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书法的文章

2022/12/12好文章

关于书法的文章(精选12篇)

翰墨凝香心自畅

文/旖旎@

喜欢文字,因为它能记下我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给以精神焕发,很多时候我都当是一种心灵寄托;喜欢书法,因为它能给一颗浮躁的心带来一片宁静,能给堵塞的心一路通畅。

【文字】

其实,真正喜欢上文字是在走出学校大门后。在学校时,整天跟课本上的文字打交道,天天背诵这背诵那,觉得很累很烦,常常被搞得头昏脑涨。特别是刚有作文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篇作文标题,让大家围绕标题写出一篇五百字的作文。我看着标题无从下手,一堂课不知不觉过去了,但我没写出一个字。

放学时有好多同学都把作文练习簿交给了班长,可我却把空空的作文练习簿塞进了书包带回家。心想,回家时间多一点或许就会找到灵感一气呵成,然而,我苦思冥想在草稿纸上写来涂去到深夜也没有完成,索性把草稿纸撕得粉碎睡觉去。第二天,放晚学时,老师把我喊到办公室问我的作文写好没有,当我回答没有时,老师让我回教室并说什么时候写好什么时候回家。就这样我的第一篇作文不论走没走题,总算勉强地完成了,但也让我领教了什么叫作万事开头难。

说来也奇怪,当写到第二篇作文时感觉不是太难了。虽是这样但我不喜欢写作文,为了完成任务常常是在要下课时,连草稿都不打就在练习簿上乱写一通,然后交差了事。值得一笑的是,有一次刚上作文课,老师说先读一篇优秀作文给大家听听,同学们都竖起耳朵,我也不例外,结果一听是我的作文,我真是羞愧难当却又喜藏内心,即使是这样也没有改变我不喜欢写作文的心态。

真正喜欢上文字是刚走上社会。起初,总觉得离开那些让人头疼的课本,离开学校那些规章制度的约束,就会有一种无限轻松的感觉,可是时间久了,与那些要好的同学失去了联系,快乐渐渐远去,寂寞和空虚统统都来袭击。不得已拿起笔与不喜欢的文字打上了交道,用我手写我心,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还去借来或者买来长篇小说等书籍打发时间。

有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我没往这想,我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跟着书中的情节或悲或喜或哭或笑,有时一本书读完就不再去想那些情节,时间长了就成了一片空白。倒是我记下的那些文字,虽然纸笺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楚,当时的情景更是让回忆不变。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那些忧伤的文字总会搅乱我的心绪,所以我一度把它打包封存。

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一封就是十几年。期中也想过解封,也想过再拿起笔,可是仿佛无从想起也无从写起。大约在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我的初恋男孩,过得不是很幸福的消息,勾起了我不堪的回忆,这才又拿起笔,在纸笺上任泪水随墨飘飞,诉说出我心中的所有委屈、思念、落寞和那份从未改变的情怀,期待有一天能得到释然。

也就在这种心境下,我每天都会以心、手、笔三点交织成无限情思,然后随淡淡的墨香倾泻于纸笺,仿佛如歌如泣,又仿佛如诗如画。总之,感觉压在心头的多年沉郁终于得到了释放,从此,我与文字浸染不离不弃;从此,我在自己的文字里和别人的文字里,寻找一方净土给心栖息,找回了曾经快乐而开心的自己。

闲暇时品读那些古代的现代的文学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生活。时间久了,心智仿佛也得到了很唯美地启迪,纷乱的心绪也得到了彻底梳理,灵魂也得到了轻松地升华,慢慢地,就以一种淡然的心态看世界了。有时我会沉醉在别人的文字里,读着那一个个灵动的文字,就像如获至宝让我心动不已,以至好长时间都在回味那其中绝美的意境。

其实文字的美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生活的美带给人一种灵感创造出来的。而我的文字都是真实感受而且大多是平铺直叙,没有华丽辞藻,或许读者不太喜欢,但我有自己的原则和执着,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己开心就好。就好像一只自由自在的鸟,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想飞多远就飞多远。

【书法】

书法是一种很深很美的艺术,它能给人以修身养性,也能给人以奋发图强,对于我来说属于前者。

我小时候就喜欢书法,记得三年级时,学校每周都有三节写字课,主要是让学生练习毛笔字。开始时很多人都不会写,连笔都拿不准,而且手上衣服上都会沾上墨汁。而老师夸我写得很好,其实我有一年多的基础,是我爸在家里教我写的,我爸还给我请了本家当过私塾老师、年龄很大的长辈指导我呢。

如果说那时有家庭作业的话,那么我的作业就是练习毛笔字,像背书、写作文我都不喜欢。在几门课中我最喜欢数学,其次就是练写毛笔字。由于我的字写得好,老师常常把我的大字本让全班同学传看。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我的毛笔字在学校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好评,所以那时学校的墙报基本都是我写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繁杂,练写毛笔字最终没有持之以恒,在心里多多少少留下了一点遗憾。很多年过去了,但在我心里从没有放弃过,偶尔也会拿起笔写上一阵子,可都是笔不随心地又放下。直到近几年才又拿起笔,这一拿至今都没有放下过。不为别的,只是用来打发时间、修身养性。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我都会坚持练写一小时以上,从中感受那种墨韵飘香、心情释放,仅此而已。

真正想学好书法是要花很多时间,下很大功夫的,除了要学习书法知识,还要掌握书法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临摹字帖以及名家的书法作品,还要了解那些书法家的时代背景和作品诞生的背景,掌握他们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最后集众家之长、吸众家之精髓创写出自己的风格,要想有所建树,要想得到大家认可那就要有一种永恒的毅力。

自从市场上有了文房第五宝,我的心情更加悠然了。所谓文房第五宝,其初是与在学校练写毛笔字的作业本一般大的水写纸,能重复使用,只要用毛笔蘸上适当的清水,在这本特制的纸上写下想写的字,那么,随着笔落笔起就会显示出与墨汁同样效果的字来,只是水写的字慢慢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近几年市场上又出现了水写布,这种水写布与水写纸效果一样,只是水写布的规格有大有小。

无论是水写布还是水写纸,对于我来说都是经济实惠、随心随意的宝,因为它带给我的是心情愉悦、热情奔放。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拿起笔在它身上一阵发泄,随之,那些烦恼跟着水墨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又好比失去的青春、已老的年华让我不得不感叹。

其实写毛笔字从落笔、提笔、顿笔、运笔、收笔都是不露锋芒的,这就好比有一种人总以淡然的心态面对人生,不会有大起大落,或许也不会有大悲大喜,但我喜欢这样的人生。

【文字与书法】

文字与书法都是一种艺术,但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文字留给人的印象是:有许多心情渲染、层层画面、深深意境和一个个故事情节,一花一草都会在文字里栩栩如生、多愁善感,而人的一生多是用文字与心灵对话,多是用文字来诠释人生。

书法只是一种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只有那些经过岁月历练而积淀有很多书法细胞的人,才能写出好作品,才能懂得欣赏哪些是好作品。从书法作品本身来看,一是独特的风格,二是炉火纯青的程度,三是潇洒、飘逸、遒劲等等的至高境界。有些人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是酣畅淋漓,有些人的书法作品展示给人的就像一个少女婀娜的舞姿。

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字,余下的人生我都会用它们来取暖,让它们活色生香,给心路风雨无阻。

乡村书法家

文/一叶

记得小时候,每年快到春节的时候, “乡村书法家”们便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了。一年没摸毛笔,手痒了,心也痒了。“乡村书法家”们平时可没有时间练习书法,他们要耕种、管理田地,要辛苦挣钱养活一家老小。他们只是业余的“书法家”,一般只在春节的时候,才有机会拿起笔墨,美美地享受一下书法带给自己的愉悦和辉煌。

“乡村书法家”们文化程度并不高,很多只有小学文化,却是村里实实在在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饱满有力,气势恢弘。几十年来,村里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离不开他们挥毫泼墨。尤其是每天春节的时候,“书法家”们在家里坐定,一批又一批来找他们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那是他们最开心最荣耀的时光。对求春联的人,“乡村书法家”们总是笑脸相迎,感觉那是大家看得起他。整个村子的春联都出自他们之手,一家家的春联在门上稳稳挂定,好像“乡村书法家”们开的书法展。

每到春节前几天,他们就早早地把毛笔拿出来,洗刷掉灰尘,喂饱墨汁,先在废旧的报纸上试写几句,再从抽屉里捧出本厚厚的《对联集锦》,从中选择适合农村实际的春联。

找他们写春联的人,有的不在意内容,把红纸往桌子上一放,讲几句客气话,临走再说一句:“你随便写,我到时候来拿。”他们可不敢随便,总是斟酌再三,反复比较。写了是要贴出去的,内容和字体都是他们的脸面。

有些识字讲究的则坐下来,和他们一起探讨春联的内容,大门、侧门、厨房、仓库,还有横批,写什么能够表情达意,朗朗上口。他们便翻起自己的那本法宝,读给对方听,人家满意了,他们就记下来;不满意,就一起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我们家总是找隔壁“书法家”大爷写春联。大爷写的时候,左手按着红纸,右手挥着毛笔,像极了一位将军正在作战地图上研究着行军路线、作战方针。运筹帷幄、胸有成竹之际,大爷大笔一挥,一气呵成,洋洋洒洒的几个大字便在红纸上跃跃欲动起来。他的字很饱满,像一个个滚圆结实的大芋头,散发着香味和喜气,单薄的红纸也被压得沉甸甸的。

写好了,他远远近近看几遍,心里很满意,脸上便笑开了花。他欣赏春联的神态,像小学生看着自己被打了一百分的作业本,像看着自家墙上那张发黄的被授予先进村书记的奖状。

大年初一早上,大爷背着手,踱着方步,慢条斯理地在村子里转个来回,和遇到的老少爷们打个招呼,寒暄寒暄,眼睛却不停地盯向各家各户大门上的红与黑,一家一家看过,把自己写的和其他“书法家”们的作品比较一番,心里颇为得意,才一步一摇乐滋滋地回家去了。

春联一年一年贴,写春联的农村家庭却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嫌麻烦,不如到集上买印刷好的春联省事。“乡村书法家”们的门口一年年冷清下来。

在外忙碌的年轻人,春节回来忙着探亲访友,没人关注春联的好坏。只有少数老年人,对春联情有独钟,说还是“乡村书法家”们手写的春联最好看,散发着浓浓的墨香和缕缕的情意。

有一位“乡村书法家”一度想把书法传给儿子,在外打工的儿子嗤之以鼻:能挣来钱吗?他无语,怔怔了好久。

或许十年二十年以后,乡村再无“书法家”了。

细节也有大美

文/少微山散人

暑假的一天,儿子跟我说他想学书法,我问他想学那种字体,儿子说学颜体,他喜爱颜体的端庄浑厚、沉稳遒劲。于是我给他找了个书法老师。

刚开始时,儿子学得挺快,这一来是老师教导有方,二来也得益于他学中国画打下的基础。经过一个月的书法基础学习,他基本能做到运笔顺畅,写的字已颇有几分颜体的味道。

开学后,我问儿子课外要学什么,小家伙不假思索地说学书法,原来书法之于他已由最初的心血来潮上升为兴趣爱好了。于是,我继续让他学书法。

但有一段时间,儿子书法却停滞不前,原来他对颜体的认知存有偏见,以为颜体的端庄浑厚、沉稳遒劲是因其笔画粗壮,而忽视了对细节的处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对书法略知皮毛的我跟儿子说,颜体楷书固然竖画笔力粗壮,仿佛壮士兀立,捺画笔力遒劲,犹如大刀横扫,有极强的感染力,给人以震撼之美。但横画笔力较轻,甚至一线孤悬,特别是在横竖相交处,往往一线相连,细若游丝,甚至笔断意连,却有一种深沉之力萦绕其中,令人有不尽之联想,给人以含蓄之美。我告诉儿子,颜字体大神憨,而时时细筋入骨;柳体骨峻如削,而字字朗畅有姿,这就是所谓的颜筋柳骨。倘若一个字全是粗笔,而无细笔细筋,写的字就不会遒劲有力,浑厚沉稳;反显得臃肿无力,病态十足。你的问题就出在细节处理不够细腻上,须知细节也有大美。

经过点拨,儿子对书法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书法又上了一个台阶。

有一次,学校别出心裁,把教学楼走廊和楼梯墙壁上原来的画像都撤了下来,重新做了许多空框,代之以从学生中征集的字画,这一来可以展示学生风采,二来可以装点墙壁风光。我不失时机地对儿子说,这是检验你书法成果的好机会,千万别错过。这下,小家伙来劲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作品顺利入选,看着自己书写的“道德诚明”四个大字悬挂在楼梯的墙壁上,他第一时间告诉了我,心里美滋滋的,充满了成就感。为了进一步鼓励儿子,我又跟他约定,今年过年咱家和外公家的大门春联就交给你了,你要继续努力,不可松懈。于是在完成作业之后,他常常就会练习书法。

经过半年的学习,儿子的书法已大有进步。寒假第一天,农历十二月廿一中午,我陪他到丽阳门公园南侧的罗马步行街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赠春联活动。到了现场,只见沿街一字摆着六张乒乓球桌,后面挂着“欢天喜地迎新年,实验学子赠春联”的横幅。活动刚开始,现场就挤满了人,人们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这些小学生,当看到孩子们个个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时,人们先是惊讶,继而发出一片赞叹声,接着纷纷抢订起春联来。再看儿子这边,只见他早已铺开红纸,浓墨饱蘸,拉开架势写起了春联。尽管球桌旁满是围观者,乱哄哄的,小家伙却不为所动,气不喘,手不抖,凝神贯注,金钩铁划。这不由地令我想起今年早些时候我在同学会现场写对联因围观者众而手微颤的情景,心中暗自惭愧。此时虽是中午时分,阴冷的寒风已把他稚嫩的脸蛋吹得红通通的,他正应索求者的要求在春联上签名,俨然一个小书法家的模样。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又为亲戚写了二十多副门联和斗方,咱家和他外公家的大门春联更不必说都是他的“杰作”了。

书法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源远流长,字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的门面。我并不奢望儿子长大后要成为书法家,只是我认为对一位学子而言,学会欣赏书法、能写一手漂亮字是很有必要的,仅此而已。

儿子学书法这件事让我深感细节之重要,字画如是,文章亦然,做人做事莫不如此。《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好一件事,无论它有多难、多大,都要从细处着手,它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

记得台湾校长高震东在一次演讲中说过一个故事片断:在一次体育公园文艺活动中,歌海人潮,有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来玩,兴高采烈的稚童,把吃完冰淇淋的空纸盒随手一扔,妈妈见状弯身把它捡起,放在前方的垃圾箱里。这个片断很短、很平常,却感动了无数人,因为这个小小的细节很美,这位年轻的妈妈很美,她的行为为我们增添了一分优雅,一抹风采。

细节常常是具体的、琐碎的、不经意间的,它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你或许不屑一顾,或许不以为意。然而,若能处理好生活中的细节,它就会绽放出细节之美。千万谨记,细节也有大美。

人生百味 圆我一个梦

文/王家宏

俗语说:人过五十不学艺!我恰好相 反,五十那年才开始学艺——书法,以前也有过几次想学的冲动,都因种种原故而放弃,这次狠下心来提笔,是缘于阎麒羽老师!

童年的印记中,母亲经常说道我有个舅姥爷是乡里有名的秀才,上世纪三十年代当过教书先生,因不愿为日寇当差,告老还乡;在我蒙眬的记忆中,老人家七八十岁的样子,清瘦而慈祥,我没有见过他写字的样子,但见过他挂在屋子里的中堂,因年幼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有个偶然的机会到阎老师家,见过其爷爷留下的传家宝时,忽然感到就是这个样子!据我母亲讲,舅姥爷写的正楷字跟贴上的一模一样!多一点点不中,少一点点不行,哪可是真功夫!

少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我本家的二大爷,有“快手”之称,时值“文革”末期的“批林批孔”,他代写过不少的大字报,半天的工夫就把我们学校的整个一面墙贴满,连教室和老师的宿舍门都糊得严严实实,想来那时整天玩,不大上课,因政治因素没有人敢撕的,我们几个淘气的孩子,就悄悄地将大字报中间的缝隙拨开钻到老师的宿舍里玩,后来被老师发现,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老师也从大字报的缝隙中穿来穿去!当时刚上学,还认不了几个字,二大爷写的字对我来说就像天书,小伙伴们说:竟是连笔字不认的!遇到红白喜事和逢年过节经常给人写账本和对联,父亲道,二哥的字越来越滑堂、越来越好看!现在想来那就是行草了。

年轻的回忆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教数学的刘老师,他仪表风度俱佳,高挑的个子,一副大背头,中山装的风纪扣始终紧紧的,裤子熨得直达“莫斯科”,尤其是他写的板书非常板正、均匀,不要格子,一写到头,竟连汉字、数学符号都是那么的匀称,像印刷在黑板上!为此,不顾高考的紧张,课上课下讨教过几笔,现在想来,还能一板一眼写钢笔字,直至跟阎老师学习后,又敢写、又顺手,还受到阎老师提笔落款,成为上墙最多的隶书习作,想来功底在刘老师,提高在阎老师不算为过!

参加工作后,曾遇到过影响至今的人,是我们科的潘科长,上海人,知青到过新疆,后随夫回鲁,她的速记很好,好像是受过训练,领导的讲话,记得准且全,那字秀气、流畅、简约,我们的领导评价道,潘科是眼快、手快、脑子快,写的字是龙飞凤舞,‘胡跺打’还挺好看!有点狂草的味道!因一个科的缘故,我经常拿她的字来模仿、练习,虽没有章法,也没有人指点,就是一个“练”字,终成现在的模样!

人到中年,有时闲来干点啥?心里一直在琢磨,当遇到了阎老师时,仿佛命中注定,就是他了!初闻阎老师大名,是在我到街道工作时,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幅字,引起我的好奇和兴趣,同事见状,便将阎老师的书法才华,娓娓道来,说其儿子正拜其门下,自此在我心里留下了印象;真正认识是在某年的创城值班时,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阎老师(曾用名志方,我猜可能受那个年代的影响,有好男儿志在四方之意吧),欣喜之余,表达了敬仰之意,阎老师也表达了欢迎和期盼之情。

正式接触是在我五十周岁那年的离春节只有几天时,盘点多年的心结,暮然发现自己当初喜欢的心还在冲动,于是与我的一位同事一拍即合,随即找出当年的明片,与阎老师进行了联系,受到阎老师欢迎!又是看教室、写春联,参加同学联谊会等,便成了其门下一徒。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我来说学习书法最大的感受是起伏不定、力不从心,越想把字练好,越是想写好却越写不好,甚至很难看,不敢给老师看,每次阎老师都是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一遍遍指导、示范,反复讲,要读贴、看帖、临帖,摒弃自己固有的书写习惯,每个字至少写二遍;虽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我还是养成每周五去学书法的习惯,哪周没去学就会浑身不舒服;阎老师温文尔雅、循循善诱、认真负责,教室布置的文化气息浓郁,教学中伴有悠扬的音乐,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友善,同学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懈的坚持,我的书法也是越写越爱写,越写越喜欢,心地越来越清净,字体也越来越靠贴!

每周练字的圣地——松月轩已经成为我的心灵家园,每周朝拜的阎麒羽老师就是圆我梦的那个人!

静水深流

文/万乔书

静水深流是苏福龙老先生书给我的一幅书法,我非但喜欢其字,更喜字之内涵。

字如其人,苏老先生就具有静水深流的内涵,他常对我讲,人啊,不能学浮浅的小溪,浮躁得响个不停,即便你著作等身,即便你有所建树,即便你获过什么奖项,也不能沾沾自喜,更狂不得,傲不得。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连琴棋书画以及诗词歌赋造诣很深的苏东波,也谦虚得说自己只是沧海中之一粟。

我是有意结交苏老先生的,记得,在十号楼宾馆召开的笔会上,见人们蜂拥在苏老先生周围,观赏他潇洒地泼墨挥毫时,我就心生想写写这位老先生的传记人生。但采访了苏老先生至今已有七八年之久,却迟迟不敢妄动拙笔,其原因为:此人太高深莫测,人生太曲折坎坷,内容太丰富饱满,性格太特立独行,不知从其书法下手为好,还是从其性格开头为妙,抑或是从其诗词楹联着笔为佳?尚不确定,就不忙动笔,继续相处深入再说。

对苏老先生,人们大多只知其书法艺术妙不可言,再熟知一些的,会知其音乐绘画艺术也精湛得不得了,但苏老先生的诗词楹联,知者便寥寥。

苏老的诗词楹联,我可以这么说,曹植七步能诗,苏老撒泡尿功夫能出联。看官不信的话,在下举例佐证。

其一:在老厂中学教书时,有外来教授到其校,曾在讲坛上说,苏东坡有一上联,是他和秦少游在西湖泛舟游耍中,侍女倒茶时失手把装茶水的锡壶落入湖中,苏东坡见景生出上联: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可半天却也对不出下联来,回去冥思苦想终无果,因而下联成了无人能对出的绝对。教授讲完后,还把上联抄写在黑板上。苏老尿急,一边方便一边想,尿没撒完,下联便有了。他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坛,拿起粉笔,在下面写到:敲铜锣,逛同乐,铜锣响同乐,妙哉,铜锣。满教室的人都愣傻了眼,恍惚过后,掌声爆响。得知他也姓苏,外来教授并称他不愧是苏东坡的后人。

其二,在餐馆就餐时,外号为张神仙的友人见餐桌上有一盘竹笋,出联道:竹筷挟笋笋挟笋,老笋挟嫩笋,苏老眨眼功夫便对道:嘴皮吃肉肉吃肉,活肉吃死肉。

此例在下在《配对奇才苏福龙》一文中有详述,在此只简述一下,《配对奇才苏福龙》一文中另有两例可佐证苏老诗才的敏捷,一例是配对全是宝盖头的“寂寞寒窗空守寡”的绝对,另一例是配对在下回文联“绿水河绿河水绿”的对子,在此不在重复细说,有兴趣的看官可去找看。

下面想说的是苏老鲜为人知的诗联故事。一次,赵德怀和我一同在苏老的书法工作室里聊文化,当说到宝华山寺大门两侧应置一副对联时,苏老便从烟筒上抬起头来,咏出一副令德怀和我赞叹不已的佳联:青松依恋宝华山,锡城常念赵天爵。我私下想,苏老是不是自己定错位了,怎么不把精力用在文学上。苏老曾对我说:人的精力有限,要学会放弃。音乐、绘画、文学便是他主动放弃的。我曾听苏老感叹过:周善甫在时,我还能和他在一起交流讨论国学,他走后,就没有交流讨论的人了!书法,其实是我最弱的一项!画家孙光宗“走”,没高人交流,他便放弃了绘画;国学大师周善甫赴昆,没人讨论国学,他便放弃了文学;古乐高人宣科离开个旧,苏老便又放弃了音乐。无奈之下,他这才选择了研习书法。

放弃,不等于全丢,兴来之时,苏老也为之。2000年底,个旧建市50周年,苏老抒怀道:其一:欣然命笔颂南滇,锡城装点喜空前。迎接元旦歌盛世,又逢跨入新纪元。彩旗招展织锦绣,城乡处处尽欢颜。五十华诞经风雨,回首方知创业艰。其二:个旧锡业光天下,云锡产品四海香。锡都有锡更有情,商贾游客远方来。千丛焰火冲天笑,万只孔雀金湖开。迈步再创新辉煌,一颗明珠耀南疆。这两首古体诗,我不仅赞赏诗之内涵,更赞赏的是苏老的心态,须知,苏老含冤坐牢多年,竟没丝毫的牢骚,有的依然是对故土满腔的热爱情怀。2005年1月12日,苏老为自己的一副渴望春天的老牛摄影作品配诗道:残冬的土地,一片沉寂。寒风吹拂着酣睡的原野,老牛感受着阳光的温馨。诚实敦厚,临风而立,期盼着久违的春雨,凝听着天际的惊雷。蓝天,白云,大地,在抒发大自然轮回的独白。勤劳的人们生长出殷实的希冀,诉说着劳动者步履的艰辛。返青的思绪,总是划动在甜美的心灵。依恋着脚下的沃土,领受休闲而又充满乡情的呼吸。

这首新体诗可谓上乘佳作,不仅把一头在荒野中临风而立的老牛写活,并借牛抒发了自己和人们对温暖春天的渴望。苏老写古体诗我并不感惊奇,奇的是放弃文学多年的苏老竟能把新体诗也写得这么棒。

三年前,在贾沙温泉召开的笔会上,苏老看到笔会主持者凉泉充满激情的身影,便吟诗道:凉泉到温泉,泉里泡泉;热情更激情,情外生情。寥寥数语,就把充满激情且一生喜水爱诗的凉泉写得如此生动鲜活。就连出过几本诗集的凉泉自己也认为很精妙。

前些时,个旧新建硔王殿,需要一批楹联和书法,负责人找到苏老时,苏老便自己撰书,对联为:锡银铜铅,千秋功名动人心;苦勤精进,一片慈悲感天地。佳联!人们无不击掌惊叹。在22字中,就把个旧的特色,以及矿老板们的杰出代表赵天爵一生写尽,这种高度概括的能力,舍苏老孰谁?原副州长苏维凡看后评价道:硔王殿众联中,数这联最妙!

在书这联时,苏老有些为难,主办方对对联的高度和宽度有严格限制,处理不好,就像面条似的高挂在那儿了。苏老先是采用厚重尊严的楷书挥毫,看后极不满意,杨大庆和孙天赐劝他采用自己擅长的板桥体书写,苏老回道,板桥体大大小小的,狗肉上不了餐桌。大庆说:郑板桥都属狗肉,那众多书家算什么?最后,苏老还是用了板桥体,只不过自成一格,没大大小小地书写。

我真希望,具有国学深厚功底的苏老在书法上有建树的同时,在文学方面多花上一些精力,让我们能更多地欣赏到如上精妙绝伦的诗联。

人生如“如”

文/刘荒田

为文,直接描写难以尽意,便乞灵于譬喻。作为修辞之法,譬喻是人造的。但一个不小心,像机器人居然驾驭人一般,人也会反主为客,当了譬喻的奴隶。

古老的例子见于陶渊明的《闲情赋》,他为了讨心爱的女人的欢心,连人也不做了,专心做物:要当她衣服上的领子,围绕她芳香的脖颈;当腰带,束于窈窕的腰身;当她鬓边的秀发,当让她安卧的竹席,当她足上的绣鞋,当她白天的影子……这些可名为“车轮战法”的排比,实际上是高级比喻,比如,“愿在昼而为影”,“愿在夜而为烛”,笨拙一点的表述便是明喻:我多么希望像她白天的影子,像夜晚照耀她的蜡烛。

自然,所有譬喻都是“瘸子”,总夹带着不合用、不适切的一面。当“常依形而西东”的影子够亲密了吧?还是不行——有树荫处就不见了(“悲高树之多荫”);当蜡烛呢,太阳出来就没戏了。

刚才读书,看到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的警句:“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个“如”字,提纲挈领。书法寄托着人的学问、才华、志向。书法是表,“人”是里。原来,文人一辈子,就活成“如”这一个笔画简单的字。同理,读一个人的作品,可以知道其品格,即文“如”其人。

这个“如”字,放在现代的语境考察,是否成立?换个说法,写得一手好字的,是不是必然饱学,高才,品性端正?答案该是否定的。在分工趋细,专业化严密的现代社会,写字和刻图章,写软件程式,画设计图一样,是一种技术,一般的,并不具备自身以外的价值判断。工书者,当然有优势,如:有相当高的文化程度和对书法及相关艺术的品位。但是,如果没有背景,人事部门不会单凭书法作品,就轻率认定作者道德高尚,或胸有大志,腹有良谋,连文化馆长也未必让他当。

别说当今,即便古代,你说得出多少杰出书法家为优秀文士、官吏、良将、慈善家;也不难找出同样的反证——好字和好人不能画等号。鲁迅说过,挽联写得好无非就是挽联写得好。撰写挽联,寄托哀思和炫耀文采,哪种成分居多,一时难以甄别。但联上“前世典范,后人楷模”之类,并非盖棺论定,对此我们是心照的。

由此类推,“文如其人”一说,对之勉强地附和,也只是部分,如:文章好意味着学问好或有才气,有血性,但多数状况下,是中性。文章和品格二者,存在巨大的距离。有鉴于此,钱锺书在《人生边上的边上》中指出:“‘文如其人’,这话靠不住,许多人作起文章来,尤其是政论或硬性的学术文字,定要装点些文艺辞藻,扭捏出文艺姿态,说不尽的搔首弄姿。他们以为这样才算是‘文’。‘文如其女人’,似乎更切些;只希望女人千万别像这类文章。”(《杂言》)

男性作者以“文”去追女人,并不是杀人越货一般的黑箱作业,尽可光明正大地进行。此“追”有几途径,一曰歌颂“其女人”之美,沉鱼落雁,罗敷洛神,无所不用其极。二曰表达对“其女人”的忠贞,海枯石烂,缠绵悱恻,声泪俱丰。三曰铺陈爱之憧憬。鲁迅笔下的大老粗,愿天下人都死光,只剩下他和情人,还有一个卖大饼的。文人岂会如此低级?生花妙笔所到,尽是鲜花、祥云、天使的歌唱、花园的下午茶、芙蓉帐里的春色。当然,大团圆之前不能没有磨难,决斗,鲜血,阴谋,挫折乃至死亡,写在悲剧之中,但指归是爱的神圣。

文人为“其女人”呈献了尽可能繁缛的文采,尽可能纯洁的情怀,尽可能伟大的抱负。所以,文人之文所能到达的高度,以写“其女人”为基准。文不能如其人,却能从他为女人所耗费的全部心血中,洞见“他的女人”的诸多细节,从面貌、个性到心情。

文如其女人,搞得好,可成文人不朽的爱情佳话;搞不好,也为文人在特定写作阶段(如少年维特时期,乃至梁实秋称为“老房子失火”的老年寻偶时期)留下较为本真和热烈的记录。

一句话,男文人为女人写的剧本,以女人之“形”,赋男文人自身之“神”。女人不要上台照本演戏。从剧本中读懂男人,便算大功告成。

一个“如”字,就这样一代代写下去。

世界上最大的展厅

文/高志华

我不是要介绍世界上顶级的豪华展厅如凡尔赛宫之类,但确实是想推荐大家去欣赏在世界上最大展厅里举办的书法展览。一个气温38摄氏度的傍晚,我去小区散步,见树下长椅上坐一位白发老者,气定神闲,摇着写有毛笔字的折扇,忙凑过去坐下,冒昧地问:“老先生,让我看看你扇子上的字行不?”

“你是熟人嘛,爱书法的老师嘛,同道嘛!”

噢!一个月前的清晨,在小区的湖边,我看到他写地书(用特制笔蘸水在地上写字),便聊了几句,还用他的一米多长的地书笔写了“闲云野鹤”四字,老先生马上说:“飘逸!但用笔应根除浮滑!”

我一时惊诧:如今的书坛,很难听到这种初次见面就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而且,只一句,就能从地书推知纸书,点到了我书作的命门穴上了;而且,书论也能用于地书?!

细聊才知道,他年逾八旬,退休前是市局一中层干部,四五岁就跟爷爷学写毛笔字,退休后带学生也十几年了,现在临帖仍是日课,平日求字者络绎不绝!

不想今晚碰见,又惊诧于他记忆力如此之好!

双手接过老先生的折扇,上书王维《山居秋暝》,颜楷骨架,又透魏碑风神,我连声说:“真佩服您!坚守传统又谋创新,愉悦自己又服务社会。您老给当今书坛不少启示啊!”

一说书坛,老先生问我看不看中央台书画频道,我说“看看看!”先生说“这就对了,咱们还得关注当下书法界的动向啊,不能埋头只是写,咱们不做井底之蛙!”

和老先生聊到十点多,回家的路上,就不断有地书作者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原户县某厂一工人师傅在小区门前广场上写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是在背写。写完一段,他和我聊欧阳询:“有专家说临欧就把字临死了,怕是偏见吧!我赞同启功老的观点:‘临字结构最要紧,先搭好骨架!欧体可贵就是骨架!’不是讲究转益多师嘛,练好了欧,再二王,再苏黄米蔡……随个人性情和喜好,咋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他还有可贵的独立见解!我点头称是期间,他十几岁的孙子已写下比自己头还大的“珠璧交映,金碧相辉”,让爷爷指教……

原陕南某银行干部对地书工具还有发明创造——自制地书用笔。其笔头用塑料泡沫作心,裹以兔毛、麻丝。我一试,储水多,写起来还有笔锋乃至飞白!

我的一位老同学另有高招——将饮料桶储满水,挂在腰间,用细塑料管链接到笔头,可以写几个小时而不必蘸水。他兴奋地告诉我,一家媒体的记者打电话给他,怂恿他再完善某些细节,申报专利!

在深圳莲花山顶邓小平塑像北侧的空地上,一位陕西乡党书写毛主席诗词,竟引来不少老板帅男、街舞少女啧啧称赞。某晚,我架不住一位热情的地书者递过来的长笔,一时技痒,在灯光昏暗的地砖上写下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心旷神怡间,不料后退时被树根周围的方坑绊到,左前臂被树干蹭破出血,到家时哄家人,说因接电话不小心碰到树上了。

……

回到家躺在床上,我脑子里依然翻腾着书坛的一些提法和现象。

地书是书法吗?我基本赞同某教授对书法下的严格定义:用毛笔在宣纸上写汉字。这就把书法与那些赤膊用头发在纸上乱甩、用笔在女性身上胡抹的杂耍严格区分开来了!但是否也应有广义的书法定义呢?在生活中和艺术实践中,事物的发展常常比概念复杂得多,而且总是走在概念的前面。古人刻碑前的书丹(用朱砂写在石碑上)、刻在竹片上的汉简,还有传说为曹操所书、刻在褒河山崖上的“衮雪”、刻在石窟的龙门二十品,都是公认的书法;颇有创新意识、三获兰亭奖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彪屡用朱液书写也得到书界的首肯,凡此种种都说明,为了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书法实践呼唤着一个广义的定义——或者,暂不急于有概念的理性思考,先在现实的书写实践面前,接纳地书为书法之一个品类!广场舞也是舞嘛,且上电视、有比赛,舞蹈家协会和全社会都对此表现出了豁达的胸襟!

目前,书坛有了一个颇具创新意识的提法:中国书法已进入了“展厅时代”(刘洪彪语)。然而,当代各级展厅的每次书展,也都展出有一尺左右的斗方和扇面。更何况,还有老百姓每天不断挂在客厅、书房及卧室的,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小尺幅的横批、条幅等等,显然,这个伟大的“展厅时代”已经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了挂在室内的小幅书作。倡大而不薄小,允朱液而许水写,这不正好能展示出百花齐放的大繁荣局面嘛!

小尺幅可蕴玲珑精致之神韵,大尺幅则能出雄浑壮阔、气吞山河的气势。大书法家的八尺或丈二的鸿篇巨制挂在几十米高、数百米长的大展厅,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心灵为之震撼!尺幅须大,是因为展厅大。然而,倘若气度大一点看,最大的展厅,还是地书作品“展览”的展厅。地书作者无意于展而天天在展,不卖门票、拍照随便;参观者每每成堆围圈,啧啧称赞。地书作者兼大与小、水与墨、临与创、学与教、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忘了过去的地位,不计天气的冷热,沐天风,接地气,不求叫好,环保而原生态……他们的书写状态和精神状态,真的离心手双畅、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在传承中创新的追求,有神似之处呢!

近年来,中国书协多次举办关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的高峰论坛。专家们旁征博引、高谈阔论,总能给书法界以“须抬头看路”的启迪。他们赴山寨、走雪原、下到学校和部队去采风,感人至深。专家们如也能深入到小区和公园,和地书作者们做些深入的交流,也许会得到关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不少启示哩!

练字遐思

文/蒋延珍

这次下决心练毛笔字,实际是因为看到网上有国画教学,跟着学习涂鸦,偶尔也画出几幅自鸣得意的画,却不敢题字。因为一幅好的国画作品,需要字、印、画的绝佳组合,方称完美。

读书时练过毛笔字,却没认真坚持。在我的朋友中有不少能干的书法老师,于是我广发求教信息,决定从零开始,坚持练习隶书楷书,圆我追求美术书法的梦。

我的同事胡老师,通过二三十年不懈坚持,一路走来,从最初的字迹潦草,到现在能行云流水般书写各种字体,让我羡慕不已。胡老师曾经帮我的画题过字,也劝我练练字,我总缺少恒心。这次我主动问他寻找书写工具,因我辨别不了材料的好坏,所以他把字帖笔墨纸一起找给我。他的笔很好写,我练习两张后居然得到先生夸奖。真是太感谢胡老师了,他一再叮嘱我下了决心就要坚持,保持兴趣不能再半途而废。

现代人有了电脑手机后,往往不太重视流传千年的文房四宝,更别说练字了,我的学生大多如此。前些日子布置作业,根据新闻,写关于疫情中最感动的人事短文,上百篇作业交来,有些作业完成得不错,但有的作业根本无法辨认,鸡抓过一样。我强调一定要把字写好点,今后都是网阅,如果网传不清楚就很影响老师评判,影响中考成绩。学生平时练字那是图完成任务,写字练习收效微乎其微。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一位写作厉害的杨老师,他曾经是个医生,爱好写故事,可字确实欠佳,于是他一下班就去麻烦科室的同事,集体帮他誊抄手稿再邮寄出去。他一天写几篇,洋洋洒洒写作,以至于办公室抄写组马不停蹄。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情,杨老师发表作品数万字,离不开同事们的鼎力相助。他拿到稿费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大家吃火锅,大伙享了口福,乐此不疲。后来有电脑了,杨老师安上了手写板输字。杨老师发表了几百万字的作品,而且他投稿校对很认真,堪称范本,几乎没有错误,这么多作品用手写板慢慢敲出来实属不易。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我牢记着郑板桥先生的话,每天练画和字。我相信,如果从现在开始在这片领域播种,那么一米阳光里五彩斑斓的美好世界,定会早日呈现!

做一些耗费时间的事

文/李想

当初一起学习书法,很多小伙伴都说,之所以学习书法,是想以后过年时能把自己的字贴在大门上,我也不例外。然而,多年以后,自己的字还是没能被贴上去。商家送的春联,从街上买回来的春联,大多是印刷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内容,无风无骨的字形,真又撩拨起自己想写的心思。

写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还写它干嘛?写完,再买,再写……成卷成卷的练习用纸买回家,写完又一叠一叠地堆放着,扔也舍不得。中断练习差不多有一两年了,因为遇到瓶颈,总觉得自己是在瞎写。

曾结识一些书法家,听过他们的故事,他们学习练习的刻苦程度是我所达不到的,当然,我也没想过要成为书法家。同样,我喜欢跑步,也没想过自己要成为专业的长跑运动员。

不论是书法还是跑步,对我而言,都只是爱好。此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耗费时间。想想你即便跑5公里,一般情况下也要20分钟,30分钟,甚至更多,因为你不是专业运动员,你无法只用10分钟左右去跑完。书法好在还有变化,同一个字,在同一副字帖中,同样的笔画,在不同的字上,都会体现出不同的写法,而跑步,却是两条腿不断地在重复同样的动作,就这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数个小时地跑下去。然而至今,我还没能完成一场全程马拉松,而半程马拉松成绩也没能达到2小时以内。那么,是否要放弃呢?

即便书法写得很糟糕,那也应该去练;即便永远都无法跑完一场全程马拉松,那也应该去跑;即便写不出好文章来,那也应该去写。虽然耗费了大量时间,但也比把时间浪费在手机上、浪费在焦虑上、浪费在烦躁中更有意义。谁说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这本书的内容统统记下来?虽然无法记住,但这本书的影响却可能已经产生,在你的某一个念头里,某一个行为上,某一句言语中。同样,书法是,跑步是,写作也是,它们都是让人一旦做了就能安静下来的事,能让时间沉淀,能让时间变得有意义,而这才是最需要和最应该去做的。

眼下,又是一年春光好,而这一年很快也会过去。当我们口口声声说着诸如要珍惜时间这样的话时,是否真的已经放下了手机、推掉了无意义的社交、克服了懒惰,认认真真地去计算自己每天的时间都用在了何处,自己每天是否真的有珍惜时间?心慌的感觉,可能来自于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可能是因为感到自己无法做到控制。那些看似浪费了时间的事,却能让你找到这种控制感,学会思考,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思是多么纷乱,但有一份控制,便会有一份专注,有一份平静。

熔碑铸帖,推陈出新

文/张海

清末以来,碑学兴起,成为与帖学并行的一大书法流派。河南洛阳是魏碑的故乡,魏碑的圣地,河南书家习魏碑的人数众多,有成就者可以说是代不乏人。李放便是当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和河南同龄书家相比,李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首先,李放是一个高学历的书家,曾在欧阳中石先生的指导下取得书法博士学位。因此,对于书法,不仅有实践的历练,更有理论的观照和历史的解读。在书法实践上,他虽以魏碑为主打书体,但他却是把魏碑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阈中来看待和把握。因此他的魏碑书法既有碑派的生拙和朴厚,又有帖派的灵动和娴雅。

其次,李放长期从事书法教育工作,由于教学的需要,各种书体都必须有良好的基本功。其楷书以《张猛龙》《张黑女》为圭臬,时掺苏轼笔意于其中,端方遒逸,娴雅和穆。其行草书取法王羲之《圣教》《十七帖》,怀素、孙过庭作品等,用笔飘逸流畅,翩翩有林下风致。隶书宗《华山》《礼器》,篆书亦有经纬。四体中以楷书、行草为佳。一个书家能做到四体皆能,绝非易事,而四体之中,有强有弱,也属正常。

再次,李放的书法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他的大字书法上。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以小字为主,尤其是帖派书法。碑派中虽有少量大字作品,如《石门铭》《白驹谷题字》《经石峪》和一些摩崖石刻,但为数不多。大量的碑刻墓志仍以小字为多。大字书法的兴起,是近代的事情,尤其是中国书协和一些社团专门举办大字和榜书展之后,由于其视觉冲击力和展厅效应,引起不少作者关注和参与。大字自有其独特的书写要求和方法,并非小字的简单放大。不经过专门训练,单凭写小字的功力和经验是写不好的。我们欣喜地看到,李放创作的多幅大字作品雄浑而不粗野,简约而不凋疏,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和驾驭笔墨的能力。

最后,李放书法在碑帖融合方面做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李放视野广阔,碑帖积之有素,因此,他具备融会碑帖的基本条件。多年来他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看他的楷书虽以碑派为基调,但明显有着帖派的空灵和雅逸,用笔也不限于碑派的方笔和中锋,时有圆笔侧锋掺杂其中,使得其笔法丰富而多变。行草书虽胎息二王、怀素,但起笔处每每间用方笔,显得沉稳厚重,无虚浮之感。李放在对两派风格兼收并蓄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构建自己的书法个性语言。

书法在当代的复兴,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理论和实践兼擅的书法人才。然而,毋庸讳言,在这方面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理论创作兼修兼优的书家还太少。有些青年作者,一旦看到一种书风受到关注或热捧,就群起而效之,对艺术创造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难能可贵的是,李放多年来在书法教学和理论研究之余,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魏碑的当代表现和碑帖的进一步融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的魏碑书法体现了当代书家对这种民间书法形式的关注和审美再创造。尽管目前仍在探索的路途中,但其标志意义是十分可贵的。

自从碑帖两个书法流派形成以来,融会碑帖就是许多书家的理想。诚然前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条充满挑战的艺术之路还远远没有走到尽头,我们在这个领域仍然可以大有作为,真诚希望李放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书法与田畴

文/李丹崖

我练习书法之后,总是容易把书法与故乡的田畴联系在一起。

那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总让我想起故乡的阡陌,诗词有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被阡陌分割的田垄,就像是一笔一画的方格纸,田畴上的一垅又一垅庄稼或药材,就像是一横或一竖。

书法中的“点”,好似故乡田野里的深井,庄稼人多是从这些井中浇灌庄稼,很多字也正是由“点”出发,而后有了荣枯浓淡。

春夏,是庄稼最繁茂的季节,也好似是我们饱蘸了一笔墨,开始书写,墨迹在宣纸上漫漶出好看的纹路。田野入秋,一枚字或一幅字已经基本写就,而冬日的萧索就是一枚字的最后一个笔画,多半是枯笔,是苍劲却又稀疏的枝枝杈杈,多像冬日的景象。其实,也像极了旧时被犁铧和靶齿翻耕过的田野,没有了庄稼,那样的印痕却依旧淡然好看。

小时候,我常常喜欢在犁铧和靶齿翻耕过的田野边发呆,看那些田地里的勾勾画画,这是庄户人家的“枯山水”,谁说农家人就不懂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早的艺术说不定就源于田间的劳作。冬日的枯与守,让人想起书法中的枯笔,或者是蔡邕当年所创的“飞白体”,浓墨在宣纸上笔走龙蛇,最后所带来的枯丝,是墨虽弱,笔力俱在的一种见证,这样的见证,是见风骨的。

史书记载,曹操最爱这样的飞白体,也最爱在屯田督耕之时,用刀剑在土地之上划出这样的笔画来。鄙乡至今尚有两座“观稼台”,是曹操当年施行屯田时所遗留,虽然已经望不到曹操在大地上的手书,但遍野的庄稼在秋收之后,不都是苍劲的“飞白体”?

人,到一定程度不妨多一些“临枯之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没有了枯之守,哪有繁茂的张扬和挥洒?

书法与坚持

文/赵子墨

一次,我所在的艺术学校组织参观长春市书画展,老师、家长和我们学画画的孩子去了很多人。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令我惊叹不已。这些作品中,既有儿童画,又有名家之作,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令我羡慕不已。从那天以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

看书画展回来以后,我缠着妈妈要学书法。妈妈听了笑着说:“好啊!你爱学习是好事情,我给你联系一下,看看有没有书法班。”妈妈做事雷厉风行,她立刻打电话给艺术学校,恰好他们正在招收软笔书法第一期学员,于是我第一个报了名。

好期待呀!终于到了周末,书法班开始上课了。老师先给我们做示范,只见他一笔一划地写着,不一会儿工夫,一个个飘着墨香的大字就在纸上诞生了。好漂亮啊!原来写毛笔字这么容易!我们几个孩子自信满满地拿起笔,蘸满墨汁,心急地往纸上“刷”去,结果横不像横,竖不像竖,点不像点。老师示意我们先停下,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正确的握笔姿势,告诉我们不能像用铅笔那样握笔。然后又教我们怎样顿笔。笔尖微微向前倾斜,向后拉直,轻轻提笔,再顿笔回锋,一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横,我们反复练习了无数遍。毛笔好像不在我手中似的,完全不听我的使唤,字迹一会儿粗,一会儿细。老师反复教我写了好多遍,我写的横还是像一条条歪歪扭扭的毛毛虫,趴在纸上。原来这简单的一横都这么难写,我有些灰心。妈妈鼓励我说,“不要气馁,坚持练习就会越写越好”,老师也为我加油。不知道练了多少张纸,我写的横才算有了一点点模样。

从那次课后,我每天一写完作业就练习书法,上课时把写好的字拿给老师看,再认真听老师讲解,哪里运笔不对。就这样,我一直坚持练习了两年多,写出来的字越来越好看了。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完成像对联、七言诗这样的书法作品,还在区里、市里和全国的少儿书法大赛中获过奖呢。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流过汗水,也流过泪水,曾经灰心失望过,也动过放弃的念头,是妈妈和老师的不断鼓励才让我坚持到今天。我深深地体会到,无论学什么,只要坚持就能看到进步,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