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染红的文章 / 染红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染指甲

文/常书侦

昔日的七夕节,女孩子们不但要乞巧,还要用凤仙花染指甲。

女子用凤仙花染指甲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续集》曰:“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敷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到退甲,方渐去之……”详细介绍了用凤仙花染指甲的办法、经过和效果。

元代女词人陆琇卿的《醉花荫》曰:“曲阑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绛点轻儒笼翠袖,数颗相思豆……”染红的指甲,仿佛是手指上嵌上了相思红豆。何等的意境!将凤仙花加入少许明矾捣碎用来染指甲的糊状物,在古典小说中被称为“蔻丹”,很有诗意和脂粉气息。

明代吴彦匡在《花史》中描述说:“李玉英,秋日采凤仙花染指甲;后于月夜调弦,或比之落花流水。”清代袁景澜的《吴郡岁华纪丽》曰:“夜听金盆捣凤仙,纤纤指甲染红鲜。投针巧验鸳鸯水,绣阁秋风又一年。”由此看来,历朝历代,从良家女子到教坊歌妓,都流行用凤仙花染红指甲。尤其是在七夕佳节,染指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有歌谣唱道:“七月凤仙七月凉,织女鹊桥会牛郎。”

如今的女孩子依旧喜欢染指甲,但多数人不知凤仙花是何种花卉,更不知其还是一种中草药,可治疗顽固的甲癣、灰指甲等病症。

那被鲜血染红的历史

文/严沁蕊

烽火连天八余载,叹国之殇;

愿拼热血卫中华,祭英烈魂。

号声呜咽,石碑肃穆,七十载的光阴抹不去那被鲜血染红的历史,更磨灭不了英雄们那钢铁般的意志。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倾,石不烂,绝不改变。这也是左权将军至死的信念。左权将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他在率部队突围日军的包围圈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七岁。而就在他牺牲前三天,刚刚写了一封寄给妻子的家书,铁血柔情,壮怀激烈,记载了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对家庭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更包含了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国家已被日军侵略,我军将领愿与东北军民共生死。”字字坚决,句句坚韧,显露着爱国将领为国为家赴死的决心,凝聚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被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铁血历史,这用行动与文字凝集的意志与精神,今日今时更加清晰,更加深邃。

风雨匆匆七十载,左权将军在信中对女儿的关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仍历历在目:“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在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只可惜,这个简单的愿望终是没有实现。然而,正是有了无数左权将军这样把有限的生命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的革命烈士,才有了今日我们的和平安康。

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华这条巨龙已渐渐苏醒,上九天可揽月,下五洋可捉鳖,如今的中国,已不是任人欺凌的弱者,而是灌注了钢铁意志的巨人。七十年前那以无数烈士鲜血染红的历史会溶入我们的骨髓,永记于心;那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那钢铁般坚定的意志,会引领着我们,振兴中华!

冬至,染红一朵梅

文/米丽宏

唐贞元二十年,冬至日,白居易新任秘书省校书郎,宦游河北邯郸,写下一首冬至诗。诗曰:“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灯前影伴身,抱膝思亲人。史上这个黄旧的冬至记忆,让人心生怜惜。

冬至日,一年中最严寒的一段日子到了。“至”,是极,是最,是高处。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至此最短,黑夜最长。盛极必衰,是大自然铁的律令,看似极冷、极酷、极无情,却是一缕阳气幽眇而生,也是在这一天,白昼渐长,阳气回升。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诞生最早的一个。早在春秋时期,先人就用土圭测定出冬至日;而把冬至作为节日,则是汉代的事。《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算得上一个大节。高层官宦,在冬至要庆贺,要放假,穿戴一新,进行朝拜;在民间,也极为隆重。

据《咸淳岁时记》记载:“北宋冬至节开封三日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有迎日、戴一阳巾、荐黍糕、献冬至盘等风俗,冬至前夜被称为“夜除”,真是“冬至大如年”。古代,冬至还是一个敬老尽孝的节日。《增补武林旧事》说,“冬至日礼拜尊长不同居常”,杭城人会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妇人还要“献鞋袜于尊长”。

冬至这天,民间饮食也颇讲究。河南河北,吃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江浙一带,吃馄饨,民谚“新年已过,皮鞋底破,大担馄饨,一口一个”。宁波,冬至一早吃汤圆,夜,全家欢聚一堂要吃红豆粥。

冬至的浪漫之处,还在于它是“九”之起点。九天一组,连数九次,谓之“九九”,九九八十一天过去,冬季才算真正结束。南方《九九歌》:“一九二九,灶跟幽幽(躲藏);三九四九,绞碎捣臼;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枯桠发嫩刺;七九六十三,棉衣两头掼;八九七十二,黄狗睏阴地;九九八十一,飞爬一齐出。”

而北方《九九歌》,自有北地特点:“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案边,最诗意是画梅。“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这是明代《帝京景物略》里最美的消寒方法。如今,网上有卖《九九消寒图》的,一树梅花,九九八十一朵,每天涂一朵,用辛夷笔醮上胭脂红来涂。八十一朵梅花染红,窗外也便春暖花开了。

世界上有一种太平,一种宁静,一种无忧愁、无烦恼、无困惑,一种对一亿年的节日的欣喜和满足之情。对此,我无限地向往和渴望,希望机会一到,便能再享受一次。这是马克·吐温的话。呵!我也欣喜等待着冬至日,网上拍下的那幅《消寒图》正穿越时间和空间,往我处来。等我辛夷笔配上胭脂红,在冬至,描上第一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