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郑板桥的文章 / 郑板桥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难得糊涂

文/孔明

只要有人在我面前说“难得糊涂”,我就忍不住想笑。“糊涂”是啥宝贝,还“难得”?说此话者十之八九鹦鹉学舌,未必明白个中深意、真意、本意,更未必觉悟其出处才是值得玩味处。以郑板桥的“大智若愚”,何出此言呢?恐怕说来话长。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郑板桥是五十后步入仕途,官至县令,政声赫然,政绩卓然,百姓欣然,却十年间原地踏步。六十一岁时,因为潍县岁饥,他为民“请赈”,忤逆封疆大吏,不得不乞病归里。自题“难得糊涂”时,他已五十九岁,接近耳顺了。官场摸爬滚打,宦海波诡云谲,身为七品芝麻官,他焉能无动于衷?显规则,潜规则,官场各种游戏规则,他应该洞若观火。故尔,如果他说“难得明白”或者令人不难明白,说“难得糊涂”却不知令多少人越发糊涂!但凡有心人就不能不暗自寻思:郑板桥自题“难得糊涂”,是直抒胸臆,还是偶有所感?是警示自己,还是启迪后人?是另有所指,还是标新立异?“糊涂”的前提应该先得“明白”,然后才或者若有所悟,然后才有资格做出“糊涂”姿态而不被人真当作“糊涂虫”看待。这样的“糊涂”,当然“难得”了。就以郑板桥为例:身为官场中人,一些事肯定他不屑于去做,因为他有文人的傲骨;一些事或许他不忍去做,因为他有做人的底线;一些事他可能反对去做,因为他有孔孟之道的坚守。洁身自好的结果常常孤立无援,我行我素的结果多半不会是好果、甜果、累累硕果,而是苦果、酸果,甚至毒果。他的孤立、孤独、孤守是可以想象的;他的失望、无望、绝望是不言而喻的。不被上司待见,仕途必然黯淡;不被同僚接纳,仕途必然不妙;不被下属理解,仕途必然寂寞。当他“难得糊涂”的时候,其实为时已晚,恐怕只有急流勇退一途了。

“难得糊涂”对后世影响巨大,应该是因为郑板桥名气太大。官在仕途,未必人人认同“难得糊涂”,也未必时时处处都把“难得糊涂”贴在脑门子上。一个官员的办公室墙壁上如果悬挂“难得糊涂”条幅了,恐怕是仕途红灯高亮,进步无望,甚至不得不走下坡路了,至少是心灰意冷、不思进取了。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官员爱上“难得糊涂”了,应该是与郑板桥“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是否真通,姑且不论,但不能不有此一问:意义呢?恐怕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当今官场中人,能与郑板桥比肩者有几?有谁?郑板桥乃是文人出身,不按官场潜规则出牌是性情使然,未必有多高深的所指,也未必有多玄妙的哲理,不过是兴之所至,以笔墨抒发一点感想、感慨、感触而已,至于应有之义或者弦外之音,只有见仁见智了。

作为官场格言,“难得糊涂”早已穿越庙堂高墙而转为走街串巷一般的叫卖吆喝了。那些把“难得糊涂”吊在嘴上的人多半不以“糊涂”自居,而以“聪明”自诩,顶多把“难得糊涂”理解为“装糊涂”而已。人在江湖,人心难测,糊涂是可以装的,而且是蛮管用的。但“装糊涂”容易,说“难得糊涂”还真“难得”呢!试想,心里明得跟镜子似的,却要以浑然无知的面孔行走人世,那是怎样的一种别扭、无奈、折磨?时下自作聪明的人居多,装糊涂的人更多,而真糊涂的人也不会更少。一些话虽然反能说,正也能说,但说归说,谁最后埋单呢?大家都“难得糊涂”,等于都“装糊涂”,那结果呢?是大家受损失,不是吗?譬如吧,一些落马的贪官看上去精明得像猴子,实际上糊涂得像臭虫!对党纪国法视而不见,或者视同儿戏,“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与掩耳盗铃何其相似乃尔。此辈之所以官运亨通,多半也是“物以类聚”,苍蝇爱蚊子而已。葫芦僧办葫芦案,官官相护,糊涂蛋当然大行其道了。此辈之所以有恃无恐,也是因为国民都自作聪明而“难得糊涂”了。

“难得糊涂”,小焉者是明哲保身,大焉者是人格堕落。不担当,不负责,各顾各,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鼠过街当然大摇大摆了。大水冲了龙王庙,只要不淹自留地,多半人暗自庆幸。实际上呢?一言以蔽之:“难得糊涂”就是犯迷糊,就是大糊涂。

郑板桥的长寿秘诀

文/张光茫

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长兰竹。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却依然活到了72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算是高寿了。郑板桥以独特的糊涂养生享誉世间,被世人戏称为“糊涂老人”,其长寿秘诀值得后人学习。

郑板桥性格开朗,胸怀豁达。乾隆十二年,他因荒年为灾民请赈而被罢官,离开潍县时,他雇了三头小毛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行李,一头驮着两夹板书,另一头由一名随从骑着在前面引路。老百姓哭着挽留他,他画了竹和菊与他们道别,并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被罢官后,他寄情于诗、书、画之中。他与知己、学者、名流相互唱和,题诗作跋合作绘画;或应邀外游,遍历江浙许多名胜,从不因官场失意、生活贫困而耿耿于怀。在这一段岁月中,他创作了许多有名的诗书画,如今已成为国内外收藏家的珍品。

郑板桥每天坚持饭后散步,并且早、晚两炼,风雨无阻。他坚持数年,从不间断,因此到了晚年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他早年在潍县做县令,听说儿子体质虚弱,很是着急,于是把自己的养生之道和盘托出:“来书言吾儿体质虚弱,读书不耐劳苦。功课稍严,则饮食减少;过宽,犹恐荒废学业。则补救之法,唯有养生与力学并行,庶几身躯可保康健,学问可期长进也。”他提到的养生之道还有:黎明即起,吃白粥一碗,不用粥菜;默坐有定时,每日于散学后静坐片刻;遇事勿恼怒;睡后勿思想。

郑板桥一日三餐皆以素食为主。他曾在自家的厨房写了一副对联,内容是“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副对联虽直直白白14个字,但却说出了两层意思:一是反映了郑板桥清贫的家境,二也揭示了他对饮食的注重。他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天然水浸泡的菊花茶,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瓦壶。人属杂食类物种,粮食、蔬菜、瓜果及豆制品等素食中,不乏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和维生素,足以维持生命的健康,不仅不会患贫血和营养缺乏症,反而会有益健康,更益长寿。

郑板桥的书法洒脱豪放,自成一格,更使他健康长寿。他练书法入了迷,以致于白天练,晚上练,连做梦都在练。一天夜里,他竟在梦中用手指在夫人背上划起来,夫人被惊醒,责备他:“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你为何不用自体用我体?”郑板桥猛醒,悟出“自体”二字。从此,郑板桥自创一体,别具一格。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练书法能达到静心养性、陶冶情操、美化心境的目的,而且在运笔过程中还能形成精神、动作、呼吸的一致性,对全身神经系统、内脏器官都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各脏器的平衡,有益于延年。

郑板桥还坚持每天喝茶,常常以茶代酒,以茶会友,抒情畅怀,自得其乐。他写过不少茶联,如“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其实,喝茶乃雅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偏好。饮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独有的色、香、味、形,而更在于它能使人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心放在闲处,保持心境的清纯之气,让人轻松潇洒生活,自然有助于长寿。清晨一杯淡淡的绿茶,醒脑清心;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晚上一壶乌龙或普洱,别有一番情趣,也不至于影响睡眠。

郑板桥虽然一生坎坷,但为人处事,不为名利,不计得失,言行一致,忠实诚信。他写过“难得糊涂”一条字幅,上面有一段文字,内容是:“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这种超凡脱俗的心理状态,正是郑板桥长寿的秘诀。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包容、一种大度、一种释怀,从而使自己从纷乱世事不必要的烦恼中解脱出来,保持良好心态,这对人的身心健康和长寿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