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餐馆的文章 / 餐馆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小菜馆,唇齿留香

文/石子

到无锡出差,住宿在无锡的古罗马大酒店。这是一家涉外三星级旅游酒店,以经典的欧陆风情装饰设计,位于无锡市轴心主干道太湖大道旁,毗邻太湖广场和体育中心。我们之所以住宿这里,主要原因一则是这里距离机场近,进出方便;二则是这里属于政府接待的定点酒店,我等属于公职人员,在外出差,不能超标住宿。

我们回重庆的飞机是下午2点10分的,中午没有安排集体用餐,我们同行4人,就到附近随便找一个小餐馆以解决午餐问题。出酒店大门往左拐,我看见一家小餐馆,环境很是一般,墙上的涂料、地板砖、餐桌等,都很陈旧了,看着也不是十分干净整洁。外间就两张桌子和一个吧台,吧台里没有人。

这个小餐馆,叫丰联家常菜馆。

我们正在犹豫是否进去,这是,古罗马酒店接待我们的那个管理员走过来,见我们徘徊在这个小餐馆门口,就对我们说,这个餐馆的菜非常好吃,她老公每次来,都在这里吃饭,有特色、实惠、味道好。她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边对我们说,边喊老板出来招呼我们。看这状况,她和这个店主非常熟悉。

我们落座之后,那个管理员还给我们介绍这个餐馆的几个招牌菜。此时,我发现这个餐馆的里面还有两个雅间,我们同行的另外几个人在一个雅间坐着。

这时,店主出来了,是一个五六十岁的女同志,有些胖,中等身材,满脸荡漾着笑意,一看就是一个开朗的人。她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她的特色菜,说,保证好吃。我们4人,点了她推荐的土鸡汤、猪肺汤、清蒸鲈鱼、农三鲜,还要了一个炒时蔬。这些菜,都是无锡这地方的家常菜,我想,到一个地方,就应该感受这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这个地方的地方特色,包括本地的美食。然而,我也知道,一个地方的家常菜,要做好做精却是不容易的,说是家常菜,是十分考烹饪师傅的手艺。就像我们重庆的回锅肉,简单的一道菜,却十分考究,需要从猪肉的选择、刀工、佐料的搭配、火候等方面认真钻研,才能做出这一道诱人的家常菜。我们吃过无数次回锅肉,但能唇齿留香的,不多。

首先上的菜是农三鲜,里面有肉丸、有杏鲍菇、有粉肠等,味道的确好吃,份量也足。这个菜一上来,我们便开始吃起来,没等下一个菜上桌,这个菜便被我们整干净了。猪肺汤、土鸡汤也好吃,鲜,可口。清蒸鲈鱼细腻,味美。我们几个人也算是阅历丰富的,品尝过东南西北各种菜肴的,这一桌菜,确实让我们感受了无锡独特的餐饮风味,大快朵颐。

一边吃饭,一边和老板闲聊。她说她一家人经营这个小餐馆二十多年了,生意也一直不错。厨师是她儿子,厨艺稳定,那几个特色招牌菜是这个店长期传承下来的,所以,能够在这古罗马大酒店旁边站住脚跟,屹立几十年不倒。古罗马酒店的管理员和服务员,很多都是熟人,平常,他们不在酒店吃,却经常过来吃他们的菜。

我们一桌饭吃下了,才210元,在这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在这无锡的主干道上,在这繁华的太湖风景区旁边,的确不贵。

我想,一个小餐馆能够生存几十年,没有自身独到之处,没有自己的回头客,没有自己的口碑和声誉,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像她这个小餐馆,没有像样的装修,没有阔气的门脸,朴素自然,又在酒店之旁。

我突然想起“百年老店”这个词语,和这个丰联家常菜馆相提并论,似乎有某些异曲同工之处。

凭什么

文/徐如涛

前不久,老婆盘下一家餐馆。虽然位置稍偏,但环境优雅,菜品很有特色,价位也适中,因此生意很好。我跟单位的同事通报后,大家也乐意去就餐。月底盘账,除去各项开支,净赚一万多元。

我特意挑个时间宴请同事们, 感谢大家的捧场。当得知餐馆月赢利过万时,大家都连声向我祝贺,觥筹交错,大家都尽兴方休。

可是接下来的一个月,同事们再也没有光顾老婆的餐馆,让我颇感疑惑。这天中午,同事小江面色酡红地来上班,一看就知道刚在外面喝了酒。小江不好意思地说:“中午小路请客,听说他有一个亲戚也在开餐馆,就没有去嫂子那里,下次我请客一定去。”我笑笑并未在意,到楼上交资料去了,恰好在楼道口碰见红光满面的小路。小路赶忙解释:“中午小江请客,听说他一个亲戚也在开餐馆,就没有去嫂子那里,下次我请客一定叨扰!”

交完资料回办公室,门虚掩着,小路埋怨道:“我说是你请客,你却说是我请客,这下穿帮了!”小江道:“穿帮怎么了?咱们一个月才挣两千多元,他一个小餐馆却净赚一万多,我们爱上哪吃上哪吃,凭什么让他赚钱?”

我站在门口,进退两难。

开餐馆的老师

文/朱辉

网络上有个笑话:小学生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结果许多学生都写妈妈半夜三更帮他们缝衣服,昏黄的灯光下,妈妈满头白发……

算算现在小学生们的妈妈,顶多不过40多岁,哪里至于“满头白发”?同样的,教师节前写老师,几乎也有固定格式。男老师都像父亲、女老师都像母亲,个个“高大全”。时至今日,资讯已经高度发达,谁都知道老师中既有感动中国的人物,也有气坏中国的猥琐之徒。和任何职业一样,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过度夸张而又整齐地“塑造”神一般的老师,其实是一种“高级黑”,宣传效果适得其反。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没有遇到过传说中催人泪下的感人老师,不过让人记忆深刻的也有几位。其中有的授课时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倒是后来在社会上相遇,让我受益良多。

十多年前,我下岗了,原来的专业比较冷门,很难再就业。虽然自己去上了红案厨师培训班,可是没有工作经验,依然很难找到工作。这时,小学时的班主任刘老师找到了我。她说她在一所大学附近开了家餐馆,需要人帮忙。

到刘老师餐馆干了几天,才知道她的餐馆以盒饭为主,一天两餐起码要卖500多盒。可想而知,工作量巨大。炒好的菜是用大脸盆装的,一餐十几、二十盆。锅是直径1米多的大锅,炒菜用大铁铲子……即便如我这般的小伙子,炒完一餐的菜,浑身都会像洗了桑拿一样。当时已经退了休的刘老师,却还常常能亲自上阵,挥舞铁铲忙乎上一两个小时。

“这钱不好挣啊,以您的资历,办个培优班,不比开餐馆赚得少吧?”我说。我知道刘老师以前带的班成绩一向很好,一大半学生能上重点初中。

“小学阶段只要学好课内知识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培优。当年我给你培优了没有?你还不是考上重点了。”刘老师说。她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她觉得开餐馆赚钱比培优正经,而且赚得自豪、踏实。

大半辈子拿教鞭的刘老师,退休后拿起了锅铲,而且后来靠炒出来的收入买了房,叶落归根搬回了老家。刘老师教我的语文课,我不记得多少了。可是她给我上的人生课,我受用至今。

好老师不一定要催人泪下,胖乎乎的刘老师挥汗如雨舞动锅铲,样子很搞笑,却也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