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灯的回忆

作者: 桂子2023/07/09现代散文

豆油灯

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乡下的灯都是豆油灯。豆油就是黄豆榨的油。豆油比起花生油和菜籽油作为灯油要亮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是选用豆油。

一个小巧玲珑的灯架,灯架可以拿下来放在桌子上,也可以挂在墙上。灯架上支着一口灯锅,灯锅上装两只耳朵,供手端上端下。灯锅很小,只能盛二两油的样子。锅里的油亮晶晶的,可以照见人的影子,很香,我有时候趁没有人,用手在锅里蘸一下,然后放到嘴里,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不能让大人看见,如果看见了,轻则一顿骂,重则一顿打。

因为油太珍贵了,它是全家晚上亮源的根本。如果没有油,一家只能玩乌灯了。玩乌灯也是经常的,有月亮的晚上,外婆就会说:"今天有月亮,不用电灯,吃饭不会吃到鼻子里去的。"瞧,外婆说话还幽默的。

那时候,没火柴,取火还是原始的方法。点灯的时候,外婆拿来一个竹筒,竹筒里装着火煤子。就是把火纸点燃,然后用嘴吹熄,但余火还在,就赶紧装到竹筒里,再用的时候,就取出来,用嘴吹几下,就会冒出火焰。还有一种取火方式,就是用火镰子打火,取出一个火石,用火镰子摩擦取火。一手抓住火石和火纸,火纸要卷成卷儿,留一点点毛边,摩擦的时候,毛边被点燃了,也有火。

不玩乌灯,一是没有月亮或者阴雨天,二是外婆和母亲纺纱的时候。如豆的灯火,照着外婆和母亲的脸,照着她们的手,照着她们不紧不慢的悠闲的样子。呜呜呜,纺车摇起来了,棉纱像是从魔术师袖子里抽出来似的,连绵不断,绕到沙穗子上,沙穗子由小到大,胖嘟嘟的。"小个子,上高架,不吃不喝就长大。"母亲让我猜这是什么。我指着母亲纺纱的穗子说,就是你纺纱的穗子呀。母亲笑了,笑的那样甜蜜。

后来行时了煤油灯,那古老的灯架和灯锅,被扔到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再后来,灯锅子被投到大炼钢铁的炉子里,成了铁疙瘩的一部分,灯架子也被投到灶膛里,委屈地化成火焰,化作灰烬。从此再也见不到她的身影了。

蜡烛灯

蜡烛点灯的历史应该很长了,古人关于蜡烛的诗词数不胜数。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日暮汉宫传蜡烛""故烧高烛照红妆"等等,都是讲蜡烛照明的。说明很早很早以前就有蜡烛灯了。听说早期的蜡是用牛油或者羊油等动物油脂做成的,将烧成液体的油倒进竹筒里,竹筒中间预先放一截和蜡烛一样长的棉线,等蜡油干了以后就成为可以点燃的蜡烛了。

随着石油的应用,矿蜡诞生了。从网上可知,将石蜡、硬脂酸及微量化学物共置于铝锅中熔化,浇入预先涂有油质及已经配好烛芯的机模中,浇入前,先将蜡烛机水箱灌满冷水,并使其循环,促其冷凝。凝结后,剪断烛芯即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黑烟,不流泪、无灰尘、耐燃烧、亮度大蜡烛,夏天不变软、不弯曲蜡烛,驱蚊蜡烛、香味蜡烛、工艺蜡烛、彩色蜡烛、彩色火焰蜡烛等形形色色的蜡烛也应运而生。

早些时候每逢过年,每户人家除了买大红蜡烛作敬香用,还会买几只小红蜡烛给孩子们三十晚上打灯笼时候用。吃过晚饭后,大人们会把早已买来的灯笼从高处拿下来,插上蜡烛,点燃。孩子们打着灯笼开开心心地到外面玩,一边玩,一边唱着民谣:"打灯笼,照舅舅,舅舅藏在门后头""打灯笼,照和尚,和尚藏在门头上""打灯笼,照先生,先生戴着大眼镜"……一片欢乐之声荡漾在节日的夜空中。那时候,用蜡烛灯照明的不是很多,一般只作为临时替换而已。

因为用蜡烛价格远远高于煤油灯的价格,两相比较,用煤油灯就省多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年三十晚上孩子们提灯笼出去玩的习俗逐渐消失了,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孩子们年三十晚上打着灯笼开开心心地走在乡间的景象了。

煤油灯

大概是1958年,煤油灯在不知不觉中普及起来。这是以一种带玻璃罩子的灯。由灯座、灯耳、灯芯、灯罩组合而成。灯虽然买回来了,但是外婆和母亲都不会用,还是大舅舅给解了围。大舅舅当时从学校读书回家,买来煤油 (那时候称作洋油)、火柴(洋火)。他把玻璃罩子擦得一尘不染,然后取下灯罩,擦燃火柴对着灯芯点燃,再罩上灯罩。灯亮了。哇!比豆油灯不知要亮多少倍呢。外婆却不欢迎,说:"太贵了。"说话声音很小,她怕大舅舅听到要责怪她的。"都什么时代了,还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罩子灯虽然很亮,但是玻璃罩子很精贵。灯点的时间长了,罩子上有一层黑烟,影响亮度,必须要把灯罩子取下来擦亮,一不小心就会把灯罩子打坏。另外罩子灯价钱大,好多人家舍不得买,因为没有罩子助燃,烟很大,也不亮。

还有一种用墨水瓶自制的简易煤油灯。记得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晚上要上自习课。罩子灯家里就一盏,肯定是不可以拿走的,于是一种自制的墨水瓶灯就诞生了。找一个空墨水瓶,将盖子取下来,从中间钻一个筷子粗的眼儿;再找一块长方形铁皮,将铁皮在筷子上卷起来,就成了灯管;再找一段纱条穿进铁管子里。这样一个简易油灯就做好了。晚上,教室里每人面前有一盏墨水瓶子灯。回家的时候,大家都端着灯走路,犹如一条长龙游走在农村蜿蜒起伏的小路上,也算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呢。

随着电的普及,电灯替代了罩子灯。罩子灯的时代过去了。

电灯

第一次看到电灯,是1959年到父亲的单位——安徽省蒙城师范学校。

记得初到父亲的学校,天已经黑了。父亲走到门后,手捏着一根线,轻轻一拖,只听"扑答"一声,电灯亮了,满屋通明,顿时刺得我们睁不开眼睛。我很好奇,这是一根什么样的魔法线呀,拖一下它就亮了。再看看灯泡,圆圆的如一个葫芦吊在那儿。葫芦里有几根似乎燃烧着的线,我用手对着葫芦,热乎乎的,但不像火焰那样你靠近它时会把你的手烧疼了。

走在学校的路上,路灯亮闪闪的,有几个勤奋的学生正坐在下面读书呢。从窗口向教室看去,教室的房梁上装着一根根像棍子一样的长长的电灯。这种灯比像葫芦一样的灯更亮。记得1958年宣传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时,我想,假如哪一天我也能坐在这样的灯下学习,那该多好啊!

这一天果然来临了。1964年,我考入八斗中学。我们每天晚上都能坐在这样的灯下学习。联想到我第一次看到点灯的那种傻乎乎的样子,不自觉地为自己感到好笑。又想,假如我家里有这样的灯就幸福了。再后来,我家里果然有了这样的灯了。

现在,更先进、更节能,品种更多、亮度更好,更柔和、美丽的各种照明灯具不断涌现。每每徜徉在让人目不暇接的各种灯的世界里,我都深深地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