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淡泊的文章 / 淡泊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淡泊

文/汪国真

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欲望是咖啡、是美酒、是可卡因,淡泊是茶。

非分的欲望鼓舞人,也戕害人。淡泊,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当仁不让;不属于我的,千金难动其心,这就是一种淡泊。

不忧淡泊的生活,并能以淡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和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入梦,这样的人,予自己是云朵一样的轻松,予别人是湖泊一样的宁静。

破坏安谧的生活,总是先从破坏淡泊的心境开始的;修补受了损伤的灵魂,总是先从学会淡泊的生活开始。

诱惑犹如莱茵河上的洛雷莱,欲望好比受不住诱惑撞碎在洛雷莱下的舟子,淡泊能使你心常如明镜,免受灾难。

淡泊给予你的或许不多,但是你所必需的东西都给予你了;奢华给予你的可能很多,但是人所必需的一些东西却可能丢掉了。一个为淡泊的生活感到痛苦难熬的人,他往往会以更大的痛苦为代价重新认识淡泊。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因此有太多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一个人要靠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与人生。淡泊明志,古人早已对淡泊有过精辟的见解。的确,淡泊犹如美好的天籁。春天在我们眼里,沙滩在我们脚下,蓝天在我们头上,森林在我们手中。让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淡泊就在其中。

守一颗淡泊之心

文/张亦弛

诸葛亮曾经在给他后代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诸葛亮终其一生的座右铭,也是他卓尔不群的压舱石。

淡泊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传统美德。老子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文子》中亦有“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之句。白居易《问秋光》诗云:“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淡泊名利方能成大器。在美国波托马克河畔有一个永久首都性质的特区,它是以美国第一届总统命名——华盛顿特区。“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这段话出自于华盛顿的辞职演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压力,仅仅依靠内在的道德力量就自觉放弃了最高权力。华盛顿以行动扞卫美国民主,名利与权力并没有束缚他的眼光,他用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卓着的政治才能使“华盛顿”这个名字在美国人心中具有神圣意义。

淡泊名利方能潜心建树。居里夫人曾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朋友惊讶地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把英国皇家协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当作玩具,于是吃惊地问道:“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看得太重,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居里夫人正是以这种视名利荣誉如粪土的心态才能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超越自我,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物欲横流的今天,太多的人为这些身外之物所困,更甚至为此跌入深渊。试着松开那紧抓名利浮华的手,才能拥抱更广阔的蓝天。守一颗淡泊之心,宁静而致远。

淡淡地活

文/丁肃清

无锡的太湖有个神仙岛,岛上既有佛,也有道。老子的道风仙骨,佛祖的静谧庄严,都在这里伫立成雕像,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供奉太上老君的铜炉里,袅袅地升腾着青烟,一隅的墙上,雕刻有几个大字:至虚无上。这,即是老子的观点了。老子玄妙得很,他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虚无,又归于虚无,而佛呢,也讲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类似的话。

拜托!不要误解这两位老人家的积极元素,这乃是地地道道的哲学。他们的思想殊途同归,到如今还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他们说的虚也好、空也罢,都不是没有,而是另种层级的存在。譬如,后来人推崇的“淡泊”“致远”的思想,就和他们的哲学沾点边儿。

人老了,就善良,就多了些宽容,少了些计较和争斗。神老了,就更加慈悲为怀,胸怀里装着天地万物、百姓黎民。神仙岛上的佛祖和太上老君,两个门派的开山鼻祖住到一个地儿,彼此间并不争香火,而是互相谦让、和平共处。人世间那么多吵吵闹闹、争争斗斗的事,在他们眼里真的是挺没有意思的。

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对于人而言,是对的,对于佛来说,却错了。其实神仙们并不争那一炷香,淡然、淡定、淡泊,本来就是他们的本色。

淡下来,境界就上去了;淡下来,就有了风景。

老子的一生就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释迦牟尼当老师也没有着过书。前者骑着青牛出函谷关西去不知所归,后者讲课时拿着一朵花拈来拈去对弟子迦叶“扑哧”一笑,都成了千古佳话。要说的是,他们都没有和谁争过,堪称人们不争名、不夺利的榜样。

世上的理儿,都是说到容易做到难。对常人而言,淡一点儿,不是、也不能一蹴而就,这也不大要紧,一下子学不成、做不到,可以努把力、加把油,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淡,软着陆。

淡下来的好处是,看什么都顺心、顺眼,天高云淡,云在青天水在瓶,都是风景无限。看花儿,幸福像花儿一样。嚼一个菜根儿,都嚼得有劲道。用曾经一句流行的话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就是,把苦把累看淡了,收获的是心满意足,知足者常乐。

好事情或坏事情,常常都是双刃剑。想想,痛苦是怎么产生的?李白的诗有一个回答:“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西哲叔本华也说过类似的话:人的欲望像是喝海水,喝得越多也就越口渴。不是吗?曾有人打着卍字符号想吞下地球,也有人炼丹寻仙想长生不老,还有《西游记》里那么多妖精都想吃到唐僧肉,其最后的结局都不怎么样。

实事求是讲,淡下来是一件非常难甚至非常痛苦的事。人家那么多的钱、那么大的官、那么叮当作响的威望和名声,怎能说淡就淡,不屑一顾呢?且不说凡人,即便是当初还没成正果的佛祖,也是半夜里趁妻儿熟睡悄悄地出走、出家的,谁知之前的他暗暗下了多大的决心?

但是,淡下来常常是无奈之举。“淡”源于浓。过去,你高车驷马、门庭若市。后来,你告老还乡,浇园种菜。你对别人那么好,收获了以怨报德。你对别人那么忠,回报的是卸磨杀驴。你对别人掏心掏肺、当牛做马,突然,背后就被人捅了一刀。淡下来,是继续前行的路径,就像是四十岁时的老鹰,把身上厚厚的羽毛拔掉,把长长的喙在石头上磕掉,断喙重生了。

《礼记》里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唐人韦应物说的:甘醲皆是腐肠物,惟有淡泊之水能易人。庄子也持这样的观点:君子之交淡如水。稍稍地淡一点儿,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赚不了多少,也赔不到哪里去。

淡下来有N种模式。陶渊明是一种版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泊而宁静的姿态。但,不要只看到他这一面,他还有呢,“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宁静而致远,这就是陶渊明对人生的诠释。

淡泊,是一种蝉蜕的过程。

人本身就没有那么伟大,像只蜂、像只蝉也就不错了,“蜂须蝉翅薄松松,浮动搔头似有风。”岂不也是一种景观?

伴孤灯、煮南瓜,吃野菜、喝清茶——人生姿态。谁又能知道,这其中蕴含了多少诗意?又将衍生多少乐趣?

无锡太湖的神仙岛上,佛祖默默无言,同时倾听着老子那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类的絮叨。其实,这两位老人家对前来焚香拜神的人们还是有点不放心,无事不登三宝殿,看似淡然,实则又有求,求他们保佑实现夙愿。对此,他们是完全理解的。

一点一点地淡,别着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