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趣赏的文章 / 趣赏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趣赏月饼诗

文/李惠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全家人团聚赏月尝饼,取“人月共圆”之意。因而,月饼被形容为“一轮缩小的月亮”。清代祁启萼有《月饼》诗云:“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烘罗罗出斧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点出了月饼命名的取义。

古往今来,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里,留有不少“月饼诗”。苏东坡在一首咏月饼的诗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可见早在宋代,月饼因其香甜可口,就很受人喜爱。其实,月饼的雏形早在唐代就已出现,随着时

间的推移,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古代苏州诗人袁景澜《咏月饼》诗对饼师精工制作月饼有这种描绘:“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从诗中我们不仅知道了做月饼的工序,还可看出古代中秋节就形成了互赠月饼的习俗。在福建等一些地方,凡当外祖父或舅父母的,中秋节要给外孙子、外孙女或外甥送月饼。对此,施景琛的《中秋词》咏道:“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

月饼真正的起因,应当在于我国古老质朴的“尝新”风。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古代的人们用新谷物、果子做一些新鲜可口的食品尝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一首《淞南乐府》便描绘了这一情景:“淞南好,时物存秋香。月饼饱装枣肉馅,甜果新谷渐登场。”这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品尝,更是对来年丰收的祝愿。

到了明代,月饼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月饼上已经出现了“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性图案。其设计之精美、构图之巧妙、花纹之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既体现出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彭蕴章《幽州土风俗》赞月饼曰:“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可见心灵手巧的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了。随着时代的推移,月饼的馅儿也更加讲究起来。杨光辅在《凇南采府》中有诗为证:“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由此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和今天的颇有些类似了。

中秋月夜,合家团聚,纳凉赏月,尝饼品诗,戏饼作乐,的确是雅致非凡,别有情趣!

夏日趣赏咏蚊诗

文/聂难

盛夏时节,最讨人厌的就是蚊子。防蚊、灭蚊措施落后的古代,人们更是深受其害。古代文人墨客曾写过不少咏蚊诗,至今读来妙趣横生。

蚊子分雌、雄两类。雄蚊不吸血,一生全靠吸取露水、花果汁水维持生命;与雄蚊不同,雌蚊的吸血量大得惊人。唐代刘禹锡在《聚蚊谣》中就写出了蚊子的食性特点:“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明惑。露华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着不得。”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则在《咏蚊》诗中用“饱似樱颗重,饥如柳絮轻”一句描写了雌蚊吸血后的状态,诗人以樱桃形容吸饱血的蚊子,可谓形象至极。为什么雄蚊不吸血而雌蚊吸血。北宋诗人梅尧臣在《聚蚊》一诗中给出了答案:“利吻竟相侵,饮血自求益。”原来,雌蚊吸血是为了从血中获取营养,繁衍后代。但这毕竟是一种害人行为,俗话说害人者必害己。钱唐单斗在《咏蚊诗》中用“喈肤凭利喙,反掌捐身躯”两句,点明了蚊子害人害己自取灭亡的下场。

诗人白居易也写诗告诫人们,对微小的蚊子,千万别掉以轻心,一旦染成重病,后悔晚矣,《蚊蟆》诗曰:“斯物虽微细,中人初甚轻。有如肤受潜,久则疮痏成。痏成无奈何,所要防其萌。”蚊子能传播疾病这一科学常识也早被古人所知,清代龚自珍有首讨蚊诗,通畅明白,富于科学内涵。其诗曰:“天热雨淋蚊很多,吮血播病逞凶恶。众生祈有绝蚊法,除尽蚊虫人快活”,诗人见蚊害肆虐,造成疾病流行,恨不得亲手诛之而后快,说出了人们灭蚊的共同心愿。

正因为厌恶蚊子,人们常用蚊子来比喻那些坏人、恶人。明代陈大成《咒蚊》中写道:“白鸟向炎时,营营夜苦饥。进身因暮夜,得志入帘帷。嘘吸吾方困,飞扬汝自嬉。西风一朝至,萧索竟安之。”分明活现出一副奸侫小人的嘴脸,他们只知趋炎附势,不去考虑后果。清代着名诗人袁枚《碧纱橱避蚊诗》曰:“蚊虻疑贼化,日落胆尽壮。啸聚声蔽天,一呼竟百唱。如赴阛阓市,商谋抄掠状。”这里诗人把蚊子比作借着夜幕壮胆、呼啸而出的蟊贼,其白描之笔,以声状形,淋漓尽致。温岭“雁字诗人”张白作于1942年的《蚊》诗云:“幺么小丑亦飞航,夜袭成群气焰狂。霹雳一声归掌底,从来血债要清偿!”诗人将到处残害中国百姓的侵华日寇比喻为“恶蚊”,其满腔怒火,入木三分;其爱国之心,清晰可见。

对付蚊子,古人也是想尽了办法。陆游在《熏蚊效宛陵先生体》中表明了自己的灭蚊态度:“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在渺小的蚊子面前,尽管用尽了烧艾草、燃蚊香,撒蚊药等各种办法,可蚊子家族从来不曾成为濒危生物。如果说陆游的办法是主动防御,那么清代诗人袁枚则提倡使其自生自灭,有诗为证:“白鸟(即蚊子)秋何急,营营若有寻。贪官回首日,刺客暮年心。附煖还依帐,愁寒更苦吟。怜他小虫豸,也有去来今。”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蚊子的袭击并不那么当一回事,五代时,南唐杨銮就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吸血的蚊子,其《即事》诗云:“白日苍蝇满饭盘,夜间蚊子又成团。每到夜深人静后,定来头上咬杨銮。”反正每天夜里蚊子都要来吸血,习惯了无所谓了,就让它咬去吧!诗句诙谐幽默,人们读后也一笑了之。

夏日趣赏西瓜联

文/聂难

西瓜号称夏季瓜之王,是夏天消暑解渴的佳品,营养丰富,清凉甘甜,爽口清心,深得人们的喜爱。古代文人墨客撰写了不少咏瓜的名联佳对,来表达人们对西瓜的喜爱之情。

“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这是古时一家西瓜店的对联,类似今天的广告,西瓜的鲜活水灵和色香味呼之欲出,写得活灵活现,使人看后不禁流涎,引得买西瓜之人络绎不绝。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思前想后观《左传》,书往右翻。”据说,此联出自宋朝大文豪自苏东坡之手。苏东坡一生喜欢吃西瓜,在宋代文人中,最会吃瓜并能吃出道理来的,不少人说是苏东坡。在他的心目中,西瓜是“冰浆仙液”。这副对联写得幽默轻松,妙趣横生,寥寥几个字就把吃西瓜时的洒脱情态生动有趣地描绘出来,语言简单,却颇有情趣,这应该是作为性情中人的苏东坡自己吃西瓜时的自画像。

据说明代大学士张居正幼时聪明过人。一天,一位巡抚微服私访,路过一座寺庙,庙里的老和尚摘来几个西瓜让他解渴。巡抚触景生情,脱口吟诵:“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老和尚苦思良久,对不出下联,恰好张居正路过,当他得知上联后不假思索便对出了下联:“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此句一出,全联东西南北,便成完壁。对仗工整,自然天成,在场之人听罢都赞赏,惊叹不已。

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明朝名士唐伯虎自幼才思敏捷。有一次陪父亲会客,父亲端出炒豆和西瓜待客。他先抓了一把炒豆放进兜里,然后又拣了一大块西瓜正要吃。父亲欲批评他,客人替他解围说“我出个上联若能对出,这西瓜、炒豆你就拿去吃吧!”唐怕虎满口答应。于是,客人捻开一粒炒豆道:“炒豆捻开,抛下一双金龟甲。”唐伯虎立即对道:“西瓜切破,分成两片玉玻璃。”唐伯虎用“玉玻璃”比喻西瓜切开的样子,用“玉玻璃”对“金龟甲”,从颜色形状都对得十分贴切,客人听后大加赞赏。

明朝有一个才子叫蒋焘,少年聪慧,能诗善对。有一年炎夏的一天父亲不在家时,几位客人前来登门拜访,窗外刚下起小雨,一个客人即兴出了上联考他:“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蒋焘想,“冻”字拆开是“东二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出句非常巧妙、相当刁巧,颇难应对。他并未立即回答,而是从屋里抱出个大西瓜,切成两半,一半切了七刀,一半切了八刀,对客人说:“我的下联还得向先生请教。”客人一愣,蒋补充说,我对的是“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为之惊叹。下联蒋焘用的也是拆字格,关键字眼是“切”、“分”二字,“切”字拆开,正好是“七”、“刀”,而“分”字拆开,就是“八”、“刀”,而且和正在吃西瓜的情景非常吻合,对仗工整,语言生动,情趣盎然。因此,他的话音刚落,就赢得了众人的交口称赞。此副对联上下联中的后两句都是对联首句里两个字的解释,而皆严实切合,丝毫不见拆字之痕、刻意雕琢之迹,可谓自然巧成。

炎热的夏天,吃着怡人的西瓜,悠闲地品咂文人墨客留下的这些西瓜联,更是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