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无尘的文章 / 无尘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有一种精神叫无尘

文/戴益民

在我们财政系统,有这样一位老人,虽然离开工作岗位30多年,但人们对他仍心存敬仰之情。2005年的一个春天,99岁的他走完了生命的旅程,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这份特殊的遗嘱,他一共立了两次,一次是病重期间,一次是去世前。两次遗嘱的内容,都是要将自己的待遇住房交公,要求子女不向组织伸手要任何照顾。他用这样的诗句概括平生:“面完达摩十年壁,换得金刚百炼身。今日灵山问证果,此生犹愧净无尘。”一个“愧”字道出了他一生追求的境界,那就是一尘不染、高贵纯净的灵魂和精神,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他对党、对人民和事业的忠诚奉献中。他,就是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据他的夫人回忆,“文革”结束后,他将补发的所有工资,一分未留全部交了党费。平时,他也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用来帮助别人。老部长去世后,儿女们清点了父母留下的遗产:父亲的存款是5.1万元,母亲的存款是5.9万元。除此之外,家里再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除去丧葬费和儿女搬出公房等费用外,几乎没什么剩余,留给几个孩子的就是几大柜子书籍,但他留下的那沉甸甸的精神财富,却弥足珍贵。

在我们财政系统,还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有着40多年基层财政所工作经历,“少小离家老大回,两鬓冰霜理财忙”,是他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一辆自行车、一个人造革手提袋、一把木算盘,是他的理财伴侣。退休后,只有一柜子财政年鉴、资料汇编和财经书箱陪伴着他。翻开这些资料,各个时期的财政工作状况历历在目。其间,一张张边缘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他从翩翩少年到花发老翁的时光变迁。他的一生,经他手为公理财千万,个人却清贫如许;曾经获奖无数,内心淡泊而朴实;外表木纳而憨厚,人格却博大而伟岸。他是千千万万个基层财政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一个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财政人,是一个纯粹的财政人,是铸就共和国财政事业大厦的最普通而平凡的基石,我们为有这样的财政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不沾一“尘”地来,不沾一“尘”地去,让自己的灵魂不染尘灰,这是财政人追求的人生境界。然而,曾几何时,在这个活跃的时代,在这个躁动的年代,有人把权力和地位等同于财富和利益,有人把亲情凌驾在组织纪律之上,无视党的纪律,不守党的规章,丢了党性,失了民心。斯人已逝,韶华长存。老部长和老财政人,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一种精神,这是一种清贫、洁白、朴素的无尘精神!它和方志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英雄人物是一脉相承的。面对这种精神,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惟有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愧疚是真实的。这里面,有每个党员想找到的答案,也蕴藏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深层力量。

一位历史学家说,一个民族如果缺少坚强的信念,那么它是一个注定要灭亡的民族;同样,一个人如果缺少理想信念,那么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面对今天的社会变革和转折,面对权力、金钱和“酒绿灯红”的考验,并不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交上合格的答卷。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走入了手段的王国,却迷失了人生的目标;有些人跨进了物质的天堂,却跌进了精神的深渊。作为一名财政人,我们要时刻铭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既然选择了财政岗位,也就注定选择了清贫和奉献。我们应该像前辈那样,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公,两袖清风。因为奉献和服务,就是做财政人的根本!

古人说:“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是啊,一个人只有把这种清贫、洁白、朴素的无尘精神融入工作岗位,融入国家财政经济振兴崛起的事业,当他退下来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可以自豪地说:“财政发展壮大,也有我的一份贡献。”这,该是人生怎样的一种荣耀和幸福啊!

莲语无尘

文/段飞鹏

我一直喜欢荷莲,因为她清凉、禅意、无尘、端然。五年前的一个偶然,跟摄友到苏仙区栖凤渡镇拍了一组荷莲照。天下美女如云,与荷莲相映者不多。而素心姑娘一身素服婷立于风塘荷池,淡雅、宁静、嫣然,清纯脱俗中略带几分桀骜不驯,如莲绽放,所谓的荷仙子不过如此吧。因此,我与荷莲从此结缘。

每年端午节过后,栖凤渡的荷花便竞相绽放。丙申猴年的夏雨来得猛,下得急,时间长。荷莲与水共生,同风共舞,伴鹭鸶翩跹,所以,夏雨过后的荷花,开得特别盛大、璀璨、妖媚。一阵风,一方雨,一枝花,一朵云,一片叶,一生情。荷熏山水田园,原是如此诗意盎然。

其实我不喜欢盛大,喜欢独欢,喜欢清雅,喜欢毫无做作的芬芳寡凉。而有人喜欢盛大,喜欢极致,喜欢千顷荷田。西河田园两岸,放眼姹紫嫣红,满目碧荷连天,惹得城市美媚喜笑欢颜,流连忘返,攀花留恋。我只能背着相机悄悄疏离于人群,去寻找自己心仪的那朵荷莲。

连续拍摄了五年荷莲,我对它的解读或许超越了荷莲本身。微友妙娟在微博发了条《我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地方》的自制视频,我很喜欢,却没有点评。其中有段话,有荷莲的禅意: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无论你怎么炙手可热,万千宠幸,最终也将归于孤独。昨日种种,今日匆匆,均是烟云过往。感恩生命的苦与乐,享受生命的悲与喜,掬一米阳光,融入荷塘,聆风闻香,淡而不厌,浅而不薄,悠然前行。她有如此感悟,真是清凉蚀骨,玲珑剔透。

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已成为千古绝唱。盛夏荷莲怒放,或清凉人的心智,或燃起对美的向往,或感悟人生无常,或遥寄远方念想,或淡泊名利致远,人间烟火,有时就是如此简简单单,平平淡淡。

仔细观赏,你会发现每朵荷莲无一雷同,哪怕花的颜色相似,花瓣、花蕊也不尽相同。我终于理解了如来佛为何打坐于莲蓬上,观世音为甚身着荷莲服,菩萨怎么侧卧莲榻,那是莲语无尘,普度众生呀。这,便是《妙法莲华经》的妙义。

藕无心,荷生灵,莲溢清。有道是莲廉共义,出污不染,内敛不露,清香致远。荷莲禅意,又岂是佛陀菩提了无尘啊。

秋水不染尘

文/董改正

秋水以澄澈明净、开阔辽远的意象,拉开中国人的诗情,那是清冷的,是带着凉意的阔远,是带着冷色调的安静。王勃的那只孤鹜,长唳一声,直向熔金的落霞飞去,其下秋水直抵长天,洋洋泱泱,粼粼瑟瑟,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水因何静远?因为落木萧萧,万树肃立,因而天高;因为谷物归仓,土地平旷,因而地阔;因为人都在此刻走向自己的内心,“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因而人静。天高地阔人静,繁华落下,水落石出,闭目凝神,一泓秋水,在视觉之外在听觉之外缓缓流来,流过耳际,流过心田,流向苍茫,生出大面积的静,空旷回响。

静能生净。红尘飞扬,浊水激荡,市声喧腾,当然难以尘埃落定。施之以瑟瑟秋风,摇落了繁茂葱茏,熄灭了执念贪嗔,那微微的凉意让人安静下来,让水平缓下来,让人可以静静看水,让水可以静静沉淀,沉了那尘,沉了那菱荇荷萍,沉了那利来利往,留一篙波暖,留一只孤鹜,留一盏渔火,留几声渔歌晚唱,留一湖烟波,留一轮明月,留一湖箫声,只为净了人,净了水,只为人水相看皆澄澈。水在人的眼里,秋水无尘;人在水的眼里,淡泊宁远。那人的眼,也叫秋水;那水的眼,便是秋水。

一个人泛舟于浩淼秋水,秋水无尘,天地无声,必然生慧。《庄子秋水》里的河伯,见北海乃有大小之辨、有无之分、贵贱之别;庄子垂钓于濮水,叹汤汤秋水之自由辽阔,乃有祭祀神龟不如“曳尾于涂中”的活龟之悟;范蠡舍弃富贵荣华,泛舟太湖秋水,乃有欸乃声绿,美人皓腕,眼中水底,明明如秋月。

一个人走过花团锦簇的春天,走过盛极一时的夏日,穿过西风吹拂的牧场或果园,走在落叶缤纷的路上,他才可以渐渐的安静下来,他才能在心里铺开秋水,让它静水流深,浮光跃金,才能体会到本真的美好,以及生命神秘而宁静的诗意。心里没有秋水的人,难以生静、生定、生慧,难以有江湖之远的观照,难以体会拂去尘埃、沉淀杂质的静美。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是书法、篆刻、诗文大家邓石如的对联,是自警,还是自况?都不为过。他高大奇伟,才华横溢,若能摧眉折腰,得富贵如探囊取物;可他品质高洁,不阿谀不媚俗,心存秋水,襟怀冰雪,戴草笠,着芒履,策毛驴,泛孤舟,浪迹天下,有如野鹤闲云,丢掉了此生富贵,换来了震古烁今的艺术成就,幸与不幸、值与不值,心念不同,判词霄壤。

邓石如居集贤关时,养有一鹤,与之为伴,晨昏无间。邓石如死时,鹤唳凄楚,哀鸣数日后,振翅而起,飞入沧溟。江湖秋水多,那时当是烟波淼淼,长天无尘,鹤唳拉开深秋的大幕,拉出一种泠泠的况味,让皮肤警醒,让目送飞鸿的人,感受人生无计回避的孤独和苍凉,因而心生秋水,淡然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