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村民的文章 / 村民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父亲的品格

文/胡绪作

我爷爷奶奶生了两个女儿、五个儿子。爷爷参过军,有点文化,给儿子们取名,各取“忠、孝、义、爱、良”中的一个字。其中缺了个“仁”字,是因为村里有个人的名字已经把这个字用了。父亲排行老大,取名为“忠”,属“继”字辈,全名胡继忠。爷爷对我父亲说,“忠”是“忠孝仁义”的第一个字,希望你能忠厚为人,忠诚对人,忠实做事。父亲从懂事起,就知道了这个名字沉甸甸的分量。

上世纪70年代,父亲曾在赤石公社工作,当时我才四、五岁,跟着父亲住在公社。父亲下乡时,淘气的我喜欢“追脚”,缠着父亲带我去。父亲下乡,深入田间地头,考察病虫害情况,指导农民防治。他常常卷起裤腿,下到田里帮村民插秧割禾。全乡多数农民认识父亲,我跟父亲下乡,到哪都得到最好的礼遇——一杯糖开水。父亲当过通讯员、农技员和畜牧员,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努力工作。上世纪80年代,父亲响应“动员下放”的号召,回家当了农民。不久,组织安排他当了大队书记(后为村支书),一干就是20多年。他带领村民做了很多实事,如修整灌溉渠和拦河护堤公路、建小学教学楼、引进连片黄瓜种植制种项目……

父亲一辈子勤俭持家,是出了名的“抠门”。不过家里来人来客,父亲总是倾囊相待,平时不舍得吃的东西,都上桌了。父亲在自己家里办了代销点,方便了村民,“生意”很好。不过,村民有钱就去“赶闹子”了,把钱花在了街市上,到我家代销点买东西全是赊账,几年下来,光赊账的账目就记了几个厚记事本。父亲说,没什么,与人方便也好。

父亲教育我们不准浪费,不准偷懒,不准跟人吵架打架,损坏人家东西要赔。记得我小时候有次放牛贪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父亲到田里查看情况后,令我用书包装满谷子,他手里拿着根赶牛棍,赶着我上门道歉。在父亲的熏陶教育下,我们兄弟也一个个忠厚老实,勤劳节俭,砍柴、犁田、踩打禾机、种红薯,样样农活不输旁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父亲通过辛勤劳作,让家境渐渐殷实起来,我家添置了电器,打制了新式沙发。通过刻苦读书,我们兄弟都走上了工作岗位。老大成为了农技员,老二是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我也是单位的工作骨干。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弟几个参加工作后,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父亲早已不当村支书了,但这些年来,我们兄弟几个仍然与父亲一起为村里办了一些事,牵头修起了进村的水泥公路、通了自来水……后来,我们把父母接到县城居住,但父亲没享几年福,就突发脑溢血去世。临终前的晚上,他还在跟我母亲说起村里的事。

在乡亲们眼里,我家兄弟几个有出息,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榜样。但我心里明白,是父亲用一生的行动教化了我们,我们继承了父亲骨子里的那种性情和品格:忠厚为人,忠诚对人,忠实做事。

已把他乡作故乡

文/汪秀玲

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三,黄湖新村安阳村刘连高一家吃团年饭。这一天,家家户户烙面饼供“灶爷”,喝黄酒迎新春。

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搬迁至团风县黄湖社区的郧县安阳镇龙门堂、余嘴、青龙三村的3721户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的传统小年。

一大早,刘连高就吆喝老伴儿起来和面做面饼,晚上吃团年饭前放挂鞭炮用它送“灶爷”,这是打小就有的传统。

面发酵后,将其捏成一个圆圆的饼子,锅里浇上一点油,然后放在大灶上烙得焦黄,一般烙12个,如果那年闰月,就得烙13个。

刘连高的家收拾得十分干净,虽然不常用,他还是在厨房门口做了一口老家常用的大灶。老伴儿拿出电饼铛,开始烙面饼。顿时,伴随着“滋滋”的响声,油香四溢。

太阳慢慢西沉,老伴儿下厨做了8个荤菜,蔬菜、羊腿都是从外面买来的,厨房里,砂罐肉汤的香味也溢开了。

刘连高的女儿女婿依旧在郧县工作,但在团风县城买了房,生活倒也安逸。每年女儿女婿都回到黄湖新村陪父母过年。一进门,刘连高的外孙女孙亚文提着刚从街上买来的一摞大红色“福”字,欢快地跳进刘连高怀中。随后,女婿进来了,手里提着一壶超市买来的桶装油。

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什么都靠买,与以前自给自足的生活完全不同。生活改善的喜悦与压力同在,适应环境后的安心与挣扎杂糅。

晚上6点多,菜差不多上齐了,刘连高去大门口放鞭炮,小孙女跑前跑后,十分开心。此时,村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三世同堂的一家八口人围坐一桌,喝着自酿的黄酒,其乐融融。

这种黄酒是用捣碎的“女红根”与小麦粉搅拌直至黏稠小块状作“大曲”,自家种的糯米做原材料,发酵后制成的黄酒,颜色黄澄透亮,初入口清冽略带苦味,细细回味却觉香甜异常。

“女人喝了养颜,男人喝了健身。”刘连高说。在黄湖新村,虽然气温、水质不一样,大多数村民依旧保留了做黄酒、喝黄酒的习惯。

守着传统习俗,他乡春节亦是春。一桥之隔的安阳村村民王磊家,院子里晾晒着刚刚腌好的腊鱼腊肉,年货已备齐,就等过大年了。吃完团年饭,他像往常一样到村部所在的广场散步。村部旁边,安阳村一村民开的“黄商农家乐”超市里,灯火通明,生意格外好。

晚上7点刚过,许多村民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小孩子们追逐奔跑,放着爆竹,烟花在夜空里划过一道道灿烂的微笑弧线。

郧阳村妇联主任李小琴说,这在老家村里是从没有过的。最初,几个村民学着团风县城里的居民跳广场舞,大家都不接受,如今跳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在李小琴看来,4年多时间过去了,自己的思想也慢慢变为“团风人”。也许她的上一辈乡土情结还在,但是她的下一代——12岁的儿子回家时不时和她飙几句“团风话”,在学校和本地孩子们也相处得十分愉快。

老家,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记忆。这里,已然成为自己的家。

侠骨柔肠

文/白忠德

秦岭山高林密,人们曾以刀耕火种、采药、狩猎为生,熊猫皮硬难用、肉粗难吃,又不糟蹋庄稼,犯不着捕杀;保护区成立后,加强保护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保护观念;熊猫栖息地与村民耕地呈镶嵌状态,互相经常打照面,彼此见多不怪,相安无事。熊猫本就性情随和,温柔可爱,又觉得人挺友好,胆子就变大了,不主动攻击人,也不怕人了。野外与人邂逅,它会谨慎地跑开;若在开阔处相遇,它甚至会与人友好相处。熊猫信赖人类,它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人类是关心喜爱它们的。

佛坪保护区阮世炬、雍严格跟踪一只叫乖乖的熊猫,它见人来慌忙爬上树躲避,慢慢地不惧怕人了,溜下树进入竹林觅食,后来钻进一个“人”字形岩洞,用嘴啃咬后肢蜱螨止痒。他们折了竹棍帮它瘙痒,它没有反感之意,侧身卧在石板上。他们大胆地用双手接近其躯体搔痒捉蜱,它显得很乐意。他们又掰来竹笋,剥掉笋壳,送到面前。它也不客气,伸出前肢抓住,放入嘴中,细嚼慢咽。他们把带壳竹笋递到嘴边,它张开大嘴叼住,像吃甘蔗一样用嘴捋掉笋壳,左一口右一口,吃那鲜嫩多汁、味甜可口的笋瓤。乖乖食笋总是从基部开始,他们觉得有趣,就故意把笋梢递给它,它娴熟地用两肢倒换过来,贪婪地大嚼起来。他们把竹笋放在石板上,它总是捡取最大的吃,然后光顾小一点的。遇到带有霉酸味或其他动物取食过的竹笋,它宁愿挨饿,闻一下就闭上嘴巴。

三官庙村民何夷栋从小就与熊猫打照面,有次一只熊猫坐在他家房后石墩上休息,把他母亲吓了一大跳,熊猫却不慌不忙走进山林。冬天还会住进村民牛圈,把牛吓得落荒而逃,它安然自得住上几天,熊猫走后好几天牛还是不愿进圈。三官庙保护站的人说,有一年开春村民犁田时,一只熊猫来到地旁,像个杂技演员,一会儿打个滚,一会儿爬到石头上表演“平衡木”,一会儿悠然地打瞌睡,呆了很长时间才离开。

熊猫恬静良善,是与老虎、狮子等猛兽相比而言的。毕竟是动物,身上保有作为野生动物的暴烈、凶猛本性,有些熊猫并不比虎豹逊色。吕植亲眼目睹过一只叫杉杉的熊猫,将两个试图用大网捉它的年轻山民咬成重伤,遭遇过华阳恼怒她手中的相机,怒气冲天地前臂一挥,将身边一块足有百多斤重的大石头击下山坡。娇娇与吕植最为相知相熟,孕产期性情很是焦躁,曾抓起一根枯木,放进嘴里一通狠咬,木屑迸溅出老远。有个新来的研究生,曾被娇娇家老二希望追得没命跑,希望是潘文石他们遇到的脾气最坏的熊猫。

璇璇是一只年轻的雄性熊猫,脾气暴躁,刚烈凶猛,寄生虫病折磨得站不起来。农民将它抬到大古坪保护站,关进一间结实的房子,木头窗框上安插着钢筋。它在里面闹腾着,攀上爬下,见人就抓,没人敢接近,急起来就用尖锐的牙齿啃咬窗框。治疗了20多天还没痊愈,就发情了,欲火中烧的它,有天夜里将窗框啃烂逃回莽莽山林。这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本来要把它送到楼观台抢救中心,它却提前逃脱铁笼的终生羁绊,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性爱与自由。

一只叫遥遥的8岁雄性熊猫,患有心脏肿大的毛病,叫声大,脾气也大。从三官庙野外抢救回来,不肯打针吃药,见了穿白大褂的医生,更是又咬又抓,曾把值班用的床板、盆子、勺子抓出了洞。临死前,没有一点力气,还是不肯让人摆布。秦岭竟有宁死也不接受人类怜悯帮助的熊猫,也许它早早知道人类行为的背后也有不怀好意的一面。这种气节与个性,让我想起宁可饿死病死也不领取美援面粉的朱自清。

熊猫虽然温柔善良,却有惊人的“自卫”能力。它与金丝猴、羚牛、林麝、野猪等邻居们和睦相处,共享同一片蓝天白云、森林河溪。熊猫一般不主动进攻其他动物,但遇到天敌和情敌时,必定坚决奋起还击,毫不退缩,决不“手”软。它不仅会爬树,而且还有游泳的本领,更是一个奔跑如飞的长跑“健将”。凶猛的黑熊、野猪遇到豺狗都“在劫难逃”,熊猫更与豺不共戴天,对敌作战的“策略和绝招”,仿如游击战似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竹林隐士”平时独来独往,与同类漠然相处。只在发情交配的时候,雄性才开始追逐雌性,要想与“心上人”交配,必须通过擂台淘汰赛这一关。只有冠军才能享受爱情的甜蜜与幸福,留下后代,延续家族血脉。爱情是自私的,也是排他的。发情期的雄性熊猫一改平日的绅士风度,为爱情和尊严,大打出手,互相撕咬,滚作一团,不惜进行殊死搏斗。