散文也是。习习是诗人朋友之外,我很少的写作上的朋友。我愿意以这首诗,赞美习习文章绚烂的朴素、随意、随心、自然、野生,以及内里的大气、雅淡、热情、安宁与和静。

散文的姿势

文/马步升

散文易写而难工,似乎已经是写散文和论说散文的煌煌铁律了。这也合乎情理,而且是必须的。大约因为散文之众和写散文者众吧。进入散文的门槛相对低,衡量散文的尺度如果过于低,那么,这种文体便有可能其寿不永了。

这便涉及到散文的姿势。散文本身的姿势。写散文的姿势。散文的包容量极具开放性,把世间一切文字都当成散文,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散文本来就是一种交流文体,是互动的,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不像别的文体,天生便拥有居高临下性,只有我说你听,我在台上呜呜呀呀俯视,你在台下稀里哗啦仰观,双方处在不对等地位。说到底,散文是及物的,是必须及物的,是要表达某种事实和意愿的,而所表达的意愿,必须语义明白晓畅,并且要收到预期回应。而诗歌和戏剧,等等文体,其语词语义,都具有模糊性、夸饰性,还有诸多的不确定性。散文于此便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姿势,至少应当有:有人,人有对应;有事,事有来去;有物,物有形状质地;有感,感同身受;有情,情非得已。自己说得明白,受众看得明白。

明乎此,再说写散文的姿势,就显得其来有自了。苏东坡说,散文以意为先,他为此推导说,意如囊中之钱,有意在,便可在市场任意选购物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说到了极致,也做到了极致。看看他那些被后世当成散文的文字,真的如一位富可敌国的人游走在要有尽有的市场上,他的购买欲无比旺盛,市场的供给能力也是穷尽天下所有。独步天下的眼光,独步天下的才情,独步天下的文字,集三者于一身,且各臻极致者,空前是一定的,绝后亦有“也许”之虞。以苏东坡为例,无非是要说明散文的自由品质。

是的,散文是一种自由文体,无自由便无散文。而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囊括天下八荒的个人素养上的,没有这个前提,所谓自由,只能是囊空如洗的无根飘零了。大襟抱,大自由,大手笔,是为散文的“三大”。

说了这么多,是要归结到酒泉作者至简的散文的。至简的散文,文体意识是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前就了然于心的。她知道她要写的是散文,她也知道散文该写什么,该怎样写。因此,她的散文,具有分明的文体辨识度。她是自觉遵守散文公约的,写真,写实,来有来处,归有归结,记人记事,抒情摹物,层次磊磊,明白晓畅。而选材内容,一遵古人法度,凡军国天下,寻常物理,幽独玄机,街谈巷议,个人心怀,都可随手捡拾起来,以意统领,斐然成文。其大概路数为,取古人掌故,发思古之幽情,吐心中块垒;以自然为模板,破当下身心之纠结,抒自由之情怀;借人情物理之成说,编织理想人世之经纬。此为散文理念层面。在操作层面,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大处进,必从小处出,从小处进,必从大处出,大小错落,张弛有致。

至简于散文是有自己的追求的。散文之途,对于任何一个钟情者,都是遥远而又遥远的,重要的是上心,上手,上路。至简已经行走在散文的漫漫长旅中,能走多远,因素很多,好在已经在路上了。

草样年华(原创散文)

文/山风

草样年华(原创散文)

——追忆那逝去的青春岁月

(一)

1980年元月27日(星期日),是我的同窗好友老萨结婚的日子(老萨是我们班同学中第四个结婚的)。我和另一同窗好友周四方商定:在前一个星期日到老萨那去一趟,看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另外哥儿几个提前聚一聚,喝几杯,乐呵乐呵。

老萨的家在近郊,我和周四方乘坐的是那种上边有两根“大辫子”的无轨电车去的。恰好老萨在家,老友见面,心里的高兴无以言表。少顷,便去看老萨的新房。那时老萨家住的是尖顶砖瓦房,共四间,家里兄弟姊妹五六个,房子本来不够住,但为了老萨结婚,不得不腾出一间来做老萨的新房。新房里摆放着一对木箱子(那年代结婚必须的家具),一个高低柜,一个写字台,还有老萨单位同事赠送的锅盆刀勺等一堆炊具。对我和周四方来说,这条件已是望尘莫及,很不错了,我俩羡慕地连连称赞。

这时候老萨的未婚妻姣姣也来了,我和周四方与姣姣也都很熟,有时候我们还开玩笑叫她“妖精”。姣姣还领来了她中学时候的一个“闺蜜”,我们打过招呼后,姣姣不停地向她的“闺蜜”介绍结婚的准备情况,看那表情好像对老萨家的条件不是很满意。她掀开箱子上面的盖看了看又重重地合上了,嘴里嘟嘟囔囔地说:“就这破玩意,等到结婚那天还没有地方放呢,得搭个吊铺!”意思是埋怨老萨家眼看结婚的日子就到了,箱子底座(那时候结婚用的对儿箱子时兴架在底座上,底座的前脸是玻璃门,玻璃里边带油彩山水花鸟画的)还没做好;又看了看压在写字台上边的玻璃板,那是用两块玻璃拼在一起的,且有一个角还破损了,这更引起了“妖精”的不满意。当时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两人的朋友都在场,“妖精”肯定会发脾气,从她脸上的表情能看得出来。

看完新房出来,看见老萨的姐姐正搀扶着老萨的母亲往屋外走,屋外寒风呼呼地刮着,老萨的母亲头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老萨的父亲说是要带老太太去医院看病,说这些日子老太太为老萨的婚事连着急再上火,病倒了。

看见老萨母亲这样,姣姣那难看的脸色,老萨的无奈,我和周四方哪还有喝酒的心思?又坐了一会,姣姣把她的“闺蜜”送走了,我们也起身要走,老萨还执意挽留,说是让我俩帮着干点活,我俩还是走了。临走时周四方给老萨扔下二十元钱,我给扔下十元钱(那时候我们每月工资三十八元零五角),算是我俩提前给老萨的贺礼。

在送我和周四方去车站的路上,老萨又讲了不少关于姣姣的事。其实姣姣本不该那样,她和老萨家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念书,相处好多年了,临近结婚时却在彩礼上较上劲儿了。老萨家并不富裕,人口多,哥儿好几个,没工作的没工作,念书的念书,家里盖房子的时候还欠了不少外债,这次老萨家里先是给拿了200元钱让她买些衣服,她眼睛专往价钱昂贵的上面盯,结果花掉300多元;后来又公开要进口手表,老萨家里是借钱给她买的,之后她把这手表给了自己的妹妹,另外又买了一块,回头告诉老萨说自己和别人借了100块钱,意思是让老萨还得替她还上这100元钱债……

老萨和“妖精”的这段婚姻勉强维持到他们的孩子高考结束,其实老萨办孩子升学宴的时候,老萨和“妖精”是假扮夫妻出现在升学宴上的,当时大家都看出来了。

(二)

那天我和周四方怏怏不乐地从老萨家里出来,酒也没喝成。周四方说:“反正咱俩也没什么事儿,干脆去柳成荫那看看吧?”我说也行。于是我和周四方去了柳成荫家。

柳成荫也是我和周四方的同窗好友,比我和周四方的年龄都大,1979年7月我们毕业分手后,他10月1日就结婚了。爱人是农村的,高考之前定的婚约,两人感情不错。我们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有一天赶上柳成荫过生日,他对象给送去一大饭盒红烧肉等好吃的,柳成荫当场就分给我们大家吃了,嘿,那香味至今不忘。

柳成荫结婚时我们去过他家一次。我们几个同窗好友凑份子给他买了一架大挂钟,那时候“三五”牌的挂钟作礼物还是很拿得出手的。当时柳成荫的家很简陋——住的是他哥哥腾出来的两间小房,卧室里一铺火炕;侧面摆放一个衣柜,是柳成荫自己做的;一个写字台和一个很小的旧书橱,是父母家里原有的;其余就是几个小板凳和一张大约两尺长一尺半宽的椭圆形小饭桌。外间屋盘着炉灶,算是厨房。我和周四方去那天,厨房里堆放了不少小木块,是柳成荫的爱人从她做临时工的小工厂里捡来的,生火做饭用。

我和周四方的到来,柳成荫很高兴,做了四样菜,温了一壶酒,我们盘腿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边吃边聊起来。那情景在北方寒冷的冬日里,感觉十分快意。

柳成荫说:“我这日子过得还行吧,我这人比较懒,家务事基本不管,但什么事她还都得跟我商量。对我也绝好,前天我感冒了,下班回家一看,给我包了水煮饺,我吃了三顿,早上还早早起来给我冲了红糖姜水。但是我有时候脾气不好,老冲她发火,还……事后想想觉得很不应该。”柳成荫很是自责。

我和周四方都劝慰柳成荫,说能过得去就行了,你还要求人家怎么样?既然结为夫妻了就得往好过。其实我俩的劝慰很苍白,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结婚成家夫妻在一起生活的体会。然而柳成荫还是诚恳地点点头。

我和周四方又问了一下柳成荫以后有什么打算,因为柳成荫的爱人当时还是农村户口,没有工作,领不到供应粮,经济负担比别人相对就要重不少。柳成荫说从现在起要攒够100块钱,准备生小孩时用。接着又说:“等她生完小孩,让她休息三四个月,然后小孩让我母亲帮着带,再让她找个临时工作,挣的虽然少一点,但也可以补贴一下家用,给我减轻点负担,走一步看一步吧。”看得出柳成荫对生活充满了乐观态度。

1980年5月24日(星期六),我和周四方再次去柳成荫的小家,那铺温暖的小火炕上多了一口人儿——柳成荫的爱人生了一个胖小子。那天下午我和我所在的学校年组长请假,说我同学有小孩了,我们几个同学想一起去看看。有女老师笑我,我告诉她们是男同学的爱人生小孩了,不是去看生小孩的女同学。

同去的有周四方,老萨说他也去,可是我和周四方在柳成荫那等很长时间老萨也没到,我推说晚间要去业大上课,就自己先走了。后来老萨赶去了,和周四方一起在柳成荫那吃了饭,喝了酒。我们三个人都给柳成荫送了贺礼,周四方带去的是十几斤大米;我送的是六尺布料;老萨送的贺礼是什么我不知道。

柳成荫的儿子后来成了我们全班同学的孩子中最优秀的孩子,读的是中国最有名的大学,博士毕业,现在已定居国外,结婚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大都去参加了婚礼。

嗟夫!从喝柳成荫儿子的满月酒,到喝柳成荫儿子的结婚喜酒,恍惚之间30年过去了,我的可爱的同窗们的宝贵青春也就都遗失在这30年时间里了!

(三)

老萨的婚礼如期举行了,那天是1980年元月27日(星期日),天气晴好。诸同窗好友商定:那天下午在柳成荫家聚齐,然后大家一起去参加老萨的婚礼。我到柳成荫家的时候,守忠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不一会保尔进来,说山水抱着大挂钟在马路边等着呢,于是我们一同启程去老萨那。

时间是在午后,老萨的结婚典礼已经进行完了,我们没有看到,但现场那热闹的气氛还没有消散——留声机在播放着优美、舒缓的圆舞曲;最后一拨坐席的还在那吆五喝六地吃着喝着;端着托盘上菜的伙计还在穿梭般地忙活着。

我们没有到西侧的新房去,坐在东屋等候“管事”的安排。大家在一起说笑着,因为那次是毕业分手后第一次这么多同学聚在一起(共11名男生,2名女生),听说班主任C先生也来参加老萨的婚礼了,大家高兴得什么似的。C先生大概也知道我们来了,急忙忙从西屋出来,到东屋来看我们。大家立刻围拢上去,C先生和我们一一握手。我看到C先生平日里白皙的脸上也有了几分酒意,泛起了红润。他的目光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扫了一遍,好像有不少话要说,然而他嘴唇微微颤抖着,只说了一句话:“你们都来了?”

待情绪平静下来以后,C先生简单地问了一下每个人的情况。还说他听说了一件与我们班同学有关的不愉快的事;也说了我们离校以后,他又接手做了“七八届”一个班的班主任,那些学生和我们不一样,不仅不把老师放眼里,还动辄就贴“大字报”,课都不正经上,C先生很伤心,想调离那个地方。我们都为C先生要离开那里感到惋惜。

轮到我们坐席了,席间大家光顾着说话了,谁也没喝多少酒,饭也是草草地吃了几口,就散席了。

(写于2012年3月24日中午)

读书与抄书

文/贾载明

几天前我写了《想起青年读书时》一文,意犹未尽,现在接着唠叨,算是续篇。

青年时读书,我养成了两个习惯,一曰背诵,二曰抄誊。

背诵当然是盯住千百年来已经定位被公认的名篇,如《诗经》、《唐诗》、《宋词》、《古文观止》中我认为优秀的篇章。下苦工夫背的第一本诗集竟然是毛泽东编选的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的诗,题目是《诗词若干首》,实际上有七十多首。一九五八年,中央在成都开会,时间较长,毛泽东在会议期间圈阅了这些诗。编辑出版的时候,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刘开扬先生作了注释。这个选本里有不少艺术登峰之作,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杜甫的《秋兴八首》,明朝大诗人杨慎的妻子黄峨那首《寄外》诗也是佳品: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镮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此诗吟很深的别离伤痛,但来得相当自然。“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更是全诗的彩魂。有人认为黄峨做诗的水平高过了夫君杨慎。

这本诗集是同窗好友宋玉林送给我的,现在还保留着。保护书的“牛皮纸”封皮换了一次又一次。

习惯成自然。落日黄昏散步时要哼一哼,春花秋月闲休时要唱一唱。兴之所致之时,不知不觉就摇头晃脑起来。许多名篇,已融汇入我生命肌体血液之中。

原来记忆力也可以培育和训练。后来发展到记诗词歌赋容易,记工作交往中人的名字较难。往往要数次相见,才能记住。穿梭大街小巷也难以记住名称,去不知向,回亦不知路,走一地,问一地。

我的记诵总是和动手相连,也就是作笔记。把自己认为优秀的篇章写下来。“二月雨/躲躲藏藏/ 趁夜色悄悄潜入土壤/ 盼了一冬的社员/ 早已在田野上守望/ 红灯一闪/ 银锄几晃,捉住了雨的翅膀。……”当时认为这诗很美,就抄写下来了,就铭记不忘了。后来有了审美的眼光,觉得这诗不属于一流层面,洋洋洒洒,有些打油的味道。也证明对艺术的鉴赏是循序渐进的,没有审美基本知识和阅读经历,是谈不上审美的。

有个成语叫“著作等身”,是说一个人写的文章多。夸张点说,我是“抄书等身。”粗略数来,大大小小的笔记本,有数十本之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借到了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感到他的散文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读了还想再读,再读了还不想还书。但书是图书馆的,不还不行。于是下决心抄下来。这本散文集是孙犁作的序,贾平凹自己也作了寥寥数语的序。他说,愿我的散文,“象一只鸟儿,突然落在一棵老树枝上,使每一片叶子都悸动了,哗哗地,感到了身心的愉快。”

《月迹》的内容提要也极简单:“本书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所收34篇散文,或是描绘自然山林之美;或是书写故乡儿时情趣;或是对个人所见所闻的咏叹息低徊,都用笔细腻,色彩清淡,给人以纯朴清新的艺术享受。”

我用的是36开、80克插图笔记本誊写,钢笔行书,蓝黑墨水。我喜欢碳素墨水,可惜那时市场上似乎没有。共抄写了219页。开头一篇是《丑石》,最末一篇是《访兰》。

写这篇文章时再把这个手抄本拿出来欣赏。红色的塑料,封首的图案还是广州市城里那个雕塑“五羊图”呢!怎么下面还有一株梅花,好像真实的雕塑下没有呀?

光阴似箭,屈指算来,这个手抄本有整整20年历史了。

除了这个手抄本外,我后来还买到了他的散文选本。

贾平凹的文学品类很丰富,有散文、小说、诗歌等,但我更喜欢他的散文。我个人以为,他和余秋雨代表了当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二人都在“语体”表达方式上对传统有重要突破,余氏善于抒情,贾氏善于白描。对于非常平凡的经历或事物,经贾平凹那如魔杖的笔一点,就神奇和灵动起来了。

我还摘抄过一部书,是《西方文论选》,分为上、下两卷,1000多页,收录了古代至十九世纪西方世界里许多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评论家谈论艺术的文章,高等文科教材,伍蠡甫先生主编。我对这部书也非常喜爱,用16开的大笔记本,誊抄重要观点。记了厚厚的两本。

这些东西和贾平凹散文集手抄本一起,静静躺在我的书厨里,有时忽然想起拿出,或复读、或玩味。其情其状,好象远远超越了文学和艺术之外。

散文推荐:改变一个人,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

文/明心君

有人说“语言是治愈烦恼的医生。”言语的力量不可小觑。它可能会成为一束阳光,融化心中冰雪;也可能会变成冰冷锋刃,一刀致命。有时候,一段感情,便从一句话开始;改变一个人,一句话就够了。

1

一是少贬低,多赞美。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试一件好看的衣服,正满心欢喜地照镜子,结果却被人说:“行了,穿什么衣服也就那样”,顿时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变得憔悴矮小。

当你埋头苦干地准备,终于过了一场考试,想和朋友分享喜悦,结果得到对方一句:“这考试很简单啊,傻子都能过”,气氛霎时尴尬。

说话的人觉得自己只是说话直,殊不知这种毫无意义的贬低如同利剑一样,伤了对方的心。所谓的说话之道,并不是只说好听的话,而是把对方放在心上,开口前先考虑彼此的感受。

真诚的赞美就像清风雨露,给人舒怀开朗之感。不合时宜的贬低不仅使人情绪低落,更会打击对方的自信。不吝赞美,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将心比心的善良。

2

二是少指责,多安慰。

看过这样一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安慰,是一种用心的帮助,用美好来治愈他人心上的伤痕。人生在世,都会遇上艰难的时刻。虽然无法感同身受,却能用安慰提供温暖。

有时,一句话能毁人心,亦能救人命。有条新闻说:一个男人骑摩托车上高速公路,被交警拦下来。交谈间得知,最近这几天,他遭遇了诈骗,全部存款打了水漂,还不断被人上门催债。

本来风风光光的他,顿时淹没在冷嘲热讽里。那天被大姨骂了一句“你真没用”,终于崩溃出走。他痛苦地抱着脑袋:“我本来想就这么走了,活着真没意思。”陌生的交警大哥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没事的,没事的。”他多日压抑的心情瞬间释放,大哭了起来。

没有谁的生活总是容易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看不见的伤痕;他人脸上的微笑,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酸楚。如果遇到一个不开心的人,请不要轻易指责,因为这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雪上加霜。

一句安慰的话所传递出的鼓励,可能会成为一根救命稻草。即便不能帮助对方全然走出困境,也可化作星芒,添上一点光亮。

3

三是少埋怨,多感谢。

埋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当埋怨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就会觉得诸事不顺,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但生活并不会因为抱怨而变好,反而容易使人越陷越深。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人埋怨太阳:“要不是有它,才不会这么热嘞!”路过的智者听了他的抱怨,问道:“你觉得太阳和月亮哪个比较重要?”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月亮比较重要。”

智者问:“为什么?”那人嗤笑一声,“月亮在晚上发光,那是我们最需要光亮的时候。”他又指着头顶的太阳,擦了擦汗,埋怨道:“白天已经够亮了,太阳这时出来,除了让人汗流浃背,还能干啥?”

可白天的光明,不正是太阳带来的吗?只是双眼被埋怨蒙蔽,便无法跳出眼前简单的困局。不懂感恩的人,得到的总觉理所当然,付出时却锱铢必较。

生活不是完美的。心怀感恩,才能发现身边的美好,叶落知秋也觉高风爽朗,一场小雨也觉心旷神怡。一声“谢谢”,并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将得到的帮助铭记于心。

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好好说话的人,手赠玫瑰,彼此芬芳。

散文是上帝半睁的眼睛

文/刘青仁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散文是掠过原野凉爽的风;在漫漫长夜里,散文是亮在远方忽明忽暗的灯;在春花烂漫时节,散文是百鸟的鸣啭;在严冬极尽自己的肆虐,散文是响在大地上空的春雷声声。

当山崩地裂,洪水涛涛,瘟疫蔓延,生灵涂炭的时候,散文是天地间沉郁的叹息;当火光冲天,大敌当前,千钧一发,狂澜即倒的紧急关头,散文是庄严神圣的呼号和动员令。

散文是悲伤者的泪,是欢快者的歌唱,是失意者的喃喃自语;散文是弱小者遭受欺凌后的哀哀叹息,是仁勇者路遇不平挺身而出的愤然抗议;散文是孤独者静夜窗前的绵绵细雨,散文是忧思者不眠中遥远的思绪。

散文是不甘沉沦的心灵在精神的王国里踽踽独行留下的足痕,散文是飘逝的往事在天地间化作的精灵,散文是人类对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的双重关照,散文是上帝半睁的眼睛……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散文是掠过原野凉爽的风;在漫漫长夜里,散文是亮在远方忽明忽暗的灯;在春花烂漫时节,散文是百鸟的鸣啭;在严冬极尽自己的肆虐,散文是响在大地上空的春雷声声。

当山崩地裂,洪水涛涛,瘟疫蔓延,生灵涂炭的时候,散文是天地间沉郁的叹息;当火光冲天,大敌当前,千钧一发,狂澜即倒的紧急关头,散文是庄严神圣的呼号和动员令。

散文是悲伤者的泪,是欢快者的歌唱,是失意者的喃喃自语;散文是弱小者遭受欺凌后的哀哀叹息,是仁勇者路遇不平挺身而出的愤然抗议;散文是孤独者静夜窗前的绵绵细雨,散文是忧思者不眠中遥远的思绪。

散文是不甘沉沦的心灵在精神的王国里踽踽独行留下的足痕,散文是飘逝的往事在天地间化作的精灵,散文是人类对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的双重关照,散文是上帝半睁的眼睛……

秋(散文)

在夏梦里悄悄地来,带着浪漫蝴蝶的舞姿,真羡慕你啊,自然丹青的妙手!你的悄悄的来,正如你悄悄地走。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浪漫的秋思。

红叶,你这秋的精灵,我不知道,你用多少浪漫的情思,染红了她的梦乡?你用心描绘的向往,在风的手指上,轻轻地抚摸我忧伤的脸庞。

你看吧,柳梢微黄,向南飞的雁,轻轻挥手,呼唤,渴望,今秋一别,来年,我们还能再相逢吗?曾经热烈的相聚,化作美好的向往,在露珠的明眸里,绽放人间的纯洁与温馨的怀想。

我们去看花儿吧,那遍地黄花,依然幽香。这时候,似乎就没有蝴蝶的陪伴了吧,但是,草却很多情,一连下上几天雨,那草儿就疯长,当你不在意的时候,已将你团团簇拥,花儿虽好,但没有草的陪伴,照样凄凉。因为有爱,你就不觉寂寞,你说是吧?

春看百花秋望月,这时候的月亮,似乎就特别的多情,把那无尽的思念,用星星眨眼的方式,读给你听。也许吧,月亮的承诺,大致上最浪漫的就是祝福的语言了。风是爱的信号,只要轻轻地吹到你的脸庞,抚摸你的发梢,你就会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居然如此牵挂你,你应该感到无比的幸福,是吧?

想想山谷清亮的小溪,那是你纯洁如初的浪漫情怀吧,这一路欢歌走来,记忆的浪花,在心田写着温馨的诗行。

自由的风,就像你美好的向往,也只有向往,才是最自由的风。这时候,你可以抛开所有世俗的偏见,纵横驰骋,想你最想要的,自在,无拘无束,唯独此刻,你的心才会长上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如是,你感觉如何,幸福吧?拥有瞬间的美妙,就像冬夜春梦一样。

事实上,秋才是春真正的序幕。你注意到了吧,有些花的信息,其实在秋天就发出了。比如迎春花,反正我已在我家花盆里的迎春花枝上,读到了谷粒那么大的花苞!

散文人生

文/俞东升

人生百态,各有其帅,用文学体裁来譬喻,很真切:有些人的经历如小说,跌宕起伏;有些人的生命如诗歌,激情四射;有些人的生活如戏剧,高潮迭起;有些人的状态如散文,绵延悠长……

我的生命处于何种状态,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我的人生不是小说。因为,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的人生注定不会出现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会有痴男怨女的纠葛,更没有爱恨情仇的困扰,当然也就没有大喜大悲的结局——缺少了这些小说要素,我的人生写不成一篇小说,即使是微型小说也写不了。

我的生活也不是诗歌。因为职业的缘故,每天与乡下朴实憨厚的孩子们在一起,没有月落乌啼的惆怅情感,没有唐风宋韵的浅吟低唱,没有起舞弄影的优美典雅,有的只是“传道授业”的刻板生活,绞尽脑汁的课前准备,批阅不完的琐细作业,还有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流水一般的学生……乡村教师既要当知识导师,又要做生活保姆,而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与诗情画意有些“不搭界”啊。

当然,我的生活更不可能成为戏剧,缺少舞台上的华美灯光,也没有豪华乐队的伴奏,更没有观众的喝彩与尖叫。我的人生脚本只能写得平平淡淡,庸庸碌碌,没有一丝涟漪,没有一处波澜,当然也就没有震撼人心、一鸣惊人的舞美效果。

想来想去,我只能说,我的生命是一篇散文,而且是一篇小散文,更像是自己常写爱写的一些随笔式的小散文,内容平实,格调纯朴。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的确,我的生命状态非常“散”,每天的工作时间就如同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的内在精神却是“聚”的,对于本职工作,我凝心聚力,尽心竭力。

教书,我们是认真的。不论是教学哪一门学科,无论是对待哪一位学生,我都会认真负责,不负我心。这是我的散文人生的一条主线,也是散文的中心,一百年不动摇。而业余时间我的爱好却是散漫的,读书,写字,上网,种菜。虽不是很“雅”,却也不俗。我常常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看山花烂漫,看小桥流水,看云卷云舒。散文人生里,我时而匆匆行走,时而驻足欣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曾经的埋怨激愤,变成了现在的心平气和;我从当年的苛责纠结,变成了如今的心怀感恩……

散文人生,既是春华秋实的美艳和丰满,也是夏荷冬松的馨香与从容。

得失寸心知

文/徐义平

《枣舍心语》是胡忠伟转增的散文集。作者郑智贤,愚某并不认识,故没有必要拔高或诋毁的必要,实话实说而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悦读此书,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句,遂以此为题记之。

品读《枣舍心语》,基本理清郑智贤的人生经历——毕业于六六级彬县中学,务过农,从过医,任过村干部,当过民师,后转正,现已退休。郑智贤先后任过主编、副主编、总编、编辑等,致力于散文写作,《枣舍心语》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二〇〇八年八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十五万字,定价二十三元八角)。

《枣舍心语》分为四辑,收录一九九七至二〇〇七年创作的散文九十八篇,前有代自序《无悔的追求》,后有《后记》。作者极其低调,自序言及出书愿望萌生于二〇〇四年,“既然自己随着苦难的母亲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得为这个世界留点什么”,并在《后记》说“敬请读者诸君原谅我的无能,没有献给大家一篇有分量的名家序言”,“尽管这次我未从散文名家那里得到珍贵的批评,我仍渴望从读者那里得到各种形式的批评;哪怕这种批评尖锐到足以揭掉我迟钝、麻木的画皮,亮出我散文创作中的深层伤疤,我也热烈欢迎,真诚接受,以便在批评推力的催促下寻求散文创作的新突破”。读到此处,愚某颇为感动,奔七之年,只为“寻求散文创作的新突破”,“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何其难得也。

愚某生之也晚,愚钝至极。悦读之,只想吐一吐心中的“咿呀”,遂分辑谈一点浅薄的理解。

“枣舍鸿爪”,三十二篇文章涉及面广。既有香港回归的欣喜,也有感谢名家的真诚;既有描述搏击的精灵,也有无法忘怀的思念;既有孤独的自述,也有人生失误的探索;既有逆境挣扎的写作,也有早日出书的圆梦;既有如火的奥运情怀,也有炽热的遥望非洲;既有了解庄子的意向,也有仰视丛飞的泪痕;既有同学聚会的致辞,也有底庙访友的感叹;既有索兰、得画的惊喜,也有缘分文体的探究;既有阅读的愉悦,也有购书的艰难……这些行云流水的篇什,朴素中见真情,灵动中见活泼,颇合苏轼“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之意境。

“春海流韵”篇幅最少,多为写景抒怀之作。十八篇短文,如同十八颗珍珠,值得细加品咂。仅就其中三篇略加探讨:《灯山走笔》极力描绘灯山美景,长短句相间,凸显悬崖峭壁“恶森森黑魃魃刺入茫茫夜空,给人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其真谛在于揭示“灯山奇观,石韵火魂,花萼相辉,天下绝伦”;《石龙窝溯源》刻画家乡“清幽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遗迹”,从历史、地理、民俗、文学、文物等角度溯源,尽显“千年古字会说话”的渊薮;《龙王溪》本一条五百余米小溪,作者从近年源泉日渐枯竭感悟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没有任何退路,只有接受警告,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战而胜之,才是对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炎黄子孙最负责的抉择”。

“凤台画廊”与友人、与景物、与书画有关,其间夹杂诸多怀人篇什。《虫声新透绿窗纱》由G君猛醒和Y君壮举看到故乡的希望,《回忆三海友》因三海仙逝而顿生锥心刺骨的痛苦与怀念,《为君一哭》勾画友人命运多舛、清廉直正、埋头苦干,《王伯鸣先生的书法》评点德艺双馨、人书俱佳的书家王伯鸣,《《/FONT>养心诀>心得》解读养心良方……其余篇什均有可圈可点之处,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

“兰斋心语”诠释“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真谛,三十二篇均与书籍有关。此辑涉及古今中外大家,其中有陶渊明、范仲淹、陆羽、安徒生、东山魁夷、爱默生、鲁迅、冰心、孙犁、巴金、张爱玲、丰子恺、吴冠中、季羡林、袁鹰、林非、南怀瑾、余秋雨、贾平凹、梁衡、王充闾、张中行、朱增泉、阎纲、李存葆、余光中、卞毓方、巴荒、周国平、周海婴、王冰剑等人,此外还涉及《辞海》、《现代诗词鉴赏》、《散文选刊》、年度散文牌行榜,等等。正因为读得越多,郑智贤才能从中窥见自己散文作品的“浅薄与平淡”,“愈感受到向大气风格奋然挺进之重要”。

掩卷思之,郑智贤以最大的热情与精力致力于散文写作的精神的确令人钦佩。

若从精益求精的角度而言,《枣舍心语》似乎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年长者基本以纸笔创作为主,录入者可能因为笔迹不清楚或者忙中有误,以致“问渠那得清如许”误植为“向渠哪得清如许”,可能因为望七之年的郑智贤委托他人校正时疏忽所致吧,此其一;其二,书中少许标点也值得推敲,主要是引文为短语时,标点应在引号外,而引文为句子时,标点应在引号内;其三,作者早起作品,似乎有拔高主题之嫌,虽然少许篇什借寓言笔法,但给人书生气浓的错觉。是耶?非耶?留与他人评说。

前文已说明“愚某生之也晚,愚钝至极”。也许愚某的胡言乱语,言不及义,未能品出《枣舍心语》的精华之处。敬请郑智贤及各位大方之家批判!

面对高山,面向大海

文/何万敏

零星地读到海讯所写的散文诗,去其博客踩一下或顶一下,便捷容易;此前则是从各地出版的报刊上,所得印象是,气势磅礴。很快已经有10余年的光景,对于人生而言时间足够漫长,而对于文学创作,在散文诗的时间观念里,10余年的刻度正好可以比照作者的目光与笔力。这样把《海天密语》整体读来,宏观的变化跃然纸上——或许连海讯都不知不觉,因为经年的写作彼此延续、互相粘连,似乎无法将它们划清界限,如同我们的每一个今天,都包含着昨天与明天一样,即使他要划分出“时光睿影”、“花满心路”、“海天密语”、“鹰语萌动”、“相思长河”,亦只是对某一个阶段的写作状况进行概括,档案般排列一起以供未来检索。而当我们把目光放远,更能真切感悟到海讯散文诗在方法上的革新,从创作伊始就没有停止,并仍在向着更深远的目标推进。也是在文学激变的大背景之中,《海天密语》的时间特征、新与旧的区别,都是如此清晰。其间的进步不是对陈旧文学观念的反抗,恰恰是出于自身的写作需求。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海天密语》散文诗集,书腰的广告语是“首届祖国杯全国散文诗大奖赛获奖作品”。听海讯说,他参赛并获奖时还没有这本书,只是书中的散文诗作品。从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作品的品质与实力当是惟一掂量指标,并且争锋直至最后环节。

摆在终审评委面前的,只有两本散文诗集了,一本是海讯的《海天密语》,一本是灵焚的《灵焚的散文诗》。在文学评论家赵宇教授看来,“综观群星闪耀的中国散文诗坛,在众多闪耀的群星中最耀眼、最特别,也是值得关注的有一南一北两颗风格迥异,却遥相呼应的星辰,他俩就是被人们称为当今中国散文诗坛‘奇才’的海讯和‘怪才’的灵焚。他俩在当今中国散文诗坛,以各自不同的作品,悄然地展露出了‘南海讯北灵焚’的奇丽景观。”

看来,两位作者的作品都让评委爱不释手,却又左右为难……几经“交手”,海讯最终胜出。他长吁短叹,是在得悉评奖过程以后。非凡的灵焚,本名林美茂,福建人,哲学博士。早年留学日本,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我的朋友海讯,彝名海来自龙,盐源人,现为本地媒体记者,十几岁当兵登上“远望号”远洋航天科学测量船,退伍后进西南民大读书,一直钟情于散文诗写作,可谓“三十年磨一剑”,果真了得。

“我活了36岁,慢慢地走来,在心灵的历程中有一些想法,我把它记录下来。”怀揣小时候的记者梦,海讯并未故作高深,“找点饭吃很容易,任何方式都可以过日子。”但要像作为“德古”(彝族社会中见多识广、德高望重的人)的父亲那样,真诚地面对社会,说掏心窝子的话,并非容易。更不可或缺的,是睿智与见识。“艺术是生命闪射灵性之光的精彩瞬间。人只要胸怀一颗平常心,至真情、至性理,且无限地博爱,他便能遇山便有山的傲岸、磅礴,遇海便有海的深邃、辽阔,遇花便有花的艳丽芬芳,遇草便有草的青翠繁茂,甚至,遇到细微的虫蚁沙尘,都能深入到它们里面。所以人活着,自信、乐观、豁达,并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这比什么都重要。”这番文学观亦可视作人生观,“因为,它是一个人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是让短暂的生命获得永恒的唯一方式。”由此可见,海讯对于散文诗所拥有的耐心和责任感。尤其在喧嚣的社会和势利的取舍中,每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一条时常被人遗忘的检拾心灵的道路上的时候,我们会看见,那条道路永远不会是空寂无人的,总有一些孜孜不倦的人去填补它。从这种意义上,海讯像苦行僧一样踽踽行走在路上,依靠意志和冷静寻找着生机。

这样的文字给人意外,也让我们感动:

“有时候,我的眼睛,应该是方的,要习惯于看那些,我们未曾看过的事物。有时候,我的理想,应该如水,要不断地渗透,渗透到我们未知的领域中间去。”

“我是一条百折不回的弯路,从灵魂背后的荒草丛生处开始,向着已有的路上长满青苔的时间之外,我从未到达过的地方伸去。我从来都没有认识过自己,对自己充满了警惕,显得异常陌生。我每一次延伸都寻找着自己,每一次寻找都穿过荒芜、孤寂与痛苦……”

海讯的散文诗是一种思想的写作,即使随意地去选摘句子,都会使诸如这篇评论不致沦为空洞的表扬。他思辨的能量,清晰地显示了他文字的质感与份量,在结构的形式感、词语的光亮度这些技术因素中,起支撑作用的正是气势轩昂又娓娓道出的哲理力量。

散文诗中处处埋伏的思辨性,既能够唤起作者创造的激情,也使我认识到他内心已经建立起对文学的信仰。因此我相信,《海天密语》的意义并非囊括了一位作家既有的成就抑或一个阶段创作的文本档案,而是以流动的方式证明了脚步的存在——“没有谁邀请你哟,你却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把落叶都带走了,只留下一丝微妙的惆怅……哦,该走的不能走;不该走的却走得这么匆忙!”

对于文学信徒而言,《海天密语》只是海讯无数脚印中的一个而已,他还有7本书容量的散文诗尚待整理而出。所以,如同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这本书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时间中一个瞬间的闪耀,它是一个无限敞开的容器,乃至长着翅膀的思绪,面对的是比它丰富千万倍的高山与大海,面对的是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