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牡丹的文章

2022/12/11好文章

描写牡丹的文章(精选12篇)

还想洛阳看牡丹

文/孔祥秋

最早看到的四条屏画是兰莲菊梅,那画是墨画,或浓或淡的黑,挂在城里我家一个亲戚的书房里。画是裱了的,用紫檀卷轴镇住,舒舒展展的确实很雅致,让人心生喜欢。但我感觉哪个地方是有些别扭,不对了自己的心思。再见到另外一幅四条屏的时候,上首的已然变成了牡丹,我的心怦然一动,这就对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不喜欢兰花,那素衣淡妆的身姿其实很亲切,俨然是自家的姐妹。这草本的花朵清雅却毫无傲气,正好自自然然地放在心中,而不是挂在墙上。

牡丹,不是我心中的花。那种雍容华贵,绝不能是私已的。花开谷雨,便惊艳了天下。如此光照人心的花朵,怎么可以成为窗下床前的私家赏玩?悬挂于厅堂之中,恰恰是牡丹应该让人仰望的位置。我一向认为,牡丹是大家的,应该得到众星拱月似的拥戴才对。牡丹,贵为国花也便是如此吧?

我在很多地方见过牡丹,却让我觉得少了点什么。说来第一次到洛阳,竟然是缘于自己的一次疏忽。从外地回家,原本应该到郑州转车的,不想竟然错到了洛阳。于是我在这座古都城里见到了牡丹,虽然很是匆忙,但那牡丹的圆润丰满让我惊讶不已,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国色天香。看了洛阳的牡丹之后,才恍然大悟,大多数地方的牡丹是散养的,多了些俗野之气。洛阳牡丹是有一种帝王之气的,很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是有那种我花一开百花朝拜的威仪。洛阳“名园代出”,牡丹多是那园林中的花枝,也就如同装裱了的字画,是上了档次的,多了大气的格调。一错之缘,让我爱上洛阳,爱上了洛阳的牡丹。

洛阳是有历史,四千年的建城史,一千五百年的建都史,那是世界的高度和长度。河图洛书上那些神奇的点线,也正是这片土地智慧的脉络。奥妙的古文明,注定这里成为世界的焦点。最初的中国就是指洛阳,是为天下之中的意思,自然吸纳着四面八方的灵气。这里的道路是很发达的,自古就有无远不达之说。水,有洛水,有黄河。也许是大运河开通之后,更加平衡了这里的阴阳之气,所以四处飘荡的牡丹在隋朝开始向这里迁徙。牡丹是很古老的花朵了,可就是一直混迹在草莽之中,和那无筋无骨的芍药挤在一起。也常常连同荆棘一起被割砍,散在骄阳下煎烤,而沦为生火做饭的烧材。洛阳,临水而不潮腻;向阳而不干躁,来到了洛阳的牡丹终于找到了最相宜的地方,在这座有着灿烂文明历史的城市里璀然盛开,绽放出耀人心目的光芒,成为“独立人间第一香”。

说到牡丹,大家都会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杨玉环。那古时的四大美人,是各有名花相倚的。西施当为莲花。想她浣纱的时候,那水洗的纯静当是仙子一样的。即使最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的归隐,凭水照影,还是水中之物,水来水往,自在凡尘之上。貂婵说是菊花应该是对的,她出身清寒,又逢乱世,四望满是落叶飘飘。虽然陷入王侯之门,却依然是草根之命,花开一季,再不知影踪。每每提到貂婵,我却无端地想起蔷薇来,却又说不出什么理由,该是那乱蓬蓬的枝条影响了我。昭君应该算是梅花了吧?寒风里一站,披了雪的斗篷,花开琵琶曲,也算是形象。可不管是西施、貂婵,还是王昭君,自然是天生丽姿,人间翘楚,可又有谁能和杨玉环争牡丹之名呢?

牡丹是富贵之花,是盛世之花。唐宋的时候,正是历史的好日子,牡丹花那时开得最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唐诗也好,宋词也好,那绸缎般的词句都是无比精彩的,层层叠叠像极了那牡丹的花瓣,装点着洛阳。花是国色,诗词是国韵,交相辉映,真真正正是鼎盛的景象。大唐时节,花开也盛,是否就暗合了杨玉环的大红大紫?她那丰腴的身姿,往花丛中一站,果然让人就分不出哪是牡丹哪是美人了。贵妃娘娘醉酒,不是花醉,却是醉了天下看花的人。盛唐之花,也就是倾国倾城了。杨玉环出身也算名门,扬名宫都,果然是那富贵之花。

洛阳是有好风水的,正是牡丹的圣地。想那杨玉环虽然打小就是一个美人胚子,却是到了洛阳之后才一天天丰满起来的,从此出脱成倾国之花。说到牡丹,我们不得不想起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武则天。传说因为她一时的盛怒,竟然让人将园中的牡丹连根拔了个净光,贬于洛阳。于是邙山向阳的山坡上,才有了那富丽堂皇的姹紫嫣红。武则天本来是很喜欢牡丹的吧?当她登临宝典、面南背北之后,毅然定都洛阳。武则天也应该是花的,可她是霸王花,不是牡丹,是不符合了这里的风水的。更何况洛阳不是长安,这里是牡丹之都,毕竟是牡丹的地盘了,曾经贬斥牡丹的武则天,怎么还能强势起来呢?再之,或许她与牡丹本就是相克的吧?所以她的大周也便很快地叶落根枯了,而牡丹却是越来越盛。武则天的皇帝梦败碎于牡丹花丛之中,这是很有味道的。说来武则天也算是命硬了,和牡丹争这花中之王没死于非命就很不错了。后来的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则弱了许多,一有这样的想法就很快被诛杀了。

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这样深厚的底蕴使洛阳处处散发着富贵之气,就这样一直滋养着牡丹。正是这种富贵之气,才使洛阳的牡丹永远不会憔悴。洛阳,这“河山拱戴”的地方,确实是牡丹的福地。外地那些普通的牡丹一移到洛阳,立马就色香俱佳,成为上品。这里的牡丹移栽到外地,很快就会退化。寒瘦之地,是断不可能养得出这富贵之花的。马嵬坡,的确是一个很荒薄的地方,所以到了这里,那贵为牡丹之身的杨贵妃也就在劫难逃了。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想来他是懂得河图之理的。顺生逆死,他已别无选择,只好顺了六军将士的心愿。杨玉环呢?她是非常聪明的,又在洛阳生活了那么多年,她也懂那生死之理。可那时那刻,她逆也是死顺也死了,天地之间,她已毫无生路。牡丹根是可以入药的,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杨娘娘一死,消了许多人的心头之怒,解了玄宗的心头之结,也正是前前后后应了牡丹的一生。一个人,一朵花,是多么形象的相互映照?花开的时候,照耀盛世。断根而去,却解了朝代的一个症结。这,就是牡丹的宿命吗?每每读到这段历史中的章节,我在扼腕叹息的时候,常常臆想杨玉环不离开洛阳多好啊,虽然皇家花园里会少了这枝奇芭,但她也许就没有了那断根之灾,哪怕她老到百岁,也定是红颜如花。

小时候喜欢画画,但不懂什么,总认为鲜艳就好,所以就喜欢画花,什么样的花也敢大红大绿地涂抹。不过,我是没有画过牡丹的。

那该是鸡年的春节前,有一张《吉祥图》的年画卖得特火。那画其实画的是一只大公鸡,那鸡金毛红冠的确很威武。那么多的人围在画前,都说那鸡画得真带劲、真喜庆。我也一直看那画,但我看的不是那鸡,而是鸡身后的那株牡丹,那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没有因为只是一种陪衬而失减一分。痴迷地喜欢那牡丹,但却没有买下那画。我家那时候在乡下,家里是养了许多鸡的,总感觉鸡乱刨乱挠的,若是到了牡丹花丛中,那花岂不被糟蹋得一踢糊涂?

第一次在家中见到牡丹,是哥哥结婚的时候。那时农村的日子还很清寒,家中的铺盖都是自家织的粗布。为了给哥结婚,娘特意到集上买了块细布料做了新被,那被面上大朵大朵的牡丹华丽无比,锦锦绣绣铺了满床,哥那泥墙草顶的新房也就富丽堂皇起来了。

画上的牡丹,被面上的牡丹,虽然有色无香,却让我对牡丹更喜欢了,因为我相信活色生鲜的牡丹一定更美。对于牡丹越是喜欢,越是不敢动画笔,怕伤了那花。后来,得到一截鲜的牡丹根,兴冲冲地种在篱笆墙下。那根在春天里发了枝条,只是叶子很薄瘦。奶奶说,咱这荒地茬子没有地气,是养不成牡丹的。那牡丹果然没有开得半片花瓣。后来见到洛阳那美伦美奂的牡丹,我更不敢有画牡丹的念头了。听说洛阳有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们大都以画牡丹为生。他们和牡丹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心神相同,画出的牡丹当然有色有香,大受欢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牡丹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可兴盛衰败却难成气候,多是色香散淡了的,想来就是坊间所说的地气不足吧?人们在形容牡丹的时候,大都用国色天香这词,我觉得这很不准确。许多地方的牡丹是有些清瘦的,担当不了这样的词语。当我看了洛阳牡丹的时候,才知道那里的牡丹才叫倾国倾城。哪怕不是花开的季节,往那牡丹丛中一走,也会感觉到一种王者之气。“要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千古洛阳,厚德载物,所以才托起一代又一代王朝,养育了一个又一个风云于历史的大人物。正是那王侯之土,才能培植出那花中之王。洛阳有最适宜的地理,其实也有最适宜的人文。一辈一辈的洛阳人是最懂得牡丹的,所以经他们的手调教出来的牡丹,都是天下一顶一的大美人、大贵人。

洛阳牡丹,贵为国色天香是名副其实的。无论是黄是白是红,还是那紫那黑那绿,哪一种色彩都美不胜收。那香,减一分则素,增一分则荤;那色,浓一分则肥腻,淡一分则寒瘦,每一朵花都是恰到好处的盛开。这样的美,怎不让天下人喜欢呢?如果有机会再到洛阳,我一定好好地观赏一下牡丹,在那里多逛上几天,看看能否沾上些富贵之气,也不枉了我对牡丹的一腔热爱。

满城花香 诗意流淌

文/李艳霞

遥远的大唐,洛城的春天,一朵朵倾城的牡丹在诗仙的笔下怒放。“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洛阳城中的赏花客乘着宝马香车,在洛阳桥上缓缓而行。阵阵春风从洛阳东面飘来,把花香送到了洛阳西。

杜子美吟道:“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他大半生漂泊异乡,生活拮据,可他始终想着洛阳。这两句诗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他曾经于某一个春天,在洛阳度过流离人生中的一段快乐时光。当他漂泊异乡,卧于病榻上,被病痛和忧愁折磨时,想起洛阳便欲振翅奋飞,立刻飞向牡丹之乡。

白居易在58岁那年的春天回到洛阳,并在龙门香山寺长期居住。他写了很多歌咏洛阳和牡丹的诗,他的“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与诗仙太白“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形成鲜明对比。贵妃和西施一肥一瘦,同为绝代美人,两位诗人虽各有偏爱,但都宠爱牡丹,在国色天香的牡丹面前成了知音。

这座牡丹城,聚集了古今多少目光。一首首千古丽句,写尽绝世的繁华锦绣,却写不尽洛城千百年的光景丽天。如今的洛阳城,满城花香,满城笑语欢歌,更让人向往、沉醉。

4月的洛阳,是花的海洋。老洛阳的美,在唐风宋韵中氤氲;新洛阳的美,在新世纪的画卷中更加多姿。新老糅合之美,开成了一朵更加美丽的牡丹,倾城一笑,便醉了全世界。

那一处老宅子

文/悦尘

进入徽县境内,车在山路颠簸一小时后,到达稻坪村。

村落宁静得似乎还有稻穗的清幽香气,整洁中透出旧时光的新修路面,似乎仍然固守着从前的人印马辙。站久了的老水磨,仿佛还在昔日的流水中旋转着叶轮。阳光下的尹家老宅,旧得满是苍凉,仔细品读还有新的意味。曾经的气韵在主人的更替中,还在守望着稻坪村的诗意和远方。老院子内外,绿树成荫,春天顶出来的新树叶,在枝丫间呼啦啦闪光,像小孩子的眼睛那般清亮;树荫下流动的诗情画意彰显着树木的恬静。我们的突然到来,就好像是曾经站在老宅门前,等待坡前劳作的妈妈回家的那些孩子。这种直观感受可以看成是老宅对来访者的热情欢迎。

尹家老宅的大门,由青砖砌成,有四五米高,门柱为牡丹砖雕,大门两侧为石雕的海浪云纹。门梁写“敦仁厚礼”,两边由镂空牡丹、喜鹊图相伴,下方雕着富贵牡丹。四合院上厅房四门八窗,地基比厢房略高,房前的台阶由青埂石条砌成,房屋为斗拱结构,门额写“翁归旧家”,厢房门梁写“善有余庆”。右雕“青藕问鼎”,左雕“牡丹琴棋”。门上沿分别雕“出水芙蓉”和“傲梅出雪”,门的中沿刻有海波暗龙纹。门两侧的窗梁雕着镂空福寿图,五只蝙蝠脚踩海波纹,嘴叼寿图。这些雕刻,无论是图案的华美还是精细的雕刻技法,都拥有开放的人文思想和超前的艺术想象力。

《徽县新志》记载:“尹家坪位于田家河码头经山道通往两当、勉县的古道上,尹氏家族家业的兴旺与借助古道进行的多种经营有密切关联。”这处古村落有尹家老宅、尹家客房、尹家祠堂、老爷故居、绣楼、尹家西院六个部分,有独体、合院、楼阁,形制多样,各有不同,其装饰或镌刻,或雕塑,或彩绘,精彩纷呈,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寓意。可以看出他们习文、经商或耕耘都在这处村落立起架子时,就定下了生活的坚实墙基,赋予了尹氏家族朴实、坚韧、知性的精神特质。再细看旧门窗、旧廊柱、旧墙头上的五福图、龙隐牡丹、海浪暗纹、鹿回首、芙蓉出水等浮雕图案,飞扬或跳动的木质线条,柔软或坚硬,细腻或粗犷,华丽或大美,都镌刻着尹氏人家的生活方式。这些美丽的雕刻,把自然界的四季和现实生活中尹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在一起;将那个年代,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境界的追求融合在一起,于无声处,彰显出尹家人的处世格调。

房屋建筑塑造性格,这话应该反过来讲,人的性格塑造家园精神。

老宅百米外有尹家客堂,布局仍为四合院,简陋的厢房冒着丝丝青烟,推开房门,头发花白的阿姨惊讶地抬头招呼我坐下歇息,给我倒水。阿姨笑着给我说,她家最好的大豆都卖掉了,卖不出去的留着自己吃。看到阿姨脸上扬起来的笑,我的心舒畅起来。阿姨说,自从她嫁过来就住在这个房子里,她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孩子们都愿意接她到城里住,她担心土地荒掉,不敢离开。

太阳下,远处的嘉陵江边,静悄悄的麦田,一片金黄连起一片金黄。

从阿姨家出来,在一间偏房门梁上看到一幅“山明水秀”横幅题字。蓦然觉得,曾经从这里出发的一山一水,一屋一人,一花一木,从山的明亮处,从水的清澈处,依然散发着自然、朴素的人文魅力。2017年,尹家老宅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进行维修保护,在历史的变迁中,尹家老宅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说明一处散发人文气质的老宅,外观会随时间老去,其精神内核却不能随时间的流逝而变老。

离开的路上,我在大脑中把曾经涓涓流淌的田家河与尹家老宅联想在一起,那遥远的人欢马叫的场景蓦然在眼前闪现,老宅便在我心里升起清晰明亮的精气神。

婆婆的幸福生活

文/和风细雨

婆婆60多岁,她热情善良、勤劳朴实、通情达理。

结婚后,婆婆就把我当成了她的贴心“小棉袄”,我俩平时说话都是和和气气的,从来没有红过脸。婆婆不摆架子,也不挑挑拣拣。我给她买了件衣服,她就迫不及待地穿上,让左邻右舍看;给她买一个话筒,她就立刻拿在手里,唱起了地道的豫剧,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其实我知道,婆婆这么做,是想夸自己的儿媳孝顺。所以,我总是想着法儿让她高兴:妇女节陪她看电影,母亲节陪她逛商场,重阳节陪她去旅游。

婆婆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却从不娇惯、溺爱。平时她教孩子们扫地、整理房间、洗刷碗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她还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小故事,让他们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婆婆心灵手巧,擅长剪纸和刺绣。她最喜欢的花是牡丹,所以婆婆的大部分剪纸和刺绣作品都是牡丹,她说牡丹雍容华贵,象征着吉祥如意。婆婆的剪纸和刺绣手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每当亲戚朋友或者左邻右舍家里孩子要结婚,他们都会把婆婆请去,给新人的枕套或者门帘上绣上几朵千娇百媚的牡丹。在节日里,婆婆还会根据节日特点剪出栩栩如生的窗花,送给朋友或邻居,既把一份祝福送给了别人,自己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婆婆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阅读是她的爱好。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让我给她买一本书,然后细细品读。午后,阳光明媚,婆婆会搬来一个凳子,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打开一本书,认真地阅读。茶香和书香氤氲在一起,多么温馨的画面。婆婆还喜欢读报纸,我经常把单位的报纸带回家让她看。这时,婆婆都会拿出一个小本子来,把上面的一些有关养生保健、生活妙招等内容摘抄下来,她说这些生活小常识非常有用。

看到婆婆的晚年生活这么幸福,我不禁感慨:家庭和睦贵,身健价更高。老来有爱好,生活乐陶陶。

深爱这座城

文/张润晓

年少时总想着要走出去,走得越远越好,离开这片一直生活的土地,尤其是见识过了上海的节奏、深圳的繁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去闯一闯。然而读大学偏偏在洛阳,我常常羡慕那些能独自背包远行的同学。

不曾想,远游的同学羡慕我可以在每个周末回家吃爸妈做的饭菜,早晨能喝到各种美味的汤,想吃面的时候大街小巷各类面任你选择。

大一那年牡丹花开时节,我爱上了这座城。作为东道主,我接待了一波波带着外地同学来洛阳旅游看牡丹的高中同学,每每向别人介绍洛阳时总带着一种自豪感,我这才深切体会到洛阳是真的好,原来不知不觉中我早已习惯并爱上它的一切。

毕业后我在郑州工作,而我心心念念想回洛阳。我开始想念洛阳早上热气腾腾的汤;想每天晚上散步于洛浦公园,让熟悉的风拂面;想和河边钓鱼的老者一起看洛河两岸霓虹闪烁……

我怀念洛阳的点点滴滴,它成了梦里梦外内心最深处的呐喊。庆幸,现在交通便利,我可以随时回去。

哥哥窗前种牡丹

文/吕玉莲

哥哥住一楼,窗前有块巴掌大的空地。秋末冬初,哥哥开始忙碌起来,除草,翻地,平整,施肥,种进去六棵牡丹。说是牡丹,其实不过是几根光秃秃的枯树枝。

我不解,问哥,这是牡丹吗?哥说是,是三棵白牡丹和三棵红牡丹。我还是不明白,又问,等春天牡丹发芽时买几棵来种多好!现在种几棵干树枝,过冬不怕被冻死?哥听了大笑,傻妹子,这你就不懂了吧!春栽牡丹不发根,牡丹是喜凉植物,最佳的栽种季节是秋季。哥停下手中正干的活,认真和我说起牡丹来。

我忍不住偷笑,果然像嫂子说的那样,只要说起牡丹,哥的话就像开了闸门,滔滔不绝。哥说,红牡丹又叫洛阳红,洛阳红还有一段凄美的神话故事哩。哥又说,洛阳一带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火山岩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牡丹生长,因此才有了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千年佳句。

冬天下了第一场雪,厚厚的“被子”盖着哥的牡丹。正担心牡丹们会不会被冻死,哥发来了一组雪中牡丹的照片。呀,牡丹们迎着初雪,吐出了一个又一个纽扣大小的玫瑰红芽苞。哥还配诗两句:“惺忪杏眼看红尘,轻启朱唇唤早春。”我又问哥,那玫瑰红的芽苞是牡丹的花蕾吗?哥说不是,是牡丹的叶子,牡丹的花蕾细胞就藏在芽苞的中心。

转眼到了来年春天,迎春花举起金色的喇叭,桃花一树一树地红艳。哥站在自己栽种的牡丹前仔细观看,那些红色的芽已长大,干枝变得柔润,不知何时“杏眼”已变成红色的“手臂”,伸向春天。哥说,牡丹花季快到了,如今万事俱备,就等牡丹仙子吹一口仙气了。

终于,哥的牡丹开花了。先是绽开粉白色的花蕾,不几天工夫牡丹花开,花如满月,硕大而洁白,这是凤丹白。洛阳红也渐渐绽放了笑脸,红得像云霞,又像一团一团燃烧的火焰。哥天天站在楼下仔细观看牡丹,阵阵花香引来邻居和路人驻足观望。

四月,洛阳成了一片花的海洋,整个城市为之沸腾。哥的牡丹淹没在一片花海里,没有预期的“众星捧月”,没有想象中的“哗众取宠”,却悄悄地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春天的怀想

文/linzi

每日里我穿行的甬路两边都是冬青满眼的翠。当我们耸着肩呵着白雾时,他们就已将叶苞高高地擎在了枝头顶端,一点儿不羞怯一点 儿不顾瞻,极其自然极其傲然地等待着。每当我走过他们,都能听到一种褪脱的声音,是旧的陈的在退下,新的活的在立起的声音,没有哀痛没有庆幸,蜕下的无怨 无尤,刚生的竭尽力气。

在我写这些文字时,他们已然交接完毕。挺立的叶苞绽开了无数的新绿,在阳光下的早春的寒气里,扬着清嫩的面庞,熠熠生辉,将新濯过的希望伸向更远的蓝天。落下的叶子已趋干黄,平和宁静地在树根处新叶的荫庇处仰望着这一切,等待着把自己最终融进泥土。

我不知他们会不会交谈几句。如果会,那必是在稀星朗月的夜晚,落下的叶淡淡地讲几句自己经历的风雪雨霜,新生的叶子默默地听着,攒积着力气和勇气。

冬青们为牡丹打造了一堵墙。墙内的牡丹疏落有致。人们看重牡丹,种植起来不愿随便,早早的,便把土地平整、翻动了。绿的、紫的、黑紫的、红紫的新芽让人 们一眼望过去就能猜度出花开的颜色。如果说冬青的萌动有些拥挤竞争,那牡丹的花开可真是安详有度。她没有掩饰自己的色彩没有遮盖自己的雍容,坦诚中透露出 睿智:这就是我待要开的色彩,不必惊羡我花开时的富丽,我早已预告过我的容颜;不必惋惜我花期的短暂,我的绽放本来就不是为了让谁的目光逗留。用这种清澈 用这种坦然,牡丹的叶子摊开手掌状的图案为硕大的花苞铺衬了大片的底色。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在地面闪烁,它是亘古的,而真正的生命却是交替的!当满园的艳 丽锦绣灼亮人们的眼睛时,牡丹们却会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冬青,相约着期待下一个轮回。因为不管是一生无华还是一时绚烂,都会归入平淡归入天地。

校园里只有两棵玉兰树。在这两年里我见过两朵玉兰花,每年一朵。偌大的一棵树上突兀地顶着一朵白花在寒风中颤动。第一次见到时,我感动,想哭的滋味。第二 年再见时,我停驻了良久,问自己:为什么只是一朵?为什么本该是一树夺目耀眼却是一朵寥寥独立?这两年里它们是为我而开吗?没有人注意到这朵花,甚至没有 人注意到这棵树。或许这朵花是一个探寻者?为了以后的春日里能有满枝桠的繁花如雪而甘愿孤独?或许她是刻意在别人熙攘喧闹之前匆匆出场完结自己,留下一份 落寞留下一种别样风流也留下一怀的情愫于我?

如果有幕起幕落,她是幕启前划过琴弦的一个乐音,整个的乐章里没有她,她却按自己所希望的时间和姿态出现,不渴望被惊艳不希求被关注,只知道自己活过一次,为自己盛开过一次。

那么,我长久的注视和停驻是亵渎了。

再让我等待的便是樱花。重瓣的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待开,我从她们身边一次次走过,一次次想起席慕容的《开花的树》,我愿这树是樱花。如果是玉兰树,那一 树的白花会让我忆起月白的夜,我的泪洇湿了手中的信笺;如果是木槿,那渲泄着夏日热情的热烈会让我忘记曾经的伤痛和那方飘逝的纱巾;我惟愿是樱花,重重叠 叠饱满的花蕾向下低垂,这使我忆起在烛光里含羞的面庞,那花瓣的粉色荡漾着相逢的喜悦,淡似无味的气蕴让我怀想那个黄昏的轻风。我若是樱花这株开花的树, 我的绽放不再是为了谁的路经,我只是为了我自己,为我那烛光里的容颜为了怀想时的甜蜜为了轻风里的叹息,我的坠落不是为了谁,只为了没有白来这世间一遭。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偈如是说。

爱恨连成生死桥

文/刘明礼

人世间最沉重的两个字,无外乎生死;人世间最久远的话题,无外乎爱恨。李碧华的《生死桥》,则以怀玉、志高、牡丹三个人物为主线,把爱恨与生死紧紧地连缀在一起。几个人物穿插交错的命运轨迹所演绎的悲喜,将人生路上的变幻莫测与光怪斑驳展示得一览无余。

故事以上世纪二十年代为背景,描摹了三个少年至中年人纠纠缠缠的人生。唐怀玉,父亲靠在天桥卖艺为生,一心想让他读书,以脱离底层社会。而怀玉本人却想学唱戏,梦想在舞台上闪亮人生;宋志高,一个妓女生下的野孩子,连亲生父亲都不知是谁;牡丹,一个没有父母的孤儿,留着长辫子不是为美,而是为了吊辫子在江湖上买艺。也许是造化弄人,从三个苦命孩子相遇的那一刻,他们的命运便注定了:一个生不如死、一个死不如生、一个先死后生。前朝的一个老公公,用三支混在一处的签子和阴阳不定的偈语,暗示了三个人的人生结局。故事就是从这个混乱的“命运”开始的。

怀玉和志高都爱慕着牡丹。可怀玉为了梦想退出情感的纠葛,离开了天桥,离开了深爱他的丹丹,去到了大上海的十里洋场。他红了,成了万众瞩目的“角儿”。牡丹为了爱情,抛下志高一路追随他到上海。而志高一味深情地爱着并不爱他的丹丹,最终他还是忍痛送丹丹去上海找怀玉。只是丹丹到了上海后,才发现感情的舞台上,她却只能是配角,怀玉已喜欢上了女影星段娉婷。怀玉离开了戏班,成为万众瞩目的男明星。万念俱灰的牡丹,带着仇恨的种子开始了在大上海的生活。她委身大亨金啸风,唯一的想法是要红过曾被金老板捧红的段娉婷。她成了“土布皇后”,成了金老板众多女人中唯一一个被真心怜爱的女人。而她却在复仇的路上越走越远,不但毁了她深爱的怀玉,也亲手杀死了真爱她的金老板,最终在吸食鸦片的日子里迎来“死不如生”的命运。怀玉最终被金啸风挖去双眼,与段娉婷隐居西湖,“生不如死”地了此一生。志高在人生的煎熬中,成了北平戏班的“新秀”,有一个栽培他的班主,还娶了班主单纯可爱的女儿,最终得以出人头地,迎来“先死后生”的命运。

《生死桥》中说:“人很少为自己而活,不是为所爱的人,就是为所恨的人。”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是一种现实。万丈红尘中,人人都在爱恨里过往。世间的事,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爱。它从不按常理和套路出牌。爱至深处,如火如荼。但当爱到了如此地步,难免会烧了手,自然也就焚了心、迷了情,终至成恨。如若牡丹不是极爱了怀玉,便不会有这极恨,也就不会有她一手造成的这生死情路;如若段娉婷不是极爱了怀玉,也断无与金啸风的反目成仇,断无人生路上的起落沉浮。如若金啸风不是真心爱了牡丹,缘何在大上海一手能遮天的他竟会死在一个弱女子手上?

爱时,爱就行了,何必生死相逼?争的结果,无非城毁池亡。爱,就好好相守;不爱,只需放手;而恨,又何必!

牡丹公园韵味长

文/罗娟

每年4月,牡丹公园总会热闹非凡,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清晨,各种鸟儿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清脆婉转,唤醒了公园的每一朵花儿,每一片绿叶。

牡丹公园始建于1956年,占地65400平方米,是在隋西苑遗址上建成的,周边大厂、院校、科研院所较多。当时,洛阳市政府为了感谢从天南海北来支援洛阳建设的人们,建了这个公园。它见证了老一辈国家建设者大公无私的家国情怀和全国一家亲的深情厚谊。公园为他们提供了休憩、怡情场所,牡丹就像他们胸前的勋章。

牡丹公园的热闹是一种富有文化底蕴的热闹。步入东门,迎面立着一方巨石,上书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句“竟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园中还有一方写有“天香”二字的巨石,点明了牡丹非同一般的观赏价值。西侧古牡丹园入口处也有一块巨石,正面写有“洛阳古牡丹园”几个大字,背面是唐代诗人李正封的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古牡丹园里的百年牡丹是我国特有植物,为珍贵的花卉种质,根、皮可供药用。其中有一株牡丹,花枝高达2.27米,冠幅3.7米,从根部共生长出十几枝茎,最多能开265朵牡丹。百年牡丹园,是丹青爱好者和摄影发烧友寻芳觅趣的好地方。

古人喻牡丹之香为“冷香”“馨香”“天香”“国香”“异香”“第一香”等,可见对牡丹的钟爱了。

其实,牡丹不仅香气袭人,其茎散发的丹皮香也充满了韵味。

难忘四月牡丹情

文/李学军

四月的洛阳,以牡丹为背景的大舞台上,来自四海九州的花痴循序登场,他们或吟诗述怀,或放歌抒情,对牡丹的爱,随着灵魂飞扬,释放在春的花海。

20年前,也是牡丹盛开的四月,我认识了一位叫丹的本地姑娘,我们一见钟情,很快进入热恋阶段。

正好那时,牡丹花会开幕,我便斗胆邀请丹一起到洛阳王城公园看花。

我和丹看花的日子,天气特别晴朗,游客熙熙攘攘,各种牡丹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手牵这位叫丹的少女徜徉在牡丹王国,赏国色品天香,心情无比激动。

当我们来到牡丹仙子雕塑前时,一位照相师傅走过来问是否拍照。丹说五块钱太贵,不拍!我说必须拍!于是,在照相师傅的指导下,我和丹选好景致,在牡丹的陪伴下,留下了爱情的见证。

照完相,见不远处,有一美女在作画,我们凑近去看。谁知,那一看,把丹看到了美女画笔下的宣纸上,美女还为我们画了一张牡丹图。

那年四月,我真的很感激牡丹。因为牡丹,我和丹情定终身,牡丹,成了我和丹的大媒人。

一年后,我和丹结了婚。那年月,我们乡下还没有拍婚纱照的,因此,在我们的婚房里,就把我们俩的合影、画像、牡丹图,都挂了起来。

后来,搬进城第三年,在四月牡丹花开时,我们到洛阳重新补拍了婚纱照,就把最初的合影取下来藏了起来。而丹的画像和那张牡丹图,被我挪进书房里,至今还挂着,我常常如读牡丹诗一样读着。

转眼数年过去,洛阳四月的牡丹越开越旺,面积越开越大,品种越开越多。我听说,牡丹文化节,给洛阳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牡丹,年年给洛阳说着大媒。

又到牡丹花开时,我对丹说:今年咱们全家老少都去看吧!丹笑得很灿烂。

那年牡丹送我情,我爱四月洛阳花。

看别人的牡丹花,想我的打碗花

文/一老碗面LP

置身铜川牡丹园,我越看那些争奇斗艳的花儿越感觉迷茫。

当朋友说随户外团队去游牡丹园时,我的答应是干脆的,其实那一刻我的心态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起床迟了点,但比平时上班的时间早。来不及吃早饭,匆匆刷牙洗脸,拿包奶,一个香蕉,奔向雨中的大街。

“今天还能去吗?”,我边走边思量。又一想,一个团队是不会轻易解散的,更何况人家没有通知说不去。正思忖间,朋友打来电话,原定的时间稍后一小时,看天气再决定去不去?让我先去他家里坐坐。

于是我们便在他家里等到了最后的结果:户外团队游活动取消。

去他的,都是为着经济利益,天下雨人少,划不来车费就不去了,你公司的信誉呢?

埋怨归埋怨,等同行的另一位朋友到来后,我们三人商量着接下来怎么办?

“随团去不了,我们自驾去,雨中看景也别有情致”。

“说走就走,但不要急匆匆,风景在路上,喜欢哪里就在哪里停下来”。

就这样,我们边走边聊天边望着车窗外的雨景。不知不觉间,雨停天晴了,大家一阵欣喜,这真是户外游的好天气!

“那就上铜川,看牡丹,今天这花非看不可”有人说。于是乎,车子加快了速度。

一路上,望着窗外飞快而过的景象,我的内心却是一阵阵的迷茫。说实话,对于每次匆匆准备的貌似浪漫的说走就走的旅行,自己曾无数次问自己:旅行有什么意义?

就像这次看牡丹花,牡丹花对我又有着什么意义?

牡丹花对我无任何意义,我对它几乎是陌生的,这陌生并不是说我不知道它。曾经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牡丹之歌》,说牡丹历尽贫寒却富贵,把美丽带给人间,我在青涩少年时,常常唱那首歌。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也常常能见到种植的牡丹。一位养花爱好者引我在他的花旁,津津有味的讲解它的脾性优劣,我亦表现得津津有味的随和。有时候,常常遇到装潢客厅的人,都说搞一副牡丹挂在那儿,看着喜庆。

然唱归唱,说归说,欣赏归欣赏,牡丹对于我始终没意义。

我小的时候,农村的家庭几乎都一样,不大的院子,被猪圈,羊圈,牛圈,鸡窝,兔窝占据着,很少谁家在院子里种植花草。有年,乡政府工作的父亲,带回了几包花种子,在院中央,精精致致地建了个花园,把那些花种种了下去,到花开时,引得村里人纷纷前来观赏。其实,那些花并不是什么名贵品种,更无牡丹花,我只记得有十样景,蒿子花什么的?但那时村里人见过的并不多,也因此,我只深深的记住了父亲种花这件事。

现在,我风尘仆仆的看牡丹来了,走进牡丹园,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后,便兴味索然的陪朋友们及万千游人转悠。功夫不大,腿脚乏困,想坐下来歇息,但几次看着干净的裤子,无法忍心坐在园里的田埂上或水泥柱上。

我忽然想起那些年在地里劳动时,累了困了就不假思索的一屁股坐在土地上,起来拍拍屁股,一股尘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丝毫不顾忌尘土弄脏了衣物。有时对裤子最大的保护,也就是手中干活的镢头锄头或头戴的草帽,顺地儿一放,一屁股就坐在上边了。

什么时候有了洁癖?是坐在科室的办公椅上吧。那时候起,我的屁股就与黄尘愈来愈远。可是我心中的土地情结及花草情结又有谁能知呢?

自学会走路后,大人们就带着我走进田野,先是学着打猪草,他们说猪爱吃打碗花,我就认识打碗花,专做打碗花。大人们说猪还爱吃荠菜呢,我就认识荠菜,专做荠菜,大人们说我是一窍窍人,也就在这一窍窍中,我认识了田野里无数的花草。后来慢慢长大了,我又为牛割草,看着大人割豆儿蔓,芦苇草,我也就割那些草。那些草上,都开满了小花。

有时候与小伙伴们在沟坡上玩,远远的看见盛开的山丹丹花,就能引起惊喜,不管坡有多陡多高,要采摘下来,把那红红的花蕊抹在脸上,大半天的互相欣赏。

还有指甲花,那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染指甲了,每到指甲花开放的时节,小孩子就央求大人们从三十里外的镇上药店买回白矾,然后自己动手砸烂指甲花配上白矾,用向日葵叶或桐树叶包裹在指甲上。染指甲往往在晚上,说是手放在被窝里,增加温度容易染红,还说不能放屁,要不就成了“屁红色”。那时候作为男娃的我经常跟随在姐姐后边染指甲,但每次赶天明手上包裹的东西都蹭掉,偶尔没掉时,指甲也是“屁红”的,也因此常常羡慕那些指甲染得很红的人。

关于小时候的那些花太多太多了,如今,就像岁月越来越抛弃我一样,我愈来愈抛弃了那些花,却长途奔波的去看与我没有什么关系的牡丹花了。

牡丹再好,只属于欣赏牡丹的人;富贵再珍惜,只属于有富贵的人。而我呢?骨子里草根一个。

说是旅行的意义,或许是寻根;说是赏花,或许是追忆。

就像这次赏牡丹,在我内心的迷茫里,一直追寻着那些记忆铭心的打碗花,山丹丹花,指甲花……

谷雨赏牡丹

文/郑学富

明代书画家唐伯虎有一首题画诗:“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诗中的“鼠姑”就是牡丹花。谷雨前后是牡丹花盛开的时节,所以牡丹花也称“谷雨花”。民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赏牡丹的习俗已经绵延一千余年。

说起牡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雍容华贵。牡丹花色泽艳丽,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象征着高贵、高洁、典雅的精神品质。大唐盛世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时代,而牡丹便是唐王朝的国花。诗人刘禹锡有《赏牡丹》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艳冠群芳的杨贵妃也极爱牡丹,在宫廷上苑遍植牡丹。李白有诗赞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牡丹具有劲骨刚心、不畏强暴的精神品格。《牡丹之歌》唱道:“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它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唐人舒元舆的《牡丹赋》说,武则天的家乡种有很多牡丹,玉笑珠香,而京城宫苑里却没有,于是她命人将家乡的珍稀品种移栽到都城来。可见武则天极好牡丹。唐人张垍在《控鹤监秘记》中讲述了“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武则天在一个冬日醉酒后游园,突然来了兴致,即命婉儿拟檄,令百花开放。婉儿遂拟一诗曰:“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园中的百花慑于武后的权势,都违时开放了,唯独牡丹仍干枝枯叶,傲然挺立。武后勃然大怒,便火烧牡丹,并贬至洛阳。而牡丹一到洛阳后,恰逢暮春,昂首怒放,花繁色艳,十分壮观。这段故事尽管是传说,但是表现了牡丹不畏权势,遵循自然规律,不苟且,不媚俗,不妥协的品格。

牡丹正是因为花型优美,颜色绚丽、清雅,具有优秀的品格,一直被人们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雅客绘画咏诗的重要题材。据史料记载,最早画牡丹者是南北朝的杨子华。此后,历代画家均有牡丹佳作,或润秀清雅,或泼辣豪放,幅幅神态各异,生机勃勃。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白居易《惜牡丹》:“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爱花惜花之情溢于言表。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如欧阳修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作了详尽地考察,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赋,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数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