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亲情的散文

2022/12/18好文章

关于亲情的散文(精选12篇)

年味,亲情的味道

文/吴建

年味是什么?细想一想,年味就是一缕不断的牵挂,就是一股浓浓的亲情,就是一团凝聚在一起的温暖。“过年回家,我们回家,今晚就要到家。无论路途千里万里,归心似箭啊。”2011年春晚的开场歌曲唱出了常年在外打拼的游子的心声,也唱出了“年味儿”里最浓郁的亲情。

春节是离家的人倦云恋岫、归鸟思巢的期盼,那是数天、数月甚至数年对团聚的向往、期待与憧憬。进入腊月,异地求学、外出打工和他乡经商的游子心中开始有一种情愫潜滋暗长,想象着团聚的甜蜜,不由掰着手指细数归程的日子,悄悄准备着回家的行囊。电话里、邮件中、qq聊,全都贮满了沉甸甸的亲情牵挂,熨帖着一颗颗孤独漂泊的心灵。岁月把盼聚之情发酵为沉沉的乡愁,浓浓的乡思。

熙熙攘攘的现代生活中,只因“回家过年”一丝牵挂,足以驱使我们克服一切困难,迈动步伐踏上归程。日夜兼程、快马加鞭扑进家乡的怀抱,让久别重逢的甘霖洗去旅途的疲劳,让亲人的拥抱放松紧张的心情,在销魂的相聚中感受无限的爱。大文豪梁实秋先生说过:“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可见“年”在中国人心里的分量,和家人过春节图的就是一个“团圆”。

其实,在外漂泊的游子归心似箭,留守在老家的父母、妻儿,哪个不是望眼欲穿?公交车站的遮雨棚下、村子边的老槐树旁、院子外的篱笆口,从早到晚都有人站在那儿痴痴地张望——— 父思儿、母盼子、妇望郎。羞涩的村姑则怯生生地站在远处,使劲揪着辫梢,深情地眺望着渐渐模糊的远山,焦急地期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尽管有的已在电话中明确告知了返乡的日期,可他们仍然初衷不改,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不懈地眺望——— 那深情盼归的眼神中,透溢的应当是博大的父爱母爱,流露的是真挚的亲情!

除夕灯下,一家老小其乐融融,扯不开割不断的浓浓亲情,就是最浓的年味。父母脸颊上的泪滴已化成了节日的礼花,晶莹地绽放在儿女的心田;妻儿期盼的目光已转换成欢声笑语,长久地洋溢在温馨的小屋里。家的味道在春节浓了重了,沧桑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亲人的面容,年年新春更迭,亲情永不褪色。那一刻,享受着家人的呵护,一年的压力突然释放,心底里涌起的是无限的温暖。甩开烦恼,换上新衣,点燃鞭炮,贴上春联,一种美好的心绪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弥漫。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让一年的思念沉淀,让最朴素的亲情回归,让人们更深刻地体味幸福,珍惜幸福。亲情是过年真正的主角,过年是亲情的盛宴,是享受亲情的滋润、感受亲情的温暖的时刻。因为亲情,我们要回家过年;因为过年,我们的亲情得以浓郁绵延。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向被赋予“团圆”、“喜庆”的意义。“过年”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习俗,尽管这些年年味在变,但年的核心、年的根本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千丝万缕的亲情。过年就是回家,就是团聚,过年的意义多半是家的意义。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四季轮回,只要还有亲情,就会有年的味道。

中秋亲情渐浓月渐圆

文/徐静媛

秋意日浓,中秋又至。糕点铺里好多人已经在排队加工月饼了,老远便能闻到那股香香的独有的月饼味道。每到这时便不由想起母亲期盼的眼神,想起故去的父亲,想起那些经年往事。

我小时候好静,不爱跟伙伴们出去疯跑。中秋月圆之夜,哥哥姐姐都跑出去跟孩子们在场院里玩,钻在莜麦秸里捉迷藏,享受月光的沐浴。而我只是鼻子尖儿扁扁地贴在小方格窗的玻璃上,看月亮幽幽地悬在天空。这时候父亲用他那惯有的慢腾腾的脚步走过来,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香槟果放到我手里,脸蛋红红的槟子被父亲用线绳拴着把儿,香味飘出好远,我便抓着线绳的一头,一会儿绕着果子转圈,看那圆圆的红红的“陀螺”转成一个飞旋的圆圈,我的心也跟着飞扬起来;一会儿放在鼻子下贪婪地、使劲地闻那扑鼻的果香。在我的记忆中所有的水果里唯有槟子最香,父亲会把几个槟子放到家里唯一的两节红木柜里,只要一揭开柜,一股香甜立马钻入肺腑。都快到冬天了,那几个槟子还好好的,我想闻味儿了,就把柜压个缝,任那独有的果香自柜子里飘满小屋,我则使劲地吸鼻子。

记得我8岁时,母亲说用脸盆盛了清水照月亮,从水中能看到月亮里有小白兔在捣药,还有吴刚不停地砍桂花树。我端了多半盆凉水,院里院外换好几个不同地方,在脸盆里专注地找,却总是看不到母亲讲的故事里,所谓的白兔和砍桂花树的吴刚,更不要说美丽的嫦娥,但是嫦娥却一直在我心中。我常常想,要是有嫦娥姐姐的美貌那该多好!

中秋节晚上,每到月儿爬上了中天,娘准备照月的供品,让父亲把几个孩子都喊到院里开始祭月。小红木供桌上两只红蜡温柔地亮着,像在对我说着什么;红烛之间是剜成花篮造型的西瓜,后面立着大团圆饼,娘说这是照月饼。周围的小瓷盘里是白面做的各式各样的小馍,还有满满摆放在碟中的葡萄和槟子等水果。桌角放一杯茶水,那茶特红,是湖南外公寄来的砖茶。供桌的最前面是一个碗,里面放了多半碗小米。父亲点着三炷香,对着天空中的圆月拜了三次,然后把香插到米碗里。然后母亲也点着三炷香,一边对月鞠躬一边把自己的愿望告诉月儿。

烟香袅袅,一缕缕飘向清朗高远的天空,传递着对月亮的虔诚,又似乎倾诉着对远方亲人的期盼。我凝望着那轮明月,真想知道月亮里面到底有没有玉兔,长大后才知道只不过是个传说。

祭完月亮,母亲把供品给我们五个孩子每人分了一份。娘用大铁锅烙出来的月饼虽然扁扁的,边缘没有棱,正面也没有图案,远没有商店的好看,但是对于我们姐弟五个来说简直胜于蟠桃盛宴。那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感觉。

20年前搬到县城后,由于环境等原因,家人供月的习惯停止了,但父母那份对月的虔诚却丝毫未减。他们肯定在心里进行着拜月的仪式,祈求着全家团圆,儿女平安。母亲每到中秋月圆,总会打开话匣子讲起跟父亲在一起经历的苦辣酸甜,讲起拉扯我们五个孩子经历的艰辛,讲起那些年拜月的趣事。这两年,母亲对父亲回忆的少了,口中不离的是在外工作的儿子,远嫁外地的两个女儿。她对中秋的期盼再不是“貌似嫦娥,圆如洁月”,而是希望她的几个孩子每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轻柔的月光撒进房间,《弯弯的月亮》轻柔地唱着。一首歌,一杯茶,历历往事竟然触动了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有种热热的东西盈入眼眶。凝望着一轮明月,脑海中幻映出的是母亲盼儿归的热切神情,幻映出的是在外工作、生活的姐姐、弟弟在中秋前夕赶回家与老母亲团圆的画面。

月到中秋分外明,愿每个在外奔忙的游子,百忙中抽出时间,回到父母身旁,吃一牙老爸老妈备好的月饼,陪老爸老妈到月色中走走,远望高天,听听他们跟月亮仙子的对话。

年幼不知亲情浓

文/阿妹

童年的我是那么幼稚,那么天真,从来不去想后果是什么,直到我从叛逆中苏醒,还来不及跟奶奶说声“我爱您”,她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你这小兔崽子,整天只知道吃、看电视,什么事都不干”。听了这话,我知道奶奶又喝酒了。记忆中的奶奶有一个奢好——喝酒。所以,我从小就不太喜欢奶奶,只要见到她喝酒的样子,我就爱理不理,她说一句,我就顶十句,气得奶奶满脸通红。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客厅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突然传来了奶奶急促的喊声:“阿妹,快出来”我不紧不慢地走到她身边。“你看,奶奶吐血了”她指着地上用土覆盖着的若隐若现的鲜血,对我说。“您整天喝酒,吐血也是自找的,小心吐死。”我若无其事地乱骂几句,跑进屋里继续看电视。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却变成了现实——奶奶因吐血不止而离开了人世。

时光荏苒,如今的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奶奶对我所付出的一切,眼泪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小时候,每当我摔倒受伤时,奶奶总会满头大汗地背我去医院;每当我生病时,奶奶会熬一碗特别好喝的粥,端到我的床边;每当下雨,奶奶总会冒着大雨给我送伞;每当我考试不理想时,奶奶也会温和地安慰我……

亲爱的奶奶,为什么曾经的我是那么不懂事?您喝酒,只是因为您失去了挚爱的爷爷而伤心;您骂我,只是您有时心情不好罢了。

“年幼不知亲情浓,愧疚思念悔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就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吧!

岁月的枝头

文/张雨

岁月的枝头挂满了各种酸甜苦辣,蓦然发现,却是混味杂陈。懂得珍惜,懂得挽留,才可以长久地拥有。

岁月的枝头结的第一颗果实是亲情。

从出生开始,血缘关系就紧紧地绑在一起,有爸爸,有妈妈,还有许许多多的亲人。他们将是你以后行走的牵挂,就像手中的线拉着风筝一般,不论飞得多高,总要回家。

家是什么?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亲情的驻地,家是出发的首站。破落衰败的院子,长满了杂草,偶然间发现,墙角里埋藏着一份记忆,曾经的一粒种子,长成了大树,那时候,是和父母一起种下的。

父母说:“家人就像这一棵树,每年给孩子果实,不求回报。”

过了许多年,父母把一生都奉献给孩子,可又得到些什么?只是孩子的一个微笑,便可以融化父母的内心。

岁月的枝头结的第二颗果实是友情。

如果说亲情与生俱来,那么友情就是出生后得到的第一份情。无论是如何相遇,也无论是贫贱富贵,只要知心,便可走到一起。

一个人最晚也会在上学后遇到朋友,虽然一开始,不知道什么是朋友,只知道在一起玩耍,但最是这种无知的友情,在若干年后,最牵动人心。有时候,会叫做发小,或者叫做青梅竹马。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生在世,谁不会遇到些困难,如果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困难,那就需要朋友的援助。帮完后,甚至会说:“就这么一件小事,客气什么。”于是,心里涌起一阵暖意。

有句歌词唱得好:“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是啊,无论天涯海角,只要心连着心,便是永远。

岁月的枝头结的第三颗果实是爱情。

爱情之所以放在友情后面,一般是先有友情,再有爱情。

从懵懂开始,就会向往着拥有电视里的爱情,于是,走过了茫茫人海,前去寻找,又经过了失望,终于回归到平淡。

咖啡固然香醇,酒也固然甘醇,但最是水才是永远,放进了盐,便是咸,放进了糖,便是甜。

有人说:“爱情的最后是亲情。”经过时间的沉淀,爱情最后会变成亲情。其实,都是这样,最后都会变得牵挂,也许这是它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点。

岁月的枝头还会有第四颗果实,第五颗果实,一直到生命中的最后一颗果实,也许是怀念,也许是感恩,又或许是一个综合体。

无论如何,每一颗果实都是一种恩赐,在拥有的时候懂得珍惜,善于经营。也许会发现,枝头上已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实。

亲情的牵挂

文/何庆良

一天,和几个战友聊天,不知不觉说到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其中一个战友说他高中毕业考上了军医大学,走上了从军之路,现在部队医院当大夫。穿军装快20年了,特别是在医院工作,对平常的生死离别已司空见惯。但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期间与父亲的一通电话,却让他这辈子难以忘怀。

他说,那年5月,他很开心地盼来了探亲假期,于是立马打电话回去,告诉父母已经订了返乡车票,并备好了父母的常用药品。就在他收拾东西的时候,来了命令,医院组建医疗队,抽调各科室骨干火速赶赴灾区。匆忙之间也顾不上打个电话回家说一声,他就和同行们一道带着医疗器械和药品上了飞机,一到现场就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之中。

天气越来越热,灾区的环境是艰苦的,大家的精神高度紧张。他第一回感觉与死神离得那么近,每天不是在抬担架,就是在包扎或是做手术,没有白天与夜晚之分,累得不行了就和衣席地倒头就睡。半个月后,他才想起给家里打个电话,电话接通后,可话筒那头除了喘息声没有任何声音。好半天,才传来父亲急促的声音:你是我儿子吗,而且一连问了5遍。

他说,要不是父亲开始就叫了他的名字,还以为是自己打错了电话。父亲一连问了5遍,他也回答了5遍。和父亲通完话后,他感觉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得慌。

我对他说那是当然,你说连车票都订好了很快就回去休假,结果不但没有回去,还消失了半个多月,手机也关机了,一点消息也没有,家里不着急才怪呢。

他说,当时主要是工作太忙了,无暇顾及给家里回个电话,再就是灾区环境有限,手机充电十分困难,出发时带的两块电池一下子就用完了,所以一直没有给父母报个平安。他接着说,如果抗震救灾让他更一步近距离地接触了死神,那通电话则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牵挂。

虽然那场灾难已经过去了5年,大家又回归了工作的常态;虽然战友说得轻描淡写,脸上极其平淡,但我感觉自己的眼里似乎也盈满了眼泪。

文/刘孔伦

若问“什么是家?”,可能很多人不屑于回答——小孩子都知道的问题,问这个有意思嘛!

我遇到过有人要我回答这样的问题:“是把家安在房子里,还是把房子盖在家里?”这个像笑话一样的问题,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太小儿科了。但是要圆满地回答它,却并不简单。如果你认为把家安在房子里,为什么还要问有房子甚至是楼房的青年人“成家了没有”、说男人死了妻子是“破家”了呢?这不仅仅是个叫法的问题,里面渗透出来的意思是,在某种意义上,女人是家的中心。日常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下了一个给公职人员发自行车补助的文件,规定只发给单位距家三里以外的人员。有一个单位传达文件时对家的界定是“老婆就是家”,意思就是老婆在哪里,哪里即是家,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解释,但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适合的解释。

因为还有这样一些情况:过年过节,甚至平日,人们从居住的家里出来,说是要“回家看看”;同在一个单位的同事,有时却互问“你是哪里家?”前者指父母住的地方,后者是指老家,甚至已经不是家了,是籍贯。这样看来,“家”的义项不止一个。

中国人对家太看重了。青年人到了结婚年龄,男的就要忙着“成家”,女的就要抓紧找婆家,不管男女,成不了家是要被人笑话的。子女要经常回父母住的地方,亦即他们最初的家去看望父母,不去则要被视为不孝。离开老家在他乡安家居住的,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总想着回老家看看,因为那是他们的根。前些年,影视演员王姬为孔府家酒做了一则广告,广告词是“千万里,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真是说到中国人心里去了。每到中秋节、特别是春节,那些在外地工作的、经商的、打工的、上学的,不管千里万里,隔江隔海,都想方设法往家里赶。看看每年春节前陆、海、空交通的拥挤情况,就知道人们回家的迫切心情了。

中国人为什么这样看重“家“呢?因为那里有亲情,那里是亲情凝聚的地方。看重家、常回家是为了享受亲情的。

反之,没有了亲情,也就没有了家。那些夫妻不和、非打即吵的,尽管他们具备了中国人关于家的一些因素,房子、对象,他们却没有了家。那些只想着老婆孩子那个小家,而不孝敬父母、甚至连去探望一下都做不到,这样的人也没有了家,起码没有了最初的家,没有了他们的根。

“我想有个家”,家是人一生的向往,请每个有家的人珍惜你的家吧。珍惜家首先要珍惜亲情,培养亲情,只有一家长幼大小,上下和睦,敬老恤幼,你亲我爱,这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

友情,爱情,亲情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友情,其实在小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也是可以有友情的,可能这样代沟就少了。到了上学的时候,和年纪相似的孩子一起,就有了朋友,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渐渐地,朋友成了闺蜜,成了兄弟。友情其实应该是纯真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友谊分了好几种,朋友也是分各种级别的,而真正知心的朋友能有几对,最多的就是一些酒肉朋友,而关键的时候,能够雪中送碳的能有几个,而多数也是落井下石的。友情如何才可以经得起考验,需要时间,不过有的时候,都是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就可以把人看的透透的。友情,有的时候也需要勇气,因为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不容易,每个人都要的自知之明,不是因为人家让着你,就可以肆无忌惮了。

玫琳凯老太太的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同样,爱情也是。

爱情也可以从友情上发展过来,爱情的世界只有男人和女人。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是来自不同的世界,一个来自火星,一个来自水星。而爱情在男人和女人都有着不同的定义。爱情的世界里,可以是浪漫的,也可以是奢华的,也可以是美丽的。爱情中的热恋也是一时,到最后也是平淡的。爱情是美好的,也有痛苦的时候。爱是伟大的,因为它是可以牺牲的。

结婚以后,爱情就渐渐地变成了亲情。

亲情,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就要重视亲子之情了。亲情,就像结婚以后,不是两个人的事了,而是两家人,或者是三家人的事情了。当一大家族的人,难得的聚在一起的时候,亲情的感觉是越加浓厚。同时当家族中的一家有困难,那么中国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更明显了。亲情的力量大于爱情,更大于友情。亲情是不分彼此的,亲情的爱像是一棵大树,当困境来的时候 ,就可以互相抱得紧紧的。

友情,爱情,亲情,是人生中的三种人情味。人间有情,不只是这些情感。

从友情到爱情,从爱情到亲情,只要心有中爱,那都不是个事!

友情,爱情,亲情都是那么的可贵, 所以我们就要好好地去珍惜每段来之不易的感情,虽然人和人之间的相处,真的不容易,难免也会吵架,只要我们的心中,不要过分的自我,多为身边的人想想,或者来个顾全大局,那么社会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纠纷了。

友情,爱情,亲情也有不如意的时候,那么就好聚好散,因为都是逼不得已才会走这一步的。

友情,爱情,亲情,就像人生中的股票一样,也是有起伏波动的,所以这才是人生,就像是电视剧一样,有的结局可能是大团圆,有的可能是离别俩依依。

友情,爱情,亲情,好好地去珍惜吧!其实就是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把他们放在心上,你也会幸福的!

中秋亲情渐浓月渐圆

文/徐静媛

秋意日浓,中秋又至。糕点铺里好多人已经在排队加工月饼了,老远便能闻到那股香香的独有的月饼味道。每到这时便不由想起母亲期盼的眼神,想起故去的父亲,想起那些经年往事。

我小时候好静,不爱跟伙伴们出去疯跑。中秋月圆之夜,哥哥姐姐都跑出去跟孩子们在场院里玩,钻在莜麦秸里捉迷藏,享受月光的沐浴。而我只是鼻子尖儿扁扁地贴在小方格窗的玻璃上,看月亮幽幽地悬在天空。这时候父亲用他那惯有的慢腾腾的脚步走过来,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香槟果放到我手里,脸蛋红红的槟子被父亲用线绳拴着把儿,香味飘出好远,我便抓着线绳的一头,一会儿绕着果子转圈,看那圆圆的红红的“陀螺”转成一个飞旋的圆圈,我的心也跟着飞扬起来;一会儿放在鼻子下贪婪地、使劲地闻那扑鼻的果香。在我的记忆中所有的水果里唯有槟子最香,父亲会把几个槟子放到家里唯一的两节红木柜里,只要一揭开柜,一股香甜立马钻入肺腑。都快到冬天了,那几个槟子还好好的,我想闻味儿了,就把柜压个缝,任那独有的果香自柜子里飘满小屋,我则使劲地吸鼻子。

记得我8岁时,母亲说用脸盆盛了清水照月亮,从水中能看到月亮里有小白兔在捣药,还有吴刚不停地砍桂花树。我端了多半盆凉水,院里院外换好几个不同地方,在脸盆里专注地找,却总是看不到母亲讲的故事里,所谓的白兔和砍桂花树的吴刚,更不要说美丽的嫦娥,但是嫦娥却一直在我心中。我常常想,要是有嫦娥姐姐的美貌那该多好!

中秋节晚上,每到月儿爬上了中天,娘准备照月的供品,让父亲把几个孩子都喊到院里开始祭月。小红木供桌上两只红蜡温柔地亮着,像在对我说着什么;红烛之间是剜成花篮造型的西瓜,后面立着大团圆饼,娘说这是照月饼。周围的小瓷盘里是白面做的各式各样的小馍,还有满满摆放在碟中的葡萄和槟子等水果。桌角放一杯茶水,那茶特红,是湖南外公寄来的砖茶。供桌的最前面是一个碗,里面放了多半碗小米。父亲点着三炷香,对着天空中的圆月拜了三次,然后把香插到米碗里。然后母亲也点着三炷香,一边对月鞠躬一边把自己的愿望告诉月儿。

烟香袅袅,一缕缕飘向清朗高远的天空,传递着对月亮的虔诚,又似乎倾诉着对远方亲人的期盼。我凝望着那轮明月,真想知道月亮里面到底有没有玉兔,长大后才知道只不过是个传说。

祭完月亮,母亲把供品给我们五个孩子每人分了一份。娘用大铁锅烙出来的月饼虽然扁扁的,边缘没有棱,正面也没有图案,远没有商店的好看,但是对于我们姐弟五个来说简直胜于蟠桃盛宴。那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感觉。

20年前搬到县城后,由于环境等原因,家人供月的习惯停止了,但父母那份对月的虔诚却丝毫未减。他们肯定在心里进行着拜月的仪式,祈求着全家团圆,儿女平安。母亲每到中秋月圆,总会打开话匣子讲起跟父亲在一起经历的苦辣酸甜,讲起拉扯我们五个孩子经历的艰辛,讲起那些年拜月的趣事。这两年,母亲对父亲回忆的少了,口中不离的是在外工作的儿子,远嫁外地的两个女儿。她对中秋的期盼再不是“貌似嫦娥,圆如洁月”,而是希望她的几个孩子每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轻柔的月光撒进房间,《弯弯的月亮》轻柔地唱着。一首歌,一杯茶,历历往事竟然触动了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有种热热的东西盈入眼眶。凝望着一轮明月,脑海中幻映出的是母亲盼儿归的热切神情,幻映出的是在外工作、生活的姐姐、弟弟在中秋前夕赶回家与老母亲团圆的画面。

月到中秋分外明,愿每个在外奔忙的游子,百忙中抽出时间,回到父母身旁,吃一牙老爸老妈备好的月饼,陪老爸老妈到月色中走走,远望高天,听听他们跟月亮仙子的对话。

孝心,莫等

文/谭永强

今天看了微信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干部主动去奉献藏区,在三年援藏期间扔下了妻儿甚至连老母亲生病过世都不能赶回去见最后一面……虽说人各有志,但其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我却无法苟同。人生苦短,一个只为自己名利和前途奔跑的人,一个忽视乃至淡漠了妻儿老小正常的感情和需求的人,我甚至怀疑他对事业的忠诚。

我们整日忙碌奔波,或为生活所迫,或为理想而战。但孝心,却不在于你地位的尊卑。于我们微薄的情感来说,在孝心的天平上,它们并没有轻重的分别。

你是否会记得,在那些苦难岁月父母是如何牵着你的小手艰难度过?想起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我们缝缝补补,想起清晨我们酣睡之时,父母早已在风寒露重的农田里播种、收割。当你灯红酒绿、推杯换盏时,是否会偶尔想起下乡下父母窗口点点灯光透出的温暖;想起节日里,父母默默注视着饭桌上的碗筷,正翘首等待你和妻儿推开家门……相隔一城繁华,共邀一轮明月。然而月亮每天都会升起,生命却无法重复。莫等似水流年划痛你我淡漠的内心,才想起这辈子没有好好地感受亲情,才想起要对父母付出孝心。

有哲人说过:走得最急的,错过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伤得最深的,往往总是那些最真的情感。常回家看看吧,轻轻地敲开家门,把工作和生活的苦恼拒之门外,让亲情抚慰我们整日奔波飘摇的内心,轻轻松松陪亲人拉个家常……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心请莫等,亲情没有轮回。生命脆弱的那么不堪一击,别等到父母都听不到的时候,你才撕心裂肺地哭着说:我,回来了……

亲情永不下岗

文/乔伟伦

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你就开始上岗,你用爱温暖了我成长的每一天。“姥爷,我要吃像腰带那样宽的山楂糖!”少不更事的我随口说的一句话,却让你在大热天顶着烈日跑几家店。“你呀!哪天他让你上天摘月亮,你也去把它摘下来?”姥姥总是这样说你,而你却倔强地回答:“如果真是这样,为了他,我还真愿意试一试!”“真拿你们俩没办法!”姥姥笑着摇摇头。

如今,时光悄悄偷走了你的年华。许多事,你开始感觉力不从心。

那天,天空突降暴雨,我在校门口,极力从人群中寻找你的身影,但你没来,直到姥姥撑着伞向我走来。“姥爷呢?他怎么没来?”我急切地问道。姥姥强忍住泪花对我说:“孩子,姥爷病了,老了,他再也无法照顾你了!”我的心中顿时刮起了狂风暴雨:“怎么会?那么强壮的姥爷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我不愿面对!我承认是我太依赖你,害怕失去你!

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当有一天,你成了我的孩子》,我终于明白:由于岁月的侵蚀、病魔的纠缠,你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照顾我。是时候让我来照顾你了——就像原来你照顾我那样。

从那时起,妈妈说我长大了:当你吃饭时,身边多了一个不时给你夹菜的我;当你坐车时,身边多了一个小心搀扶你的我;当你被往事所纠缠烦恼时,身边多了一个和你说话聊天的我……

姥爷,就算时光带走了你对我所有的记忆,但你对我的爱,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之间的亲情永远不会下岗!

亲情,难以割舍

文/梧桐

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却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高耸的树木,五彩缤纷的落叶,平顶的房屋,还有屋顶上堆得高高的玉米。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可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先生每次提及他家族辉煌历史的时候,都会不无怜悯地看着我:你们姐弟真可怜,长这么大了,还不知道老家在何方。

前些年,读席慕容的《乡愁》,有这样一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模糊的怅惘”,多贴切的字眼,突然之间就触动了我,于是一种难以诉说的情感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恰如“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曾经有过一次和老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那是十九年前,我在济南读书。趁五一放假,我心血来潮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去一趟聊城,看望正在聊师上大学的姑姑和刚参加工作的叔叔。没通电话,也没有书信联系,连半个招呼都没打,我就坐上了由济南通往聊城的汽车。聊城是个古城,民风也很淳朴。在好多热心人的引领下,我没费多少周折就打听到了聊师,见到了比我年长几岁的姑姑。老家离聊城市还有接近一百里路,在是否带我回去这个问题上,叔叔和姑姑没有达到共识,我也没有坚持。或许是因为交通的相当不便利?也许是那时年轻的他们和我一样,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亲情的可贵?已经走得那样近了,却又要无奈地远离。仅仅是一念之差,这份遗憾就一直伴随着我走过了十几年的光阴。老家的爷爷奶奶抚摸着我在环城湖边笑颜灿烂的照片时,泪眼婆娑地叹息不已,我那不懂事的叔叔和姑姑自然少不了一通责备。

车上的导航仪一路顺畅地把我们带到了八百里外的教场铺,在通往村庄的道路上,它却是矜持地再也不肯言语半声。高科技还远不能普及到每个边角旮旯,还得借助最原始的问路方式。朴实善良的家乡人啊,他们的热情劲儿真让人感动。看那些正在匆匆赶路的行人,急忙停下车子;悠然在道路旁逗弄孩子的大妈,眯缝着的眼睛里盈满笑意;还有那在屋顶上晾晒农作物的大嫂,恨不得从屋顶上跳下来为我们指路。

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还有弟弟妹妹们早已在路边守候多时了吧。车刚停下,他们就围了上来。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爷爷奶奶拉住我的手,亲切地叫着我的名字,问长问短。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说着笑着。两个小家伙兴奋地围在老爷爷老奶奶身边连蹦带跳。笑容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抬头,蓦然发现老人的眼角里分明还在闪动着泪花。

“这地方我肯定来过。”小侄子清脆的话语引得全家人哄然大笑。是在梦中吗?“真的,也有这样一颗石榴树,上面结满了红红的大石榴,那石榴还是甜的呢。”小侄子用手比划着,天真地望着大家。

饭,吃了什么,基本没什么印象。话,说了不知道有几箩筐,也无从称量。

挂在正屋墙上的两个大相框却是牢牢地吸引了我的目光。那些黑白的彩色的相片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沧桑,大都已泛黄。仔细地搜索寻找,竟然发现了几张连我自己都没见过的老照片,从我几个月大,到两三岁,七八岁,十几岁……一直到我结婚时。可能因为我是他们的长孙女吧,爷爷奶奶对我倾注了那么多的关注,尽管这关注遥远得触不可及。相框的中间是我年轻的爸爸妈妈,还有我和年幼的弟弟一家四口的合影,大约近三十年了吧。记得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心想,每次收到远方寄来的照片时,爷爷奶奶是怎样小心翼翼地取下相框,如何拧开后面的螺丝,把新照片镶进去,然后又是如何端端正正地重新挂在墙上。多少年来,老人一次次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时,他们的内心是幸福的,还是酸涩的?这是老人的一颗心哪。再看爷爷奶奶那满头的银发,菊花般的笑脸,不觉心中怅然。

“看这院墙,这门楼,还是85年你爸回家的时候垒的呢,我帮他搬砖。”大姑看我在发愣,赶紧拉着我的手,走到院子里,小声地给我诉说多年前的事情。我悄悄地转回头,看见奶奶正拉着妈妈的手,开心地笑着,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幸亏她老人家没听见,要不然会作何感想?“没事了,”大姑及时打消了我的顾虑,“昨天你奶奶还在念叨呢,怎么就单单缺一个人呢?为你爸的事,她去年病了整整一年,明显地消瘦了许多。在全家人的劝说下,今天终于开晴了。”

带着相机,走在通往孟尝君遗址的乡间小路上,我和先生再一次成为了村里人关注的对象。他们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俩,我很随意地冲他们笑笑。相互一笑,没了隔阂。“你们是外地来的吧?”他们终于善意地提问了。“不,我的家就在这儿。”我自豪地回答。

正如有人所说,爱情会因时间的无情而随波逐流,友情会因为不堪重负而渐行渐远。唯有亲情,即使你把它伤得体无完肤,它依然会不计前嫌地为你守候。

我终于知道,无论我飞得多高,走得多远,我的老家在这儿,我的根永远在这儿。这片依然苍凉的土地,是我的故乡。

亲情不糊涂

文/张峪铭

从微信圈上,看到小弟发了一条微信:昨天八十六岁的老父亲非要二姐夫打电话给我,想跟我说话,老父亲已经行动不便,意识时有糊涂,还牵挂叮嘱我这个小儿子“在外还好吧,自己要晓得自己的事,我现在常常脑子糊涂了”。想想自己对父母没尽到孝,不惑之年还让父母担心。回家多陪陪父母,祝愿我的老父亲多活几年。

小弟的这段话颇有感慨,是的,父亲六年前在中医院检查,说是有严重的脑萎缩,CT图片清晰的显示,大脑许多地方呈空白状。生活也印证了这一点:大小便失禁,脑子常常出现短路。他挂在嘴边的胡话是:我早已死了,活着的只不过是肉身。

若老爷子不糊涂,这话似乎透着“禅机”,会让人揣想着。可老爷子的现状,让我等还是将他归为真的“老糊涂”了。

年少时当兵吃粮,解放大西南,行军几天几夜,十多岁的孩子走得满脚血泡,痛苦不堪;年轻时打成右派,在外劳动改造七年,娇妻不相见,亲情两相隔,内心凄苦不足与人道……

可老爷子憨人有憨福。人生的苦难也常为他兑成一勺蜜。劳教七年,我的母亲带着不满一岁的姐姐,守候他七年;“文革”时,母亲强势地挑起了家庭中的一切重担,还有六个子女也成了他的慰藉;早年的当兵经历,也变成了他享受“离休干部”待遇的资本;现在八旬老母还照料着他的起居生活……

如今老爷子吃喝不知足饱,天冷不知穿袄,屎尿不知多少,每晚半夜就吵,把我那老母亲“整”得腰弯背驼,两头就一头。可就是这样自己顾不了自己的老爷子,还时常牵挂在外工作的小儿子。

其实小弟买了复式楼,买了车,生活也不错。可自从又添新丁后,老爷子就更牵念了:一拳难敌四手,一人难养四口。去年过年时,他关心地问回家看他的小儿子,你穿什么呀?冷不冷?小弟调侃说,我可怜哟,也没有衣穿,一家四口要吃饭啊。老爷子二话不说,连忙要脱自己的羽绒服,说送给他穿。

我们听后都哈哈一笑,老爷子别的事糊涂,可亲情不糊涂啊!

当时没看小弟的反应。想必他听后眼里应噙满热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