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散文 > 抒情散文 > 正文

母亲的"发明创造"

作者: 李振忠2023/07/11抒情散文

母亲离开我们三周年了,虽然老人家去世时己八十八高寿,但我们仍觉得她离开得太早、太突然了。回想母亲的一生,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怀念,值得我们传承,值得我们学习。

母亲没有文化,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却很有智慧,而这些智慧都是生活所迫而逼出来的,也就是为了生存、生活,为养育我们子女而产生的生活技巧。

我们兄妹八人,大都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中国农村贫困的年代。家中小孩加老人有十几口人吃饭,生存是最大问题。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母亲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一些创造性的"发明"应运而生。

小时侯,每到麦收季节,母亲都要带着我们几个兄妹,提着筐子顶着炎炎烈日去捡麦穗。在捡拾割丢下的麦穗的过程中,常常看到地上一滩滩小麦稞粒,这是麦捆在装牛车时因熟透而掉下的。看着这一滩滩落在土中的麦粒,人们都束手无策,麦粒太小无法捡拾,既感可惜又感无奈。

有一天,母亲带我们去捡麦穗时,让我们把家里的水桶和筛子也带上。开始我们不解,问母亲带这些干什么,母亲笑笑说,到地里你们就知道了。到麦地后,母亲先让我们在附近的水塘或河沟里把桶装满水,然后把落在地上的带土麦粒,用手捧到筛子里,再泡上水,同时手在筛子里搅拌。不一会工夫,筛子里只剩下了金灿灿的麦粒。

我们都高兴极了,心想母亲太高明了,太有办法了。母亲也满意地笑了,确认这种方法管用。此后,我们每次捡麦穗都带上水桶和筛子。由于这种方法收获多,被邻居们知道后也纷纷仿效,并很快扩散。所以,后来在我们村子,每年捡麦穗时家家都提着水桶、拿着筛子,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

为了改善生计,母亲在做繁重农活的同时,还分别养鸡、养鸭、养羊等,特别是每年都要养几头大肥猪。在那个年代,人都没粮食吃,鸡、鸭、羊都在野外吃草还好办,养猪需要大量饲料怎么办?母亲的智慧机器又开动了,"发明"了"薯梗养猪法".

我们家乡豫西南地区,当年以红薯为主粮之一,红薯种植面积大,在每年春秋两季红薯收成后,每家都把红薯秧子堆放起来当柴烧。母亲望着这一堆堆晒干的红薯秧子,就产生了灵感。

一天,母亲让我们弟兄几个用铡刀把晒干的红薯桔梗铡碎,然后装到架子车上拉到生产大队唯一的红薯干(我们当地把红薯切片晒干当冬季储粮)加工机房。生产大队的打粉机本来是加工红薯干的,好在当时操作员是本家的一个堂侄,母亲好说歹说,以只能在晚上没人时加工,并在加工后清洗干净机子为条件,把红薯桔梗粉碎成粗粉。母亲回来后把粉碎的桔梗粉掺加部分青饲料,用锅煮熟后喂猪。饿极了的小猪狼呑虎咽,很是爱吃,没多久就长得头肥腰圆。

后来邻居家发现了我家养猪的"秘密",也都拉着红薯桔梗去加工。后来加工的人多了,生产大队就专门买了一台红薯桔梗粉碎机,再后来,人民公社所在地的街上也开始有了红薯桔梗粉碎机。这说明,由母亲"发明"的"薯梗养猪法"从此在我们当地己普及开来。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家里就有一台缝纫机,也是我们那个上千人村子中仅有的几台缝纫机之一。这台缝纫机是解放初期上海生产的"蝴蝶"老牌子,当时的功能很单一,就是做衣服用。可就是这台机子到我母亲手里,却变成了绣花的"机器人".母亲除了闲暇时给家人和村里人做衣服外,还用缝纫机绣花。小时侯,每逢下雨下雪或临近春节的晚上,我们常陪伴在母亲身旁看她做衣绣花,特别在绣花时,时而针脚转来转去,不同颜色的线换来换去,时而又把机头抬起操作,绣出不同图案、色彩鲜艳的衣花,很受乡邻们欢迎。后来母亲又绣些女孩子、儿童衣帽和鞋子上的花饰,拿到街上卖,每次都是一抢而空,由此给我们挣一些学费。这台缝纫机陪伴着我的童年和少年,一直陪伴到我参军入伍离开家乡。同样,这台缝纫机也陪伴了母亲的一生,绘出她平凡而精彩的人生。

母亲一生倔强,从不向苦难低头,从不在挫折面前弯腰,以顽强的毅力勇敢地面对生存、生活,用聪颖智慧化解生活中的一道道难关,以勤劳的双手哺育我们兄妹健康成人。母亲虽然离开我们了,但她的精神永存。我们永远怀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