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成都的文章 / 成都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在成都喝茶

文/杨小云

在香烟缭绕的宝光寺南侧,无意间发现了一处不大的茶园。其时,暮色渐起,噪鸦归林,能摆四五十张桌子的茶园已茶客寥寥。我们便拣了一处茶座坐将下来。

上茶!

话音刚落,一僧人托一大盘,盘里置放四个三件套:茶船、茶杯、茶盖,徐徐走来。僧人将四个三件套分置四人面前,然后逐一打开茶盖。旋即,一把长嘴紫铜壶远远地将滚烫的沸水在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注入茶杯,竟滴毫不洒。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沸水一冲,那淡淡的茉莉花便香飘四溢了。

想起明朝人陆树声的“茶道”:饮茶最理想的地方是凉台、明窗、曲江、僧寮、道院……

又记起周作人的“喝茶”:喝茶当于纸窗瓦屋下,邀二三好友共饮,可抵十年风尘……

此时与几位老年朋友,品茗于宝光寺半露天回廊式茶园,茶虽是一般的茉莉花茶,却周身通泰。想必,那茶是蕴含了禅意的。也许,这正是陆树声先生之茶道的意境了。

川人喜欢茉莉花茶,是因其清香沁人、香味恒久,非六七杯不能泡白。所以,许久以来,它一直是大多川人的常饮。除此,重庆沱茶、峨眉毛尖,也很得川人喜爱。川人喝茶与我们陕人不大相同。陕人喝茶,一般是与熟人、朋友共饮,与生人是不搭界的。川人喝茶,只要共处一桌,皆可纵论天下,或滔滔宏论,或涓涓心语,都侃得非常投入。川人喝茶实是为了一叙衷怀的,所以,茶座茶馆茶园茶庄,在成都的数量是非常了得的。街角、公园、广场、寺院皆有“茶”,且都人声鼎沸、人满为患。茶馆里,聊天、说书、唱川剧的,修脚、掏耳、打瞌睡的,千姿百态,应有尽有。

说到底,川人的喝茶,是对生活的审美和享受。它精神上的高雅和形式上的大众化、平民化,使它得以长兴不衰。但若探及它的源头,恐怕还脱不开位于成都附近的都江堰。千百年来,都江堰不舍昼夜的湍湍激流,灌溉和滋润了广袤的成都平原。因是自流灌溉,农民们春天插秧,直到秋收,田间劳动仅需施肥除草,这就“培育”了大量“闲人”。加上川地自产的大量茶叶由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交通阻隔难以外运,于是,喝茶之风遂起。

喝了一壶茶,从僧人那里得了一通关于川茶的知识,是为幸事。

茶毕,结账。按西安的行情,应付一笔不菲的茶资。想不到僧人说:“只需8元。”听了这话,朋友笑了:“8元就请了一回客,沾光了。”

于是我悟:平常人喝平常茶得平常乐,是为川茶。

成都行

文/连翘楚

华夏大地,名胜古迹,每一个都是大气磅礴。泰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不可攀,西湖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温婉妩媚,黄河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放奔涌,庐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神秘启示。而四川,一个面积不大的地方,却蕴含了不为人知的秘密。

初到成都,已是傍晚。落日渐渐消失在鳞次栉比的居民楼后,取而代之的是店铺前光鲜亮丽的霓虹招牌,闪烁不停,招揽生意。走进一家火锅店,扑鼻的香与我撞了个满怀,整个餐厅都散发着让人垂涎欲滴的香味。点了一些菜,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成都,家一般的温暖。

第二天清晨,伴随着清脆的鸟叫,拉开窗帘,让风带走起床的慵懒。白天的成都是另一个样子,褪去了夜晚的华丽霓裳,显得质朴。收拾收拾,穿过人民公园和晨练的老人们,来到了一个伟大的地方——武侯祠。一进门苍劲的书法就把我带入了战乱中的三国,我看到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侠骨情谊,看到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奉献精神。博物馆中,锈迹斑斑的大刀让我与它一起征战沙场,酒樽则邀我与关羽、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上午的时光转瞬即逝,我们来到“宽窄巷”,各式各样的四川特产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四川小吃让人爱得打紧,欲罢不能。四川,吃货的天堂。

都江堰、青城山则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坐在颠簸的大巴车上,慕名来到都江堰,参观两千年前李冰父子的创世之举。跟随导游的步伐,感慨这一奇迹的诞生并沿用至今。之后我们观看了大型舞台剧《道解都江堰》,五百名演员用秦朝的春,唐朝的夏,明朝的秋、冬拉开了“天府之国”两千年的神秘面纱。青城山是修仙得道的佳地,对于热爱仙侠小说的我来说是必到之地。因为刚下过雨,高大挺拔的山上云雾霭霭,仿佛置身仙境,幻想着有没有一位白衣飘飘、黑发如瀑的仙人带着小徒弟下凡界仙游呢?

成都的生活讲究一个字——慢。有些急性子的我,不得不放慢脚步,来融入成都的世界:“喝茶打牌,听曲唱戏”,成都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巴适。

在成都,我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不动声响地来,又悄悄地走。每晚望向西南,远远地眺望四川这片乐土。

成都的雨

文/赵上玮

秋天的成都似乎是多雨的。剪不断的细雨疏疏地下着,不大却也不停。微风一掠,将雨掠到脸上,一阵清凉。

雨多了,人的心中也就平添了一种惆怅,不是思乡,不是怀人。这种愁是默默的,无由得生起,令人沉默。令人变得在原本喧嚣的世界中开始注意到自己,注意到自己的衣着,注意到内心是多么向往平静。

微雨中最益漫步。举着伞,着单衣,在树下,在河畔。看着雨打石阶,雨落长河。听着细雨打着树叶沙沙地响。风乍起,雨微凉。心中升起的孤独感与这小雨天切合得很好。人便融入了雨中。像河,像树,都是纯粹的自然一物,享受着雨的润泽,也同时像雨打树叶的疏响,像雨落长河的涟漪般反馈着自己对雨的感受。吟两句诗,做幅油画,或是寻得切合此般情景的乐曲静静地听,幽幽地唱。

雨中也宜小睡。听着窗外的雨,慵懒地盖着被子,或心中默诵宋人的“闲忆江南梅熟日,画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或心中了无一事,空空地冥想。渐渐地雨入梦,似睡似醒般地躺着。只觉得时空错落,今古相合。梦中之声似雨落,似花开,似浅斟低唱。忽地梦醒,雨还未息。心中默想梦中之事,但梦了无痕。只是觉得有很美的事发生过,但总也想不起。虽然不甚恰当但总无由地想起庄周梦蝶的故事。或许是梦中都有所得,或许是因为梦都太美,这种小睡虽醒但却不愿起身。因为梦值得人回忆,因为享受静卧着听雨。“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雨中读书、写文自是神仙般的享受。窗外的雨模糊着一切,“滴答”是少女般轻柔的呼唤。让人变得异常的安静。什么书都能读得进去。此时做学问就很合适,因为此时写出来的东西不但严谨,且不失柔美,简直就像是用在水面上漂浮着的一个个的文字组成。记得曾写下这样一句话:“中国最早的传播信息的方式是诗歌,人们用它来传递一切信息。”但在一个雨夜我修改了它:“在中国最早的信息交流方式,一定就是诗歌了。人们通过诗歌,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情、处境,以及对方想让你了解的东西。”内容变化不大,但我觉得看起来可爱多了。

雨中治学固然好,但如不来点诗词只怕会辜负这雨。于是,抚着书,品一口清茶。在唇齿留香之际从口中送出诗句:“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算是以诗来和这潺潺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