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大红的文章 / 大红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红彤彤的是中国年

文/晁惠芳

走进腊月的集市,扑面而来的是红灯笼、红福字、红春联、红窗花、红鞭炮、红蜡烛、红色中国结、吉祥红辣椒、红色基调的年画……每年腊月的集市都是这样红得铺天盖地,红得猝不及防。

千百年来,国人总是按捺不住与岁月重逢的欢喜。从虎年迈向兔年,亦然。

过年,源于先人把“年”看成了一种相貌狰狞、生性凶残的怪兽。他们认为此兽每到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就会趁着夜色偷偷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想伺机捉个活人大饱一次口福,到了第二天的鸡鸣破晓后它才会逃窜……为保护家人的安全,他们聚在一起守夜,并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用象征熊熊燃烧着的烈火颜色将“年”轰走。

在悠远深长的历史中,过年的形式被传承下来,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也许,它的独特意义就在于通过年的种种习俗,表达出人们对团圆、平安、和谐、富足的家庭生活的美好祝愿。

现代意义上的过年,已成为人们自身的一种需求:日复一日的奔波劳累免不了让人身心疲惫,人们需要有一个可以回去的故乡,那里有老父母、老房子以及满屋的温馨安宁,那里充满了祥和安泰,欢乐喜庆,亲情友情。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年”都是被大红的灯笼点亮的,是在大红的鞭炮声中醒来的,是从门上大红的春联上走下来的。它潜伏在红色的窗花和“福”字里,欢笑在秧歌锣鼓的大红绸带中。

沧海桑田,时代改变。但“年”的颜色——中国红,一如当初的鲜艳,一尘不染。

过年啦!从腊月为年准备的岁月红袍,到正月掀起了年的岁月盖头,我们簇拥在中国红的色彩下,共祝愿未来的365天,天天平安。

过年啦!随着大年初一的第一串鞭炮,孩子们在飞扬的红色纸屑中欢呼跳跃奔跑,跑着,跑着,便长大了。

过——年——啦!平平淡淡的口吻却意味深长。年,其实也就是一个不寻常的寻常日子。只不过在年与年的衔接处,给了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特有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怀。

“杏桃催换新颜色,惟有寒梅老一年。”过了年,我们看到了大地的颜色在悄悄地改变,但驻扎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中国红,依然在来年的天空中飘扬,一天又一天,从不间断。

春联的故事

文/刘春荣

年末岁尾,冬阳如春。“美丽的丹凤赛江南,赛江南……”突然间手机铃声骤起:“刘老师,我们在电信局门口为群众义写春联,请你采访拍照。”我刚在家里吃午饭,长安书画院商洛分院的史俊锋院长打来电话,我立马放下碗筷,带上相机匆匆前往电信局门前采访拍照。大老远我就打开相机,做着拍照调试,眼看着书法家们饱蘸浓墨,飞龙走凤,挥毫疾书,眼看着一张张俊美玉盘洋溢着心满意足的表情,抱着一卷卷春联欢快远去的背影,我两眼潮湿,视线模糊了……

天空飘洒着零零散散的雪沫儿,院子里一扫昔日的凌乱,低矮的住房门框两边的土墙,贴着墨迹未干,字迹歪歪扭扭的大红大红的春联,一个头戴陈旧黑色灯芯绒火车头帽子,身着和平日里没有啥区别黑色单薄棉衣,戴着石头眼镜的中年男子,静静的站在那儿端详着刚刚粘贴上去的那副春联,春联内容是“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善意化为桥。”对脑是:“吉祥人家”。那中年男子沉默良久,笑了,他说:“我们家终于有人能提笔写字了,字虽不好,但总比没有人写要好!这红对联一贴就有年味了,让人心里都顺畅多了。”那中年男子的话音未落,一个憨嘟嘟的小男孩从屋子里跑了出来:“大,我写的好吗?”“呵呵,内容写得好,就是字写的太差劲了,字的摆放也稠的稠,稀的稀。”这一幕往事永远定格在我大脑深处,没齿难忘。其实那是我第一次写春联的情形。

我家住在丹江岸边的棣花贾塬,父亲告诉我,打他记事,我们家每年过年都没有贴过春联响过炮,只要初一早上吃到饺子就不错了。那年上高一的我,老看人家过年时门上都贴红红的春联,放鞭炮,就问父亲我们家为啥不贴春联不放鞭炮呢?父亲说:“贴对子,咱家没人写,买炮咱家没钱。”听了父亲的话,我暗暗地下定决心,来年一定要写一副春联贴在门上,打那以后,我们家就开始每年过年写春联贴春联了。

后来,我娶妻成家了,另起炉灶的我还是想写春联贴在门上,不图别的,就想沾沾年的喜气,图个来年顺顺当当。那个时候没有春晚,三十团年饭后,妻子就忙着洗红、白萝卜,剥蒜苗、葱拃素肉馅包饺子。我就坐在那里苦思冥想的编春联、裁纸写春联。说实话,我个人对春联内容的理解是:“总结回顾上年的成就,展望寄托对来年的期盼,这内容倒不是啥难事,可根据春联的内容,折叠写春联字的位置还真是难的很。写一次瞎了,从来。有时候妻子把饺子都包好了,我的春联还是没有写好,她等不到我睡觉就先睡。一觉醒来,我还在那里瞎忙乎。村里的人夜半子时都开始放鞭炮烧汤祭先祖了,我的春联还没有写好。那年我乔迁新房,为抒发自己内心的激动情怀和兴奋喜悦心情,我又动了贴春联的意念。除夕之夜,恰好正读高中的侄儿也在,他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我把他请来给我写春联,但江郎才尽的我咋样都想不出一副让我满意的春联内容,搜肠刮肚,此刻真正品味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谛。小侄等到快十点了还是不行,就回家了。我就苦思冥想了一阵又一阵,终于想出来。因那年是龙年,上联是:“乘龙乔迁吉祥地”,下联是:“一代风流百代骄”,内容想出来了,在裁好的红纸上怎样安排字的位置又是一道难题。折叠过来折叠过去都是少一个字,看来还是妻子聪慧,找来一条麻绳子,把长度一量,留足天地,再折叠成七个等份,用粉笔画好再写。妻子指着我说:“你啊,人笨从脸上看着呢。”其实那一年,我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民办生涯,考入洛南教师进修学校念书,腰身一转成了公办教师,他们说那副对联成就了我。后来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县教育电视台工作,台里有人毛笔字写得好,每到春节放假,好事的人就为大家书写春联,我也就不再写春联了。

“刘老师,给你写一副春联吧。”一个熟人的喊声把我从遥远的往事回忆中拽了回来。“谢谢,对不起,我不要。”按我们这里的习俗,我父亲过世还没三年呢,所以我家是不能贴大红春联的。眼看着书法家饱蘸浓墨有的飞龙走凤,有的蛇飞凤舞,强稳运笔,刚健遒劲,有的刚柔兼济,笔锋苍劲,听着大伙“老史,给我写一幅”“老李,我的内容是现成的”的欢快呼叫声。蓦地,我似乎看到一家家一户户大红灯笼,大红的春联,我被这喜庆祥和的气氛陶醉了。

父亲与春联

文/杜立平

红红的春联贴门上,是春节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许多人心中美好的记忆。

从我记事起,每年临近春节,父亲就义务给别人家写春联。当时,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许多乡亲喜欢父亲工工整整的毛笔字,带着大红纸来我家请父亲写春联。父亲总是爽快地应下来,脸上堆满了喜悦的笑容。

有时候,请写春联的人很多,父亲认真记下,哪张纸是哪位大伯大叔大婶的。白天写不完,晚上挑灯加班加点写。临近春节,屋外天气冷,还有风,用墨汁写的春联,放到室外晾干,容易被风刮坏。于是,我家屋里、地上、炕上,能放的地方,全晾上为邻居义务写的春联。走进屋里,一眼看去,红红一片,鼻子能闻到浓浓的墨汁香味。

父亲还让我们兄妹几个给他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比如研墨、拽纸等等。父亲对邻里乡亲家里需要几副春联,多宽多长,熟记于心,只见他先把一张大红纸折叠几下,再用剪刀分割,动作麻利干脆,然后把裁好的红纸,铺在桌子上,拿起毛笔,蘸上墨汁,不一会儿工夫,工整的楷体字跃然纸上。写完之后,父亲显出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然而,想得再周到,也有失手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忽然发现给邻居大叔家写春联的纸裁错了,赶紧从上衣口袋掏出两角钱,让我马上去供销社,买两张大红纸(当时一角一张大红纸),他饭也没顾上吃,忙用我买来的大红纸,重新给邻居大叔家写了春联。

后来,村子里会写春联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行书、草书,形式越来越多,每年来我家请父亲义务写春联的人逐渐少了。父亲有了危机感,看见别人写草书、行书,自己也学起来。邻居喜欢什么字、什么内容,他练习什么。每年光收集有关春联的字句,就记了厚厚的一大本,免费为乡亲挑选喜欢的春联。

又过了几年,机器印制的春联出现了,五彩缤纷,花样繁多,字体多样。人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许多人去挑选中意的现成的春联,父亲显得很失落。但他练字不辍,不仅讲究字体、春联内容,对春联的纸张也很有研究,每年家里贴上他自己写的自己编的春联,许多邻居看了都会赞上几句,父亲心里很高兴。

随着父亲年龄增长,眼也花了,耳也背了,手也有些抖了,便每年指导我们动手写春联。说起春联的由来,春联有哪些说法,怎么贴春联,怎么念春联,怎么编春联,他能讲出许多从古到今的人和事,以及许多寓意和许多道理。

今年父亲已是88岁,临近春节,还指导自家孙子写春联。一老一小,特别认真,仿佛一幅喜庆的画面,又像是一副活生生的春联。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然而,人们用春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这也正是春联意义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