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旧梦的文章 / 旧梦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老宅旧梦

文/段路晨

毫不起眼的巷子,没有任何路牌标识,唯有巷北尽头那间民房铁门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几个粉笔字——“中和巷14号”。推开铁门,里面是四合院结构,迎面是座木制小楼,由下凹的坡道直通而上,小道左侧是间破败的瓦房,右侧是新盖的二层民房。除了姓孙的老两口住在这里之外,其余都是租户。老宅的主人名叫孙枢,如今已逾80岁高龄。谈起中和巷,孙老有着说不完的话。

中和巷坐落在西安东关鸡市拐十字以北的更衣前坊街西侧,北连更衣后坊,街巷东西走向,长约180米,地势西高东低、内阔口狭。这里曾有28个门牌号,24户民宅,独门独院的建筑各具特色,居住者大都家道殷实,也不乏达官显贵。可惜的是,精致的古宅群落早已不复存在,唯独剩下孙家老宅一户了。

长乐坊街道办的工作人员领我去孙老家,孙老坐在对面的沙发上,讲述着孙家老宅与中和巷的故事:“这几间房子是清代所建,2012年被列入了碑林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当年是我祖父花钱买的,打从记事起我就住在这里。我们家的房子当年与这条巷子别家相比不算最好,区别于其他家的优点在于有间地下室,抗日战争时整条巷子的居民都来我家躲避空袭。”他的眼神看向窗外,仿佛透着光:“如果中和巷的所有建筑都在,该是多好的民居博物馆啊!”孙老不无遗憾地说。

中和巷始建的年代无从考证,其街名取自“中正仁和”一词,即“中庸正直,仁爱祥和”。中和巷地面过去用黄土、碎砖、渣瓦夯筑,雨天泥泞,但道路宽敞笔直,门口设有巷门楼和影壁墙,巷门道内南墙嵌有可容一人居住的斗室,房屋隐蔽于门洞山墙之内,面积仅三四平方米,供看门的老耿住,此间被定为“1号”。老耿专职守卫巷口,并且负责打更巡夜,每晚二更后巷门关闭落锁,直到早上六时开门。门扉用铁索相连,两扉前后交错,每次仅容一人出入。这个“乡规民约”一直保持到1952年老耿因病去世方才废除。

这28个门牌号中,除1号由看门人使用外,7号和21号被中和茶店租用,25号被中央陆军第八师吴师长作为官邸和师留守处,因此实际民居住宅仅有24个院。

距今100多年前,生活在中和巷的老人大都熟读经史孔孟,能吟诗作画,擅长翰墨,且青年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其中不乏饱学之士。女人多为大家闺秀,有私塾教育文化基础。他们对后辈学习、操行要求甚严,子女多生于民国初期,接受过私塾和新式文化教育,思想较为新潮开放。巷内邻里和睦,坊外异乡人有难求助时多慷慨解囊,颇具汉唐侠士遗风。民国初年,7号院许家曾聘请名师王其,在家设专馆教授子侄,同时邀请巷中多家子弟入馆随学,孙老的叔父也曾在此接受启蒙教育。浓厚文风的熏陶使得后辈们陆续考入大学,坊间因此流传有“做官为宦中和巷”的说法。

这些院子诞生过不少名人,其中有陕西省省长宋联奎(宋菊坞)、着名国画大师石宝斋(石磊园)、清布政使黄氏、陕西省监狱长邹氏、西安着名经济会首赵炎午、杨虎城部队旅长李铎等。在2号院居住的宋联奎为辛亥革命陕西起义领导人之一,同盟会会员,原清军管带,辛亥革命成功后曾任陕西省省长。其子宋寿昌历任中央财政部西安税务局局长,赴美国留学硕士毕业归国后任西北财经学院(现交大财经学院)教授。24号院石宝斋(石磊园)为清朝游击将军,官位三品,辛亥革命参加河南起义,民国时授陆军少将,后退隐,善丹青,尤以画石见长。

一街两行、南北相向的房屋对称排列,两边各14个院。房屋结构形式基本为中式传统的青砖灰瓦,白灰粘缝,采用一砖到顶的木架结构。院子内部为鞍鞯形四合院式,所谓“鞍鞯”是指住宅上房的高度一定稍高于门房,暗喻步步高升之意。为了适应上房高度抬升的变化,一些住户索性将上房建成二层木楼,既增加住宅面积,又合乎寓意。四合院分门房、西边厢房、天井、上房四部分,各户根据不同需求和经济实力另外建成不同的房屋结构,这些局部细节的微调并未使得四合院的形式发生变化。有的除有一院主宅正院外,还另置一处偏院作为花园,园内广植花卉名木,并建有花厅、长廊、假山、月亮门等。

由于中和巷井水含钙、钡、镁离子较多,只能供洗涤而不宜食用。全巷的饮用水均从外面购买,有挑担卖水的商贩定点送货供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52年,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在全市各街巷设立公共供水点才得以缓解。

孙老回忆着,这条巷子每家每户过去的样貌情状他都历历在目,仿佛一切都在眼前。两盏路灯、三对上马石、两个拴马桩、四株中国槐、一棵古椿树。各树直径45厘米以上,树龄可达百年,巨大的树冠遮盖了西边的半条街巷,那里是他儿时与伙伴玩耍的地方。如今,仅剩下一株伤痕累累、百病缠身的古槐在路旁高耸着半边残缺的绿意……他还记得邻家高大的玉兰树,爬上屋顶去嗅到的玉兰花香。还有自家月亮门前的爬墙虎、月季花、木槿花、牡丹花,遮天蔽日的葡萄藤、核桃树,以及后院的石榴树、苹果树、梨树、柿子树……有花有果的甜蜜岁月是孙老今日想起都感到蜜意融融的记忆。

临走的时候,孙老包了一包鲜核桃送给我,说是家里自产的特产。他拿起手电,领我细细察看老宅的结构,他佝偻着身躯仰头指向木材的纹路感慨道:“瞧,多笔直、多好看的花纹!”孙老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自家的古宅恢复成以往的模样。我问:“如果有一天恢复成了民居博物馆,您那时候还要住在这里吗?”“当然,我舍不得离开这里。”孙老说。

古宅纵然可以恢复,但是那些人,早已不同往昔。与他同龄的后代中,如今健在的,只剩下孙老一人。

白泉十字老街的 繁华旧梦

文/陈瑶

每个人,梦里都有一条老街,这老街,一直牢牢长在心里,生根发芽。因为那是故乡的老街,儿时踩过的每一块青石板,抚过的每一片墙瓦,都深深烙在记忆里。

时光就是这样的有情有义,当你无法再回到从前时,她便会把过往的点点滴滴,悄悄植入你的梦里,无数次的撩拨你,重回她的怀抱。

在舟山市定海区的中北部,有一个乡镇,因为清澈纯净的湖水,而得名白泉。白泉的淳厚古韵,离不开一条古朴悠长的十字路老街。若要追根溯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为舟山五千多年文化史翻开了首卷。

老街无语,她和那块伫立在街边的十字路遗址石碑一样,不知静静地轮回了多少个春夏秋冬。

十字路老街,千年沧桑,源远流长,形成于宋代,鼎盛于清末民初,由直横两条街,交叉成“十”字形状,故名十字街。

河街相临,水陆平行,横街紧靠万金河,从金林水库下,一直延伸到白泉浣青溪;直街一路通往白泉岭水库下,大约千米,长龙般静卧着。记得儿时去学校读书,每天步行必往返于这条直街。记忆中的直街,似乎很长很长,沿路细数着踏过的青石板,总感觉走不到尽头。

十字街交叉位置,既是老街中心,也是目前保存下来较为完整的古街区。街两边为青砖灰瓦、两层或单层的木结构老房子,一楼商铺,二楼住人;有些老房子为前店后院式,临街一面开设店铺,内有堂前、作坊、院落。直街实际并不是完全笔直,其间延伸出众多巷陌里弄,宽窄相间,错落有致。

曾经的老街,市井喧嚣早已褪尽,沿着寂寥的巷弄,随意便可拐进一座老宅,四合小院,多为一进,由台门、正厅和两侧厢房组成,正厅与厢房以回廊贯通。高耸的台门,微翘的檐角,雕花的廊柱,镂空的窗棂,像是被时光封存的味道,处处透着古色古香。

如果时光可以回转倒流,穿越历史,再现往夕,十字路老街的热闹与繁盛,亦似一卷流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光绪年间,白泉以十字路为中心,形成规模集市,商贸兴旺,是定海东乡诸庄主要贸易区。那时,街头巷尾,人来车往,络绎不绝;若是遇上集会或是庙会,街市更是热闹非凡,熙熙攘攘。据资料载: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白泉境内有各类店铺作坊65家,而一半以上集中于十字路街市,如当时有名的协成酒坊、源春和油坊、树德堂中药铺、泰昌南货店等。

若闲步于十字街,你会发现,每一座老房子都雕刻着时光遗落的痕迹。不经意间,推开一扇虚掩的木门,斑驳的灰墙上爬满了青藤枝蔓,墙垣檐角虽老旧剥落,但屋内中堂屏风上却残留着一些文字:“凉秋月夕,桂子婆娑,吾族老稚谈桑麻,讲诗礼,风流遗韵,历千百年来如旧……”字里行间浸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如果说,商铺林立,庭院深深,曾是十字路老街的精华所在,那么万金湖水就是十字路老街的灵气所聚。十字路老街旁,曾有一条溪流,清澈见底,名万金湖。唐时,白泉属富都乡,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宋《乾道四明图经》载:“富都湖,在县东北八十里,旧名万金湖……”至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虽将万金湖改作白泉湖,但万金湖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如万金湖路、万金湖庙、万金湖庵……万金湖畔有一口深水井,唤作万金湖井潭,四季清泉喷涌,长年不枯,且水质甘甜,夏如冰水,冬如温泉。

万金湖井潭,至今尚存,附近的居民仍把井水当作饮用水,在井四周常年围满了洗衣、洗菜之人。曾经,我和母亲也常常到万金湖井潭打水洗衣,我一直诧异于这井水缘何如此清冽?虽紧临一条已染尘埃的河流,且周边时有生活垃圾,唯独这万金湖井水,却仍然澄澈如净;也许,这正是生生不息、绵延流长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乡民们沿水而聚,缘井而居,井宅相依,井坊相应,这也是民间最朴实自然的风景。

如此好水,使得白泉出产优质酒水,在宋宝庆《昌国县志》就载:“昌国有酒坊12所,白泉坊居其一”,足见,民间酿酒习俗早有渊源,每逢岁末,家家都自酿“白米酒”,用糯米作原料,蓼草作发酵剂,取万金湖井潭水,混合发酵酿造而成。“白米酒”口感醇和,馥郁芬芳,它即源于天然的馈赠,又弥散着岁月的醇香。

十字路古街,依稀旧时模样,老街石凳上坐着的阿太、阿公们,仍是这般惬意地晒着太阳,悠闲地聊着天,亦不会惊讶于时光的流逝。此刻,细碎的阳光,透过瓦当,落在檐下。在青石的缝隙里,长出青翠的野草。

循着老街的呼唤,缓缓而来,有一个声音告诉你,这不仅是千年的古街,也是你的故乡,此后灵魂在这里留宿,再也不会因你曾是过客而迷惘。

崇仁古镇的繁华旧梦

文/孙荔

江南古镇是一阕词,是一枕温婉的旧梦,在低低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崇仁古镇原名杏花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敕封的义门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位于浙江嵊州之西,背倚五龙山,长善溪穿镇而过。

静寂苍老的老台门、深长幽远的厅堂,苍凉斑驳的天井,陈年书香的书房、精致的木雕古戏台、隐约流响的越剧、青苔旧瓦……崇仁,是一座幽静美丽的江南古镇,它至今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古建筑群有着宋朝遗风,明清特色,镇上有一后门塘,一池清水荡漾着悠悠往事。

踏上青石板的小路,游走于古街长巷间,一间间木楼花窗的旧居,让我们恍若回到电影中某个场景。木雕是每家每户不可缺少的,台门、室内的窗、侧屋的门、屋檐下的牛腿等都做工精巧,雕刻有人物传奇、花卉鸟兽等,漫过遥远的岁月,暗淡了色泽,但图案依然生动。如周文王宴请姜子牙,姜太公钓鱼,米芾拜石,王羲之养鹅,李太白醉酒,爱鹤的林逋。大殿内还雕有:义、勤、俭、善、慈等故事的图案,像一本裘氏家族的教科书,一个家族的兴旺离不开教育。这里凝聚了所有裘姓后裔的一个精神符号,期望子孙后代永远繁荣兴旺,光宗耀祖。

着名作家海飞曾在《繁华旧梦》里,用细碎温雅的文字讲述曾经风光的裘氏大家族,一种质朴原味的生活再现,让人回归一片精神的故里。去崇仁古镇寻一场旧梦,那些昔日的旧时光,又重新活在你的梦中。

一眼古井,一座戏台,或一抹书香……迷恋江南古镇,缘于骨子里那份清愁,白墙灰瓦,雕花窗棂,水巷逶迤,窄而长的雨巷,仿佛能通向时光深处,散漫中带点寂寞。置身于古旧、清净、安详的古镇,有一种远离城市喧闹的幽静,在这里我们的灵魂与身体如此契合,那些遥远又熟悉的往事纷至沓来,如一首经典的老歌。

一个又一个古镇上的人从你身边擦肩而过,说不定就是裘氏或者王氏的后代。在这里,你也能看到王羲之的生活画卷,挥墨完毕,笼鹅而归,那种快乐满足的神情,好像就是你家的邻居。拾阶而上,踏上木楼梯,听着木梯发出咚咚轻微的响声,仿佛听到历史深处沉重的喘息声。

黄昏的余光照在古老的石板路上,整条小街都闪着熠熠的光亮,它在静静述说着岁月印痕,它在静静地述说着沧海桑田的人世变迁。在两侧斑驳的墙壁掩映下,青石板路显得内敛而安静,透着淡淡的隐忍和儒雅。

不管你是否去过崇仁古镇,它在你心里永远是一场唯美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