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煤火的文章 / 煤火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难忘那些年的煤火灶

文/庞利鹏

天气变冷了,担心女儿在学校受冻,周末去学校给她送衣服,未曾想宿舍、教室里的暖气热呼呼的,女儿说一点也不冷。看着眼前的情景,不由的感谢党的好政策,让孩子们再也不用发愁冬天冷了怎么上课,思绪又回到了自己上学时。

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老家上的,那时上学,最怕过冬天,因为冬天天冷,手冻得都伸不展,写字都写不好,脚也是冷的不行,每堂课课间大家都会到院子里跑跑,以便让身子暖和一些。记得是二年级的冬天,老师们自己动手给班里砌了煤火灶,点火的那天虽然弄的班里烟雾笼罩的,呛得流眼泪,但是大家都挺高兴,因为这样冬天就再也不用受冻了。那时的火炉是烧煤,由于我们年纪小不会看火,就只能帮着老师抬煤土和煤,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好后,老师再把煤和好,每个课间老师还需要看一下火,适当的添些煤,以免其熄灭。而下课后第一件事,大家也由以前的跑出去转变成抢灶台,因为占了灶台可以烤一下手,还可以暖暖身子,这样上下一节课时注意力会更集中。但是,毕竟灶台面积有限,学生又多,每次下课为了占灶台大家都挤成一团,有几次还把灶台的砖都挤掉了,害得老师训了我们一通,从此后有了分组轮流占灶台的规定,秩序才好了起来。煤火灶在为我们供暖的同时,也给我们增添了新的任务,每隔一两天,值日生在打扫卫生时,还需要掏一下炉灰,然后把它们倒出去,虽然那个年纪干这些活儿有些累,但是想着烤火的快乐,大家还是乐意干的。

到了初中,灶火改成了煤球火,以前的添煤改成了烧煤球。每到冬季,学校就会拉些煤和煤土,在院子里掺和好,然后每个班级分上一堆,大家就开始脱煤球,等到煤球晒干后,每个班级再平均分配。煤球火相比于以前的灶火要好照看多了,下午放学时,只要多添几个煤球,然后把风门堵上就没事了。第二天只要打开风门,一会儿火就会烧起来,这省了我们许多事。但是煤球火的煤气太浓,有时煤和煤土没有配好比例,或者教室窗户关的太严实了,会弄的人晕乎乎的。

上了高中,学习紧张多了,印象中教室虽然有煤球火,但是生的较晚,而且由于大家多忙于学习,很少有人照看,多数时间火是熄灭的。但这并不代表大家不怕冷,记得那时下晚自习后有好几位同学都要到操场上去跑步,然后趁着身子还热乎赶紧洗洗钻进被窝,以度过那漫长又冷酷的冬天,估计那也是我们自创的一种取暖方式吧!

就这样,我们在煤火灶的陪伴下,度过了艰苦又快乐的学生时代。那种苦与乐的感受,估计经历过的每个人都不会忘记。

大概是三、四年前,当教师的妻子告诉我,国家今年给拨了专项资金,学校要安装暖气了,孩子们再也不用发愁冬天挨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也替他们高兴,更为国家重视教育投入感到欣慰。

如今,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冬天也都坐在了有暖气的教室里上课,再也不会因为手冷而写不好字。这些,都是我们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也彰显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从煤火灶到煤球火,再到暖气,虽然只是取暖方式的变化,但是却折射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孩子的重视,更是逐步实现“中国梦”的具体体现!从这小小的变化,我们能感受到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了,我们更相信,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一定会实现!

暖煤

文/陈晔

在温暖的暖气屋里,室外雾霾“遮天蔽日”。我忽然怀念起烧煤的岁月,就是家家户户烧煤的时候,烟气大,也没见这么大的雾霾!如今,工厂都搬出去了,煤炉都改造了,烟囱也倒了,怎么还不晴明?

煤曾经温暖岁月和生活,让寒冷的冬天变得温暖。在物资贫乏的时候,烧煤看家底贫富,能烧起煤的就是好生活好日子。屋里生一个煤炉子,温度能一直保持。我记事时,还是烧的火炕。过去冬天取暖,一直是柴草烧炕;条件好了,才开始烧煤。冬天学校里统一买一点儿白煤,不到特别冷还不让烧。后来,生活稍微好一点儿,才开始有人家烧煤取暖,也仅仅是冬天几个月。家里生煤的炉子起初是自己用砖头黄泥砌的,管它叫煤火。有聪明的人,屋里的炕一头砌着烧柴火的灶台,中间又砌着煤火,有煤烧煤,没煤烧柴,非常科学。煤火与炕中间有一个不大的洞,热量从这里进入炕内,热量在炕洞里循环。煤火的一头往往放一个小水瓮,热量穿壁而过,水瓮里的水始终是热的,做饭洗衣服都行。冬天山里水凉刺骨,用温水避免冻手。煤火的表面用山里产的白土水刷,刷后白白的很干净。小时候体力活干不了,总记得用白土刷子沾上白土水刷煤火,帮助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勤劳的习惯就是从煤火开始的,做饭油点子溅出来不刷会脏,让人见了笑话。等后来生活好了,自己不再砌煤火,开始买铁炉子。因为它一年只用几个月,在家里占地方碍事转不过身。而铁炉子就省事儿了,不用了搬出去放到一个角落里,屋里宽敞。冬天用时再搬回来。

煤带来了温暖,尽管它黑色的样子看起来很“丑”,可是它让生活有了品质和温度。烧煤做饭快,冬天可以多用,在炉子上烤干粮馒头,带糊渣的豆渣饼馒头很香;甚至生的红薯也能烤熟,红薯的香气弥漫在屋内,令人垂涎欲滴。瓜子花生放到炉口铁片上,一会儿就烤熟了。寒假回来,几个不错的兄弟,围着炉子喝着茶水聊天,说说文学,谈谈外面的事情,我们就长大了。烧煤有时候燃烧不充分散发的味呛人,不浓不淡的时候特别是充分燃烧的那股味还很让人愿意闻。铁皮烟筒穿过玻璃出去,飘着蓝色的烟。家家户户飘起煤烟的时候,炊烟袅袅,父母开始做饭,炊烟里带着饭香,就像闹钟一样知道该回家吃饭了。我上班的第一年冬天,继母有病在县里做手术,我回去看她。有天晚上去县城学校找中学的同学,她毕业后分配在那里当老师。那是我们毕业后第一次见面,屋里就生着煤火。煤火着得不旺,她用钩子捅火,就是这煤火将我们连系起来,走到了一起。

这几年,工作的原因,去煤矿多一些,也多次下井。在地下千米处,戴着矿灯近距离地接近煤,与煤矿工人一起工作生活,了解了煤,懂得了煤。这些可爱的煤炭人整日在地下工作,将地下积蓄了数万年的能量释放出来走进工厂和家庭,带来经济的增长、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飘香。煤历经亿万年的沉积和转变,煤矿工人开采出乌金为世界奉献光热,进了工厂生产出钢铁水泥。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之一,没有他们哪里有我们寒冬的温暖?

煤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尽管有其不足,污染空气,但其功绩是主要的,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其主导地位长期不会改变。过去,有煤则稳,有煤则安,有煤则强,甚至“一煤难求”,买煤需要煤票和煤证。在南方遭受冰雪灾害的那年,全国许多煤矿开足马力生产确保同胞温暖,他们过春节也不休息。那时候,煤是温暖的,传递的是十足的正能量。有了煤和温暖,人们就不受冻,它带着党和政府带着几百万煤矿工人的爱心走进冬天走进千家万户。

黑煤,黑色的煤,不平凡的煤呢!煤的黑色是高贵的颜色,而黑煤也是暖煤,它带着热量和温度,带着乡愁和幸福,让我们深深怀念和无限留恋。煤里有乡愁和牵挂!

到了冬天,我就牵挂老家的父亲。该买煤了,有了煤,就会有一个暖冬,做儿女的心里就踏实。我也怀念那些烧煤的岁月,回味煤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温暖……

火炕

文/李永海

未来,总能带给人无限的憧憬和期盼,因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希望这些愿望都能在未来里一一得以实现。过去,总会让人留恋,因为在过去我们曾留下了无数个美好点点滴滴。它总让我们留恋,又让我们回忆……

往事,像是藏在巷子深处的美酒,它总会在有意无意时散发出阵阵清香。

三间低矮的瓦房,青砖蓝瓦,方格子窗,厚重的木板门。西北角有一间土堆的厨房,北边和西边的院墙,是父亲拿黄土堆成。街门设在西南角,街门是一扇栅栏门。屋前房后父亲都栽满了榆树和槐树,院子中还有一棵大枣树。这就是我的家,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这里度过。

因为是东屋,所以它是坐东朝西。早晨,太阳从房子后面升起。傍晚,太阳又从房前落下。房子里的空间不大,但足够温馨。我在那里玩耍,在那里嬉笑,在那里听着父亲讲述那古老的故事。那里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房子北边的两间屋子相通,里面摆放着家舍杂物。门正前,也就是东墙边,摆放着一张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桌子两边稳稳当当的搁放两张太师椅。以接待亲友的来访。桌子上面放有暖瓶、茶杯和碗具。

南边的一间是卧室,掀开门帘进入内屋,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煤火(炉子),煤火和炕相通。炕宽2米,长3.5米到4米左右,直通到两边的墙上。

炕用土坯砌成,里面有火道,火道横竖相通。每块土坯之间,都留有适量的缝隙,保持热气能在里面自由的流通。这样不管是白天或是黑夜,整个大炕上都是热腾腾的。

拿土坯砌好里面的火道后,用水泥板封顶,再用白灰加些碎麦秸和泥,在水泥板上用白泥灰糊一层就行了。等炕完全干透后,在炕上放些草帘,用一张宽大的芦苇席,盖在草帘上。在芦苇席的外边,放上一根炕边。

炕边,3公分厚,5公分宽。用木头做成,和炕的长度一样,放到炕最外边的炕沿上,以防止从炕上向下掉落杂物。

到每年的九月底,母亲就会把煤火点上,因为煤火是与火炕相通,所以当燃起煤火时,热气就会直接通到火炕里。不大一会儿,火炕就会变的热腾腾的。因屋子里有火炕,还在煤火,所以整个屋子里都是温暖如春。

每当进入十冬腊月,屋外的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屋子里却是暖洋洋的。母亲在煤火上炒菜做饭,我在炕上独自玩耍。等母亲把饭菜都做熟了,父亲把炕桌搬来放在炕中间,我们围在一起,吃着母亲做的香喷喷的,可口的饭菜,听着父亲讲那古老的故事……

火炕,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可它一直都在寒冷里,重温我的心田,重温我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