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兰亭的文章 / 兰亭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幽兰芳径新桃源

文/张钦平

黄州遗爱湖的“幽兰芳径”景区位于遗爱湖的南面,紧邻湖心路,是一个以展示“兰”和“兰花”为主题的公园,其创意灵感取自于苏东坡先生的《浣溪沙》中“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的意境。早前站在大洲竹影的紫竹苑,或是王家渡的亲水平台,亦或是临阜春晓的观景楼上,放眼遗爱湖,只觉茫茫湖水的尽头,仿佛在绿树新花的烘托中,有一处蓬莱楼阁,亦或是一座古城的海市蜃楼,白墙黑瓦,阁楼延绵在碧波之中,宫桥相连,远观朦胧静美,夜看异彩缤纷,仿佛人间仙境就在湖水的尽头,叫人好生留恋。

走进幽兰芳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匠心独运蜿蜒石砌的假山。假山气势磅礴,蜿蜒有致,这些垒积的石头,有的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虎,还有的像老人,像石球,像座椅,有的则什么也不像。石头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向湖,有的微笑相望。石与石之间有水喷出,如瀑布在山崖飞溅。从石山缝隙之中喷出的“泉水”又汇流成池,浸漫着石山的底座,池水之中又有形状各异的石墩相互映衬着,让走近的人们跳跃飞渡,或者站在这石墩上亲抚清水,逗着池中有着缤纷色彩的鱼儿在睡莲的叶下游荡穿梭,难得的童趣油然而生。

依景绕行到“山”的背后又见别样风情。一条宽敞的柏油景路从“山”的后面而过,直通桥。路的左边是“山”背,驮着高大的绿树,有银杏,有茶树,松树,遍“山”的映山红和金鸡菊相互旖旎,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更为难得的是“山”建有兰亭,虽不是《兰亭集序》里的兰亭,但是落在此处却更有味道,感觉可以让东坡文化的墨香飘荡的更加悠远。

幽兰馆是幽兰芳径的展示馆。它坐落在路的右边,在路与水之间,是个四合院的结构,院落的前厅展示的那些自古到今倍受人们推崇的各种兰花标本及历史名人品兰的诗词名句。在轻缓的音乐声夹杂着小鸟的和鸣声中,看着在展厅灯光柔和淡雅辉映着各种兰花的标本,解读着韵叹各色兰花的精美的诗句,心情也就纯净愉悦着。

兰亭在湖岛的中间高地之上。高大的树敞开的绿荫掩映着兰亭,依亭而望,北面湖水茫茫,远处的繁华映衬着这远山近水间。南面巨大的鹅卵石堆积成石梯,上面连着兰亭,下面深入到那一池清水,坐在亭间,看白云悠悠,听湖水拍岸,抬头可见白云朵朵悠闲地漂浮在天空,风的轻柔让走近这里的人们感觉着自由的呼吸的感觉真好。

济济堂在竹林的深处。穿过一道篱笆围栏,走过竹林,眼前又是一片古宅院落,人称济济堂,意思是人才济济,亦或是高朋满座,济济一堂。这里是读书人的好去处,长长的观景长廊似水的曲线延伸,宽大的艺术展示厅也在此落成,古朴亦显示风貌,其实这里是文人雅士的泳笔的好地方。

幽兰谷应该是幽兰芳径中的景中之景。乐山乐水的人留恋于此,只见池的四周都是鹅卵石砌成,巨大的鹅卵石在池中间舒展,情侣们踏步登山步道,跳跃在水池溪涧,嬉戏在枕流亭,牵手于水月轩,舒情怀于船舫里,唱山歌在留香亭,再加上人造薄雾从四周的花草树丛中蒸腾而起,雾里看花,雾中赏景,真让人自觉成仙,静心怡情,乐此山水之中,留恋在这人间桃源,让人别有一番心情在心头。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是人们心里渴望的一处心境,而幽兰芳径景区就是那山隐水显,绿树婆娑,湖光阁影,院落幽静,蝶舞新花的好地方,她是一处心境和自然之境和谐统一的新桃源。

梦回兰亭

文/吕明星

农历三月初三,古时候又称上巳节。古代的上巳节中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哪个捡到了哪个就吃,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而来。而“曲水流觞”在千载之后仍然为人津津乐道,则要归功于王羲之参加的那一次着名的会稽兰亭之会。

回到公元353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上巳节这天,王羲之与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等41位社会名流相聚于山环水绕的会稽阴山脚下举行风雅集会,开展禊礼祈福活动。大地春回之时的兰亭胜处,有湛蓝的天空,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青翠的绿竹,还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和自由翱翔的飞鸟,一阵春风吹来,令每个人心旷神怡,不禁感慨要与这天然美景融为一体了。与会人员依托这条溪流,引水分流,因流设席。酒水是酿造的,饮杯是漆制的,河道是弯曲的,水流是湍急的,酌一杯酒放入水中任其漂流,杯停于谁面前,谁就要饮酒一杯、赋诗一首。

一圈一圈,周而复始,酒杯所停之处的名士,在感慨得与失、生与死、沉沦与繁华、淡漠与光环的瞬间,以自己独特的风雅情怀作出了传世佳作。其中王羲之、孙绰等二十六人当场赋诗,十一人各赋两篇,十五人各赋一篇,共计三十七篇,编为《兰亭诗集》,也有余姚令谢胜等十五人没有赋诗,各罚酒三杯。酒过三巡的大家,真正体会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现实含义,无不感慨知音难觅、人生难再,不禁把盏畅怀再饮一杯。

面对厚厚的一叠作品,大家要将所作的37首汇成诗集,并推选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为诗集作序。微醉的王羲之此刻也不推辞,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序言,伴随着活动接近尾声,这篇28行、324字的书稿被放到了一边。第二天酒醒后,王羲之打开书稿,不禁大吃一惊:这篇书稿写得很不一般,可惜原文有几处涂改的痕迹。他就想着以最好状态再誊抄一遍,可是不知道誊抄了多少遍,没有一遍能够与原版序言相媲美,这篇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书稿,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它不仅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书法第一帖。

如果你问,《兰亭集序》美在何处?那恐怕要用许许多多的答案才能够说得清。在我看来,《兰亭集序》的美,像谜一样。

谜一样的《兰亭集序》,章法精妙绝伦。细数每个字,笔姿遒媚劲健,气息平和从容。从头至尾由规范楷书渐变到随意行书,王羲之这次下笔并不是在规矩习字,反倒是有些“为所欲为”了,然而恰恰是这样的“随意”,竟然造就了一幅似乱不乱的图画,通篇20多个“之”字,无一雷同,从笔画上大小收放、重浅融合的章法,就仿佛看到了王羲之无与伦比的楷书功底和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

谜一样的《兰亭集序》,文笔清新优美,作为一篇序言,文章叙事于集会,抒情于山水,下文自然转入“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勾画了与会人员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而暂时忘却烦恼的陶醉。再次反证兰亭山水之优美,叙名士饮宴之雅致,抒人生苦短之感慨,论生死意义之重大,读上去脍炙人口,令人如痴如醉。

谜一样的《兰亭集序》,寓意回味悠长。如果说其文字具有极强的穿透力,那么文中紧随时代脉动的人生态度则又一次成就了兰亭这块不朽的丰碑。从古至今的人们,无不重视生死问题,在王羲之看来自己也不能例外,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儒家经学面临崩溃,而他却敢于公开剑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忧国忧民的远大志向并联着超越生死的旷达情怀而浮上心头,我想这才是王羲之在上巳节编辑《兰亭诗集》并为之作序的真正目的吧。

“乐”的传统

文/白路

中国文化的“乐”传统源远流长,儒家“乐”在其中。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向往结伴而游“咏而归”的审美休闲乐趣。

《论语·先进》中,孔子让几个学生各言其志,他们有的想治国从政,有的想做祭祀的主持人;只有曾点跟其他同学的追求不同,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也很赞赏曾点的想法。

从政治的灰暗中摆脱出来,在清澈的沂河里畅游嬉戏,沐浴着春风咏而归,这也是人生的大追求。它与修齐治平并列,是人生的另一个维度。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曾点的这种想法,也是清平之世的人们该有的一种礼乐怡然的状态。

东晋的王羲之,成为中国文化“乐”传统的一代领袖,他的《兰亭集序》发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慨叹。从南北朝开始,历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文人、书家相聚兰亭举办兰亭雅集活动。兰亭雅集传承有序、绵延不绝,形成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景观。

所以,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出的文人雅乐,并非平地惊雷,而是其来有自。而且,自其以后,亦多有传承。

以北宋苏轼为领袖人物的西园雅集,堪与兰亭雅集比肩而誉。元佑年间,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拥戴他为文坛盟主。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之第,其时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

由宋入元,玉山佳处之“乐”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可谓蔚为大观。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甲集前编》列有“玉山草堂留别寄赠诸诗人”的名单,他们包括柯九思、黄公望、倪瓒、杨维桢、熊梦祥、顾瑛等几十人。贤人佳士,济济一堂。

欢聚一堂的休闲娱乐活动,是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不若与众。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