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唱响的文章 / 唱响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一朵茉莉唱响的心思

文/张建春

为一朵茉莉陶醉,大多是一个人的时光。

秋阳静静地铺下,仍然醉在绿中的茉莉枝头,洁白的花朵吐出阵阵清香,可圈可点的白,纯粹得让人看了一眼又一眼。

独坐阳台,风不可太大,一卷在手,最好是一本有些年头的诗集,诗的清新和悄然翻动的声响,把心引入了别样的境地,诗情和花香天使般糅合在一起,一首动听的歌悠扬生起:“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如果正好有一只小鸟飘然而至,静而去读它的眼睛,鸟的眼睛充满了风生云起的平和,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谎言的牵扯,有的是一种原生态地面向天空和大地的淡然,在一朵它读不出深意的花香面前,只是歪着头细细打量,天下的至纯、至美也不过如此。

第一次和茉莉近距离对视,应该是我初恋的日子。初次上门,女友家一蓬茉莉正在怒放,驿动的香气一下子就击中了我。这来自天籁的语言带着袭人的柔和,绝对没有浓烈的霸气,自觉的香、淡淡的香、天然的香,一瞬间就刻入了记忆中。女友的外祖母给我沏上了一杯飘浮着三几朵茉莉花的酽茶,扑鼻的香气顺着甘洌的茶水一次次冲撞着我的周身,这似乎是我人生中喝到的最美的饮料,雅致而不失情趣,清淡而余味无穷……我的初恋由此拉开了绚丽的帷幕——芬芳而质地洁白。

随后的日子,茉莉以它贴身的絮语伴随着我和女友的左右,茉莉有多芬芳,我们的爱情就有多甜蜜,牵手中有茉莉作伴真是一件美不胜收的事。

女友也是爱茉莉一族,六月天,她用茉莉串成手镯,一双手显示出特别的智慧;七月天,她佩戴茉莉项链时,一种天然的美超脱了凡俗的境界……那些日子,真的是天高云淡,缠绕着茉莉的芬芳,一首“好一朵茉莉花”的歌自是萦绕在耳际。

女友自然成为了我的妻子。婚后的生活,一盆茉莉总是陪伴我们左右。新房小得可怜,一间十八平方的平房,安放了一个崭新的家庭,简陋的家具,纸糊的天棚,随着大红喜字的颜色褪去,赏心悦目的只剩下一盆时而盛开的茉莉了。婚后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偶尔也会有小小的冲突,此时善良的妻子自会沏上一杯自制的茉莉花茶,一杯在手似乎一切都冰释了。有时自己在想,我和妻子的爱情是不是从茉莉花开始的,细细想想真的如此,妻子的身上始终散发着茉莉的芬芳,是耶?非耶?我始终这样认为。是先爱上茉莉再爱上妻子的?还是顺序的调换?这样的争议,我和妻子有许多年了。

拨通电话,悦耳的彩铃响起了一段经典的音乐《茉莉花》,这是我的家,家有茉莉芬芳,家有清洌的茉莉花茶……

大片的茉莉花开始在家乡成片种植了,这本来稀罕的东西,成了大众眼中野花野草样的东西。浪漫的初恋早已过去,但我和妻还是喜欢流连在茉莉之间,品味着她的淡雅、她的洁白、她超凡的生命力和挥之不去的风韵,然后回忆起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让脚下的路走得更平稳些。

和往年一样,今年春天妻子没忘买上一株带蕾的茉莉,然后递给我,仍是往年的陶盆,仍是细细的栽培,今年可能是气候的原因,茉莉生长旺盛,花朵也格外的丰硕,由此我们拥有大捧大捧的茉莉芬芳、拥有了大杯大杯的茉莉花茶,推开通往阳台的大门,洁白的花朵一下子就点亮了偌大的客厅,很多时候我都会和妻不约而同地说起盛开的茉莉,彼此递上一杯香气四溢的茉莉花茶,倾饮间,心里的块垒缓缓地消失了……

唱响五月的颂歌

文/范烛红

五月,劳动的号角渐次在挥洒的汗水里嘹亮。此刻,翻开一阕阕深长的生活画卷,那些饱含诗意的领悟与情感遂在厚实的指掌间跳跃。

每一种劳动的场面与姿势都令人敬仰,因为劳动从不卑微。一直以来,有双黝黑的大手总在我们眼前挥舞,那是单位食堂里老宋师傅的特色招牌,作为一名锅炉工,每天凌晨三四点,他就要起床开工,因长年与煤球打着交道,黑色几乎成了他生活里的主色调。而让我们对老宋钦佩有加的是另一件事,每日傍晚,他会准时跟我们打一场篮球,六十多岁的老爷子依然身体矫健、精力充沛,总能打满全场,并不比小伙子们逊色多少。老宋在干活的间隙喜欢看体育频道的新闻,每每与我们聊起球赛、明星转会等相关话题时,皆有其深刻而独到的见解。那一刻,面对这位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脏苦累的工作,却总能为之不停寻找乐趣的老人,想起自身日益明显的职业倦怠,惭愧之余我们唯有自叹弗如了。

有时,劳动的光荣多半是隐性的,而当你偶然揭开那层飘渺的面纱,就或许会看到生活积淀已久的艺术底蕴。在每天的上下班途中,我会经过一个热闹的厂区,初看起来,这里整洁的环境、深蓝的服装与雪白的手套跟一般的企业别无二样,只是后来,当我陆续听到里面有悠扬的琴声响起,再看到一架架精致的钢琴被工人们齐崭崭地抬出,然后送上运载车的时候,我便倏地对那里肃然起敬了,从此不再对那些精巧的手指熟视无睹,再次路过时,脑海里不禁会泛起电影《钢的琴》中,那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在风雪夜的灯下凝神独奏的唯美画面,心里悠悠想到,原来,在平素的日子里,人间美好的情愫有时就悄然逶迤在那些粗糙的手指间缓缓流淌。

辛勤的劳动能淬炼出叩启幸福大门的钥匙,热爱生活的人终会得到生活的馈赠。见过一同事的表哥,他先前靠蹬人力车送客、送货为生,风里来、雨里去,脸上虽刻满了颠沛流离后的沧桑,内心却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后来终于时来运转,被一家职业书院特聘为书法教师,因其一笔潇洒的行草颇具张旭遗风;还有隔壁下岗后一直赋闲在家的小王,后因拉得一手行云流水的二胡,受邀加入了某着名戏班的琴师行列,过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幸福生活……

五月,手臂挥舞的季节,总有太多太多的感动与敬意可供书写。

五月,汗水的晶莹鼓胀着汹涌的激情;五月,镰刀的光芒擦亮着丰收的喜悦;五月,连枷的飞舞牵动着饱满的憧憬;五月,烛光的浮动映照着老师的希冀;五月,嫩翅的抖动振奋着学子的斗志……

五月,想起那些手,你就会深深地铭记住生命家园里那些亘古未变的主题。

唱响太行

文/高文瑞

太行山,无数次听过,唱过,也多次看过。那雄浑壮阔,壁立万仞,极富形象特征,丹青高手借连绵群山,小作勾勒,一面高大挺拔的人墙便跃然纸上,有血有肉,钢铁一般,宛如长城。

远途跋涉,时间长久,恍惚中看着车窗外,路标提示着位置。断续中偶然看到娲皇宫,曾经读过“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原来女娲取自这里的石与土,创造出了古老的神话。此地历史悠久,有着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仰韶文化。这里还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五指山神奇曼妙,传说孙悟空便压在此处……

凌晨时分,甫一下车,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夹杂着树的味道、花的清香,提神醒脑,立刻从迷离中挣脱出来。四周黑黝黝的,像有遮挡,什么也看不清,而嗅到的一切都在提示着,进了山区。这次京津冀百名艺术家志愿者赴抗战圣地服务采风,再次来到太行山。

此地称涉县,汉代即设,因漳河环在山前,需涉水而过,故得此名。此地有红土岭,故称赤岸村。八路军当年敌后抗战,跋山涉水,远道而来,一二九师司令部便设在这里,是否也是看到了此岭此村此名,而停下脚步,不得而知。听当地人讲,这里的位置非常好,背靠大山,面朝漳河。敌人若要进攻,后面有绵延千里的太行山;若想出击,又可杀向平原,打击敌人。响堂铺伏击战就发生在附近,仗打得漂亮,共歼灭日军400余人,击毁汽车180余辆……切断了鬼子自山西长治至河北邯郸的运输通道。

赤岸村建在山坡上,房舍依着山势,皆为白墙灰瓦,很有建筑特点。街道利用当地材料,铺就出石板小路,结实长久,又防止了山水路滑。房子依坡而建,有的地基也用石头垫起,形成石墙,颇具地方色彩。村里存有老房子,用黄土做灰抹的墙,时间更显久远。当地人说,村子建在山上,先人经过选择:地势高,防止山洪水淹;山区地少,不占用耕地。

一二九师师部驻地原是个地主院,面积很大,几个院落组合,高低错落,形成建筑群。上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维修,形成现在看到的样子。司令部是个宽敞的四合院,有刘伯承单独办公室,参谋长李达等人均是住宿与办公合一,称住办室。正房是师部指挥所,墙上的作战地图已经泛黄。院里的丁香和紫荆树分在左右,粗大壮硕,这是刘伯承、邓小平亲手种下的,长势正旺。

刘邓故居在西坡上,是个两进院落。二进院里,南面地势高,是上房,间量大,为师部作战室。室内墙上挂着一二九师参加正太战役形势图。北房是刘伯承住办室。东房是邓小平住办室。西房是赖若愚住办室。东西房为二层,阁楼不住人,只放粮食等物品,不建楼梯,偶尔上房取物,临时挪用木梯,节省了材料,增加了住房面积,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理念。院子一角,设有彭德怀路办室。彭总过路至此,指挥作战,留出住宿之处。一进院里,还发现了房东的住房,两明一暗,这是院子主人的住处。房东曾与刘邓等领导同住一处,和谐相伴,看来还很开明。

大门外的白墙上,毛笔写着中国土地法大纲,黑白分明,极为醒目,土地改革在这里深入人心。农民得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相邻的弹音村曾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负责整个边区的行政事务。边区统一了度量衡,使这里的物资流通正常稳定。赤岸村一二九师陈列馆里,能看到减租减息布告,边区使用的纸制货币等,珍贵的文件档案资料证明,这里已为成熟的抗日根据地。

周围的村落还有广播电台、通讯社、报社等旧址,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及部分人民日报的前身。前南峪建有抗日军政大学。这里培养出了几百位将帅,有声名显赫的秦基伟、刘华清等。最为熟悉的还是因连续剧《亮剑》而广泛传播的李云龙,原型是王近山,骁勇善战,打起仗来拼命,有人给起了个绰号“王疯子”,成为共和国中将。

在赤岸村遇见一位老人叫张水来,91岁,是名老八路。问起过去的往事。他说曾给邓小平喂马牵马,跟随部队转战南北。解放后回到村里,青春年华已过,没能成家,至今还是单身一人。看着老人的形象,上身藏蓝布衣,更显出脸上的黑瘦,没有一丝多余的脂肪,心灵不觉为之一震。老人贡献了青春,消耗的不仅是身体,还有一生。太行人就是有这种精神:执着、坚韧,百折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古时太行山有愚公,搬山不止;现实有红旗渠,水绕太行;至今这种精神还在许多县乡村持续着,涌现了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太行人的精神正与抗战时的一二九师精神相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斗争,勇于胜利”。

涉县人民贡献得太多,史料记载了不完全统计:曾出动担架数万副,大小车数十万辆,牲畜不计其数,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上战场”。场面感人至深。涉县党史办主任李书味说:那时全县人口14万,参军人数就达16000。每个村子都有红色遗址,每个沟坎都能找到动人故事。一二九师东渡黄河时只有9000人,6年后离开太行山时,带出去的是30万人,成为威名远扬的刘邓大军。

刘伯承逝世后,遵照遗嘱,遗骨埋在了赤岸村的庙坡岭上,入土前,特意在住办室供奉。当时任政治部副主任的黄镇也说,生前追随元帅,逝世后也要伴随回归太行。之后的李达、王新亭等众多将军也埋葬于此。此岭改称将军岭,碑上的三个大字由邓小平亲笔题写。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此时唱响太行山,已不再是那一首,深沉有力豪迈的节奏,又增加了内容,“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太行精神多了奉献,丰富了内涵。追溯太行人的潜质,不禁想到了女娲,炼石抟土,需有多大的精神支撑,才能成就补天造人的惊世壮举。一方水土一方人,山水即性格,若把太行精神绘成画面,同样会是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