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利益的文章 / 利益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说“俗”

文/张峰

说到“俗”,通常指的是“平庸”、“鄙陋”、“粗俗”、“庸俗”之类的意思,跟“高雅”是相对的。因此,与“俗”组合在一起的词,意思往往都不那么招人待见。比如“俗人”就是平庸的人,“俗吏”就是平庸的官,“俗士”则是指见识浅陋的鄙俗之人。评价一个人“庸俗”、“粗俗”、“俗气”,那是很严厉的批评了。至于说某某人“俗不可耐”,则是由反感上升到恶心了,直让人联想到“不共戴天”。

与“俗”相对的“雅”命运则好得多。传统文化里的“俗”和“雅”负载着深厚的道德意识。“俗”鄙陋,“雅”高尚;“俗”势利,“雅”纯朴;“俗”丑恶,“雅”良善;“俗”奸猾,“雅”真诚。在世人的心目中,勾心斗角是“俗”,与世无争是“雅”;利欲熏心是“俗”,淡泊名利是“雅”;损人利己是“俗”,舍己为人是“雅”……

正因为“俗”负载着太多的道德负面评判,所以,人们在做人方面都追求“脱俗”。这里的“脱俗”,就是脱离鄙陋走向高尚的意思,就是脱离势利走向纯朴的意思,就是脱离名利走向淡泊的意思。中华民族历来不缺乏以天下为己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脱俗”之人,以屈原、陶渊明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精英,他们敢于向邪的恶权势叫板,绝不与恶浊的时世同流合污,是“脱俗”向“雅”的典范。

考察“俗”字的造型,其间包含着某种深刻的启迪。“人”从“谷”乃为“俗”,所谓“世俗”生活,首先要保证人吃饭的需要啊!可见“俗”实为人世间的常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要食五谷杂粮,人人都无法脱离人间烟火,这个层次的“俗”是人人都必须要“从”的。然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能仅仅被一把“稻谷”给制约了,人除了物质的生存,还有更高贵的精神追求。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还有高贵的思想,有崇高的精神。一个一辈子被功名利禄纠缠的人,是彻头彻尾的“俗人”;那些在物质生存之外,还胸怀天下心系苍生还坚持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他们视金钱如粪土,视富贵为浮云,他们才是“脱俗”出众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其实,粘滞于物质利益的“俗人”,不但让人看不起,而且自己也活得很累,很没有质量。粘滞于物质利益的“俗人”干什么都有明确的功利目的,一天到晚脑子里琢磨的就是实惠和好处。粘滞于物质利益的“俗人”灵魂时刻在物欲的炼狱里煎熬,他们享受不到人世间最珍贵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感受不到野草闲花自在潇洒的至美,更无缘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人生大境界。就说人际交往吧,粘滞于物质利益的“俗人”唯利是图,有奶便是娘。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能为自己所用的人,他们可以百般逢迎,千般讨好,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甚至不惜卖身投靠;对那些对自己没有用处的人,则报之以冷眼、白眼,冷嘲热讽,侮辱践踏,无所不用其极。粘滞于物质利益的“俗人”心胸狭窄缺乏度量,容不得比他水平高的人,容不得比他成功的人,容不得比他活得滋润的人,他们习惯于嫉妒,根本无法分享他人的快乐,于是他人的优秀和成功便成了对他们的惩罚……

总之,“俗人”之“俗”害莫大焉;大写的人生,就应该照着超凡脱俗的境界走去。

红火的早市

文/张兴海

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最令人感慨的露天集市,当地人叫它早市。清晨,天色还黑麻糊糊,有序排列的各色摊点就大致摆成了。马路上的汽车灯光从旁边一晃而过,一波一波的光影接连不断,照亮了它越来越清晰的繁盛面目。上午10点左右,城管人员就来催促扫尾收摊,它其实是一个临时市场。

我的目光所及,是无尽的食品、蔬菜、水果、水产品与日用百货,那一个连一个的地摊、货架、车厢,沿着广场公园的外沿双面排开,绵延而去,望不到头,那一袋一堆一车一地的货物,展示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多样与丰赡。我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缓慢行步仔细观看,发现这儿的许多东西从来没有见过。就说烙饼吧,那些大的,小的,厚的,薄的,肉的,素的,传统老字号的,烤箱现烤的,各有诱人的品相,不少是我第一次见到的。我不由得想起几十年前“欠吃”的岁月……

这儿位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西南之端,是西安市西南边界的末梢,十几年前才从长安县(现已为长安区)划拨过来,经过征地、拆迁、规划、修建,逐渐形成城区面貌,宽阔大街周围分布着数十个居民小区,而大商场和农贸市场还未建立,这样的集市就应运而生了。

城区边缘地带的特殊地理环境给各种大卡车三轮车四轮车架子车带来了便利,众多消费者的需求吸引了大批经营者的目光,市场的红火热闹就是必然的了。除了附近周边地区出产的各种流行吃食瓜果蔬菜,西安周围的区县以及外地的名优特产也纷至沓来,如周至的猕猴桃,户县的葡萄,临潼的石榴,兴平的大蒜,三原的猪蹄,高陵的石子馍,乾县的锅盔,礼泉的烙面,富平的柿饼,山阳的土鸡蛋,陕南的手工豆腐,陕北的杂粮馍以及新疆和田的大枣,河南温县的铁杆山药,广西的水果玉米等。

看到这样的市场,我想到了马克思的话。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既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又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利益的追求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进而推动人本身的发展。追求利益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利益刺激生产而发挥作用的。恩格斯指出,“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因而归根到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同时,“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人对利益的诉求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实,我国古代哲人说得更为直截了当。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了谚语式的警句,也可以说是箴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驱动,利润诱惑,是集市的活力之源。经营者以自己的独特商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最成功的策略,这里,卖陕南手工豆腐的摊点前总是排着长龙般的队伍,我许久未见到人们为买东西排长队了。积极性来自内心,严寒酷暑,山高路遥,都不能阻拦商贩们奔走的脚步。销售抢手货,是他们朝思暮想的目标。除了千方百计搞到特色产品,他们还非常注意自己的货色。——“货色”一词长期以来被看做贬义词,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别人的言行常常以这个词来贬斥,比如说某某人“贩卖的究竟是什么货色”。这里的摊点特别注意货色,几乎所有的蔬菜都特别的光鲜洁净,色泽鲜嫩,外观很是诱人。经营者下了一番功夫,白菜没有一点黄叶,菠菜去了根,莴笋削了皮,案子上的各种肥瘦不等的猪肉切成一个个整齐小块,卖饺馅子的拿着两把刀不住在剁碎的肉馅子上噔噔噔噔反复剁着。服务到家,满意到位,谁能不动心呢?面对小区居民这样的消费群体,和县城乡村以农村人口为主的消费者不同,不仅货色要上档次,卫生也要格外讲究,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也要上台阶。

我在拥拥挤挤的人流中慢慢踱步,和一些卖货者闲谝,得知他们来自附近区县,有的是当地失地农民,自己有车,有贩卖并摆摊的经验,适应并激活了这里的集市。在绵延数里的市场,看来纷乱嘈杂的场合,每个人的摊位却是固定的,内在的秩序有条不紊。我和一个卖鸡蛋的中年汉子闲谝,得知他是商州人,也是失地农民,近几年专门跑山阳一地,拉那里的土鸡蛋。他的山阳土鸡蛋售价每斤9元,每公斤赚1元,他的大卡车每次可拉3.5吨,也就是说每一趟可赚3500元,连拉带卖需要七八天时间。我约略估摸了一下对他说,你一月可赚一万多块哩!他苦笑着否认说:花销太大,在附近租房月租费1500元,烧油,吃饭,杂费,加起来一除,一月落5000元就不错了!当然,他可能故作谦虚,留有余地。从他喜笑颜开的神采看,对自己的这种营生相当乐观。

不难判断,这个红火热闹的集市所在的地盘十多年前还是一望无垠的耕地,据知情者讲,原先这儿是全国有名的粮棉高产区,时称“吨产田”。经济主义的滚滚浪潮不可阻拦,无情地把原有的秩序冲毁了。

自私心

文/陈广胜

从某种角度看,自私是人类最深层的动力机制,但一旦缺乏节制,极易害人害己。利益事实上具有统一性,利己与利他完全能结合。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徐无鬼的隐士,声称要慰劳魏武侯。

“慰劳寡人?”魏武侯觉得奇怪,徐无鬼自身“苦于山林之劳”,不可能有拿得出手的财物。

“我慰劳你的精神和形体,”徐无鬼答道,“作为国君,你贪图眼耳口鼻的享用,让百姓劳累困苦。而心神本喜欢与外物和顺,厌恶为自己谋取私利。如今你患了自私病,所以我特地前来慰劳。”

魏武侯这样的自私病,不光君王容易得,平民大众也难以避免。对生命个体来说,无论谁都有利己的取向。而讲求个人的正当利益,其实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绝对的无私,不仅不可能成为常态,也很难真正存在。从某种角度看,自私是人类最深层的动力机制。正是各式各样的利己冲动,让世界充满着前行的力量。

然而,自私与利己毕竟有程度的差别。自私心的危害,在于无休止的贪婪。社会资源即使再丰富,相对人的欲望,就变得稀缺。印度圣雄甘地说:“按照每个人的需要,东西是够用的,但按照每个人的贪欲,就不够了。”自私是贪欲的放大器。就好比切分蛋糕,多得一点是大家的普遍愿望,可有些人不光拿走应得的份额,还挖空心思巧取豪夺,甚至见人饥肠辘辘也无动于衷。如此这般就成了损人利己,突破了正当的区间与底线。

人生活在利益世界,不可能彻底割绝利益,否则几乎等于告别世界。然而,获取利益却不可毫无顾忌。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虽说在分配、占用环节,大家存在相互排斥的竞争关系。可竞争不应充斥兽性,让贪欲脱缰狂奔。自私心一旦缺乏节制,很可能走向极端,以至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这不仅害人,还往往引火烧身,最终毁掉自己。

利己贵在掌握分寸。“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求适度与规矩。世上的利益,并非你有我即无、你多我即少。要让自己得利,就需让别人得益;要让自己活好,也得让别人能活。所以,与其为一块小蛋糕拼个头破血流,不如理性驾驭利己的本能,将眼光放长远些,通过合作来做大蛋糕,继而赢得更多的分享。

利益事实上具有统一性,利己与利他完全能结合。经济学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作为基本假设,但商业契约通常是甲方、乙方在利己中的相互利人,并且依靠市场机制还可实现有效率的互惠。更应看到,人同时又是社会人,虽有利己的动机,也不乏利他的愿望。“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不应是狭隘的利益交换,往往注重精神上的彼此默契。

有则“长勺喂汤”的故事,用对比手法刻画了地狱与天堂的区别。地狱里,一大群人围着一桶汤,却因勺子太长,够不到自己的嘴,只能愁眉苦脸;天堂里,一大群人也手拿着长勺,但相互喂汤、其乐融融。天地之别在人心。正因天堂拒绝斤斤计较的自私,大家懂得良性互动,得实惠的自然是每一个人。

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到不少纯粹的利他行为,有的舍弃自身却不求半点回报。泰坦尼克号沉没之际,男人们自愿将生的机会留给妇幼。最令人动容的是史密斯夫人的回忆:当时,她的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可由于超载不能再进人,她禁不住呼喊:“让我上船吧,孩子不能没有妈妈!”话音刚落,一位年轻女士站了出来,“我是单身,我把她换过来吧!”

在充满慌乱和恐惧的时刻,年轻女士将生的机会让给了毫无关联的陌生人。她没有得到任何补偿,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这不正是对自私的彻底战胜?可以说,任何时代都有这样的人,他们面对利与义、生与死的考验,会以利益乃至生命的最大牺牲作出抉择。那么,他们究竟在追求什么?

很显然,他们在追求一种道义,一种尊严,一种价值。此种追求的实现形式是奉献,它无疑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私。不过,作为理性的选择,奉献同样换来了精神收益,这应该也是自爱的表现。但是,此种自爱更重心灵的满足,它从给予他人的善行中汲取快乐,实现了由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的转换。在那一刻,利益交换的等价法则失灵了!当人们更加注重社会认同、公民责任、精神富有,物质所带来的诱惑就降低了;当人的追求进一步上升至信念、信仰的高度,对生命的超越便成了可能。

总之,一个人若处于物质、功利的层面,他通常以获取为目的,因而不乏自私自利的算计;假如进入道德的境界,精神享受就摆到第一位,会将小我的自私丢在一边。此时,人不再是通过获取,而恰恰因为付出、凭借舍弃,才深刻地展示人性的光辉;也正是在给予他人、给予社会的同时,人们的内心涌动一股自我肯定的愉悦,并不断实现着自身人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