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好吃的文章 / 好吃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好吃的太谷饼

文/毛洪亮

我第一次品尝太谷饼是15年前。那时,出差太原,趁着空闲,几个同事揣着一份太原全景图,慕名赶往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又称三多堂博物馆,是一座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晋商大院,坐落在太谷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北恍村。走进曹家大院,充满了好奇和激动,穿梭一上午,方流连忘返地走出来。在停车场等候回太原城班车时,看见一当地老妇人,头上扎着当地妇女常见的蓝头巾,蹲在停车场一角,面前摆了一只用盂县荆条编织的硕大的篮子,上面用一块洁净的白布盖住篮子口一半,里面放着一块块饼。

我好奇地凑上去,老妇人笑吟吟地说:“你尝尝。”味道还真不错。外形比合肥的大麻饼大一些,没有合肥大麻饼甜,也不粘牙;又不似合肥下塘烧饼,比合肥下塘烧饼要厚实酥松许多。这个饼子中号碗口大小,二三厘米厚,表皮呈茶黄色,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掰开后黄酥酥的。它有个“官名”:太谷饼。

太谷饼在山西算得上传统名吃,清末时就已销往京、津、包头、张家口、西安、兰州等大中城市。后人考证,太谷饼又叫甘饼,当地俗称“干饼”、“烧饼”,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太谷城东南沟子村一家由襄垣人开的“饼面铺”,后由老字号“文堂”继承了这一技艺,遂闻名,因产于太谷,故改名为太谷饼。据说,慈禧“庚子年难”,路经太谷,曾以太谷饼充饥,回京后,遂将其定为宫廷贡品。

山西干旱少雨,土地上产出粮食以小麦、高粱、玉米、谷子、山芋、马铃薯、莜麦等旱粮为主。山西人很聪明,又以节俭驰名,硬是把单调的物产做成“品牌”。有首民歌是这样描述山西小吃名吃名产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榆次太原祁县城,有的是拉面削面香煞人,大同的皮袄白格洞洞,北路的栲栳肉热腾腾,阳泉煤炭有名声呀儿呦……”民歌中的“太谷的饼”,指的就是“太谷饼”。

品尝着太谷饼,我在想,太谷饼的传名,实际上有三个原因,一是价廉物美,老幼穷富皆宜。二是食材就地攫取,制作也不复杂,食材主要有白面、白糖、芝麻、胡麻油和鸡蛋之类,用炭炉烤制而成。三是便于存放。即便储存一个月,太谷饼的色、香、味也不会走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以来,“勤俭持家,珍惜每一粒粮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家之宝,我们的祖先聪明能干,极善于从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就地取材,制作出难以计数的充饥而又可口的食物和糕点。比如合肥的四大名点:麻饼、白切、烘糕、寸金。食材大多是合肥本土产出糯米、小麦、芝麻等。我想,无论是“太谷饼”,还是合肥的“四大名点”,这些世代传承的食品,蕴含着人们对故土故乡故水的留念,寄托着儿时的憧憬,也充满着家与乡的文化。

怀念的味道

文/罗英

长大了一些,在外面吃的次数越来越多。不是不回家,而是家中少了那位牵挂的人,少了每次回家后餐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因为从小是跟着奶奶长大的,自然心中最重要、最亲近的人就是奶奶了。在我牙牙学语之时,是她教会了我第一个词:奶奶。在我双腿触地,不停颤抖的时候,是她让我走出第一步。要说谁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一定会说:我的奶奶。

幼时不懂事,下雨天还在外面和伙伴们玩耍,直到夜幕降临。没想到奶奶在外面冒着风雨找了我一整条街,漆黑的路上,孤独的身影,在风中颤颤巍巍,似是随时都会倒下。模糊中,她的背更弯了,斑白的发丝在风中凌乱,夹杂着嘶哑的声音。听见她声音的那一刹那,泪水从眼眶中奔出,咸咸的泪流入口中。

奶奶看到我时不是责骂,而是满满的担忧和心疼,这下我的罪恶感更重了,她的脸上早已被雨水铺满了。哦!是早已分不清是泪还是雨?暴雨仍倾泻着,不为我们所动,只是一味的下着,而且越来越大,我见雨珠愈发得大,便将奶奶先叫进去,免得感冒了。

回到家里之后,就闻到熟悉的香味,是红烧鱼还有许多我喜欢的菜,眼眶又有些微红,转而看到奶奶慈祥的面容时,就更加愧疚了。奶奶看到我愣住的样子,问我:“孩子,饿了吧!先去换了衣服,奶奶给你热热再吃。”我麻木的向浴室走去,任水淋到我的身上,脑袋里想了很多。

出来之后,扑鼻的是熟悉的香味,菜都冒着热气,而奶奶的衣服却是冰凉至极。我看到奶奶还没换衣,就着急了,急匆匆地说:“奶奶,你怎么还不去换衣啊!这样对身体不好。”“我想帮你热好再去嘛!你别生气,奶奶这就去,你快吃。”奶奶笑呵呵地说。

看到奶奶远去的背影,再看看这满桌的菜,我默默地坐下来,吃着奶奶给我做的菜,泪水又忍不住流下来了。“好吃吗?”奶奶突然走过来。“好吃,奶奶做的都好吃。”我赶快抹了抹泪,嘻嘻哈哈地说。“你这孩子,好吃就多吃点。”“嗯。”这刻,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啊!我甚至因此决定每天按时回家吃饭,想每天享受家的味道。

那时候,天天缠着奶奶给我做好吃的,当然最爱的就是红烧鱼,连我妈都说只有奶奶的厨艺才能治住我这张嘴。听奶奶说,有一次我发高烧,妈妈急死了,而且什么都不吃,最后奶奶红着眼圈过来说:“我的孙儿只吃我的菜,结果奶奶的小米粥一到你的嘴边,你就喝下去了。”我听奶奶说的时候,也不相信,但这是事实,我想我的嘴认味吧!

就是一个这样让我依赖不舍的人,却离我而去了,那天,我抱着她的遗体哭了好久都不信。那个我依赖的人,她真的去了。一个怎么也不想接受的事实,我必须承受。

奶奶去后,妈妈想着法儿的抚平我的伤口,给我做这做那,当然也少不了我的最爱——红烧鱼。只是再怎样做,也做不出我心中的那个味道,我怀念的那个味道,奶奶你知道吗?我仰望着星空,想找寻属于她的那颗星,告诉她我的牵挂与思念,奶奶,你知道吗?

豆虫

文/姜义学

“二婶子,你炒的豆虫真好吃!”70年代初,堂哥从东北回家探亲,在我家小住几日。没啥好吃的,娘就用鸡蛋炒豆虫伺候堂哥。一连几天,堂哥几乎天天吃娘炒的豆虫,边吃边说真好吃,真好吃!吃豆虫的事儿,堂哥多少年都念念不忘。

70年代初,在那缺米少油的年景,能吃上鸡蛋炒豆虫是再享受不过了。当时堂哥来信要回老家来,愁坏了父母,愁没吃的,愁没稀罕东西让堂哥捎着。堂哥回家的时候正好是夏天,自家自留地里种了些菜,能凑合着吃,但就是没钱买肉。家里几只下蛋的母鸡,掂来掂去哪只也舍不得杀。

堂哥到我家吃的第一顿饭是饺子。娘赶集买了几两肉,从自家菜园里摘了一个西葫芦,包了几碗饺子。人多饺子少,我们根本捞不着跟堂哥一起吃饭,只有爹陪着吃,我们还是照旧就着咸菜吃玉米面饼子、地瓜面饼子。娘把小半碗饺子端上我们的饭桌,一人摊上一个、两个,尝尝而已,她自己恐怕连一个也不舍得吃。堂哥也舍不得多吃,吃了没几个就放下了筷子,说吃饱了。父母很难为情。

正愁得没办法的时候,生产队组织社员捉豆虫了。那年雨水大,生产队庄稼的长势大都不好,只有大豆不怕涝,长势茂盛。同样由于雨水大,农作物喷洒农药不见效果,使大豆发生了严重虫灾。7、8月份光景,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豆虫疯长。如不采取措施,几天功夫成片的黄豆就会被豆虫吃成裸棵,造成绝产。

为了捉豆虫,学校放了假,我们家去了好几个人捉豆虫,不到半晌就捉了一脸盆。回家后,将豆虫洗净后剪去头,用筷子顶住豆虫的尾部翻过来,用手剔去脏东西,在清水里一摆就成。择好的豆虫,用刀剁细,加上一两个鸡蛋和一棵大葱,用少许棉籽油爆锅,片刻就炒好。

刚出锅的鸡蛋炒豆虫,绿里透白,白里嵌绿,闻则香气袭人,垂涎三尺。吃饭时,我们与堂哥在一张桌子上一起吃,都吃玉米面饼子,就着鸡蛋炒豆虫。我们敞开肚子吃,吃的那个香呀,那个饱呀!饭桌上堂哥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

参军以后,再也没吃过豆虫。90年代初,探亲回家帮家里秋收时,弟媳妇从洋槐树底下挖出一些豆虫,剁碎后加上鸡蛋炒着吃。喜出望外的我大口吃起来,过了没几分钟就开始全身浮肿,奇痒难受。

干农村医生的父亲知道我是吃豆虫过敏,赶紧为我打针吃药。我在昏睡了一个下午后才渐渐回复了神志。我的天!我对豆虫过敏反应这么厉害。从此,我逐渐发现,我不光对豆虫过敏,对蚂蚱、蚕蛹、知了猴、知了、蜂蛹等高蛋白的东西都过敏。

馋归馋,没办法,豆虫之类的东西再也无口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